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便宜国舅生存记 第一百零一章
这样大的压力,长孙皇后真怕高明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无事,他是朕的儿子,早晚都要参与到政事之中,现在高明还小,朝臣们对他还有着容忍度,刚好趁着这个机会让高明参与进来,只是听政罢了。”
今日本就不是为了高明而来,李世民能在看到儿子之后为儿子思考那么多也是不容易。
长孙皇后劝导两句,发现自己并不能改变陛下的想法后,索性也就不再担忧,开始在心里思考如何为高明打理好以后在两仪殿听政的事务。
晚膳用过之后,李世民当着几位孩子的面,直接给李承乾炸下了明日开始要前去两仪殿听政的深水炸弹,不管一脸懵逼的大儿子,通知完消息之后就让几位孩子各自回宫休息了。
晚间,床榻之上,李世民轻轻抚摸着长孙皇后的发鬓,君后两人低声闲聊着:
“观音婢,你说要是朕发现了一个有识之士,可这人与朝中重臣有嫌隙,朕该怎么办啊?”
撩起长孙皇后的一缕秀发,李世民装作轻松地闲聊着。
“自然是要将此人请入朝堂,陛下刚登基,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既然是大才,陛下自然不能因为小小的个人私事就耽误朝廷大事啊。”
长孙皇后自从嫁给李世民之后,就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都投入到了李世民的事业之中,不管是小小的秦王府后院还是整个大唐皇宫的后院,长孙无垢那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娘家,长孙皇后那是一点也没有顾忌,反而还在李世民想要重用长孙无忌的时候,万般阻拦。
李世民上位之后,在封赏功臣的时候,李世民就将掌管着国家财政、军事大权的尚书省中的尚书右仆射交给了长孙无忌,至此之后,长孙无忌就这样进入了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李世民每次需要做出重大决策之时,就会这些核心重臣召集在一起开会研究。
按理说,长孙无忌这个官职,完全可以用出道即巅峰来形容,再往上走,绝对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就在众人都看长孙无忌蒸蒸日上,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一日,长孙无忌突然向李世民上书,自己要求辞掉自己的尚书右仆射职位。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德不配位,而是因为长孙皇后对他的劝导。
在《旧唐书.后妃传》一书中就关于长孙无忌的帝后对话:
“皇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从长孙皇后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不想让哥哥长孙无忌以外戚的身份参与朝政,从而给长孙家族带来祸端。
在长孙皇后的眼中看来,今天的长孙无忌或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天可能就会沦为阶下囚。因为在皇权统治的制度下,最忌讳的就是外戚的权力过大,即使皇帝觉得没有什么,但难免会遭到别人的嫉妒或陷害。
纵观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外戚专权的现象一直都是存在的。长孙皇后口中提到的“汉之吕霍”,指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吕后和霍光,这两个外戚家族因为干预朝政,最终而遭受了灭顶之灾。
通过这个血淋淋的教训,让长孙皇后深刻地意识到:“为了保护哥哥长孙无忌和整个长孙家族能够长久不衰,必须要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
长孙皇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面劝说哥哥远离权力中心,一面提醒唐太宗防止外戚专权,既保护了长孙家族的人脉,又维护了大唐的皇权。
拥有这样一个精明的皇后,真不怪李世民会如此敬爱长孙皇后了。
“那观音婢觉得朕应该怎么做,这要是太过敬重的话,会不会让臣子心中不适?”
“陛下,您着说的什么话,这两人一个是重臣,一个是大才,自然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要是真的就因为昔日的间隙闹起来,那臣妾就真的要怀疑这位朝中重臣到底适不适合再在朝堂任职了。”
听见李世民游移不定的态度,长孙皇后就忍不住了,对于她来说,她现在是皇后,那就要为陛下解忧,安稳好陛下的大后方,教育好陛下的子女,而那些朝臣,既然选择了入朝为官,那就要放下心中的私欲,不说百分百为大唐卖命,至少要将百姓放在首位。
要是真的因为一己私欲,陛下都选择避其锋芒的话,那这大唐到底是谁的大唐?
长孙皇后觉得,陛下可能想的太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别说只是让一个人进入朝堂效力了。
吸纳贤良本就是朝堂的本质,现在陛下竟然会因为有些人的态度而犹豫,一瞬间,长孙皇后都想要学一学魏征,指着李世民破口大骂。
“好吧,既然观音婢这样觉得,那朕就不纠结了。”
既然人家受害者都觉得没啥,李世民也不是那种爱搞事的,更何况他了解到的长孙安业,那可不是之前那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纨绔子弟,反而是心怀天下,虚怀若谷的大才之人。
形象上一前一后巨大反差在前,再加上李世民这近一年里与长孙安业的不断接触,美好盛世就在眼前的美好愿景,李世民怎么可能会将这么一个能改变大唐未来,甚至是推动大唐成为帝国的大才轻易放弃?
能选择与长孙皇后这样拐弯抹角地询问,不过也就是看在与观音婢的几十年夫妻感情与几个子女面子之上,至于长孙无忌,李世民其实考虑的更少。
长孙无忌与长孙安业都是男子,又都是嫡氏出身,其中牵连的东西更多的是利益,刨除长孙皇后这个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李世民也没觉得长孙安业当初那样做有什么不对。
大家族之中关于家财的争夺,从来都是弱肉强食,杀人不见血的,这并不是长孙安业独此一家如此。
“无事,他是朕的儿子,早晚都要参与到政事之中,现在高明还小,朝臣们对他还有着容忍度,刚好趁着这个机会让高明参与进来,只是听政罢了。”
今日本就不是为了高明而来,李世民能在看到儿子之后为儿子思考那么多也是不容易。
长孙皇后劝导两句,发现自己并不能改变陛下的想法后,索性也就不再担忧,开始在心里思考如何为高明打理好以后在两仪殿听政的事务。
晚膳用过之后,李世民当着几位孩子的面,直接给李承乾炸下了明日开始要前去两仪殿听政的深水炸弹,不管一脸懵逼的大儿子,通知完消息之后就让几位孩子各自回宫休息了。
晚间,床榻之上,李世民轻轻抚摸着长孙皇后的发鬓,君后两人低声闲聊着:
“观音婢,你说要是朕发现了一个有识之士,可这人与朝中重臣有嫌隙,朕该怎么办啊?”
撩起长孙皇后的一缕秀发,李世民装作轻松地闲聊着。
“自然是要将此人请入朝堂,陛下刚登基,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既然是大才,陛下自然不能因为小小的个人私事就耽误朝廷大事啊。”
长孙皇后自从嫁给李世民之后,就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都投入到了李世民的事业之中,不管是小小的秦王府后院还是整个大唐皇宫的后院,长孙无垢那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娘家,长孙皇后那是一点也没有顾忌,反而还在李世民想要重用长孙无忌的时候,万般阻拦。
李世民上位之后,在封赏功臣的时候,李世民就将掌管着国家财政、军事大权的尚书省中的尚书右仆射交给了长孙无忌,至此之后,长孙无忌就这样进入了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李世民每次需要做出重大决策之时,就会这些核心重臣召集在一起开会研究。
按理说,长孙无忌这个官职,完全可以用出道即巅峰来形容,再往上走,绝对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就在众人都看长孙无忌蒸蒸日上,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一日,长孙无忌突然向李世民上书,自己要求辞掉自己的尚书右仆射职位。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德不配位,而是因为长孙皇后对他的劝导。
在《旧唐书.后妃传》一书中就关于长孙无忌的帝后对话:
“皇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从长孙皇后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不想让哥哥长孙无忌以外戚的身份参与朝政,从而给长孙家族带来祸端。
在长孙皇后的眼中看来,今天的长孙无忌或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天可能就会沦为阶下囚。因为在皇权统治的制度下,最忌讳的就是外戚的权力过大,即使皇帝觉得没有什么,但难免会遭到别人的嫉妒或陷害。
纵观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外戚专权的现象一直都是存在的。长孙皇后口中提到的“汉之吕霍”,指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吕后和霍光,这两个外戚家族因为干预朝政,最终而遭受了灭顶之灾。
通过这个血淋淋的教训,让长孙皇后深刻地意识到:“为了保护哥哥长孙无忌和整个长孙家族能够长久不衰,必须要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
长孙皇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面劝说哥哥远离权力中心,一面提醒唐太宗防止外戚专权,既保护了长孙家族的人脉,又维护了大唐的皇权。
拥有这样一个精明的皇后,真不怪李世民会如此敬爱长孙皇后了。
“那观音婢觉得朕应该怎么做,这要是太过敬重的话,会不会让臣子心中不适?”
“陛下,您着说的什么话,这两人一个是重臣,一个是大才,自然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要是真的就因为昔日的间隙闹起来,那臣妾就真的要怀疑这位朝中重臣到底适不适合再在朝堂任职了。”
听见李世民游移不定的态度,长孙皇后就忍不住了,对于她来说,她现在是皇后,那就要为陛下解忧,安稳好陛下的大后方,教育好陛下的子女,而那些朝臣,既然选择了入朝为官,那就要放下心中的私欲,不说百分百为大唐卖命,至少要将百姓放在首位。
要是真的因为一己私欲,陛下都选择避其锋芒的话,那这大唐到底是谁的大唐?
长孙皇后觉得,陛下可能想的太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别说只是让一个人进入朝堂效力了。
吸纳贤良本就是朝堂的本质,现在陛下竟然会因为有些人的态度而犹豫,一瞬间,长孙皇后都想要学一学魏征,指着李世民破口大骂。
“好吧,既然观音婢这样觉得,那朕就不纠结了。”
既然人家受害者都觉得没啥,李世民也不是那种爱搞事的,更何况他了解到的长孙安业,那可不是之前那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纨绔子弟,反而是心怀天下,虚怀若谷的大才之人。
形象上一前一后巨大反差在前,再加上李世民这近一年里与长孙安业的不断接触,美好盛世就在眼前的美好愿景,李世民怎么可能会将这么一个能改变大唐未来,甚至是推动大唐成为帝国的大才轻易放弃?
能选择与长孙皇后这样拐弯抹角地询问,不过也就是看在与观音婢的几十年夫妻感情与几个子女面子之上,至于长孙无忌,李世民其实考虑的更少。
长孙无忌与长孙安业都是男子,又都是嫡氏出身,其中牵连的东西更多的是利益,刨除长孙皇后这个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李世民也没觉得长孙安业当初那样做有什么不对。
大家族之中关于家财的争夺,从来都是弱肉强食,杀人不见血的,这并不是长孙安业独此一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