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7年当首富 第753章 危机的种子,埋下
在陈枫在新达银行见到赫尔曼的一个星期之后。
新达银行这边的好消息传来。
新达银行经过了内部讨论,同意了和陈枫的金融公司进行合作。
他们将进行初步尝试。
首先就是提供价值5000万美元的房产合同,由陈枫的安利金融投资公司打包成理财产品上市。
1995年老美的房贷利率挺高的,三十年的固定房贷利率高达8.1%。(注,这里作者查资料后决定参照2000年的利率。)
贷款合同被打包成理财产品之后,投资者买入这些理财产品,每年能拿到的收益是5.1%。
陈枫的安利金融投资公司作为发行方,从中抽取1%作为佣金。
剩下的2%则是新达银行的收益。
别觉得新达银行只拿2%很少。
事实上,新达银行是赚麻了。
投资者掏钱买下那些贷款合同后,银行就将风险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了。
还通过这种手段撬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新达银行有200亿美元用来放贷。
按照之前的贷款方案,你得等贷款人每月按时偿还房贷,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把这200亿美元连本带利地收回来。
三十年时间,太长了。
但是现在,银行放出200亿贷款之后,将房贷合同给陈枫拿去做成理财产品,再卖给消费者。
最快,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银行就可以这200亿的资金收回来了。
这200亿资金回到银行手里之后,又可以拿去发放贷款。
新发放的贷款合同,再次拿去打包做成债券理财产品。
以此类推,新达银行的200亿美元本金,至少可以撬动起码四千亿的投资市场。
假设用新达银行旧方案,200亿美元,利息8.1%,一年下来银行能赚16亿美元。
按照陈枫提供的方案,通过循环发贷的手段,第一年就可以发放一千亿美元的贷款,就算新达银行只拿2%的利息,一年下来银行能赚20亿美元。
综合下来,银行的利润比之前的方案还要多。
更重要是,银行再也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这种手法是可以滚雪球的,第一年可能撬动的资金是一千亿,第二年可能就是两千亿了。
这个买卖对于银行来说,就是稳赚不赔。
而消费者也非常乐意购买这样的理财产品,每年能够拿到5.1%的回报率,在诸多理财产品当中,这个回报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陈枫的安利金融投资公司,只是充当中介的角色,她将每年赚取1%的利息。
按照新达投资银行第一年发放一千亿美元贷款算,不需要承担风险,也不需要自己掏钱,第一年就稳定赚十亿美元。
所以从三方看,这都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又过了一个星期,新达银行给安利金融投资公司的五千万美元房贷合同,经过陈枫的金融公司打包成债券后,开始上市了。
利息高达5.1%,比存在银行要赚得多,风险比什么投资股票期货低太多了。
这个理财产品一推出,再加上陈枫手下业务员的努力推销,就在市面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新达银行这边,看到这房贷债券这么好卖,资金回笼如此快速,短时间内就把资金收回来了。
于是,新达银行决定继续加大投入。
第二次,新达银行给陈枫五亿美元的房贷合同。
这些专门做贷款的银行,别的东西不多,但是贷款合同多,几乎将保险箱装满了。
这些贷款合同现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换回钱,他们肯定全力支持。
陈枫看过了,这五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的确是新达银行这边的优质客户的。
于是他又将这些贷款合同,打包成债券,推向市场。
新的债券上市,又立刻卖光了。
到了第三批,新达银行打算把价值十亿美元的借款合同交给陈枫来运作,却被陈枫拒绝了。
陈枫拒绝的理由是,这批价值十亿美元的借款合同里,有一部分的信誉度是不过关的,不是优质客户的贷款合同。
因此,他不接受这些合同。
新达银行这边,没想到陈枫会拒绝。
他们以为陈枫说只做优质客户只是说说而已。
按照新达银行的角度看,实在不需要管它是优质客户还是劣质的客户,只要能够赚到钱就是好客户。
再说了,就算是劣质客户,也还是会有冤大头投资者买。
只要将这些优质的劣质的捆绑在一起,打包出售就行了。
但是陈枫不同意,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
想要继续合作,就得按照他的原则来。
陈枫作为这一项计划的提出者,他是不可能让规矩坏在他这里的,十几年后暴雷了,肯定会追查到他的头上。
可是,在这方面已经尝到甜头的新达银行,哪里会这样善罢甘休?
新达银行的保险柜里,贷款合同堆积如山。
他们是恨不得把手上的所有贷款合同都拿去做成理财产品,卖了回血。
他们才不管你这些贷款合同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
在他们看来,只要将这些产品打包卖给投资者,风险就不在他们这边了。
至于那些买了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将来会不会出现亏损,他们也不关心。
陈枫这边行不通后,新达银行开始想别的办法,找别的金融机构合作,处理他们手上的借款合同。
于是,没过多久,市面上几家投资银行,也开始售卖与贷款合同挂钩的理财产品。
甚至到后来,高盛和摩根这样的大投行也开始加入这方面的业务。
也有越来越多的贷款机构开始用这种方法将手上的贷款合同变现。
一时间,华尔街各大银行都出现了这样的业务。
潘多拉的魔盒,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陈枫打开了。
虽然这一套规则看似完美,现在大家都在赚钱。
但是陈枫知道,这一套规则十分考验参与者对原则的把控。
一旦摒弃原则,为了钱,开始毫无底线的运作那些次级贷款合同。
那么,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未来等待着华尔街,等待着漂亮国。
新达银行这边的好消息传来。
新达银行经过了内部讨论,同意了和陈枫的金融公司进行合作。
他们将进行初步尝试。
首先就是提供价值5000万美元的房产合同,由陈枫的安利金融投资公司打包成理财产品上市。
1995年老美的房贷利率挺高的,三十年的固定房贷利率高达8.1%。(注,这里作者查资料后决定参照2000年的利率。)
贷款合同被打包成理财产品之后,投资者买入这些理财产品,每年能拿到的收益是5.1%。
陈枫的安利金融投资公司作为发行方,从中抽取1%作为佣金。
剩下的2%则是新达银行的收益。
别觉得新达银行只拿2%很少。
事实上,新达银行是赚麻了。
投资者掏钱买下那些贷款合同后,银行就将风险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了。
还通过这种手段撬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新达银行有200亿美元用来放贷。
按照之前的贷款方案,你得等贷款人每月按时偿还房贷,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把这200亿美元连本带利地收回来。
三十年时间,太长了。
但是现在,银行放出200亿贷款之后,将房贷合同给陈枫拿去做成理财产品,再卖给消费者。
最快,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银行就可以这200亿的资金收回来了。
这200亿资金回到银行手里之后,又可以拿去发放贷款。
新发放的贷款合同,再次拿去打包做成债券理财产品。
以此类推,新达银行的200亿美元本金,至少可以撬动起码四千亿的投资市场。
假设用新达银行旧方案,200亿美元,利息8.1%,一年下来银行能赚16亿美元。
按照陈枫提供的方案,通过循环发贷的手段,第一年就可以发放一千亿美元的贷款,就算新达银行只拿2%的利息,一年下来银行能赚20亿美元。
综合下来,银行的利润比之前的方案还要多。
更重要是,银行再也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这种手法是可以滚雪球的,第一年可能撬动的资金是一千亿,第二年可能就是两千亿了。
这个买卖对于银行来说,就是稳赚不赔。
而消费者也非常乐意购买这样的理财产品,每年能够拿到5.1%的回报率,在诸多理财产品当中,这个回报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陈枫的安利金融投资公司,只是充当中介的角色,她将每年赚取1%的利息。
按照新达投资银行第一年发放一千亿美元贷款算,不需要承担风险,也不需要自己掏钱,第一年就稳定赚十亿美元。
所以从三方看,这都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又过了一个星期,新达银行给安利金融投资公司的五千万美元房贷合同,经过陈枫的金融公司打包成债券后,开始上市了。
利息高达5.1%,比存在银行要赚得多,风险比什么投资股票期货低太多了。
这个理财产品一推出,再加上陈枫手下业务员的努力推销,就在市面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新达银行这边,看到这房贷债券这么好卖,资金回笼如此快速,短时间内就把资金收回来了。
于是,新达银行决定继续加大投入。
第二次,新达银行给陈枫五亿美元的房贷合同。
这些专门做贷款的银行,别的东西不多,但是贷款合同多,几乎将保险箱装满了。
这些贷款合同现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换回钱,他们肯定全力支持。
陈枫看过了,这五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的确是新达银行这边的优质客户的。
于是他又将这些贷款合同,打包成债券,推向市场。
新的债券上市,又立刻卖光了。
到了第三批,新达银行打算把价值十亿美元的借款合同交给陈枫来运作,却被陈枫拒绝了。
陈枫拒绝的理由是,这批价值十亿美元的借款合同里,有一部分的信誉度是不过关的,不是优质客户的贷款合同。
因此,他不接受这些合同。
新达银行这边,没想到陈枫会拒绝。
他们以为陈枫说只做优质客户只是说说而已。
按照新达银行的角度看,实在不需要管它是优质客户还是劣质的客户,只要能够赚到钱就是好客户。
再说了,就算是劣质客户,也还是会有冤大头投资者买。
只要将这些优质的劣质的捆绑在一起,打包出售就行了。
但是陈枫不同意,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
想要继续合作,就得按照他的原则来。
陈枫作为这一项计划的提出者,他是不可能让规矩坏在他这里的,十几年后暴雷了,肯定会追查到他的头上。
可是,在这方面已经尝到甜头的新达银行,哪里会这样善罢甘休?
新达银行的保险柜里,贷款合同堆积如山。
他们是恨不得把手上的所有贷款合同都拿去做成理财产品,卖了回血。
他们才不管你这些贷款合同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
在他们看来,只要将这些产品打包卖给投资者,风险就不在他们这边了。
至于那些买了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将来会不会出现亏损,他们也不关心。
陈枫这边行不通后,新达银行开始想别的办法,找别的金融机构合作,处理他们手上的借款合同。
于是,没过多久,市面上几家投资银行,也开始售卖与贷款合同挂钩的理财产品。
甚至到后来,高盛和摩根这样的大投行也开始加入这方面的业务。
也有越来越多的贷款机构开始用这种方法将手上的贷款合同变现。
一时间,华尔街各大银行都出现了这样的业务。
潘多拉的魔盒,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陈枫打开了。
虽然这一套规则看似完美,现在大家都在赚钱。
但是陈枫知道,这一套规则十分考验参与者对原则的把控。
一旦摒弃原则,为了钱,开始毫无底线的运作那些次级贷款合同。
那么,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未来等待着华尔街,等待着漂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