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五千二百二十八章 孝道异化为缺德
热门推荐:
穿成青楼头牌,迷的贵子为爱疯狂
开局契约嫁衣新娘
重生七零:知青在北大荒
梦食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刚子,你怎么还在砍传奇
错嫁渣男,我反手送他满门抄斩
喂喂喂,该起床写报告了
剑惊鸿,逆苍穹
刘敬宣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看着刘裕,不可思议地摇着头:“这个有德才能入,标准如何来确定呢?难不成跟以前后汉时一样,要来个举孝廉,举秀才?”
刘裕正色道:“后汉时期的这种举孝廉,或者说我们西晋时期的各种察举制度,之所以最后崩坏了,不是因为这种模式的思路有问题,而是在于推荐的人,所谓的中正,都最后变成了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他们只会推举自家的子侄们出任这些孝廉,秀才。而推举之后,才会为官,也就是说,之前理论上是平民百姓,是不是有本事,是不是有德,是看不出来的,试问一个在家没有成丁的孩子,如何判断他的品行呢?”
刘敬宣点了点头:“那倒是,就算这个孩子顽劣不堪,但不出来做官做事,别人也是不知道他的真正品行的,最后就是负责举荐的人说了算,我记得中正制度,最早是由朝廷派员来考察,相对来说涉及的利益还要少一些,后来改由本地的中正,也就是地方上的大族豪强来举荐,那基本上就断了普通人的上升之路,完全成为这些豪强大族子弟的保留名额了。”
刘裕叹了口气:“后汉乃至魏晋时期,这种举孝廉,因为没有明确的德行评定的标准,所以往往会成为给人操纵的工具,而且,汉朝崇尚百善孝为先,极重孝道,那这个德行的评判,就是往往看这个人是不是孝顺。如卧冰求鲤的王祥,在魏晋之际,他对待后母都能如此,因此得到了非常好的名声,以后助他出仕升任高官,让琅玡王氏得以发达。”
刘敬宣笑道:“是啊,王祥的孝行不仅为他自己谋取了官职,也算是给琅玡王氏打开了大世家之路,不过,王祥本人一般也只是担任三老,太常之类的虚职,并不是处理实际政务,你是说,这个有德之人,也是这种务虚不管事,只是有德行之人,来进行评定吗?”
刘裕摆了摆手,正色道:“不,在我看来,这种孝顺之举,不管是真孝,还是装出来的孝,都不足以成为德行的主要标准。甚至,可能有些真正孝顺之人,反而会成为于国无德之人。”
刘敬宣的脸色一变:“这话又是何意?难道孝顺不是高尚的品德吗?不能因为孝顺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德?”
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因为我要的品德,是对国家,对天下百姓的公德,孝顺当然是非常好的品德,但那只是私德,有时候,这种私德反而会有损公德,我自己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说到这里,刘裕的眼神变得黯淡起来:“我的二弟刘道怜,自幼比较愚钝,可能是因为我们家从小条件不好,家境贫寒,几兄弟一直吃不饱饭,道怜从小就喜欢从外面讨点饭食,捡些别人不要的东西拿回家,我娘亲还夸这个孩子懂得顾家,还要我和三弟道规跟他学习,这可能助长了他喜欢占便宜的性格,长大之后,道怜没有我和道规的军事才能和一身武艺,所以只能以务农为业,也正因此,他倒是一直守在家中,替我和道规尽孝,供养我娘,在建义之前,十余年下来,从未有半点懈怠,全京口人都称赞,说道怜是个孝顺的好人。”
刘敬宣点了点头:“是的,连我家都听到这个说法,道怜在孝顺这一件事上,确实是个好人,只可惜…………”
说到这里,刘敬宣长叹一声,刘裕的声音平静而低沉:“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道怜是个大好人,值得称颂,可是,我建义成功后,我娘跟我说,咱们老刘家好不容易得到富贵了,之前多年,我和道规从军立功,现在一个个都成了大功臣,当上了大将军,而道怜却还在家种地务农,若是不给他谋些差事,我们三兄弟不能共享富贵,那她也不去建康住大宅子享福了,宁可在京口乡下陪着道怜。”
“于是我没有办法,明知道怜并无治国统军的才能,甚至可能智力都不及普通人,也只能让他去当彭城内史这样的高官,当时我想着的是道怜本人能力不足,可以给他配些有本事的世家子弟,辅助他理政,道怜本性纯朴,应该不会出大事,这也是当时需要开发江北,吸引建康城内的大世家放出庄头与佃户,由穆之牵头的一项交易。”
“可我没想到,那些世家子弟到了彭城以后,背着道怜去巧取豪夺当地的百姓之田地,又把搜刮来的财富,拿去贿赂道怜,谎称这是当地民众自愿的,道怜为人愚蠢,开始时信了这些话,收下了这些贿赂,后来得了好处后胃口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活生生地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大贪官,江北之民甚至编出各种童谣来痛骂道怜。以至于南燕入侵时,本地民众甚至是帮着燕军以为向导,民心之失,竟至于此!”
刘敬宣叹了口气:“我在南燕的时候就听到很多这种传言,也很想提醒你,只不过,当时你我身处两国,无法联系得上,只是,这些传言你当真没听到?”
刘裕咬了咬牙:“当时我忙于组织西征,消灭桓玄的残余势力,江北那边有所忽视,等我听到这些消息时,已经晚了,这是对我的一个极大教训,为了孝顺,为了听我娘的话,我任人惟亲,派了喜欢占人便宜的道怜为主管江北的彭城内史,而当地民众以为道怜是我亲弟弟,他的搜刮是我指使的,甚至都不敢把这些事情上报,而是对我,对朝廷生出了怨恨之心,阿寿啊,你说,这种孝顺,难道不是损公肥私,为了母亲,不要百姓的行为吗?”
说到这里,刘裕的眼中闪过一丝悲伤之色:“甚至,我要按国法对道怜进行治罪,以挽回人心和导正风气的时候,我娘绝食多日来求我,最后我也只能放过了道怜,没有处置他,只是罢官了事。这样的孝道,因小家而废国家,不是有德,而是缺德!”
刘裕正色道:“后汉时期的这种举孝廉,或者说我们西晋时期的各种察举制度,之所以最后崩坏了,不是因为这种模式的思路有问题,而是在于推荐的人,所谓的中正,都最后变成了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他们只会推举自家的子侄们出任这些孝廉,秀才。而推举之后,才会为官,也就是说,之前理论上是平民百姓,是不是有本事,是不是有德,是看不出来的,试问一个在家没有成丁的孩子,如何判断他的品行呢?”
刘敬宣点了点头:“那倒是,就算这个孩子顽劣不堪,但不出来做官做事,别人也是不知道他的真正品行的,最后就是负责举荐的人说了算,我记得中正制度,最早是由朝廷派员来考察,相对来说涉及的利益还要少一些,后来改由本地的中正,也就是地方上的大族豪强来举荐,那基本上就断了普通人的上升之路,完全成为这些豪强大族子弟的保留名额了。”
刘裕叹了口气:“后汉乃至魏晋时期,这种举孝廉,因为没有明确的德行评定的标准,所以往往会成为给人操纵的工具,而且,汉朝崇尚百善孝为先,极重孝道,那这个德行的评判,就是往往看这个人是不是孝顺。如卧冰求鲤的王祥,在魏晋之际,他对待后母都能如此,因此得到了非常好的名声,以后助他出仕升任高官,让琅玡王氏得以发达。”
刘敬宣笑道:“是啊,王祥的孝行不仅为他自己谋取了官职,也算是给琅玡王氏打开了大世家之路,不过,王祥本人一般也只是担任三老,太常之类的虚职,并不是处理实际政务,你是说,这个有德之人,也是这种务虚不管事,只是有德行之人,来进行评定吗?”
刘裕摆了摆手,正色道:“不,在我看来,这种孝顺之举,不管是真孝,还是装出来的孝,都不足以成为德行的主要标准。甚至,可能有些真正孝顺之人,反而会成为于国无德之人。”
刘敬宣的脸色一变:“这话又是何意?难道孝顺不是高尚的品德吗?不能因为孝顺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德?”
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因为我要的品德,是对国家,对天下百姓的公德,孝顺当然是非常好的品德,但那只是私德,有时候,这种私德反而会有损公德,我自己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说到这里,刘裕的眼神变得黯淡起来:“我的二弟刘道怜,自幼比较愚钝,可能是因为我们家从小条件不好,家境贫寒,几兄弟一直吃不饱饭,道怜从小就喜欢从外面讨点饭食,捡些别人不要的东西拿回家,我娘亲还夸这个孩子懂得顾家,还要我和三弟道规跟他学习,这可能助长了他喜欢占便宜的性格,长大之后,道怜没有我和道规的军事才能和一身武艺,所以只能以务农为业,也正因此,他倒是一直守在家中,替我和道规尽孝,供养我娘,在建义之前,十余年下来,从未有半点懈怠,全京口人都称赞,说道怜是个孝顺的好人。”
刘敬宣点了点头:“是的,连我家都听到这个说法,道怜在孝顺这一件事上,确实是个好人,只可惜…………”
说到这里,刘敬宣长叹一声,刘裕的声音平静而低沉:“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道怜是个大好人,值得称颂,可是,我建义成功后,我娘跟我说,咱们老刘家好不容易得到富贵了,之前多年,我和道规从军立功,现在一个个都成了大功臣,当上了大将军,而道怜却还在家种地务农,若是不给他谋些差事,我们三兄弟不能共享富贵,那她也不去建康住大宅子享福了,宁可在京口乡下陪着道怜。”
“于是我没有办法,明知道怜并无治国统军的才能,甚至可能智力都不及普通人,也只能让他去当彭城内史这样的高官,当时我想着的是道怜本人能力不足,可以给他配些有本事的世家子弟,辅助他理政,道怜本性纯朴,应该不会出大事,这也是当时需要开发江北,吸引建康城内的大世家放出庄头与佃户,由穆之牵头的一项交易。”
“可我没想到,那些世家子弟到了彭城以后,背着道怜去巧取豪夺当地的百姓之田地,又把搜刮来的财富,拿去贿赂道怜,谎称这是当地民众自愿的,道怜为人愚蠢,开始时信了这些话,收下了这些贿赂,后来得了好处后胃口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活生生地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大贪官,江北之民甚至编出各种童谣来痛骂道怜。以至于南燕入侵时,本地民众甚至是帮着燕军以为向导,民心之失,竟至于此!”
刘敬宣叹了口气:“我在南燕的时候就听到很多这种传言,也很想提醒你,只不过,当时你我身处两国,无法联系得上,只是,这些传言你当真没听到?”
刘裕咬了咬牙:“当时我忙于组织西征,消灭桓玄的残余势力,江北那边有所忽视,等我听到这些消息时,已经晚了,这是对我的一个极大教训,为了孝顺,为了听我娘的话,我任人惟亲,派了喜欢占人便宜的道怜为主管江北的彭城内史,而当地民众以为道怜是我亲弟弟,他的搜刮是我指使的,甚至都不敢把这些事情上报,而是对我,对朝廷生出了怨恨之心,阿寿啊,你说,这种孝顺,难道不是损公肥私,为了母亲,不要百姓的行为吗?”
说到这里,刘裕的眼中闪过一丝悲伤之色:“甚至,我要按国法对道怜进行治罪,以挽回人心和导正风气的时候,我娘绝食多日来求我,最后我也只能放过了道怜,没有处置他,只是罢官了事。这样的孝道,因小家而废国家,不是有德,而是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