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便宜国舅生存记 第一百三十二章
长孙安业一脸好笑地看着两位年轻气盛的孩子,好似自己也回到了那特别中二的青葱岁月之中。
至于他们说要将这些诗句裱起挂在书房以供君勉,长孙安业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就让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孙安业因为一个诗神的名声被无数的官员、读书人登门求诗,府上的门槛都换了两次,当然,这些并不是那些熟读礼记的读书人们做的。
“舅舅才华横溢,点明高明迷雾,高明实在是倾佩,不知舅舅可否亲自教导高明一番,至于父亲是否同意,舅舅无须担心,高明自会禀告父亲是高明亲自求教,在学之一道上,父亲从来都不会拒绝的。”
今日,李承乾受益匪浅,长孙安业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让他明白了自己将来面临的困局,更是让他看到了长孙安业与那些老古板老师们不一样,他并不将自己当作一个孩子,而是将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不仅会向自己分析他面临的危机,更是给他指出了一条最适合他目前走的道路。
所以,就算是他真的不为自己,他也要考虑那些将赌注全部压在自己身上的人们,从现在开始,他必须要努力学习,让自己不断变得强大,强大到有能力保护自己以及那些一心忠诚于自己的人。
可以说,现在的他就是一块干涸的海绵,看到任何一个人才都想要上前请教一番,而长孙安业这个三舅,就是李承乾这个太子认定的决不能轻易放过的人才之一。
“啥?你要拜我为师?”
“对啊,我觉得您的本事比东宫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老师们强多了,他们就不会提醒我作为太子的责任,只知道让我一直背一直背,要是背不下来就会在父亲那边说我态度不好,然后父亲就会以此训诫我一番。”
一直背?难道现在的大唐就已经开始实施清朝那种一个字要写一百遍,一段文章,要朗读一百二十遍的变态教育方法了?
应该不会吧,清朝之所以教育如此严苛,应该是因为他们出身满族,为了能将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汉人的清朝统治,他们只能选择融入汉学,以汉人的教育统治汉人,但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少数民族,应该不会选择这样变态的方法折腾自己那些孩子们吧,历史上也没看出来啊。
“高明啊,我可以问一下你的读书方式吗?”
“没什么,就是跟着上朝时间一致,先是将前日的文章朗读,老师检验背诵默写之后,才会接着文章再往下读一段,等到读通顺之后就是抄写,等到一篇文章教完老师会将大概意思讲解,最后会给我布置任务,要求加上自己的理解讲给老师听,另外就是练字、书法、习武、骑马射箭等等。”
一天也就那么点时间,除去前往长孙皇后殿内用膳之后,一天十二个时辰,最少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还有一个时辰要练武,文武老师双管齐下,争取将李承乾练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优秀太子。
“还好,还好!”
一天也就学习七个时辰,还有十个小时自由时间,学习强度都赶不上后世高三高考冲刺阶段,更是与以教育严苛的出名的康熙时期完全不能比,不过看看史书也都知道,重视教育,无限压榨时间用以教育的康熙大帝不仅自己成为了千古一帝,更是将十多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而李世民呢?虽然儿子有十四个,但真正可以称为合格继承人的还真没几个,大儿子李承乾的下场就不多说了,或者说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身体都有些问题,大儿子不知是意外还是遗传脚疾,二儿子李泰不管是从电视还是书画记载都是胖子的形象,至于最后成功捡漏的唐高宗李治,私以为他应该也有高血压等方面的问题,不然后期也不会因为头晕眼花不得不让皇后武则天插手政事了。
其他的几个儿子,要不就是性格暴戾,要不就是很是蠢笨,一点也不像李世民的孩子。
唯一能让几千年之后的后人务必可惜的三皇子李恪,他的母妃是杨妃,代表的就是前隋皇室,而李恪作为隋、唐两大王朝皇室共同的后代,血统可以说是高贵非常,同样的,他被教育的也是文武双全,颇有其父风范,但对于前隋的忌惮,这种高贵血脉,就成为了他的原罪,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便利,还因此早早的就被李世民给排除在外了。
当然这样的历史遗憾数不胜数,从秦公子扶苏公子憋屈赴死的方式,到被所谓无厘头的巫蛊之祸所害的刘据,还有明明被所有人寄予厚望,却天妒英才的朱标、朱雄英父子早早的逝世。
他们每一个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可死法却让人相当遗憾,也正是因此,才会让人不断地假设,要是公子扶苏没死,秦王朝是不是会多延续几代,秦始皇的那些理念会不会被他的孩子所继承?要是没有巫蛊之祸,刘据是不是就会继承皇位?是不是就不会有之后的霍光专权?如果李恪没有因为血脉原因被排斥,那大唐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夭折?要是朱标父子平平安安继承皇位,那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十多代奇葩皇帝的诞生?
可惜啊,如果终究不会出现,历史也不会出现如果,历史的遗憾,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这样还好?当然,我也不是觉得读书不对,可他们只会教那些书本上的东西,多一点的东西都不跟我讲,就您今日说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没跟我说过,我觉得您比他们更适合当一个老师,至少能教我一些真正的东西。”
今日之前,在李世民的再三要求下,李承乾对于那些老师还是很尊重的,但今日之后,李承乾就觉得自己被一群人给欺瞒了,明明自己的处境他们都知道,可他们还是因为自己的利益选择了隐瞒,看着自己在一边彷徨悲伤,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向他分析自己这个位置的特殊性。
“不行,我不能当你的老师,你要是有什么疑问可以询问,但是拜师还是算了。”
长孙安业也没想到,自己今天就这么一个警示之语,竟然就让李承乾对于东宫众人都心生警惕,反而更加相信自己,现在更是心血来潮地想要拜自己为师。
这可不行,现在这个时代可跟后世不一样,拜师那可不能胡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句话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话,这里有伦理道德来规范的。
方孝孺被明成祖诛灭十族,九族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那第十族是什么?
门生,也就是他的学生。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份量。
在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师傅的关系就像现在的父子关系一样,师为父,徒为子。
这要是自己真的成为了李承乾的老师,那自己与李世民的关系怎么说?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的啥事吗,这种便宜他倒是想占,但关键是没命要啊。
但虽然两人不能有师徒名义,但大外甥向自己请教问题的话,他这个作为舅舅的自然很乐意解答。
“这,为何不可呢?工部侍郎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在朝臣之中并不受重视,要是舅舅真成为太子少师的话,那就不一样,虽然也是三品,但常常可以看到父亲,不是更好吗?”
李承乾一脸疑惑,明明之前还是一个彬彬有礼的贵公子仪态,但这时候却非要问出一个具体原因出来不可。
唉,孩子啊,就是聪明。
在心里感叹一声皇家的孩子聪敏之后,长孙安业不由得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应该这么打击李承乾,自己这才刚刚挑明现实,这小子就开始算计自己了。
这左一句教导,右一声拜师的,看着很是真诚,但在期待被教导的背后,是这位小太子想要强行将长孙安业绑在自己船上能想到的最佳方法。
一旦自己因为太子的诚意与作为舅甥的关系心软,一口答应下来,那以后自己身上就打印上了太子附属的印记,以后不管李承乾如何,长孙安业只能跟着李承乾这艘船一直走下去。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今后长孙安业的最好写照。
能想到这个办法,长孙安业都不得不感叹一声不愧是李世民的儿子啊,这算计人的本事,当真是一脉相承,根本不需要教导。
听听人家说的,工部侍郎与太子少师确实官级一样,但太子少师与朝臣确实不一样,因为有太子这个“把柄”在手,皇上那真的可以说是隔三差五就要召见一次,这个频次,可能比皇上召见后妃的频率都要高。
以这种频繁的频率一直见帝王,就算你真的是长相平平,属于放在人群之中都不起眼的存在,你也会在帝王那里留下你的名字。
不要以为这样很无所谓,现在大唐虽然很缺人才,但贞观年间官员人数高达四千多人,巅峰时期达到七千多人,唐朝鼎盛时期更是突破了百万人(包括地方官职)。
这么多人之中,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面圣,但五品以上允许上朝的官员也将近千人,这些人帝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认识,但太子的老师每一任帝王都是亲自询问挑选的。
更别说要是太子成功登记继位,那太子少师这个三品官就会立即成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为三师)之一,这可是正一品的官职,与长孙无忌现在的司空官职级别同等。
对于每一个想要搏一个从龙之功的官员们来说,太子少师那都是要抢破头的,可现在,太子亲自开口,长孙安业竟一口婉拒,真不怪李承乾很是疑惑了,就连一旁看热闹的长孙冲都一脸不解。
“不行,不要说我本就没有那个想法,就算是我真的想,陛下也是不会同意的,既然明知道陛下不允许,那为何还要给自己背上一个教唆太子的罪名呢?”
对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长孙安业就一直觉得很是别扭,两人不仅是父子,更有君臣的限制。
作为君,他天生就是敏感多疑的,不仅仅怀疑朝堂之上的官员是否有私心,有期满,更是怀疑后宫嫔妃,皇子们心中是不是对自己的龙椅有多觊觎。
因为权利的诱惑,使得本应该是最亲近的父子血脉关系竟成为了最威胁的生死博弈。
就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之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帝王都会再三琢磨,特别是朝堂官员与皇子们之间相互勾结,这就是帝王最大的忌惮。
长孙安业敢确定,要是李承乾敢跑到李世民面前再三要求自己成为他的老师,那自己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情都会被李世民查个底朝天,自己在酒楼,府中的所作所为也会被人一一陈列在帝王的桌案之上,一旦被帝王觉得长孙安业超出了他的掌握,那长孙安业这趟异世之旅也就要结束了。
现在长孙安业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石盐虽然已经研制成功,但还没有进入市场经历考验,曲辕犁也还在紧急研究之中,说实话,现在长孙安业身上并没有任何的保命技能,这要是让李承乾真的莽上去,他是真的怕李世民这个一代枭雄直接来一个一不做,二不休,将自己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直接给处理了。
“高明,我现在可是在为陛下做事,要是让他知道你我私下达成协议,会不会让陛下觉得你我私下勾结,图谋不轨?虽然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但在其他人眼里可不是这样。”
不想告诉李承乾自己所图谋为何,明白相对比让李承乾体谅自己处境李承乾会更加重视李世民态度的长孙安业直接来一出打蛇打七寸,言语直击要害,将李承乾最在意的事给说了出来,充分表达了长孙安业的担忧之意。
至于他们说要将这些诗句裱起挂在书房以供君勉,长孙安业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就让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孙安业因为一个诗神的名声被无数的官员、读书人登门求诗,府上的门槛都换了两次,当然,这些并不是那些熟读礼记的读书人们做的。
“舅舅才华横溢,点明高明迷雾,高明实在是倾佩,不知舅舅可否亲自教导高明一番,至于父亲是否同意,舅舅无须担心,高明自会禀告父亲是高明亲自求教,在学之一道上,父亲从来都不会拒绝的。”
今日,李承乾受益匪浅,长孙安业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让他明白了自己将来面临的困局,更是让他看到了长孙安业与那些老古板老师们不一样,他并不将自己当作一个孩子,而是将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不仅会向自己分析他面临的危机,更是给他指出了一条最适合他目前走的道路。
所以,就算是他真的不为自己,他也要考虑那些将赌注全部压在自己身上的人们,从现在开始,他必须要努力学习,让自己不断变得强大,强大到有能力保护自己以及那些一心忠诚于自己的人。
可以说,现在的他就是一块干涸的海绵,看到任何一个人才都想要上前请教一番,而长孙安业这个三舅,就是李承乾这个太子认定的决不能轻易放过的人才之一。
“啥?你要拜我为师?”
“对啊,我觉得您的本事比东宫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老师们强多了,他们就不会提醒我作为太子的责任,只知道让我一直背一直背,要是背不下来就会在父亲那边说我态度不好,然后父亲就会以此训诫我一番。”
一直背?难道现在的大唐就已经开始实施清朝那种一个字要写一百遍,一段文章,要朗读一百二十遍的变态教育方法了?
应该不会吧,清朝之所以教育如此严苛,应该是因为他们出身满族,为了能将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汉人的清朝统治,他们只能选择融入汉学,以汉人的教育统治汉人,但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少数民族,应该不会选择这样变态的方法折腾自己那些孩子们吧,历史上也没看出来啊。
“高明啊,我可以问一下你的读书方式吗?”
“没什么,就是跟着上朝时间一致,先是将前日的文章朗读,老师检验背诵默写之后,才会接着文章再往下读一段,等到读通顺之后就是抄写,等到一篇文章教完老师会将大概意思讲解,最后会给我布置任务,要求加上自己的理解讲给老师听,另外就是练字、书法、习武、骑马射箭等等。”
一天也就那么点时间,除去前往长孙皇后殿内用膳之后,一天十二个时辰,最少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还有一个时辰要练武,文武老师双管齐下,争取将李承乾练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优秀太子。
“还好,还好!”
一天也就学习七个时辰,还有十个小时自由时间,学习强度都赶不上后世高三高考冲刺阶段,更是与以教育严苛的出名的康熙时期完全不能比,不过看看史书也都知道,重视教育,无限压榨时间用以教育的康熙大帝不仅自己成为了千古一帝,更是将十多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而李世民呢?虽然儿子有十四个,但真正可以称为合格继承人的还真没几个,大儿子李承乾的下场就不多说了,或者说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身体都有些问题,大儿子不知是意外还是遗传脚疾,二儿子李泰不管是从电视还是书画记载都是胖子的形象,至于最后成功捡漏的唐高宗李治,私以为他应该也有高血压等方面的问题,不然后期也不会因为头晕眼花不得不让皇后武则天插手政事了。
其他的几个儿子,要不就是性格暴戾,要不就是很是蠢笨,一点也不像李世民的孩子。
唯一能让几千年之后的后人务必可惜的三皇子李恪,他的母妃是杨妃,代表的就是前隋皇室,而李恪作为隋、唐两大王朝皇室共同的后代,血统可以说是高贵非常,同样的,他被教育的也是文武双全,颇有其父风范,但对于前隋的忌惮,这种高贵血脉,就成为了他的原罪,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便利,还因此早早的就被李世民给排除在外了。
当然这样的历史遗憾数不胜数,从秦公子扶苏公子憋屈赴死的方式,到被所谓无厘头的巫蛊之祸所害的刘据,还有明明被所有人寄予厚望,却天妒英才的朱标、朱雄英父子早早的逝世。
他们每一个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可死法却让人相当遗憾,也正是因此,才会让人不断地假设,要是公子扶苏没死,秦王朝是不是会多延续几代,秦始皇的那些理念会不会被他的孩子所继承?要是没有巫蛊之祸,刘据是不是就会继承皇位?是不是就不会有之后的霍光专权?如果李恪没有因为血脉原因被排斥,那大唐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夭折?要是朱标父子平平安安继承皇位,那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十多代奇葩皇帝的诞生?
可惜啊,如果终究不会出现,历史也不会出现如果,历史的遗憾,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这样还好?当然,我也不是觉得读书不对,可他们只会教那些书本上的东西,多一点的东西都不跟我讲,就您今日说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没跟我说过,我觉得您比他们更适合当一个老师,至少能教我一些真正的东西。”
今日之前,在李世民的再三要求下,李承乾对于那些老师还是很尊重的,但今日之后,李承乾就觉得自己被一群人给欺瞒了,明明自己的处境他们都知道,可他们还是因为自己的利益选择了隐瞒,看着自己在一边彷徨悲伤,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向他分析自己这个位置的特殊性。
“不行,我不能当你的老师,你要是有什么疑问可以询问,但是拜师还是算了。”
长孙安业也没想到,自己今天就这么一个警示之语,竟然就让李承乾对于东宫众人都心生警惕,反而更加相信自己,现在更是心血来潮地想要拜自己为师。
这可不行,现在这个时代可跟后世不一样,拜师那可不能胡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句话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话,这里有伦理道德来规范的。
方孝孺被明成祖诛灭十族,九族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那第十族是什么?
门生,也就是他的学生。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份量。
在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师傅的关系就像现在的父子关系一样,师为父,徒为子。
这要是自己真的成为了李承乾的老师,那自己与李世民的关系怎么说?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的啥事吗,这种便宜他倒是想占,但关键是没命要啊。
但虽然两人不能有师徒名义,但大外甥向自己请教问题的话,他这个作为舅舅的自然很乐意解答。
“这,为何不可呢?工部侍郎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在朝臣之中并不受重视,要是舅舅真成为太子少师的话,那就不一样,虽然也是三品,但常常可以看到父亲,不是更好吗?”
李承乾一脸疑惑,明明之前还是一个彬彬有礼的贵公子仪态,但这时候却非要问出一个具体原因出来不可。
唉,孩子啊,就是聪明。
在心里感叹一声皇家的孩子聪敏之后,长孙安业不由得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应该这么打击李承乾,自己这才刚刚挑明现实,这小子就开始算计自己了。
这左一句教导,右一声拜师的,看着很是真诚,但在期待被教导的背后,是这位小太子想要强行将长孙安业绑在自己船上能想到的最佳方法。
一旦自己因为太子的诚意与作为舅甥的关系心软,一口答应下来,那以后自己身上就打印上了太子附属的印记,以后不管李承乾如何,长孙安业只能跟着李承乾这艘船一直走下去。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今后长孙安业的最好写照。
能想到这个办法,长孙安业都不得不感叹一声不愧是李世民的儿子啊,这算计人的本事,当真是一脉相承,根本不需要教导。
听听人家说的,工部侍郎与太子少师确实官级一样,但太子少师与朝臣确实不一样,因为有太子这个“把柄”在手,皇上那真的可以说是隔三差五就要召见一次,这个频次,可能比皇上召见后妃的频率都要高。
以这种频繁的频率一直见帝王,就算你真的是长相平平,属于放在人群之中都不起眼的存在,你也会在帝王那里留下你的名字。
不要以为这样很无所谓,现在大唐虽然很缺人才,但贞观年间官员人数高达四千多人,巅峰时期达到七千多人,唐朝鼎盛时期更是突破了百万人(包括地方官职)。
这么多人之中,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面圣,但五品以上允许上朝的官员也将近千人,这些人帝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认识,但太子的老师每一任帝王都是亲自询问挑选的。
更别说要是太子成功登记继位,那太子少师这个三品官就会立即成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为三师)之一,这可是正一品的官职,与长孙无忌现在的司空官职级别同等。
对于每一个想要搏一个从龙之功的官员们来说,太子少师那都是要抢破头的,可现在,太子亲自开口,长孙安业竟一口婉拒,真不怪李承乾很是疑惑了,就连一旁看热闹的长孙冲都一脸不解。
“不行,不要说我本就没有那个想法,就算是我真的想,陛下也是不会同意的,既然明知道陛下不允许,那为何还要给自己背上一个教唆太子的罪名呢?”
对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长孙安业就一直觉得很是别扭,两人不仅是父子,更有君臣的限制。
作为君,他天生就是敏感多疑的,不仅仅怀疑朝堂之上的官员是否有私心,有期满,更是怀疑后宫嫔妃,皇子们心中是不是对自己的龙椅有多觊觎。
因为权利的诱惑,使得本应该是最亲近的父子血脉关系竟成为了最威胁的生死博弈。
就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之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帝王都会再三琢磨,特别是朝堂官员与皇子们之间相互勾结,这就是帝王最大的忌惮。
长孙安业敢确定,要是李承乾敢跑到李世民面前再三要求自己成为他的老师,那自己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情都会被李世民查个底朝天,自己在酒楼,府中的所作所为也会被人一一陈列在帝王的桌案之上,一旦被帝王觉得长孙安业超出了他的掌握,那长孙安业这趟异世之旅也就要结束了。
现在长孙安业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石盐虽然已经研制成功,但还没有进入市场经历考验,曲辕犁也还在紧急研究之中,说实话,现在长孙安业身上并没有任何的保命技能,这要是让李承乾真的莽上去,他是真的怕李世民这个一代枭雄直接来一个一不做,二不休,将自己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直接给处理了。
“高明,我现在可是在为陛下做事,要是让他知道你我私下达成协议,会不会让陛下觉得你我私下勾结,图谋不轨?虽然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但在其他人眼里可不是这样。”
不想告诉李承乾自己所图谋为何,明白相对比让李承乾体谅自己处境李承乾会更加重视李世民态度的长孙安业直接来一出打蛇打七寸,言语直击要害,将李承乾最在意的事给说了出来,充分表达了长孙安业的担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