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技之从芯开始 > 第八十二章 去挖个人?

科技之从芯开始 第八十二章 去挖个人?

    两万一千辆。

    根据统计的数据,从预售开始的一周内,真实网上订车人数达到了人,当然在李锫的对外宣传上是预售72小时就有是三万人订车,七天八万,也不算太夸张。

    毕竟相比于行业里华米两开花说自己36小时预售近7万辆,车都没开始造就有3.7万订车的,李锫已经相当收敛了,要不然吹个十万都可以。

    在预热宣传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就有这样出色的数据,说明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秦园打来了电话,先是祝贺一番又沟通了一会代工生产的事宜,顺便提了提合资新能源卡车的事。

    除了电池和电控,其余的车体设计、驱动等方面都是二汽独揽,不过彗星汽车还是排了点人进去,心照不宣的偷师嘛,反正对方也默许了。

    相比于研发和经验都薄弱的彗星汽车,二汽抽出来的设计团队不说多么优秀,至少也能考虑的面面俱到不出篓子。

    他们在同时推进砂土车、大中型物流运输车以及长途半挂车头,其中设计难度最大,最昂贵最重的就是半挂车头,毕竟承重最大公里数也最大。

    为了达到2000公里续航的硬指标,而且是至少拖50吨挂车的情况下,电池和电机都非常重要。

    这一次电机的合作对象是国内的另一家企业,二汽、彗星和他们三家一起开发新的既省电又动力强劲的驱动系统,以及必备的动能回收系统。

    但即便乐观预计,半挂车头也要搭载5吨以上接近6吨的电池,整车质量控制在11吨左右,这样夸张的容量所需的控制设备都需要不少的成本和重量。

    至于三千甚至四千公里以上续航的版本已经不能简单的叠加电池,二汽的设计人员意见是再增加电池车就太重了电机就有问题了,所以最好是提升电池性能。

    这一点江诚暂且按了下来,650wh还便宜的电池已经够好了,不需要太出风头,要不然说不准会出事。

    现在他最关注的还是乘用车的销售情况,汽车厂已经加班制造,算上代工厂的产能半个月后就有四万辆的现货,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上升。

    预售的交车日子也不长,加上运输也只有短短一个月,相比于某些割韭菜的断则半年厂则一年以上甚至跑路的车企来说简直良心到了骨子里。

    凭借着“良心”,彗星汽车已经两三次冲上热搜,短时间内更是赢得一片的正面评价。

    这个良心,是价格。

    即使加上电池包封装、安全措施等成本,卤素电池相比于锂电池都有着巨大价格优势,所以彗星汽车的策略也可以定的很不讲武德的:

    同样的价格我跑的更远,同样的航程我更便宜。

    事实也证明价格的吸引力是无敌的,最低端的l1,最廉价的两厢车型,搭载55kwh的电池组有ctlc工况540公里的续航,指导价7.9w,如果没黄牛加上补贴,落地也贵不了多少。

    江诚还记得他看李锫发布会直播的时候,看着他和雷布斯一样“痛心疾首”的说:

    “当时我们的工程师报价说要13万以上,但我说这个价格绝对不可能,我晚上十一点去找到了老板,我说这个价太高,要做人民都买得起的好电动汽车。

    最后我说服了ceo、生产部门、销售和后勤,最后把这个数字降到了几乎不赚钱的地步,这只是为了我们的初心。”

    如果不是早知道即使l1的出厂价利润都有35%左右,江诚或许都会被他这番话感动的哭了。

    毕竟一辆很普通的家用小轿车落地13w也就那样,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电动汽车这个价只能说便宜了,哪怕是两厢车能做到10w都算得上极其有性价比。

    当时的弹幕上猜测的最低价也不过是9.9w,但李锫挥手后幕布上的数字是惊人的指导价7.9w,要不是和经销商通过气,他们或许都错以为这里是出厂价而不是指导价了。

    江诚过后翻了翻相关视频和网上的评论,回复都极其统一:还要什么自行车。

    ctlc工况540公里,能跑能遮风挡雨,7.9w可以说是做慈善了,要不是他们强力坚持,经销商都想把价格再提一提。

    两万一千辆的预售数据里一万多都是l1型,这显着说明现在不是说大家都买中高档车,而是没有这个价位的选择了。

    所以哪怕是比宇迪有着多年的口碑和市场,爱国民族品牌人设都被分去了不少,毕竟人都是现实的。

    国货比宇迪确实好,各方面都不错,但也不是谁都能轻易掏出那么多钱支持的。

    不需要过多的立人设营销,就靠这一点国产良心的牌子就有了,而且连带最近氯铅酸也火了起来,这种边沿不受待见的化学物质一时间都成了热门课题,王家岷打电话过来要求涨工资,理由是北大又想把他高价聘回去带团队。

    王家岷显然不可能答应,别说他签的合同问题,本身氯铅酸电池技术的专利也是实验室而不是他的,他只有一点分红,回去了也是没用。

    不过江诚也听出来涨工资是借口,实际上是想要对实验室继续进行升级。

    根据他最新的成果,如果把氯铅酸电池所有的先天缺陷全部补齐,理论极限能量密度应该在1700wh\/kg,实际中做到1200到1300问题不大,成本会上升一些但还可以接受。

    王家岷还想把实验室的专业性扩展一些,制造电池不仅仅是化学的事,需要的是几个学科一起,当然,资金问题就……

    这一次江诚批的很爽快,答应过一个月就增加两千万的投入,毕竟前面已经扔出去几千万了也不差这点。

    这一个月他要正式把几家公司统一到集团旗下,技术二组独立出来的研究公司将可能一跃成为除了依然在建设中的海卫半导体外最大的一只,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即使只吃下大陆三分之一的市场,那也是千亿级别的存在,要是去纳斯达克上市好好运作一下都能搞到市值1000亿美元以上,虽说身板和ati、英威达、瑛特尔这样的巨头没法比,那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足以打破格局。

    只是上市是不可能的,作为独苗还会缺钱?

    江诚现在正犹豫要不要把海卫半导体和技术二组搞到一起,成为一家有着制造能力的芯片厂商,和瑛特尔类似,既可以设计也可以代工,但有担心摊子铺太大没人管理。

    但这样的好处也很多,至少流片试产都会方便很多,至于ceo……去国外挖个华人?

    老黄和苏大妈都是华裔,除了瑛特尔心大信任三哥工程师,英威达和ati的老大可都是华人,说不定华人对gpu有天生增益buff呢?检测到你的最新阅读进度为“第七十三章 常声”

    是否同步到最新?关闭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