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之庄稼汉 第1031章 宫闱之变(二)
热门推荐:
都市民间杂谈
洪武大帝?本太子的傀儡而已!
综武:我!舌尖上的武林神话!
和珅穿越1983
穿书女炮灰,反派秒变可怜撒娇精
手握剧本,我真的不是大反派
你为救我赴死,我许你一生一世
三爷,你家小姑娘又立功了
影帝和素人在慢综里偷偷领证了
第1031章 宫闱之变(二)
“去哪里?”
曹爽有些不明所以地问道。
孙刘二人没有回答,而是看向廉昭:
“尚书郎,我们想起还有一些事没有向陛下上奏,所谓一事不烦二主,麻烦尚书郎替我们再去给陛下通报一声?”
廉昭有些吞吞吐吐地说道:“那个,陛下的诏令,让我去宣……”
哪知还没有等廉昭说完,刘放就示意道:
“尚书郎,请吧,麻烦回宫里,帮忙通报一声?”
廉昭有些为难地赔笑道:
“刘中书,可是陛下让我……”
“哎,无妨的,我们现在有急事想要禀报陛下,这曹常侍之事,也不急在一时。”
“就是就是,等尚书郎帮我们通报完了,再去寻曹常侍不迟,相信陛下也不会责怪。”
孙资也接口说道。
两人看似请求,实则强迫。
而廉昭看似不大情愿,实则暗松了一口气,转身重新向着宫里方向走去。
正在等着曹肇入宫的曹叡,听到曹爽等人去而复返,不禁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廉昭。
廉昭知其意,有些嗫嚅地说道:
“回陛下,臣刚走到宫外,正遇两位中书,臣本想悄悄避开,哪知却是被曹将军发现……”
他说得巧妙,不提自己没有特意提前避开,让曹叡只道是刘放和孙资故意守在宫外。
再一听到曹爽,曹叡眼底就有些有阴郁:
“你告诉他们了?”
廉昭嘴唇动了几下,满面羞愧:“臣有罪,对不起陛下。两位中书一再逼问,臣……”
曹叡叹了一口气:“算了,为难你了。”
听到这句话,廉昭再一次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一关自己总算是真正过去了。
“两位中书和曹将军还守在门外,那陛下还见不见?”
廉昭又小心翼翼地问道。
“两位中书去而复返,想来定是有要事,吾又岂能不见?”
曹叡闭上了眼,语气飘忽,听不出是喜是悲。
廉昭闻言,转身出去把刘孙曹三人请入室内。
见礼过后,曹叡问道:
“诸君此番,可是又有要事?”
“陛下,”刘放第一个站出来,“臣等三人本欲在宫门道别,谁知忽闻一声雁鸣,原来是上空正有一队大雁飞过。”
“那声雁鸣,正是头雁所发,召唤他雁,紧随其后,莫要落伍。”
曹叡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们,透露出某种莫名其妙。
大冬天的,你跟我说还有大雁?
难道都这个时候了,你们还想着给我报祥瑞呢?
然而事实是,曹叡想多了。
只见孙资也跟前站出来:
“陛下,飞禽尚知无头不飞,陛下既然已经决定由曹将军出任大将军,臣等便请陛下及早下诏,公告天下。”
“如此,方可早日安诸臣之心,免得有人生出不该有之志。”
听到这里,曹叡猛地睁大了眼。
生出不该有之志?
谁?!
“陛下,此等大事,不可犹豫,更不可反复,为国家计,臣恳请陛下立刻下诏。”
“恳请陛下立刻下诏!”
孙刘二人说着,齐齐叩首下去。
曹爽见此,连忙也跟着趴到地上。
曹叡看着地上的三人,眼神复杂。
他知道,这一场辅政大臣之争里,刘放孙资这是在表态,坚决站在曹爽这一边,而非曹肇。
若是自己强行让曹肇出任大将军,将来没有孙刘二人的配合,曹肇想要掌控大局,又谈何容易?
再想起大魏现在内忧外患的局势,曹叡终是叹了一口气:
“罢了,去取黄纸来。”
廉昭闻言,取来黄纸与笔墨。
曹叡勉强写下诏书,正准备吩咐盖印的时候,孙资忽又说道:
“诸外臣皆知陛下宠信燕王曹常侍等人,只怕会有人误会陛下有意让彼辅政,陛下,此事不可不察啊!”
曹叡垂下了眼眸,似有昏睡之意,有气无力地问道:
“那依孙中书之见,吾当如何?”
“依臣之见,陛下可令燕王归国,解曹肇等人常侍之职,如此,诸臣自会明白陛下之心矣。”
曹叡闻言,身子轻轻一抖,有些含糊地说道:
“朕疲惫已极,难以执笔,且先睡上一会……”
言毕,正欲弃笔,哪知刘放眼疾手快,踏步上前,握紧曹叡的手:
“陛下,事不宜迟啊!”
曹叡大惊:
“卿欲何为?”
“臣为陛下拟诏。”
刘放说着,抓着曹叡的手,半是强迫着曹叡写下诏书,这才让廉昭扶着曹叡躺下。
曹叡此时已是脸色灰白,也不知是当真用尽了力气,还是别的原因。
他看向孙刘二人:
“曹长思乃功勋之后,又是宗亲,不可薄待之,否则失臣下之心。”
孙刘二人应之:
“曹长思既承长平侯爵位,有食厚禄,岂曰薄之?”
得到二人不会赶尽杀绝的承诺,曹叡这才放下心来。
盖上皇帝印玺之后,终于算是把这件事定了下来。
次日,孙刘二人以皇帝之名,召集众臣,宣读诏令,解除曹宇、曹肇等人朝中的一切职务。
曹宇以王爵就国,曹肇以长平侯归第。
同时正式册封齐王曹芳为太子。
又封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再传诏大司马司马懿,迁进太傅,辅佐太子。
曹叡虽然意属曹肇,但在病重之际,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掌控整个朝堂的局势。
再加上了尽快稳定人心,减少朝争内耗,他不得不作出退让。
在国家与私情之间,选择后者的皇帝可能会有,但是不包括曹叡。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一心想的,是国家大局。
朝堂未来权力构架的真正确定,不但让朝廷众臣震动,而且对后宫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得知皇帝宣布确立太子,毛皇后立刻前往曹叡病房前请求探病,未得到允许。
她情急之下,便欲向曹叡身边的人打听病情。
谁料到曹叡得知此事,竟然直接下令处死当日服侍自己的十数个宫女和小黄门。
如此之后,他仍不罢休,又以毛皇后“心有不轨”为借口,下诏缢死毛皇后。
曹叡的这个举动,让后宫嫔妃大为惊恐。
皇帝连皇后说杀就杀,那么谁又知道,陛下将来会让多少人跟随他去黄壤之下?
曹叡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心情去理会自己后宫数千女人的担心(仅许昌宫)。
在杀了毛皇后之后,他立刻又让人召来贵嫔虞氏。
虞贵嫔与毛皇后同是河内人。
但两者的出身却是天差地别。
毛皇后出身低微,其父不过是贱吏。
而虞贵嫔却是真正的世家女,是曹叡被封为平原王时,曹丕亲自为他求娶的王妃。
在曹叡被立为太子时,虞氏也跟着升为太子妃。
谁料到曹叡登基后,却是把妾室毛氏立为皇后,身为正室的虞氏,满心欢喜只等来了一场空。
后来魏国在西边战场接连败退,逼得原本有意削弱世家的曹叡,在事实上却是越发地依靠中原的世家大族。
在这种情况下,被曹叡贬往邺城的虞氏又被请回了洛阳,魏国败得越惨,虞氏的地位就越是高升。
最后竟是升到了仅在皇后之下的贵嫔之位。
“朕知道,这些年有些冷落了你,但你我好歹夫妻一场,且先帝让我娶你,想来你亦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对于虞氏,曹叡知道有些话,根本没有办法藏着掖着,只能是挑明了说。
虞氏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我也知道,这皇后之位,本就是属于你的,现在我把它还给你,如何?”
虞氏看着榻上这位原本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不但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而且居然如此低声下气。
她终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对于皇帝的无情,她早已看透。
但正如皇帝所言,她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个工具,一个联系曹魏皇家与河内世家的纽带工具。
就算是再怎么怨恨,又能怎么样?
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难道反而要在这种关键时刻放弃?
“陛下想让我做什么?”
“太子才八岁,在外虽有辅政大臣辅佐,但他终究是个孩子,未识人间险恶,我放心不下,故欲在后宫寻贤良淑德之人抚养。”
贤良淑德?
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虞氏仍是有些想发笑。
当年为了毛氏,此人曾一度把自己贬到邺城。
如今毛氏年长色衰,又对太子没有帮助,竟是说杀就杀,冷酷薄情至此,竟对自己说什么夫妻之情?
什么贤良淑德?
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身后代表的势力和资源?
虞氏也懒得点破曹叡的虚情假意:
“陛下所说的贤良淑德之人,莫不成是在说妾?”
“正是。”
“陛下过誉了,妾不敢当。”
“后宫之内,再没有人比你更合适抚养太子。”曹叡定定地看着虞氏,“而且这个事情,对你也是大有好处的。”
或者说,对河内虞氏,也是大有好处的。
虞氏垂下眼眸:
“陛下话已至此,妾若是再不答应,岂不是成了不知好歹之人?”
虽料到虞氏大概率不会拒绝,但此时听到她亲口应下,曹叡这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于是他吩咐早在外头守候的太子曹芳进来,并让他对虞氏磕头。
曹芳在磕完头后,只听得曹叡又对太子说道:
“我将册封虞贵嫔为皇后,从此以后,她就是你的嫡母,以后诸事须得听从嫡母吩咐,不得有违。”
八岁的太子有些懵懂,他看了看虞氏,又看了看曹叡,不知如何开口。
“还不喊母后?”
曹芳在曹叡的连声催促之下,这才怯生生地喊道:“母后?”
虞氏面对曹芳,神情终于柔和起来,她点了点头,以示回应。
得到虞氏被立为皇后的消息,孙资不禁有些庆幸:
“咱们这位陛下,果真是不简单啊,若非时机凑巧,吾等行事,怕是没有这般容易?”
刘放点头:
“陛下借口诛毛皇后,原来竟是为了立虞贵嫔为后。河内的虞氏与司马氏,从此怕是要各怀心思。”
“那等事情,与吾等本就没有多大关系,再说现在朝中大局已定,吾等只管看戏就好。”
“也是。”
……
关中,潼关。
昔日被马超用来抵挡曹操大军的险关,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司马懿在大河彻底结冰前,领军退出了关中。
临走前,他下令把潼关彻底摧毁,只给大汉留下了残墙破垣。
再一次下雪之后,大河终于结了一层厚厚的结实无比的冰,骑军甚至可以在河面来回奔跑。
在视察完河东,安排好各项事宜后,冯刺史又冒着严寒,从风陵渡过河,来到潼关上。
看着被人特意摧毁的险关,冯刺史裹了裹毛料大衣,呼出一口白气,问道:
“最后一批贼人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回君侯,六天前。”
冯刺史脚上的牛皮靴踢了踢烧黑的土块,又看了看四周。
潼关它不是一座关城,而是建立在一个南北走向,有十数里长的黄土塬上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总称。
黄土塬的东面,有一条同样是南北走向,从秦岭一直延伸到大河边上的禁沟。
禁沟又深又宽,谷势壁立,即便是已进入冬日,积雪都不能完全掩盖住沟底的灌木丛藤。
由此可想而知,沟底的草木,平日里是如何茂密如织。
敌人若是从东面攻来,首先要想办法越过禁沟,再攀爬上近乎垂直的谷壁。
或者在长达十数里的黄土塬绝壁面前,想办法找到小路翻越而上。
当他们好不容易才到达黄土塬上时,又要面对守备森严的壁垒关口。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守在河西的鲜于辅,看到冯刺史领军南下,到达风陵渡,就断定汉军的主攻方向不是风陵渡的原因。
因为汉军渡河之后,面对潼关这等猿猴难越之地,最多也就是能截断潼关与洛阳的联系。
在有守军的情况下,敌人不可能攻得上黄土塬。
只是鲜于辅没有想到的是,冯某人底牌太多,竟是计中有计。
按潼关这个地势,它的最大作用,就是阻挡从东面而来的敌人。
若是河东不失,配合大河天险,面对西面关中的敌人,潼关也可以发挥出作用。
只是谁曾想到,此次关中之战,河东竟是先于关中失守。
司马懿孤注一掷钓鳖失败后,不得不放弃了潼关。
看着在积雪覆盖下的黄土塬,白茫茫犹如一条白龙横卧南北,冯刺史又问道:
“这周围呢,仔细侦察过地形没有?”
身边的校尉一脸为难之色:
“君侯,此处长达十数里,地形复杂,现在又被大雪覆盖,我们根本来不及掌握具体情况。只能是大概察看了这一带原有的各个关城遗址。”
冯刺史点点头:
“潼关地势险要,是关中门户,万不可掉以轻心,想办法尽快查看清楚,才好重新布置防务。”
“诺。”
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冯刺史不住地往西边瞧,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忽然出现了黑点,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很是显眼。
黑点渐渐变大,原来是一队骑兵。
冯刺史掏出望远镜,待看清来人时,脸上露出了痴笑。
PS:咳,确实是和虎女结婚了,虎年生的。
从今以后要努力攒奶粉钱了……
我一定努力多更。
“去哪里?”
曹爽有些不明所以地问道。
孙刘二人没有回答,而是看向廉昭:
“尚书郎,我们想起还有一些事没有向陛下上奏,所谓一事不烦二主,麻烦尚书郎替我们再去给陛下通报一声?”
廉昭有些吞吞吐吐地说道:“那个,陛下的诏令,让我去宣……”
哪知还没有等廉昭说完,刘放就示意道:
“尚书郎,请吧,麻烦回宫里,帮忙通报一声?”
廉昭有些为难地赔笑道:
“刘中书,可是陛下让我……”
“哎,无妨的,我们现在有急事想要禀报陛下,这曹常侍之事,也不急在一时。”
“就是就是,等尚书郎帮我们通报完了,再去寻曹常侍不迟,相信陛下也不会责怪。”
孙资也接口说道。
两人看似请求,实则强迫。
而廉昭看似不大情愿,实则暗松了一口气,转身重新向着宫里方向走去。
正在等着曹肇入宫的曹叡,听到曹爽等人去而复返,不禁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廉昭。
廉昭知其意,有些嗫嚅地说道:
“回陛下,臣刚走到宫外,正遇两位中书,臣本想悄悄避开,哪知却是被曹将军发现……”
他说得巧妙,不提自己没有特意提前避开,让曹叡只道是刘放和孙资故意守在宫外。
再一听到曹爽,曹叡眼底就有些有阴郁:
“你告诉他们了?”
廉昭嘴唇动了几下,满面羞愧:“臣有罪,对不起陛下。两位中书一再逼问,臣……”
曹叡叹了一口气:“算了,为难你了。”
听到这句话,廉昭再一次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一关自己总算是真正过去了。
“两位中书和曹将军还守在门外,那陛下还见不见?”
廉昭又小心翼翼地问道。
“两位中书去而复返,想来定是有要事,吾又岂能不见?”
曹叡闭上了眼,语气飘忽,听不出是喜是悲。
廉昭闻言,转身出去把刘孙曹三人请入室内。
见礼过后,曹叡问道:
“诸君此番,可是又有要事?”
“陛下,”刘放第一个站出来,“臣等三人本欲在宫门道别,谁知忽闻一声雁鸣,原来是上空正有一队大雁飞过。”
“那声雁鸣,正是头雁所发,召唤他雁,紧随其后,莫要落伍。”
曹叡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们,透露出某种莫名其妙。
大冬天的,你跟我说还有大雁?
难道都这个时候了,你们还想着给我报祥瑞呢?
然而事实是,曹叡想多了。
只见孙资也跟前站出来:
“陛下,飞禽尚知无头不飞,陛下既然已经决定由曹将军出任大将军,臣等便请陛下及早下诏,公告天下。”
“如此,方可早日安诸臣之心,免得有人生出不该有之志。”
听到这里,曹叡猛地睁大了眼。
生出不该有之志?
谁?!
“陛下,此等大事,不可犹豫,更不可反复,为国家计,臣恳请陛下立刻下诏。”
“恳请陛下立刻下诏!”
孙刘二人说着,齐齐叩首下去。
曹爽见此,连忙也跟着趴到地上。
曹叡看着地上的三人,眼神复杂。
他知道,这一场辅政大臣之争里,刘放孙资这是在表态,坚决站在曹爽这一边,而非曹肇。
若是自己强行让曹肇出任大将军,将来没有孙刘二人的配合,曹肇想要掌控大局,又谈何容易?
再想起大魏现在内忧外患的局势,曹叡终是叹了一口气:
“罢了,去取黄纸来。”
廉昭闻言,取来黄纸与笔墨。
曹叡勉强写下诏书,正准备吩咐盖印的时候,孙资忽又说道:
“诸外臣皆知陛下宠信燕王曹常侍等人,只怕会有人误会陛下有意让彼辅政,陛下,此事不可不察啊!”
曹叡垂下了眼眸,似有昏睡之意,有气无力地问道:
“那依孙中书之见,吾当如何?”
“依臣之见,陛下可令燕王归国,解曹肇等人常侍之职,如此,诸臣自会明白陛下之心矣。”
曹叡闻言,身子轻轻一抖,有些含糊地说道:
“朕疲惫已极,难以执笔,且先睡上一会……”
言毕,正欲弃笔,哪知刘放眼疾手快,踏步上前,握紧曹叡的手:
“陛下,事不宜迟啊!”
曹叡大惊:
“卿欲何为?”
“臣为陛下拟诏。”
刘放说着,抓着曹叡的手,半是强迫着曹叡写下诏书,这才让廉昭扶着曹叡躺下。
曹叡此时已是脸色灰白,也不知是当真用尽了力气,还是别的原因。
他看向孙刘二人:
“曹长思乃功勋之后,又是宗亲,不可薄待之,否则失臣下之心。”
孙刘二人应之:
“曹长思既承长平侯爵位,有食厚禄,岂曰薄之?”
得到二人不会赶尽杀绝的承诺,曹叡这才放下心来。
盖上皇帝印玺之后,终于算是把这件事定了下来。
次日,孙刘二人以皇帝之名,召集众臣,宣读诏令,解除曹宇、曹肇等人朝中的一切职务。
曹宇以王爵就国,曹肇以长平侯归第。
同时正式册封齐王曹芳为太子。
又封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再传诏大司马司马懿,迁进太傅,辅佐太子。
曹叡虽然意属曹肇,但在病重之际,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掌控整个朝堂的局势。
再加上了尽快稳定人心,减少朝争内耗,他不得不作出退让。
在国家与私情之间,选择后者的皇帝可能会有,但是不包括曹叡。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一心想的,是国家大局。
朝堂未来权力构架的真正确定,不但让朝廷众臣震动,而且对后宫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得知皇帝宣布确立太子,毛皇后立刻前往曹叡病房前请求探病,未得到允许。
她情急之下,便欲向曹叡身边的人打听病情。
谁料到曹叡得知此事,竟然直接下令处死当日服侍自己的十数个宫女和小黄门。
如此之后,他仍不罢休,又以毛皇后“心有不轨”为借口,下诏缢死毛皇后。
曹叡的这个举动,让后宫嫔妃大为惊恐。
皇帝连皇后说杀就杀,那么谁又知道,陛下将来会让多少人跟随他去黄壤之下?
曹叡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心情去理会自己后宫数千女人的担心(仅许昌宫)。
在杀了毛皇后之后,他立刻又让人召来贵嫔虞氏。
虞贵嫔与毛皇后同是河内人。
但两者的出身却是天差地别。
毛皇后出身低微,其父不过是贱吏。
而虞贵嫔却是真正的世家女,是曹叡被封为平原王时,曹丕亲自为他求娶的王妃。
在曹叡被立为太子时,虞氏也跟着升为太子妃。
谁料到曹叡登基后,却是把妾室毛氏立为皇后,身为正室的虞氏,满心欢喜只等来了一场空。
后来魏国在西边战场接连败退,逼得原本有意削弱世家的曹叡,在事实上却是越发地依靠中原的世家大族。
在这种情况下,被曹叡贬往邺城的虞氏又被请回了洛阳,魏国败得越惨,虞氏的地位就越是高升。
最后竟是升到了仅在皇后之下的贵嫔之位。
“朕知道,这些年有些冷落了你,但你我好歹夫妻一场,且先帝让我娶你,想来你亦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对于虞氏,曹叡知道有些话,根本没有办法藏着掖着,只能是挑明了说。
虞氏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我也知道,这皇后之位,本就是属于你的,现在我把它还给你,如何?”
虞氏看着榻上这位原本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不但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而且居然如此低声下气。
她终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对于皇帝的无情,她早已看透。
但正如皇帝所言,她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个工具,一个联系曹魏皇家与河内世家的纽带工具。
就算是再怎么怨恨,又能怎么样?
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难道反而要在这种关键时刻放弃?
“陛下想让我做什么?”
“太子才八岁,在外虽有辅政大臣辅佐,但他终究是个孩子,未识人间险恶,我放心不下,故欲在后宫寻贤良淑德之人抚养。”
贤良淑德?
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虞氏仍是有些想发笑。
当年为了毛氏,此人曾一度把自己贬到邺城。
如今毛氏年长色衰,又对太子没有帮助,竟是说杀就杀,冷酷薄情至此,竟对自己说什么夫妻之情?
什么贤良淑德?
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身后代表的势力和资源?
虞氏也懒得点破曹叡的虚情假意:
“陛下所说的贤良淑德之人,莫不成是在说妾?”
“正是。”
“陛下过誉了,妾不敢当。”
“后宫之内,再没有人比你更合适抚养太子。”曹叡定定地看着虞氏,“而且这个事情,对你也是大有好处的。”
或者说,对河内虞氏,也是大有好处的。
虞氏垂下眼眸:
“陛下话已至此,妾若是再不答应,岂不是成了不知好歹之人?”
虽料到虞氏大概率不会拒绝,但此时听到她亲口应下,曹叡这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于是他吩咐早在外头守候的太子曹芳进来,并让他对虞氏磕头。
曹芳在磕完头后,只听得曹叡又对太子说道:
“我将册封虞贵嫔为皇后,从此以后,她就是你的嫡母,以后诸事须得听从嫡母吩咐,不得有违。”
八岁的太子有些懵懂,他看了看虞氏,又看了看曹叡,不知如何开口。
“还不喊母后?”
曹芳在曹叡的连声催促之下,这才怯生生地喊道:“母后?”
虞氏面对曹芳,神情终于柔和起来,她点了点头,以示回应。
得到虞氏被立为皇后的消息,孙资不禁有些庆幸:
“咱们这位陛下,果真是不简单啊,若非时机凑巧,吾等行事,怕是没有这般容易?”
刘放点头:
“陛下借口诛毛皇后,原来竟是为了立虞贵嫔为后。河内的虞氏与司马氏,从此怕是要各怀心思。”
“那等事情,与吾等本就没有多大关系,再说现在朝中大局已定,吾等只管看戏就好。”
“也是。”
……
关中,潼关。
昔日被马超用来抵挡曹操大军的险关,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司马懿在大河彻底结冰前,领军退出了关中。
临走前,他下令把潼关彻底摧毁,只给大汉留下了残墙破垣。
再一次下雪之后,大河终于结了一层厚厚的结实无比的冰,骑军甚至可以在河面来回奔跑。
在视察完河东,安排好各项事宜后,冯刺史又冒着严寒,从风陵渡过河,来到潼关上。
看着被人特意摧毁的险关,冯刺史裹了裹毛料大衣,呼出一口白气,问道:
“最后一批贼人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回君侯,六天前。”
冯刺史脚上的牛皮靴踢了踢烧黑的土块,又看了看四周。
潼关它不是一座关城,而是建立在一个南北走向,有十数里长的黄土塬上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总称。
黄土塬的东面,有一条同样是南北走向,从秦岭一直延伸到大河边上的禁沟。
禁沟又深又宽,谷势壁立,即便是已进入冬日,积雪都不能完全掩盖住沟底的灌木丛藤。
由此可想而知,沟底的草木,平日里是如何茂密如织。
敌人若是从东面攻来,首先要想办法越过禁沟,再攀爬上近乎垂直的谷壁。
或者在长达十数里的黄土塬绝壁面前,想办法找到小路翻越而上。
当他们好不容易才到达黄土塬上时,又要面对守备森严的壁垒关口。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守在河西的鲜于辅,看到冯刺史领军南下,到达风陵渡,就断定汉军的主攻方向不是风陵渡的原因。
因为汉军渡河之后,面对潼关这等猿猴难越之地,最多也就是能截断潼关与洛阳的联系。
在有守军的情况下,敌人不可能攻得上黄土塬。
只是鲜于辅没有想到的是,冯某人底牌太多,竟是计中有计。
按潼关这个地势,它的最大作用,就是阻挡从东面而来的敌人。
若是河东不失,配合大河天险,面对西面关中的敌人,潼关也可以发挥出作用。
只是谁曾想到,此次关中之战,河东竟是先于关中失守。
司马懿孤注一掷钓鳖失败后,不得不放弃了潼关。
看着在积雪覆盖下的黄土塬,白茫茫犹如一条白龙横卧南北,冯刺史又问道:
“这周围呢,仔细侦察过地形没有?”
身边的校尉一脸为难之色:
“君侯,此处长达十数里,地形复杂,现在又被大雪覆盖,我们根本来不及掌握具体情况。只能是大概察看了这一带原有的各个关城遗址。”
冯刺史点点头:
“潼关地势险要,是关中门户,万不可掉以轻心,想办法尽快查看清楚,才好重新布置防务。”
“诺。”
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冯刺史不住地往西边瞧,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忽然出现了黑点,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很是显眼。
黑点渐渐变大,原来是一队骑兵。
冯刺史掏出望远镜,待看清来人时,脸上露出了痴笑。
PS:咳,确实是和虎女结婚了,虎年生的。
从今以后要努力攒奶粉钱了……
我一定努力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