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大明朝 第110章 存在问题 中
热门推荐:
全球高武:我的功法拉了个聊天群
重生1977,深山打猎养活全家
工厂通古今,开局女帝抢我拼好饭
穿越成崇祯,看我力挽狂澜
重生之都市极品天尊
战王宠妻无度,狂妃飒遍京城
年代:开局娶女知青,狩猎威虎山
从穷小子到江湖巅峰
孕肚和离断亲后,全家跪求我原谅!
? 众人散去,杨一清落于人后,却又三步一回头,欲言又止——他也是初来乍到,心底有话却又犹豫着到底当不当说。
“杨参将请留步”,王副总兵本就有留下他继续深谈的意思,这回自是更觉非得单独将他留下不可,“其余众人,可先行退去……”
王睿将杨一清放在了威远卫的参将位置上,因为这个地方处于大同城同右卫之间,不但是大同与右卫相互往来的要道,更是大同镇以北地区“防守前线”的“军需物资集散中心”——大同以北六个卫的军械粮草尽皆囤积于此,地处右卫、云川卫、高山卫、玉林卫、阳和卫正中。
威远卫若有个神马失,大同以北尽会完蛋!
“我适才言及‘募兵’一法时,见杨参将脸现可惜神色,杨参将莫非是有话想说?”王副总兵面对鼎鼎大名的“杨参将”,不敢露出他那“小人得志”的本质,正襟危坐,俨然一“不懂就问,积极发言”的“好学生”。
杨一清见副总兵大人“终于来问”,也只得开门见山:“大人所说的‘募兵’一法,别具一格,确是大有可取之处,可眼下在大同一地,却并不见得能行通?”
王睿一愣:“可有甚不妥之处,杨参将尽管道来便是……”
“募兵”一法可是决定老子能不能于大明官场扶摇直上的基础与根本!
杨一清整了整思绪,便决定教会“王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头说起:“副总兵大人,对眼下咱大明的藩王宗室特权,可有多少了解?”
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为加强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他老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便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这便是大明藩王的由来。
藩王一般配属一支编制三千人的护卫队,作为亲王的警卫,多的配备三支这样的护卫队,称为赐三护卫,人数达到九千以至一万人。
也有例外,如洪武年间封在太原的晋王和封在北京燕王,皆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大将军冯胜及傅友德,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可以直接奏闻。诸子中最有才能的宁王成人之后封在燕晋之间,更向北突出喜峰口附近的大宁,他的三护卫和配备的军官都是精锐之师,还可以指挥人数达八万之多的部队,和燕晋二王共同防御北边元朝残余势力。
这种藩王,都可以干预军务,被称为“塞王”。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了防止以后其他藩王效尤,不仅剥夺亲王的军事指挥权,还不断找借口减少亲王们的护卫,进一步限制藩王在王府之外的行动。
王副总兵对于“大明藩王特权”的了解,仅止于此——五百年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常识,仅只于此。
王睿虽然不知道杨一清怎的又扯到了“藩王”一事上来,但他也又行“谦虚”的摇了摇头:“我乃武人出身,这些事儿,自是了解不多,杨参将只管继续便是……”
杨一清点了点头:“藩王在国政军务上的特权,先且别过不提,关键处,来说一说他等王爵之位及对应享有的年俸待遇……”
大明藩王们除了有着优越的政治地位——王府设置以长史为首的官属,冠冕服饰,车旗仪仗,官邸府第仅比皇帝低一等。公侯大臣拜谒亲王要伏地拜谒,不能平起平坐。
他们在经济地位上也有着吓死人的“特权”: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亲王的年俸最高,每年的俸禄为一万石,其他依次递减。
一万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则是五百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大大明的一个亲王,整日什么都不干,每年却可向政府领取五百万。
除了政府每年发给他们五百万的现金,他们在被封王封爵时,还会有“良田万倾”神马的封赐。
杨一清向王副总兵上了一堂“藩王宗室的年俸待遇课”:“……洪武年间,太祖封了二十三个亲王,那时的亲王侯爵还不算多,朝廷也能承受得起……”
二十三个亲王,再加上些杂七杂八的郡王、将军之类,每年向政府领取的现在拢共也就那么五六个亿,这对于煌煌大明的朝政开支来说,确是不算什么大事。
“……可越是往后,亲王侯爵越来越多,皇室宗亲给朝廷造成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又不能参政带兵,整日无所事事,明朝的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妻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龙孙。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产,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如庆成王生的儿子多达一百人,除长子世袭封王外,其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
“……洪武年间的宗室人口,才五十八人,可到了成化末年,宗室人口已然达到了七千二百余人……”
七千二百是五十八的一百二十几倍,五六个亿再乘以一百二……
王副总兵深吸了口气,止住晕眩的脑袋——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每年养着这帮“寄生虫”,就得花掉六七百个亿……
现在是弘治十三年,离成化末年又过去了十几个年头,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当是得逼近八千人了……
“……成化末年,大明税粮收入为三万四千余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一万二千余万石,占了税粮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供养皇室成员的开支超过了整个大明官吏俸禄的总和……”杨一清如数家珍,终于体现出他“入则为相”的能力来,“王府多的地方负担更重,成化末,陕西各粮仓存粮共二千二百九十五万石,而该省的皇亲年俸的总数却是三千一百九十五万石……”
……
王睿听得咂舌不已——一个省的人口,还他娘不够养着这一地区的“寄生虫”们!
“……圣上即位以来,便着手削减皇室开支……”
弘治这么一喜欢“鼓捣”的人,确是会拿着这帮“寄生虫”开刀!
“……但亲王侯爵,皆是先王所赐,当今圣上不可能撤藩削爵……”
“靖难之役”,便是由“削藩”引起,弘治若是要这么整,确是危险系数有些高……
“圣上便采取了个内阁的折衷之法,即藩王侯爵每年在其所属封地的税粮税银中,领取三去其一的年俸……”
这他娘的,就相当于是在各省各地区所收上来的税粮税银中拿“提成”,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更能间接鼓励皇室成员的“少生优生”:一个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那么多,你爱将家里的哪位熊孩子申请为神马郡王、神马将军的,那都随你——反正他到时拿的年俸,也算在当地“三去其一”的税粮税银当中——资金总数就那么多,拿提成的人多了,能拿到的数额也就少了!
兼且,这还能鼓励皇室宗亲关心所在封地内的生产——生产上去了,税粮税银多了,他们所占的“三去其一”的“提成”,也就多了。
这帮“寄生虫”,当真是在“吸大明的血,啃大明的骨”,可面对朱元璋“列爵封藩”的祖训,以及这般强大的宗室力量(谁他娘的敢不遵循这么一“祖训”,那你这皇位怕是得坐不稳了:反正都是龙子龙孙,你这皇帝既是做得满足不了我们,那我们便随便换个能满足我们的人来),弘治能做到这一步,已然很不错了。
“……而陕西这般王府过多的地儿,圣上只得将它作为特例来处置,即如陕西一地一般,有着过多的皇室宗亲们,每年直接向朝廷领取年俸,但他等这年俸,却又以每年同爵位的各皇室宗亲所领取的平均年俸数为标准……”杨一清说这话时,面色古怪——皇室宗亲是“寄生虫”,可他们却不得不存在,连伟大的弘治皇帝都只能这般来惯着他们。
王睿摇了摇头——大明的灭亡,供给皇室成员的开支过大,当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大人的‘募兵’之法,确是极好的”,杨一清呷了口茶,终于步入了正题,“可其中的赐退伍士卒良田、免入伍士卒家属徭税,这两点,在大同这地儿上,怕是难以行通的……”
王睿仍是不明所以,定定的瞧着杨一清。
杨一清双目灼灼生辉,撇了撇嘴,终似是下定了决心,决意将“不该说的话”说了出来:“标下之前虽是在陕西任职,可对这山西大同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大人既是要在山西大同实行这‘募兵’一法,却怎的将大同的代王府给忘了……”( )
“杨参将请留步”,王副总兵本就有留下他继续深谈的意思,这回自是更觉非得单独将他留下不可,“其余众人,可先行退去……”
王睿将杨一清放在了威远卫的参将位置上,因为这个地方处于大同城同右卫之间,不但是大同与右卫相互往来的要道,更是大同镇以北地区“防守前线”的“军需物资集散中心”——大同以北六个卫的军械粮草尽皆囤积于此,地处右卫、云川卫、高山卫、玉林卫、阳和卫正中。
威远卫若有个神马失,大同以北尽会完蛋!
“我适才言及‘募兵’一法时,见杨参将脸现可惜神色,杨参将莫非是有话想说?”王副总兵面对鼎鼎大名的“杨参将”,不敢露出他那“小人得志”的本质,正襟危坐,俨然一“不懂就问,积极发言”的“好学生”。
杨一清见副总兵大人“终于来问”,也只得开门见山:“大人所说的‘募兵’一法,别具一格,确是大有可取之处,可眼下在大同一地,却并不见得能行通?”
王睿一愣:“可有甚不妥之处,杨参将尽管道来便是……”
“募兵”一法可是决定老子能不能于大明官场扶摇直上的基础与根本!
杨一清整了整思绪,便决定教会“王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头说起:“副总兵大人,对眼下咱大明的藩王宗室特权,可有多少了解?”
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为加强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他老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便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这便是大明藩王的由来。
藩王一般配属一支编制三千人的护卫队,作为亲王的警卫,多的配备三支这样的护卫队,称为赐三护卫,人数达到九千以至一万人。
也有例外,如洪武年间封在太原的晋王和封在北京燕王,皆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大将军冯胜及傅友德,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可以直接奏闻。诸子中最有才能的宁王成人之后封在燕晋之间,更向北突出喜峰口附近的大宁,他的三护卫和配备的军官都是精锐之师,还可以指挥人数达八万之多的部队,和燕晋二王共同防御北边元朝残余势力。
这种藩王,都可以干预军务,被称为“塞王”。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了防止以后其他藩王效尤,不仅剥夺亲王的军事指挥权,还不断找借口减少亲王们的护卫,进一步限制藩王在王府之外的行动。
王副总兵对于“大明藩王特权”的了解,仅止于此——五百年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常识,仅只于此。
王睿虽然不知道杨一清怎的又扯到了“藩王”一事上来,但他也又行“谦虚”的摇了摇头:“我乃武人出身,这些事儿,自是了解不多,杨参将只管继续便是……”
杨一清点了点头:“藩王在国政军务上的特权,先且别过不提,关键处,来说一说他等王爵之位及对应享有的年俸待遇……”
大明藩王们除了有着优越的政治地位——王府设置以长史为首的官属,冠冕服饰,车旗仪仗,官邸府第仅比皇帝低一等。公侯大臣拜谒亲王要伏地拜谒,不能平起平坐。
他们在经济地位上也有着吓死人的“特权”: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亲王的年俸最高,每年的俸禄为一万石,其他依次递减。
一万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则是五百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大大明的一个亲王,整日什么都不干,每年却可向政府领取五百万。
除了政府每年发给他们五百万的现金,他们在被封王封爵时,还会有“良田万倾”神马的封赐。
杨一清向王副总兵上了一堂“藩王宗室的年俸待遇课”:“……洪武年间,太祖封了二十三个亲王,那时的亲王侯爵还不算多,朝廷也能承受得起……”
二十三个亲王,再加上些杂七杂八的郡王、将军之类,每年向政府领取的现在拢共也就那么五六个亿,这对于煌煌大明的朝政开支来说,确是不算什么大事。
“……可越是往后,亲王侯爵越来越多,皇室宗亲给朝廷造成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又不能参政带兵,整日无所事事,明朝的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妻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龙孙。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产,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如庆成王生的儿子多达一百人,除长子世袭封王外,其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
“……洪武年间的宗室人口,才五十八人,可到了成化末年,宗室人口已然达到了七千二百余人……”
七千二百是五十八的一百二十几倍,五六个亿再乘以一百二……
王副总兵深吸了口气,止住晕眩的脑袋——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每年养着这帮“寄生虫”,就得花掉六七百个亿……
现在是弘治十三年,离成化末年又过去了十几个年头,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当是得逼近八千人了……
“……成化末年,大明税粮收入为三万四千余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一万二千余万石,占了税粮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供养皇室成员的开支超过了整个大明官吏俸禄的总和……”杨一清如数家珍,终于体现出他“入则为相”的能力来,“王府多的地方负担更重,成化末,陕西各粮仓存粮共二千二百九十五万石,而该省的皇亲年俸的总数却是三千一百九十五万石……”
……
王睿听得咂舌不已——一个省的人口,还他娘不够养着这一地区的“寄生虫”们!
“……圣上即位以来,便着手削减皇室开支……”
弘治这么一喜欢“鼓捣”的人,确是会拿着这帮“寄生虫”开刀!
“……但亲王侯爵,皆是先王所赐,当今圣上不可能撤藩削爵……”
“靖难之役”,便是由“削藩”引起,弘治若是要这么整,确是危险系数有些高……
“圣上便采取了个内阁的折衷之法,即藩王侯爵每年在其所属封地的税粮税银中,领取三去其一的年俸……”
这他娘的,就相当于是在各省各地区所收上来的税粮税银中拿“提成”,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更能间接鼓励皇室成员的“少生优生”:一个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那么多,你爱将家里的哪位熊孩子申请为神马郡王、神马将军的,那都随你——反正他到时拿的年俸,也算在当地“三去其一”的税粮税银当中——资金总数就那么多,拿提成的人多了,能拿到的数额也就少了!
兼且,这还能鼓励皇室宗亲关心所在封地内的生产——生产上去了,税粮税银多了,他们所占的“三去其一”的“提成”,也就多了。
这帮“寄生虫”,当真是在“吸大明的血,啃大明的骨”,可面对朱元璋“列爵封藩”的祖训,以及这般强大的宗室力量(谁他娘的敢不遵循这么一“祖训”,那你这皇位怕是得坐不稳了:反正都是龙子龙孙,你这皇帝既是做得满足不了我们,那我们便随便换个能满足我们的人来),弘治能做到这一步,已然很不错了。
“……而陕西这般王府过多的地儿,圣上只得将它作为特例来处置,即如陕西一地一般,有着过多的皇室宗亲们,每年直接向朝廷领取年俸,但他等这年俸,却又以每年同爵位的各皇室宗亲所领取的平均年俸数为标准……”杨一清说这话时,面色古怪——皇室宗亲是“寄生虫”,可他们却不得不存在,连伟大的弘治皇帝都只能这般来惯着他们。
王睿摇了摇头——大明的灭亡,供给皇室成员的开支过大,当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大人的‘募兵’之法,确是极好的”,杨一清呷了口茶,终于步入了正题,“可其中的赐退伍士卒良田、免入伍士卒家属徭税,这两点,在大同这地儿上,怕是难以行通的……”
王睿仍是不明所以,定定的瞧着杨一清。
杨一清双目灼灼生辉,撇了撇嘴,终似是下定了决心,决意将“不该说的话”说了出来:“标下之前虽是在陕西任职,可对这山西大同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大人既是要在山西大同实行这‘募兵’一法,却怎的将大同的代王府给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