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弃女的古代生存日常 > 第24章 卖菜

弃女的古代生存日常 第24章 卖菜

    刚准备走,徐正清又被老板叫住了。

    “小家伙,你们是幼保院的吧。”

    徐正清有些奇怪,但还是点头。

    老板笑道:“我有个亲戚在衙门当差,听说你们自己弄了一个不小的菜地?”

    徐正清眼睛一亮,说道:“掌柜怎么称呼?”

    老板笑道:“免贵姓赵,叫我一身赵掌柜便是。”

    “赵掌柜是对我们的菜园子有想法?”

    赵老板笑道:“没错。这城里,想要新鲜菜不容易!给我供菜的菜农时常因为下雨等问题没办法及时供菜。我是做饭店生意的,没菜怎么行!所以就想问问你们产量如何。”

    徐正清笑道:“我们那边有不少地,连片的都被种上了玉米,边角的空闲都种了土豆番薯,剩下的角落都种了菜。听着不大,但是东西不少,全部成熟了,每日也有百来斤收获,到时候也要出来找买家。”

    赵掌柜笑道:“到时候可来不及了,这种事情都要趁早。”

    “多谢掌柜提点,差不多也是要准备找了,这种事情有时候不能急,要等缘分,您看,您不是来了嘛。”

    听到徐正清这么说,赵掌柜觉得很有意思,听起来也舒服。

    做事都讲究一个运气,更讲究缘分。

    这叫做顺应天意,做什么事情,老天爷都照顾一些。

    “你们都种了什么菜啊?”

    “家常菜都有,反正地大,闲着也是闲着,等玉米收割了,还能种一茬子萝卜,白菜。”

    赵掌柜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说道:“你们卖嫩玉米吗?”

    “嫩玉米?”徐正清有点好奇,这里没有人卖嫩玉米吗?

    想了想,顿时明白了,这里的人大多饭都吃不饱,又怎么会吃嫩玉米,都担心口粮不够呢。

    “什么价格?”徐正清要问清楚了,要是卖嫩玉米,她们明年就又需要买粮食了,当然要计算一下华北划算。

    “新鲜的,每斤七文。”

    徐正清眼睛一亮,“包括玉米棒子?新鲜的想把玉米粒弄下来可不容易。”

    赵掌柜笑道:“自然是整根的。”

    徐正清顿时欢喜了,这个价格可不便宜,一根玉米能有多少玉米粒,重量全在棒子上!

    “这么好的价格,往日没人卖?”徐正清有些好奇了,反正村子里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要是知道这么贵,没理由不卖啊。

    赵掌柜耐心地解释道:“玉米也属于粮食,卖嫩玉米会导致粮食减产,被人发现报官了是要坐牢的,最轻都要罚判税务加倍!”

    赵掌柜这么一说,徐正清顿时明白了,这里的税务本身就不算轻,再加倍,日子不要过了,更何况还要吃官司,再多钱也不敢干啊。

    “往日里倒是有些小地主家会卖一些,不过都是报备过的,必须承担商业税,税务很高。但是你们不一样,你们是不需要承担任何税务的啊。”

    徐正清点点头,脑袋里飞速运算着,那些地里的玉米,要是七文一斤的话,少说也得有几十两!

    “好的,那其他菜怎么算?”徐正清问道,既然赵掌柜想要嫩玉米,那么最好其他菜也一起好了才好。

    赵掌柜笑道:“其他都是当季菜,价格不会太高,但是运到我这里,方便,你方便,我也方便,我们不如按月来。你每日给我送六十斤新鲜的蔬菜,葱姜蒜这种要多,我每月给你五两银子,怎么样?”

    徐正清一算,价格不错,于是点头答应了。

    赵掌柜继续说道:“有多余的蔬菜,想办法晒干或者腌制起来,好的话我也要的,毕竟过了月份,大家也要吃菜不是。”

    徐正清连忙点头,再次感谢赵掌柜提点,这是真的在为幼保院着想啊。

    回去的路上,徐正清就计算着,要再把边角处利用上来,其他菜还好,葱姜蒜这一类的她们种的不算多,万一供不上就不好了。

    好在这一类蔬菜长得很快,特别是现在,天气还很热,只要水供应得上,生长就很快。

    回到幼保院把消息一说,整个幼保院都沸腾了。

    一直以来,那种心惊胆颤的感觉没有了。

    钱是英雄胆,这句话还真没错。

    原先大家只是觉得有了地就不会挨饿了。

    但是看着徐正清大手大脚的花钱,就有一种不安全感。

    现在得知自己马上就要有一大笔收入,她们一下子就觉得心里安定了。

    吴婆婆指挥着所有人赶紧育种,趁现在天气暖和赶紧多种一点。

    完事之后还一脸担忧地对徐正清说道:“姜是今年新种的,而且数量也不多,毕竟一开始就是想着自家人用的,现在种也来不及了。”

    说着,吴婆婆还有些后悔,当初要是多种一些就好了。

    徐正清想了想,说道:“我去说一声,实在不行就去集市买一些送去,一来一回也要不了几个钱。”

    吴婆婆一脸忧心地点点头,这么好的机会,要是没了,她睡觉都睡不着。

    徐正清不敢耽搁,直接跑去把事情一说,赵掌柜笑道:“没事,你们只能提供蔬菜,肉类我还要从其他地方收购,让对方给我多带一些生姜老姜就是,这东西好长,等明年基本上就稳定了。”

    徐正清连忙道谢,这下没问题了。

    徐正清不知道的是,赵掌柜的酒楼是王大人妻弟名下的。

    王大人的夫人从王大人嘴里得知徐正清这个人之后,觉得自立自强的幼保院很难得,所以让弟弟暗中照顾一下。

    否则赵掌柜也不会这么好说话,还事事都为幼保院大开方便之门。

    徐正清对此一无所知,还感叹自己运气不错。

    可惜小鸡小鸭还没有完全长成,等它们可以下蛋,已经是寒冬腊月了,也不知道产蛋量怎么样。

    不过徐正清不急,后院很大,鸡鸭窝也足够大,再让它们繁衍一下。

    等成规模了,产蛋也可以卖给酒楼。

    说到鸡鸭,徐正清有些郁闷,一开始小鸡小鸭的时候,她压根不知道是公是母。

    问的时候,人家说全是小母鸡,小母鸭,长大了各个能下蛋!

    徐正清听着心动,想着就剩下那么几只了,干脆全都包圆了。

    她当时也不想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小鸡剩下没人要!

    现在都是半大的小鸡小鸭了,徐正清才发现公鸡公鸭占多数,怪不得当初卖不出去呢!

    也就是徐正清大妹她们没经验,有经验的吴婆婆又看不清,这才上当受骗了。

    四个小的看到小鸡长了红冠,当时就哭了,再三确认之后,也只能认命。

    但是依旧伤心了很久。

    还是徐正清安慰她们,现在有母鸡了,也有公鸡了,等它们长大了,就能有更多的小鸡,然后母鸡就会越来越多。

    而且长大的公鸡,不能够生蛋,也可以拿来吃或者卖钱啊。

    反正她们就是用一些菜叶梆子,加上一些黑面,小虫,横竖都不会亏的。

    就这样才把四个小的哄住,还想着要好好养大,多的话她们也可以尝尝公鸡的味道。

    说来可怜,幼保院的几个孩子还从来没有尝过鸡肉味。

    她们根本没有办法养鸡,一来没钱,二来没东西喂。

    她们当初连自己都吃不饱。

    连大妹和二妹都没吃过鸡,甚至连鸡蛋都很少能够吃到。

    在徐正清来之前,她们早就忘了鸡蛋的味道了。

    记忆中只有三次,是富家太太看她们可怜,赏她们的。

    徐正清想想这辈子的经历,谁也别可怜谁了,她长这么大也没吃过。

    不过在村子里还能找到鸟蛋,幼保院的孩子们,她们连鸟蛋都没吃过!

    如果是在上辈子,徐正清没有办法想象吃鸡蛋按年来算频率是个什么概念。

    小鸡小鸭们还没有长大,徐正清就想到了各种蛋类吃法,包括她最爱的咸鸭蛋。

    在徐正清的诱惑下,孩子们对这些小鸡小鸭特别好。

    平日里虽然给它们吃的没什么好东西,但是菜梆子都会剁得碎碎的,一有空就去菜地转悠,顺便看看能不能抓到几只小虫送给它们增加营养。

    就像今天三妹四妹抽空捡了一些螺蛳。

    往日肯定是要去卖钱的,哪怕明知道不值几个钱。

    但是现在,她们都是抓来砸碎喂鸡鸭的,就指望它们快一点长大。

    徐正清当初本来也想买鹅的。

    只不过考虑到鹅吃得比较多,而且性格暴烈,怕伤到孩子们才没养。

    而徐正清想养的原因就是因为鹅的火爆性格。

    想要养几只鹅看家。

    但是又担心这些鹅变成哈士奇,暴力也就算了,还会拆家,弄不好敌我不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现在想想徐正清一些后悔,要是当初后院养几只鹅,她还用怕几个小贼!

    不过现在徐正清也没必要养鹅了,她已经有更好的狗子了。

    两只母狗眼看就要生了,一狗一个边角,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而且两只母狗也越发不愿意动了。

    两只公狗明明有伤在身,腿脚不利落,而且年纪也大了。

    每天却十分吃苦耐劳,忠于职守。

    白天窝在窝里陪老婆,个善茬五地轮流跑去院子里看一圈。

    晚上也轮流值班,围着院子转悠,聪明的不像是狗。

    有些时候,徐正清都会怀疑是不是有上辈子的老乡比较倒霉,直接投到了狗的身上。

    不管怎么说,狗狗聪明就是好事,这也让徐正清对小狗有了更多的期待。

    因为决定要卖嫩玉米了,这么一来她们的口粮就必须去买了。

    徐正清看着粮价没有变动,赶紧先买了一千斤玉米面加一百斤碎米,作为这段时间的口粮。

    现在看上去天气不错,今年的收成应该也不错,不用担心粮价大幅上涨。

    徐正清还想看看粮价会不会下跌。

    而且她记得老家那边每年丰收都会出售一些玉米面。

    她当时和张大伯说过,让他来找自己,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来。

    徐正清原本想着,如果今年丰收,张大伯又送玉米面来了,那她就先收下。

    然后下一次,让张大伯带白面来。

    徐正清没打算种植玉米以外的东西,因为小麦这些作物,收获的时候很麻烦,幼保院没有那么多人手。

    徐正清也不想其他人太累。

    村子里出售的白面要比粮店便宜很多,徐正清宁愿加点价给张大伯,这么一来张大伯卖粮的价格更高了,她买粮的价格更低了,正好互利互惠。

    而且徐正清只是收购自己吃的粮食,估计张大伯一家就足够供应她的了,也算是对村长一家的感谢,也可以让二丫的日子好过一些。

    现在倒好,连玉米面都需要购买了,也不知道村长家的玉米面够不够她们吃的,毕竟村子里还要交税的。

    这里的税收是十税四,税务很重了。

    好在这里的农田都是自己开垦的,没有花钱,也没有人去租地,老百姓把细粮换成粗粮,好歹还能过日子。

    所以这里的百姓,大多都是宁可家里死人,也绝对不卖地,因为卖了地,家里死的就不止一个人了。

    加上这里土地贫瘠,几乎没有上等田,因此这边也没有什么大地主,也没有人会想要这边的地。

    没有人为迫害,也让这里的百姓能够把日子过下去。

    虽然税收高,但是政策也很好,万一遇上灾年了,这里就会减税,甚至免税,还会赈灾。

    这也是百姓愿意交这么高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