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1577章 “厚道”的做法
第1577章 “厚道”的做法
同赵普、曹彬经过一轮简短的商讨,迅速决策,下达制令,两队驿骑,携带密封好的令文及符节,冒雨而出,疾驰北上,分往山阳及燕山北道。
针对契丹主耶律贤之死,刘皇帝派出的吊唁队伍,实在隆重,堪称庞大,足足八千汉骑,齐装满备,一人双马,分两路进兵,目标直指斡难河。
山阳方向,由骁将康保裔领军五千北上,杨业次子杨延朗从之,这是主力,也是吸引目光的一支军队。
另外一支,则自临潢府潜发,由马军指挥使曹光实率领。曹光实乃是剑南道雅安人,属夷人,当地豪强,王师平蜀之时,蜀中的叛乱也波及到了雅州,其家族毁于仇敌。
曹光实负母而出,逃得一命,为求报仇,寻到当时正在川南平定獠人之乱的郭进,并奉上雅州地图以及势力介绍,并自请为汉军向导。
郭进当时在川南正杀得兴起,叛乱的蜀军于獠人都已经趋于臣服,得知雅州的情况,自然兴趣大增。
对于主动前来的曹光实,见面就有好感,听其故事,又考校了他的才略,觉得是个人才,于是果断遣一裨将,分一部军,由曹光实引路入雅州平叛。
结果自然不必多说,半月即定,曹光实则将他所有的仇人连人带族全部杀了,这大概就是郭进看上曹光实的原因了,都是狠人.
川蜀平定后,曹光实便正式加入汉军,因为协助平定雅州、黎州的功劳,被拜为雅州兵马指挥使。这其中,自然有郭进举荐的功劳,还把他介绍给了向训。
后来郭进到西北任职,想到了在川南镇压平乱的曹光实,又上奏将他调到自己麾下,从那时起,曹光实便跟随郭进在北方领军。
北伐期间,也是随郭进挺进西域,攻灭西域契丹,大败黑汗军队,当时就让许多人认识到,这个南蛮子还真挺能打仗,到了北方居然也没水土不服。
北伐之战后的曹光实,已经成为了汉军的中坚将领,夷人的身份也成为了大汉海纳百川、刘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的象征。
在郭进的举荐下,向训作保下,曹光实自西调东,任临潢府兵马都指挥使,镇守燕山北道北部,成为董遵诲下属的第一大将。此番刘皇帝要趁机对漠北契丹搞事,自然就想到驻守临潢府的曹光实了。
八千汉骑,自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与漠北契丹的整体实力相比,也是不够看的。唤作平时,这样规模的汉军北上,也不过是日常袭扰,打打草谷罢了,李继隆此前五次北上,率军最众的一次也不过四千骑。
但谁叫漠北契丹自身出问题了,既然露出了破绽,那就难免大汉露出獠牙咬上一口,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刘皇帝念头又要不通达了。
赵普、曹彬之所以赞同大汉出兵,除了用兵的规模不大之外,或许也有顺从哄着刘皇帝的意思。
不过,即便出兵的制令下达了,仍旧特殊地给率军出征的康保裔、曹光实一个交待:此番北上,在于搅乱漠北局势,能战则战,不敌则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保存将士力量为先。
这样的示意,完全反应出大汉朝廷这“搅屎棍”一般的属性。当然,在北上作战上,枢密院给了明确的自主指挥权,任康、曹二人临机决策,毕竟是远征作战,茫茫草原,浩瀚大漠,朝廷就是想搞微操,也没那个条件。
在军令下达的同时,武德司、军情司乃至皇城司,这些大汉的情报机构也都紧跟着发动起来,大量漠北契丹的消息开始向东京汇总。
皇城司对漠北契丹也是派出了一批密探,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但确实存在,这还是延续当初派人往漠北搜索寻找远征军踪迹的行动。
后来,张德钧便干脆成立一支针对漠北契丹的细作队伍,当然,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取悦刘皇帝,毕竟契丹不亡,刘皇帝不安,作为忠犬,张德钧还是很注意主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也是将皇城司的影响向外扩张的一种表现,毕竟,从成立之初,皇城司的刺探范围就局限于两京,他们的主要职责也只是监控东京舆情。但只要稍微有点野望,便不会自束手脚,张德钧也不愿意让自己“困”守京师。
因此,这些年,皇城司的眼线密探也在朝京外铺开,在主要的大城市展开布控。这自然是有些逾越的,刘皇帝也有所察觉,张德钧也有所汇报,刘皇帝态度是没有态度,实则就是默许。
当然,在对漠北契丹事务上,仍旧是武德司占据主导,毕竟经营已久,而他们所能调用的资源更多,作用面也更广。
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搅风弄雨,也是武德司所擅长的。王寅武收到的刘皇帝的指示也很明确,除了继续刺探收集契丹的消息之外,便是继续实行拉拢分化,哪怕因为大汉的民族政策,已经断绝了大部分契丹部族南下归附的可能,但,终究难免有动摇的,与大汉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往来,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大汉这边多方手段齐下,显然又将给漠北契丹的局势带去更多的变数。而刘皇帝大概是也觉得有些反应过度,在与赵普交谈的时候,还问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对于刘皇帝这个问题,赵普都有些无语,军政命令都发布了,明枪暗箭也都准备好了,谈及此事时刘皇帝那眉飞色舞、兴趣盎然的表情还那般生动.
不过,刘皇帝又当又立的情况多了去了,面对刘皇帝表现出的“不好意思”,赵普还得面带春风,违心地出言安慰,说什么大汉与契丹生死仇敌,恰逢良机,自当无所不用其极,陛下不要有什么道德上的心理负担,云云。
赵普的回答与解释,从来都是让刘皇帝满意的。
耶律贤之死,牵动着两国的神经,契丹未来局势的发展,暂时不得而知,但大汉这边,却是迅速进入了新一轮的军事变革。
刘皇帝之所以不愿意对边军进行大的调整,除了要维护北疆胡民政策的稳定推行之外,漠北契丹的威胁也是原因之一。
当外患的可能降低之后,对内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推动了。又经过几次同军政大臣们的商讨,终于绝定,对大汉兵制进行改革。
说是兵制改革,落到根子上,还是财政问题。当然,对于军队事务,刘皇帝从来都是谨慎的,以他的态度,也不可能因为财政压力,便自废武功。
因此,李继隆的建言,得到了刘皇帝的认可,商讨出的结果,今后大汉的兵制,将从募兵制转变为募兵与征兵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对那庞大的在册将士的数量,也将进行切实的削减。
同赵普、曹彬经过一轮简短的商讨,迅速决策,下达制令,两队驿骑,携带密封好的令文及符节,冒雨而出,疾驰北上,分往山阳及燕山北道。
针对契丹主耶律贤之死,刘皇帝派出的吊唁队伍,实在隆重,堪称庞大,足足八千汉骑,齐装满备,一人双马,分两路进兵,目标直指斡难河。
山阳方向,由骁将康保裔领军五千北上,杨业次子杨延朗从之,这是主力,也是吸引目光的一支军队。
另外一支,则自临潢府潜发,由马军指挥使曹光实率领。曹光实乃是剑南道雅安人,属夷人,当地豪强,王师平蜀之时,蜀中的叛乱也波及到了雅州,其家族毁于仇敌。
曹光实负母而出,逃得一命,为求报仇,寻到当时正在川南平定獠人之乱的郭进,并奉上雅州地图以及势力介绍,并自请为汉军向导。
郭进当时在川南正杀得兴起,叛乱的蜀军于獠人都已经趋于臣服,得知雅州的情况,自然兴趣大增。
对于主动前来的曹光实,见面就有好感,听其故事,又考校了他的才略,觉得是个人才,于是果断遣一裨将,分一部军,由曹光实引路入雅州平叛。
结果自然不必多说,半月即定,曹光实则将他所有的仇人连人带族全部杀了,这大概就是郭进看上曹光实的原因了,都是狠人.
川蜀平定后,曹光实便正式加入汉军,因为协助平定雅州、黎州的功劳,被拜为雅州兵马指挥使。这其中,自然有郭进举荐的功劳,还把他介绍给了向训。
后来郭进到西北任职,想到了在川南镇压平乱的曹光实,又上奏将他调到自己麾下,从那时起,曹光实便跟随郭进在北方领军。
北伐期间,也是随郭进挺进西域,攻灭西域契丹,大败黑汗军队,当时就让许多人认识到,这个南蛮子还真挺能打仗,到了北方居然也没水土不服。
北伐之战后的曹光实,已经成为了汉军的中坚将领,夷人的身份也成为了大汉海纳百川、刘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的象征。
在郭进的举荐下,向训作保下,曹光实自西调东,任临潢府兵马都指挥使,镇守燕山北道北部,成为董遵诲下属的第一大将。此番刘皇帝要趁机对漠北契丹搞事,自然就想到驻守临潢府的曹光实了。
八千汉骑,自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与漠北契丹的整体实力相比,也是不够看的。唤作平时,这样规模的汉军北上,也不过是日常袭扰,打打草谷罢了,李继隆此前五次北上,率军最众的一次也不过四千骑。
但谁叫漠北契丹自身出问题了,既然露出了破绽,那就难免大汉露出獠牙咬上一口,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刘皇帝念头又要不通达了。
赵普、曹彬之所以赞同大汉出兵,除了用兵的规模不大之外,或许也有顺从哄着刘皇帝的意思。
不过,即便出兵的制令下达了,仍旧特殊地给率军出征的康保裔、曹光实一个交待:此番北上,在于搅乱漠北局势,能战则战,不敌则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保存将士力量为先。
这样的示意,完全反应出大汉朝廷这“搅屎棍”一般的属性。当然,在北上作战上,枢密院给了明确的自主指挥权,任康、曹二人临机决策,毕竟是远征作战,茫茫草原,浩瀚大漠,朝廷就是想搞微操,也没那个条件。
在军令下达的同时,武德司、军情司乃至皇城司,这些大汉的情报机构也都紧跟着发动起来,大量漠北契丹的消息开始向东京汇总。
皇城司对漠北契丹也是派出了一批密探,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但确实存在,这还是延续当初派人往漠北搜索寻找远征军踪迹的行动。
后来,张德钧便干脆成立一支针对漠北契丹的细作队伍,当然,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取悦刘皇帝,毕竟契丹不亡,刘皇帝不安,作为忠犬,张德钧还是很注意主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也是将皇城司的影响向外扩张的一种表现,毕竟,从成立之初,皇城司的刺探范围就局限于两京,他们的主要职责也只是监控东京舆情。但只要稍微有点野望,便不会自束手脚,张德钧也不愿意让自己“困”守京师。
因此,这些年,皇城司的眼线密探也在朝京外铺开,在主要的大城市展开布控。这自然是有些逾越的,刘皇帝也有所察觉,张德钧也有所汇报,刘皇帝态度是没有态度,实则就是默许。
当然,在对漠北契丹事务上,仍旧是武德司占据主导,毕竟经营已久,而他们所能调用的资源更多,作用面也更广。
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搅风弄雨,也是武德司所擅长的。王寅武收到的刘皇帝的指示也很明确,除了继续刺探收集契丹的消息之外,便是继续实行拉拢分化,哪怕因为大汉的民族政策,已经断绝了大部分契丹部族南下归附的可能,但,终究难免有动摇的,与大汉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往来,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大汉这边多方手段齐下,显然又将给漠北契丹的局势带去更多的变数。而刘皇帝大概是也觉得有些反应过度,在与赵普交谈的时候,还问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对于刘皇帝这个问题,赵普都有些无语,军政命令都发布了,明枪暗箭也都准备好了,谈及此事时刘皇帝那眉飞色舞、兴趣盎然的表情还那般生动.
不过,刘皇帝又当又立的情况多了去了,面对刘皇帝表现出的“不好意思”,赵普还得面带春风,违心地出言安慰,说什么大汉与契丹生死仇敌,恰逢良机,自当无所不用其极,陛下不要有什么道德上的心理负担,云云。
赵普的回答与解释,从来都是让刘皇帝满意的。
耶律贤之死,牵动着两国的神经,契丹未来局势的发展,暂时不得而知,但大汉这边,却是迅速进入了新一轮的军事变革。
刘皇帝之所以不愿意对边军进行大的调整,除了要维护北疆胡民政策的稳定推行之外,漠北契丹的威胁也是原因之一。
当外患的可能降低之后,对内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推动了。又经过几次同军政大臣们的商讨,终于绝定,对大汉兵制进行改革。
说是兵制改革,落到根子上,还是财政问题。当然,对于军队事务,刘皇帝从来都是谨慎的,以他的态度,也不可能因为财政压力,便自废武功。
因此,李继隆的建言,得到了刘皇帝的认可,商讨出的结果,今后大汉的兵制,将从募兵制转变为募兵与征兵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对那庞大的在册将士的数量,也将进行切实的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