下书看 > 新语新编 > 第86章 弟子谁当先,二婴争一王

新语新编 第86章 弟子谁当先,二婴争一王

    晋王眼神又扫向一旁坐着的西阳王,

    西阳王赶忙起身说道,

    “臣的错漏就更多了,

    那些门生故吏,

    仗了臣的名头,

    去做了恶事,

    虽然臣已经惩戒了他们,

    但这又何尝不是,

    臣平日里太过放纵门人所致?”

    晋王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做了个总结,

    说道,

    “便是如此,

    人,谁能无错哪。

    不要揪着同僚一点小错不放,

    因为这点小错,

    而演变成了大错。

    就比如,

    孤要封耀祖为长乐亭侯,

    不是因为宠爱幼子,

    而是为了延续亡弟浑的香火,

    刁仆射却用没有合适的良才做家丞,

    来劝孤停封。

    还举了临淄侯曹植的例子。

    元规,

    这些礼法的事情,

    你研究的透彻,

    不如就由你来评评理,

    是刁仆射说的在理,

    还是孤说的对。”

    晋王瞬间转舵,把策试的题目,

    从律法,又转到了继嗣上。

    庾亮想了想,

    没有直接接晋王的话题,

    而是岔开了方向,

    反问晋王,

    “大王,

    昨天,

    贺太傅给太子授课时,

    提到了琅琊王郎中令丁潭,

    请服丧三年之事。”

    晋王点了点头,说道,

    “是有这么一件事,

    丁潭想借服丧之事,

    来提醒孤,

    阿裒还有嗣子安国,

    应该早日让安国继承王位,

    以安琅琊国。

    孤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就询问了贺太傅。

    怎么样?

    贺太傅有说什么吗?”

    庾亮点了点头,说道,

    “贺太傅讲,

    琅琊国虽是大王的封国故地,

    但现在大王位在晋王,

    晋王有太子,

    那么,

    琅琊王就不能算大王的嗣君,

    只能按照诸侯王来对待,

    这诸侯王之丧礼,

    不同于君王和嗣君之丧,

    自古就没有三年服丧之说,

    都是安葬之后,

    就可除丧服。”

    晋王听后,不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贺循不愧是老狐狸,

    自己想问的明明是——

    自己不想让安国继承琅琊王位,

    需要找个合适的理由。

    这个琅琊王位是要空出来,

    等到合适的时机,

    授予耀祖的。

    但贺循这个老家伙,

    却给自己一本正经的,

    谈起了什么春秋礼法。

    巧妙的避开了关键,

    在安国还是耀祖的问题上,

    贺循选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按照礼制,

    琅琊王是诸侯王,

    不是君主或者嗣君,

    因此,

    不需要人来服丧三年。

    那丁潭也不是善茬,

    看似在问他自己用不用代替嗣子,

    以臣首服丧,

    实际上问了两个问题——

    琅琊王算不算储君,

    琅琊王位该给谁。

    晋王压了压心中的怒火,

    问道,

    “元规,那你怎么看?”

    庾亮自然也不能去接这个锅,

    说道,

    “大王,

    既然礼制上诸侯王没有三年之丧,

    那就让丁郎中令服心丧,

    这样既不违制,

    也能照顾到丁郎中令的忠心。”

    晋王点了点头,又问道,

    “那你看,

    耀祖该不该继长乐亭侯的嗣位哪?”

    庾亮见实在躲不过去了,

    知道晋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嘴,

    说出——

    耀祖当封琅琊王,

    而那个爹死妈寄居的安国,

    就赏他个长乐亭侯。

    这种出力不讨好,还挨骂的事情,

    庾亮自然是不会做的,

    想前想后了一阵,

    说道,

    “大王,

    臣觉得两位王子还都在襁褓之中,

    贤德孝才,还看不出来。

    倒也不用太着急定下嗣位。

    不如就让丁郎中令,

    共同教导二位王子,

    等二位王子到了年龄,

    自然就分出来了。”

    晋王还是比较满意这个说法的,

    只要没有一锤子敲死,

    那耀祖就还有希望,

    来继承这个太子之下,

    最重要的王位。

    “元规这个想法好,

    那就由琅琊国的贤士共同教导,

    等二子成年了,

    再来定谁继长乐亭侯,

    谁继琅琊王。”

    这么回答,

    其实也是司马绍和庾亮商量后的结果,

    司马裒的葬礼一拖再拖,

    就是卡着这个琅琊王的王位,

    到底是安国,还是耀祖。

    琅琊国的那些官吏们,

    自然是希望安国继位,

    但晋王这边,

    自然是希望,

    把最好的王位,

    留给耀祖。

    而司马绍这边哪?

    他最希望的是——

    最好不要有琅琊王这个王位,

    毕竟这是晋王之前的王位,

    要说它是嗣君,

    甚至都能说得过去。

    这么一个极具危险的储君争夺者,

    司马绍当然不希望那么快就定下来,

    最好是再等个十年八年,

    最好是安国耀祖旗鼓相当,

    把琅琊国的势力一分为二,

    这才最妙。

    庾亮给出的答案,

    不是最好的,

    却是三方都能接受的。

    晋王没给小儿子争来王位,

    心里有些不快,

    挥挥手就要散朝。

    这时候,

    王羲之不得不站出来——

    好家伙,

    尚书台的策试就什么都没问,

    这殿上还是?

    这晋王不是给自己正名,

    还帮着刁协继续抹黑自己?

    “大王,臣的策试?”

    晋王抬眼看了看,

    王羲之站在下面,

    已经出落成翩翩公子模样,

    再想想自己的黄须太子,

    那份血脉,

    总觉得不太配这面前的御床。

    耀祖就不一样了,

    郑阿春虽说是寡妇,

    但那可是荥阳郑氏

    可惜耀祖实在太小,

    又病痛不停,

    否则的话,

    就是冒着动摇国本的风险,

    也要换掉太子。

    说不定将来耀祖长大以后,

    也和面前这少年一样,

    生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晋王越看越喜欢,

    问话的时候,

    也就带着笑容,

    说道,

    “既然今天都是说选举的一些事情,

    你也不能例外,

    省得外人说孤偏袒亲戚。”

    “这九品中正制,

    始于魏文帝,

    武帝时,

    就有贤臣上书,

    称述弊端。

    你可知道,

    武帝为何权衡许久,

    最终还是没有采纳?”

    到底是自己亲戚,

    这问题看似问的一点毛病没有,

    但司马睿可没说,

    那位上书提出弊端的贤臣名为李重,

    当然了,

    这李重也不是外人,

    正是王羲之表弟李充的伯父,

    这也不打紧,

    毕竟李重离世的早,

    别说王羲之了,

    就连李充也没和他见过面。

    但问题是王羲之酷爱书法,

    他有两个书法师父,

    一个就他的姨母卫夫人,

    还有一位名为李式,

    现在已经是中书侍郎,

    而这位李式,

    当然了,

    也不是什么外人,

    正是那位李重的儿子。

    这一问,

    可不就砸手心上了嘛?

    王羲之心底一笑,说道,

    “大王,

    臣以为武帝没有错,

    当然那位谏言的臣子也没有错。

    只是他只看到了九品中正的坏处,

    中正的权力会不受控制,

    豪族携中正,

    可以控制一郡,

    甚至十郡的士人百姓。

    但没有看到中正制的好处,

    武帝平吴,天下凋敝,户口锐减,

    朝廷需要各郡县有威望的人,

    来安定民心,开垦荒田。

    正是九品中正制的执行,

    让逃避战乱的百姓重新回到各自的郡县,

    太康元年时,

    天下户数二百四十五万余,

    仅仅过了两年,

    到太康三年时,

    天下户数,

    就激增到了三百七十七万余。

    这其中就有中正制安定人心的功劳。”

    司马睿点了点头,

    自从他在朝堂上提过《抱朴子》后,

    就不断有臣子给他谏言,

    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

    但他自己跑去着作郎干宝那里,

    想从史册中找些根据的时候,

    才发现,

    原来这话早在武帝太康元年,

    就有人讲过了。

    当时当日,

    正如今时今日,

    自从武帝驾崩后,

    这东西南北的战事就没有停下来过,

    人口再次的锐减,

    让江南再一次出现了大量的荒地,

    这才有了侨立郡县,

    吸引北方士人南渡的条件。

    司马睿也是分析了良久,

    才发现这九品中正制虽然问题很多,

    但眼下却不能废除。

    今天他这么一问,

    王羲之这么一说,

    也就算给这件事情暂时有了个了结。

    “不错,逸少说得很好,

    律制,时也。

    现在天下的局势,

    比太康元年还要糟糕,

    正是各大小中正用心选材用材之时。”

    晋王赞许完王羲之后,

    话锋一转,

    引到了当今天下的局势上去,

    说道,

    “王叔、茂弘兄,

    既然今天都在,

    就说一说各自对当今形势的看法。

    王叔,

    你德高望重,

    你先讲。”

    西阳王司马羕也没有绕弯子,

    直接把底牌亮出来,

    说道,

    “大王,

    臣按照大王的旨意,

    派人联系了还在司州的司徒荀组。”

    晋王一听这口气,

    眉头就一皱,

    问道,

    “大章(荀组的字)怎么说?”

    西阳王接着说道,

    “荀司徒讲,

    石勒侵扰不断,

    司州诸君各自为战,

    不听调遣,

    他已决定带领自己的几百亲随南渡过江。”

    晋王微微一惊,

    上一次来信使,

    还说司州的情况一片大好,

    收复河东郡,

    指日可待。

    怎么才过了不不到一个月,

    情况就急转直下了哪?

    “司州发生了什么?”

    西阳王沉默了半晌,

    一咬牙,还是说了出来,

    “河东郡的流民来投奔,

    司州本就也遭了旱灾,

    早就没了粮食,

    这人一下多了数万,

    就因为粮食打了起来,

    仗越打越大,

    打出了仇怨,

    荀司徒前去调解,

    他的部队也被冲散,

    只有几百人拼死保着荀司徒,

    逃出了司州。”

    晋王微微一惊,

    他本来也对司州这些坞主不报什么希望,

    时不时的送一点补给,

    也是希望他们能多磨一段时间。

    “荥阳太守李矩如何?

    他也参与了叛乱了嘛?”

    晋王一言给定了性,

    西阳王说话就谨慎起来,

    说道,

    “没有,

    李太守在抵御石勒的侵扰,

    他手下的人马从两三万,

    一下子到了几千人,

    很难再约束郭默、赵固这些人了,

    现在避到了山中。”

    晋王点了点头,

    察觉到一丝不对,

    问道,

    “石勒是从哪里过去的?”

    西阳王欲言又止,

    最后还是下定决心,

    说道,

    “荀司徒没有说,

    但臣觉得,恐怕是浚仪出了问题。”

    晋王看向西阳王,

    再问道,

    “浚仪?

    那是豫州刺史辖制的地方,

    问过士稚了嘛?”

    西阳王点了点头,说道,

    “臣问过了,

    祖刺史来信没有明说,

    但请求对浚仪加强监视。”

    晋王听到这话,

    还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马上说道,

    “给士稚下旨意,

    许他见机行事,

    战场之事,

    不必事事请示,

    他相机判断即可。

    看来,

    司州这边是指望不上了,

    豫州能自保就不错了。

    王叔,你要盯紧一些,

    尤其是豫州,

    不容有失。”

    吩咐完西阳王负责的司州、豫州后,

    再转向王导,

    询问道,

    “茂弘兄,

    和豫州一样,

    徐州可是江南的门户,

    也同样不容有失。”

    王导点了点头,说道,

    “大王,

    现在青州曹嶷听说了大王的赦令后,

    也有内附之心,

    但此贼反复,

    臣恐他假意归附,

    实则探听我徐州、兖州虚实,

    趁机扩充自己。”

    晋王听到后,

    沉思了少许,

    说道,

    “对待曹嶷,

    还是之前说的,

    不去主动挑衅,

    也不要过分示好。

    只要他不明着投靠石勒,

    有点过分的事情,

    也要睁一眼闭一眼。

    冀州刺史邵续哪?

    他可是在石勒的鼻子下。”

    王导继续说道,

    “邵续派女婿刘遐守平原郡,

    和他所在的乐陵郡相互照应。”

    晋王听到这个名字,

    微微一愣,

    问道,

    “这个刘遐,

    是不是就是邵续前段时间,

    上书表荐平原太守、龙骧将军的,

    那个刘遐?”

    王导点了点头,

    毕竟天下这么多郡县,

    司马睿也不可能和每个太守都相识,

    更何况是远在冀州。

    “大王英明,正是那个刘遐。”

    晋王略做思考,

    说道,

    “我记着上次邵续来表,

    说这刘遐勇冠三军,武比关羽张飞,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猛将。”

    王导又点了点头,说道,

    “大王明察秋毫。”

    司马睿摆了摆手,

    说道,

    “好了,不要吹捧我。

    我有一个想法,

    调刘遐来当下邳太守,

    正好试试邵续的忠心。

    你觉得怎么样?”

    王导捋了捋胡须,

    思考了片刻,

    说道,

    “有好有坏,

    邵续失了这么一位猛将相佐,

    只怕很难在石勒明枪、曹嶷暗箭下撑过去。”

    晋王摆了摆手,说道,

    “茂弘兄,

    我们要打胡羯,

    先得把拳头收回来,

    像邵续这样零散的占一两郡之地,

    很容易被石勒一口吞下。”

    王导又捋了捋胡须,

    眉头挑了挑,

    说道,

    “大王的意思是,

    请邵续也渡江?”

    晋王点了点头,说道,

    “话不要说太清楚,

    表达了这个意思就行,

    毕竟邵续是之前王浚的旧吏,

    他怎么想的,

    我们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