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 第724章 我欲疋马平辽东
热门推荐:
红颜遍布仙魔妖,我花心点合理吧
万界之主
刚好遇见你:这个大佬有点暖
四合院:留学归来,悟性逆天
悟性逆天:八年获得66个博士
军工:反对修大坝,我成鹰派了?
重生洪荒证高端大罗
震惊!我有军火商系统
都市:滴血重生,入世即无敌!
第724章 我欲疋马平辽东
从郡山宿前往高崎藩长野原町的旅途是漫长的。虽然从地图上看两地相距不过五百多里,但岛国道路的交通条件太落后了。别说阿妙他们了,就算是大名去江户参勤交代,也常常因为交通问题而在路上多有耽搁。
这不,一行人出发两天后便遇上了大雨,在宿场住了一晚,第二天准备启程时,向导从町民口中得知,前方五里的河水因山洪暴涨,过不去了。
李文清不信这个邪,便让宿场町的村长带路,亲自去查看情况。到了地方一看傻眼了,只见原本能通行的地方水深已经超过了一米五,而且水流湍急,显然是过不去。
“船呢?这附近有没有船?”
随行的警卫中就有陆奥出身的归化民,听完对方翻译,村长不好意思的解释道:“大人,咱这是山里,没船。”
李文清问道:“那你们以前遇上这情况怎么办?”
“等水退了就能过去了。”
“要等多久?”
“这实在不好说,雨停了水就退了。按照以往的经验,也许是两三日,也许是五六日。耽误了天朝大人行程,实在抱歉!”
得到了这么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李文清无奈的直翻白眼。他只得回了宿场,跟大家说明情况。没辙,等吧。
虽说阿妙他们的行程延误了,可宿场町的村长却是心里窃喜。别看阿妙他们一行才三十多人,可食宿上的开销真不少。所有人都住的是中等房和上等房,每间房一天光房租就是180文到200文。此外还有五十多匹马,供应马料又是一大笔钱。
然而更让町民高兴的还在后面。警卫排这些人要么离开了岛国很多年,要么就从没来过。闲着没事总得找点什么打发时间,于是就去町内的各家商铺闲逛。好家伙!他们除了酒不买,其他什么本地特产、茶点、零食几乎见什么买什么,统统不放过。结账时给的还是亮闪闪的银币,把老板都乐疯了。
要知道这年月幕府治下的宿场町讲究的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一年一度的参勤交代才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普通旅人那点房租还不够塞牙缝的。能遇上北海镇一行如此出手阔绰的,町民们从上到下都从中收益,晚上做梦都要笑出声。他们巴不得这样的贵客住上个五六七八天才好。
李文清没兴趣逛铺子,每天早起在院子里打趟拳,出身汗,然后就回屋不厌其烦的拆解擦拭自己的手枪。好在他夫人——也就是陈继山的妹妹也来了,两口子虽然不住一起,可总有机会说说话,甚至过过手,这才不至于太憋闷。
阿妙心里也急。她临来岛国前赵新就说了,等这次祭奠完亲人,回去两人就把事办了。虽说赵新这人有些滥情,给不了她名分,也不能大摆喜酒,可她并不在乎。不管是沈璇、王贞仪还是唐小,她觉得只有自己才是能一直陪赵新走到最后的那个人。
“多福,你说他现在在干什么?我想他了,你说他是不是也在想我?”
听到“奴隶”发问,趴在阿妙怀里的多福闭着眼睛哼哼唧唧。阿妙叹口气道:“唉,说了伱也听不懂。”
多福心说我不懂?本王都妻妾成群了好不好!你问的那个人现在指不定又去哪浪了。
好吧,赵新的确在外面浪,不过不是瞎浪。
5月底他在伯力视察完钢铁厂,便带着警卫连登上了三条经过改装的武装快艇,顺混同江西行,而后转入松花江,途经三姓、呼兰、阿勒楚喀和伯都讷等地,登岸视察了各地春耕播种情况。等他抵达吉林城外的临江门码头时,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中旬。
临江门码头过去是满清的水营和造船厂所在地,位于吉林城西南侧的西门外。北海军拿下吉林城后,水营的营盘就被改造成了守备团的驻地。
因为提前得到了通知,赵新下船的时候,守备团营以上军官全部来到码头上列队迎接。为首之人,则是他以前的警卫连长、现任吉林守备团团长陈继山。
“敬礼!”
赵新回了礼,笑着和陈继山等人一一打招呼。每当他和在场的军官握手时,不等对方自我介绍,他都叫出了名字,让军官们又惊又喜。
话说北海军营以上的军官在获得晋升前,都要参加赵新主持的短期培训课,而他在每次开课前,都要把受训军官带有照片的履历反复看,记在随身的本子上。他甚至在熟记之后,还让沈璇和阿妙帮着挡住文字,只看照片猜名字。是以别看如今北海军营团级的军官有上百人,赵新只要看见就知道是谁,并能准确的说出番号。
赵新自问没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所以这种事他只能用笨办法,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怎么样,刚来就让你干上了包工头,没怪我吧?”赵新拍着陈继山的肩膀,目视城北的方向继续道:“北面的木城墙拆了?”
陈继山道:“都拆了。木头都送去砖窑当柴火了。”
赵新又道:“对城内居民的宣传做的怎么样?”
一旁主管宣教的副团长道:“城内和关厢各处每天都有广播,上下午两次。老百姓一开始不理解,后来明白了道理就支持了,好多人家还主动去城外的砖厂找活干,说就等着住进青砖大瓦房了。”
赵新笑着点头道:“今年入冬前,吉林城至少要完成一半以上的房屋改造。再发生火灾,我可就唯你是问了。”说罢他又转向一旁的军官们,面容严肃的道:“你们也一样。”
“是。保证完成任务。”
他们所谈的,便是吉林城的全面改造工程。之所以要大改,就是因为本地的火灾太频繁了,基本上两年一小火,四五年一大火。从1790年到1791年,满清治下的吉林城内连续两年发生大火,烧毁房屋八千多间。要不是本地木材资源丰富,上万人就要流离失所。
前任吉林将军恒秀甚至听从某个懂风水的幕僚建议,让人在北门外的在玄天岭上弄了个“避火图”,妄图以代表水的坎卦镇压火灾,简直可笑至极。
去年打下吉林城后,民政很快就派人来考察,他们发现城内和关厢各处的木质建筑占了九成九以上;不仅主要街道都是用圆木或木板铺就,甚至街道两旁的阴沟也一律用木板镶嵌。此外除了官府储粮的仓库,其他无论大小民房,全部以木板作墙,房顶又覆以树皮或茅草。因为冬季要烧火取暖,居民家院内通常都会储存大量的木柴。
就这,不等着烧等什么呢?!
负责考察的小组回去后就写了份报告,建议对整个吉林城进行大改造,否则说不准明年什么时候又得来场大火,到时候哭都来不及。事实上不光是吉林城,像阿勒楚喀、拉林、打牲乌拉城都有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因为人口没有吉林城多,所以火灾问题并不突出。
于是开春后,民政派来的工程队便在城外选址;到了四月土地化冻,便开始修建所需的大型砖厂。此外光有砖窑还不行,还得有配套的木炭厂甚至煤厂。有了工程就得有干活的人,大批因投降而无所事事的清军便有了事做。手头有了钱就要消费,买粮买布,养家糊口,吉林城内原本萧瑟的市面也跟着繁荣起来。
赵新在吉林城呆了五天,除了检查春耕,还在陈继山的陪同下视察了建设中的砖厂。整座砖厂最主要的工程就是用来烧砖的两座椭圆形深坑和20米高的烟囱,让本地百姓听闻后无不啧啧称奇,很多人没事还结伴来到工地上围观。
6月20日,赵新离开吉林城,坐船南下,经松花江转道辉发河,又经过三天的陆路跋涉,于6月27日抵达了北海军东线司令部的大本营,威远堡。
这里就是俗称的“柳条边”了。所谓的边墙根本不是城墙,而是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根,每根柳条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也叫“插柳结绳”。在土堤的外侧,还挖有深壕,以禁行人越渡。
刚一见到邓飞,对方笑眯眯的问道:“东西都带来了?”
“那必须的。”
“Okay,我这眼巴巴的盼着您来,好等米下锅呢。”
“部队动员都做完了?任务书发下去了?”
“确定你到的时间,昨天开的动员会。”
“嗯,晚上我再去仓库。”
“了解。”
两人如同对暗语一般的话,其实是在说东线部队的夏秋作战方案。这是一份由北海军参谋部起草,后经多次修改,最终由赵新签字确认的庞大作战计划,动员的兵力高达十四个团,加上民工等等在内,动员人数高达五万多人。除了留守各地的守备团、守备营和部分新兵,北海军这次可谓是倾巢而出。
十几天后,东线部队将会出动八个团的庞大兵力,在北到辽河南到大凌河的广袤区域上,对盘踞在关外的清军发起总攻。这一次,赵新要彻底解决关外的清军。
按照战役部署,东线部队首先会以六个团的兵力,对柳条边墙以南的昌图、开原、铁岭等地发起进攻,然后直扑盛京;其次,驻守在珲春的鲁寿山所部会出动两个团,从摩阔崴乘船,绕过半岛,先打旅顺、再打复州、熊岳、盖平、牛庄发起攻击,最终攻占锦州,迫使辽东内陆地区的其他州县投降。
为了配合关外的攻势,令满清无法将关内的大部分兵力北调。胶东地区也将出动四个团,在盛海舟的指挥下,对莱州、青州、武定三府发起攻击,一举收复。其中武定府在山东的最北部,东临渤海湾,北挨天津府,南接济南府,离京城更是只有五百多里,一旦把这里拿下来,清廷就会很难受。
越是大战来临,气氛就会越发的平静。虽然赵新和邓飞已经很小心了,甚至连军需物资都是由赵新亲自带过来,以免引起满清密探的注意,然而昌图和开原方面的清军还是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首先就是天上飞的无人机比前些日子多了不少,其次便是北海军侦察队的活动十分频繁。
满清跟北海军打了这么多年,虽然每次都是惨败,但人家经验值也一直在涨,对北海军要动手前的做派简直熟的不能再熟。
放怪鸟!哨探四出!然后就是大炮猛轰!等醒过味来,人家的兵已经提着连发火枪到跟前了。
于是两天后,昌图和开原的急报几乎同时送到了盛京。又过了五天,圆明园内的军机处值庐便在深夜时分接到了盛京将军舒亮发来的六百里加急。
以往各地的紧急军报都是直送乾隆御前,无论白天黑夜,就算是睡了太监也得把他叫醒。然而自从今年开春后,八十三岁的乾隆越发精力不济,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很多事处理起来已经是有心无力;于是大权独揽的和珅便自作主张,所有的奏折必须先由他过目,再根据事情紧急程度,由他本人亲自呈送。
和珅今天没回自家的园子,而是留宿在了挂甲屯的值庐。他睡的很轻,刘全刚一进屋就醒了。他翻身坐起来,就见烛光映照下,刘全手里捧着一封信,随口问道:“是哪里递来的?”
刘全让儿子刘印递上热毛巾给和珅擦脸,哈着腰说道:“爷,盛京那边六百里急报,信封上头盖有‘特急’的紫章,封口还别了三根鸡毛,一炷香前刚送进来的。”
“什么时辰了?”
“才过丑初二刻。”
和珅接过刘全儿子刘印递来的热毛巾擦了擦脸,这才从刘全手里取过信,披着衣服坐到灯下拆看。因为刚醒,他的脸色起初木然无表情,可等看了几眼奏折,神色便黯淡下去,脸色也变得阴郁苍白。他放下信,起身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仰天叹了口气,摇头道:“真是最怕什么就来什么!更衣,我要去见皇上。”
“爷!这个时辰皇上还睡着呢,不如”
刘全话没说完,和珅已抬手制止了他,凑到对方近前轻声道:“赵逆要打盛京了。”
“啊!!”刘全登时被吓的浑身一激灵,半晌说不出话来。
从郡山宿前往高崎藩长野原町的旅途是漫长的。虽然从地图上看两地相距不过五百多里,但岛国道路的交通条件太落后了。别说阿妙他们了,就算是大名去江户参勤交代,也常常因为交通问题而在路上多有耽搁。
这不,一行人出发两天后便遇上了大雨,在宿场住了一晚,第二天准备启程时,向导从町民口中得知,前方五里的河水因山洪暴涨,过不去了。
李文清不信这个邪,便让宿场町的村长带路,亲自去查看情况。到了地方一看傻眼了,只见原本能通行的地方水深已经超过了一米五,而且水流湍急,显然是过不去。
“船呢?这附近有没有船?”
随行的警卫中就有陆奥出身的归化民,听完对方翻译,村长不好意思的解释道:“大人,咱这是山里,没船。”
李文清问道:“那你们以前遇上这情况怎么办?”
“等水退了就能过去了。”
“要等多久?”
“这实在不好说,雨停了水就退了。按照以往的经验,也许是两三日,也许是五六日。耽误了天朝大人行程,实在抱歉!”
得到了这么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李文清无奈的直翻白眼。他只得回了宿场,跟大家说明情况。没辙,等吧。
虽说阿妙他们的行程延误了,可宿场町的村长却是心里窃喜。别看阿妙他们一行才三十多人,可食宿上的开销真不少。所有人都住的是中等房和上等房,每间房一天光房租就是180文到200文。此外还有五十多匹马,供应马料又是一大笔钱。
然而更让町民高兴的还在后面。警卫排这些人要么离开了岛国很多年,要么就从没来过。闲着没事总得找点什么打发时间,于是就去町内的各家商铺闲逛。好家伙!他们除了酒不买,其他什么本地特产、茶点、零食几乎见什么买什么,统统不放过。结账时给的还是亮闪闪的银币,把老板都乐疯了。
要知道这年月幕府治下的宿场町讲究的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一年一度的参勤交代才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普通旅人那点房租还不够塞牙缝的。能遇上北海镇一行如此出手阔绰的,町民们从上到下都从中收益,晚上做梦都要笑出声。他们巴不得这样的贵客住上个五六七八天才好。
李文清没兴趣逛铺子,每天早起在院子里打趟拳,出身汗,然后就回屋不厌其烦的拆解擦拭自己的手枪。好在他夫人——也就是陈继山的妹妹也来了,两口子虽然不住一起,可总有机会说说话,甚至过过手,这才不至于太憋闷。
阿妙心里也急。她临来岛国前赵新就说了,等这次祭奠完亲人,回去两人就把事办了。虽说赵新这人有些滥情,给不了她名分,也不能大摆喜酒,可她并不在乎。不管是沈璇、王贞仪还是唐小,她觉得只有自己才是能一直陪赵新走到最后的那个人。
“多福,你说他现在在干什么?我想他了,你说他是不是也在想我?”
听到“奴隶”发问,趴在阿妙怀里的多福闭着眼睛哼哼唧唧。阿妙叹口气道:“唉,说了伱也听不懂。”
多福心说我不懂?本王都妻妾成群了好不好!你问的那个人现在指不定又去哪浪了。
好吧,赵新的确在外面浪,不过不是瞎浪。
5月底他在伯力视察完钢铁厂,便带着警卫连登上了三条经过改装的武装快艇,顺混同江西行,而后转入松花江,途经三姓、呼兰、阿勒楚喀和伯都讷等地,登岸视察了各地春耕播种情况。等他抵达吉林城外的临江门码头时,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中旬。
临江门码头过去是满清的水营和造船厂所在地,位于吉林城西南侧的西门外。北海军拿下吉林城后,水营的营盘就被改造成了守备团的驻地。
因为提前得到了通知,赵新下船的时候,守备团营以上军官全部来到码头上列队迎接。为首之人,则是他以前的警卫连长、现任吉林守备团团长陈继山。
“敬礼!”
赵新回了礼,笑着和陈继山等人一一打招呼。每当他和在场的军官握手时,不等对方自我介绍,他都叫出了名字,让军官们又惊又喜。
话说北海军营以上的军官在获得晋升前,都要参加赵新主持的短期培训课,而他在每次开课前,都要把受训军官带有照片的履历反复看,记在随身的本子上。他甚至在熟记之后,还让沈璇和阿妙帮着挡住文字,只看照片猜名字。是以别看如今北海军营团级的军官有上百人,赵新只要看见就知道是谁,并能准确的说出番号。
赵新自问没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所以这种事他只能用笨办法,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怎么样,刚来就让你干上了包工头,没怪我吧?”赵新拍着陈继山的肩膀,目视城北的方向继续道:“北面的木城墙拆了?”
陈继山道:“都拆了。木头都送去砖窑当柴火了。”
赵新又道:“对城内居民的宣传做的怎么样?”
一旁主管宣教的副团长道:“城内和关厢各处每天都有广播,上下午两次。老百姓一开始不理解,后来明白了道理就支持了,好多人家还主动去城外的砖厂找活干,说就等着住进青砖大瓦房了。”
赵新笑着点头道:“今年入冬前,吉林城至少要完成一半以上的房屋改造。再发生火灾,我可就唯你是问了。”说罢他又转向一旁的军官们,面容严肃的道:“你们也一样。”
“是。保证完成任务。”
他们所谈的,便是吉林城的全面改造工程。之所以要大改,就是因为本地的火灾太频繁了,基本上两年一小火,四五年一大火。从1790年到1791年,满清治下的吉林城内连续两年发生大火,烧毁房屋八千多间。要不是本地木材资源丰富,上万人就要流离失所。
前任吉林将军恒秀甚至听从某个懂风水的幕僚建议,让人在北门外的在玄天岭上弄了个“避火图”,妄图以代表水的坎卦镇压火灾,简直可笑至极。
去年打下吉林城后,民政很快就派人来考察,他们发现城内和关厢各处的木质建筑占了九成九以上;不仅主要街道都是用圆木或木板铺就,甚至街道两旁的阴沟也一律用木板镶嵌。此外除了官府储粮的仓库,其他无论大小民房,全部以木板作墙,房顶又覆以树皮或茅草。因为冬季要烧火取暖,居民家院内通常都会储存大量的木柴。
就这,不等着烧等什么呢?!
负责考察的小组回去后就写了份报告,建议对整个吉林城进行大改造,否则说不准明年什么时候又得来场大火,到时候哭都来不及。事实上不光是吉林城,像阿勒楚喀、拉林、打牲乌拉城都有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因为人口没有吉林城多,所以火灾问题并不突出。
于是开春后,民政派来的工程队便在城外选址;到了四月土地化冻,便开始修建所需的大型砖厂。此外光有砖窑还不行,还得有配套的木炭厂甚至煤厂。有了工程就得有干活的人,大批因投降而无所事事的清军便有了事做。手头有了钱就要消费,买粮买布,养家糊口,吉林城内原本萧瑟的市面也跟着繁荣起来。
赵新在吉林城呆了五天,除了检查春耕,还在陈继山的陪同下视察了建设中的砖厂。整座砖厂最主要的工程就是用来烧砖的两座椭圆形深坑和20米高的烟囱,让本地百姓听闻后无不啧啧称奇,很多人没事还结伴来到工地上围观。
6月20日,赵新离开吉林城,坐船南下,经松花江转道辉发河,又经过三天的陆路跋涉,于6月27日抵达了北海军东线司令部的大本营,威远堡。
这里就是俗称的“柳条边”了。所谓的边墙根本不是城墙,而是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根,每根柳条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也叫“插柳结绳”。在土堤的外侧,还挖有深壕,以禁行人越渡。
刚一见到邓飞,对方笑眯眯的问道:“东西都带来了?”
“那必须的。”
“Okay,我这眼巴巴的盼着您来,好等米下锅呢。”
“部队动员都做完了?任务书发下去了?”
“确定你到的时间,昨天开的动员会。”
“嗯,晚上我再去仓库。”
“了解。”
两人如同对暗语一般的话,其实是在说东线部队的夏秋作战方案。这是一份由北海军参谋部起草,后经多次修改,最终由赵新签字确认的庞大作战计划,动员的兵力高达十四个团,加上民工等等在内,动员人数高达五万多人。除了留守各地的守备团、守备营和部分新兵,北海军这次可谓是倾巢而出。
十几天后,东线部队将会出动八个团的庞大兵力,在北到辽河南到大凌河的广袤区域上,对盘踞在关外的清军发起总攻。这一次,赵新要彻底解决关外的清军。
按照战役部署,东线部队首先会以六个团的兵力,对柳条边墙以南的昌图、开原、铁岭等地发起进攻,然后直扑盛京;其次,驻守在珲春的鲁寿山所部会出动两个团,从摩阔崴乘船,绕过半岛,先打旅顺、再打复州、熊岳、盖平、牛庄发起攻击,最终攻占锦州,迫使辽东内陆地区的其他州县投降。
为了配合关外的攻势,令满清无法将关内的大部分兵力北调。胶东地区也将出动四个团,在盛海舟的指挥下,对莱州、青州、武定三府发起攻击,一举收复。其中武定府在山东的最北部,东临渤海湾,北挨天津府,南接济南府,离京城更是只有五百多里,一旦把这里拿下来,清廷就会很难受。
越是大战来临,气氛就会越发的平静。虽然赵新和邓飞已经很小心了,甚至连军需物资都是由赵新亲自带过来,以免引起满清密探的注意,然而昌图和开原方面的清军还是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首先就是天上飞的无人机比前些日子多了不少,其次便是北海军侦察队的活动十分频繁。
满清跟北海军打了这么多年,虽然每次都是惨败,但人家经验值也一直在涨,对北海军要动手前的做派简直熟的不能再熟。
放怪鸟!哨探四出!然后就是大炮猛轰!等醒过味来,人家的兵已经提着连发火枪到跟前了。
于是两天后,昌图和开原的急报几乎同时送到了盛京。又过了五天,圆明园内的军机处值庐便在深夜时分接到了盛京将军舒亮发来的六百里加急。
以往各地的紧急军报都是直送乾隆御前,无论白天黑夜,就算是睡了太监也得把他叫醒。然而自从今年开春后,八十三岁的乾隆越发精力不济,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很多事处理起来已经是有心无力;于是大权独揽的和珅便自作主张,所有的奏折必须先由他过目,再根据事情紧急程度,由他本人亲自呈送。
和珅今天没回自家的园子,而是留宿在了挂甲屯的值庐。他睡的很轻,刘全刚一进屋就醒了。他翻身坐起来,就见烛光映照下,刘全手里捧着一封信,随口问道:“是哪里递来的?”
刘全让儿子刘印递上热毛巾给和珅擦脸,哈着腰说道:“爷,盛京那边六百里急报,信封上头盖有‘特急’的紫章,封口还别了三根鸡毛,一炷香前刚送进来的。”
“什么时辰了?”
“才过丑初二刻。”
和珅接过刘全儿子刘印递来的热毛巾擦了擦脸,这才从刘全手里取过信,披着衣服坐到灯下拆看。因为刚醒,他的脸色起初木然无表情,可等看了几眼奏折,神色便黯淡下去,脸色也变得阴郁苍白。他放下信,起身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仰天叹了口气,摇头道:“真是最怕什么就来什么!更衣,我要去见皇上。”
“爷!这个时辰皇上还睡着呢,不如”
刘全话没说完,和珅已抬手制止了他,凑到对方近前轻声道:“赵逆要打盛京了。”
“啊!!”刘全登时被吓的浑身一激灵,半晌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