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 第151章 海上航行
热门推荐:
高冷校花竟然是我粘人的游戏搭子
站在梦与现实之间
相信我我爱你
海贼:七海之王
武道巅峰之系统
又发癫,又摆烂,王妃京城第一棒
春城江湖往事【孙世贤】
剑影情长之恩仇录
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
天空很蓝,海水很清。
在渡过了头一两天的兴奋期之后,程处默几个都开始觉得无聊了。
不过,周二福却是一脸兴奋。
“王爷,我刚去倭国人那艘船上待了半天,发现这些倭人的航海技术其实不怎样。从登州去倭国,明明可以直接朝东一路而去,他们偏偏要往北走,先去了高句丽,然后沿着海岸一路南下,这样一来航程其实就多了至少三分之一。”
“从登州到高句丽,快则三天,慢则四五天,这段航线是比较成熟的。而沿着海岸线从高句丽到倭国,也是成熟的航线,并且一旦有什么事情可以快速的靠岸,这大概是倭国人使用简陋的船只也能够顺利到达大唐的原因。”
这个年代的倭国,不要说制作出飞剪船这样的先进船只,哪怕是大唐常见的大型商船,他们都做不出来。
之前大家只是因为从来没有去过倭国,纸上谈兵和实际操作毕竟不同,哪怕是有系统加持也是一样的。
不过李宽相信,这次出海回来,周二福的航海水平一定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
“海上航行,夜里依靠星辰定方向,白天看太阳,倭国人连一个像样的罗盘都没有。王爷,我觉得你这个指南针太好用了,比我之前用的司南好多了。”
周二福爱不释手的拿着一个指南针,这几天,他是连睡觉都要抱着它。
《论衡》中有“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由此可知,华夏祖先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利用磁铁制作司南,也就是指南针,只不过精度远远没有李宽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好用。
“这条航线,既然我们开通了,以后就要利用起来。高句丽的人参、倭国的金银,其实都是大有可为的。”
这两天,李宽也在考虑发展海贸的意义和方法。
对于登州来说,高句丽、百济、新罗和倭国算是最近的四个国家,要搞海贸,首先肯定是从这些地方着手。
特别是高句丽和倭国,李宽觉得要重视。
“王爷,你放心,我每天都记录航海日志,结合你给我的那副海图,最终确定一条固定的航线。”
……
“今天是贞观七年七月初三,东南风,三级,晴。
船队今天已经出海第三天了,我跟王爷乘坐新式的飞剪船,速度比同行的都要快,为了保持船速一致,今天只升了两个帆……”
杨七娃一脸认真的坐在甲板上,记录着今天的航海日志。
出海前一天。李宽和周二福联手给主要的船员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对于在夜校中学完了基本常用字的船员,李宽都分了足够的纸张和笔下去,鼓励大家把航行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其中航海日志就是李宽希望每个人都记录的东西。
要打开大唐的大航海时代,没有一点积累是不行的。
南方广州和泉州、明州、杭州作为大唐主要的外贸城市,对南海的情况多少有一点了解,但是广阔的东海和渤海,记录的就非常少了。
既然啃爹的系统逼着自己去了一趟倭国,那就要好好的把这汤海上之行的价值发挥起来。
“王爷,犬上刚刚说还有半天就可以到汉城了,在那里补充一下淡水和蔬菜,然后沿着海岸一路南行,再往东北而行,大概再过十几天就能到倭国。”
周二福担心李宽在船上待久了不习惯,毕竟船上都是能不生火就尽量不生火,洗澡什么的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汉城?”
听到这个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李宽眉头一皱,想到了许多东西。
大唐是踩着隋朝的尸骨建立起来的,而隋朝为何灭亡?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杨广三征高句丽,伤了国内的元气,积累了太多民怨;再加上他大力打击世家,遭到了反弹,这才导致烽烟四起,二世而亡。
可以说,高句丽和中原王朝是有深仇血痕的。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不是有高句丽,李唐可能还没有机会登顶;不过,李宽自然不会去管这个,他只知道高句丽这个国家,迟早是要去收拾的。
“玄武,以后这条航线不要断,东海渔业可以在汉城开个铺子,打听一下高句丽的消息,以备不时之需。”
登州到汉城只有三四天的水路,比去大唐很多地方都要更近。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
哪怕是没有李宽,大唐和高句丽也是必有一战的。
提前做好准备,知己知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王爷,等回到登州之后,我立马就去安排。今天如果在汉城过夜的话,晚上我就可以先进城打听一下消息?”
王玄武一向是李宽吩咐什么就做什么,不会问那么多的为什么。
“不,这一次我们不要节外生枝,先把航线搞熟悉,跟着倭国人靠岸后,随便补充点东西就继续出发。”
……
“你说什么?李宽跟着倭国人跑了?”
御书房中,李世民用吃人的眼光看着李忠。
“陛下,登州许多人都亲眼目送楚王殿下跟倭国遣唐使一起出海。据说是因为倭人的船只不慎烧毁,所以楚王才亲自送他们回国的。”
“愚蠢!愚不可及!倭国区区一个藩国,哪里值得他去冒险?非要帮忙,送给倭国人一艘船就好了,为何还要把自己搭上?”
听李世民这么一说,李忠接下来的说话声都变小了,“房相的二郎,尉迟将军的三郎以及程将军的大郎也都跟着一起出海了。”
“嘭!”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他就不能省点心吗,气死我了。这要出了事,让朕怎么给玄龄他们交代?”
“陛下,也不一定是楚王殿下要求几位郎君一起去的呢。”
李忠赶紧给李宽辩解了一句。
“说这个有何意义?还不赶紧去把玄龄他们几个请过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用提前告诉他们一声吗?万一真的回不来了呢?”
李世民是真的搞不懂李宽平时那么聪明一个人,怎么突然间就犯糊涂了。
犯糊涂就犯糊涂,怎么还偏偏拉上自家几个重臣的孩子一起下水呢?
在渡过了头一两天的兴奋期之后,程处默几个都开始觉得无聊了。
不过,周二福却是一脸兴奋。
“王爷,我刚去倭国人那艘船上待了半天,发现这些倭人的航海技术其实不怎样。从登州去倭国,明明可以直接朝东一路而去,他们偏偏要往北走,先去了高句丽,然后沿着海岸一路南下,这样一来航程其实就多了至少三分之一。”
“从登州到高句丽,快则三天,慢则四五天,这段航线是比较成熟的。而沿着海岸线从高句丽到倭国,也是成熟的航线,并且一旦有什么事情可以快速的靠岸,这大概是倭国人使用简陋的船只也能够顺利到达大唐的原因。”
这个年代的倭国,不要说制作出飞剪船这样的先进船只,哪怕是大唐常见的大型商船,他们都做不出来。
之前大家只是因为从来没有去过倭国,纸上谈兵和实际操作毕竟不同,哪怕是有系统加持也是一样的。
不过李宽相信,这次出海回来,周二福的航海水平一定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
“海上航行,夜里依靠星辰定方向,白天看太阳,倭国人连一个像样的罗盘都没有。王爷,我觉得你这个指南针太好用了,比我之前用的司南好多了。”
周二福爱不释手的拿着一个指南针,这几天,他是连睡觉都要抱着它。
《论衡》中有“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由此可知,华夏祖先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利用磁铁制作司南,也就是指南针,只不过精度远远没有李宽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好用。
“这条航线,既然我们开通了,以后就要利用起来。高句丽的人参、倭国的金银,其实都是大有可为的。”
这两天,李宽也在考虑发展海贸的意义和方法。
对于登州来说,高句丽、百济、新罗和倭国算是最近的四个国家,要搞海贸,首先肯定是从这些地方着手。
特别是高句丽和倭国,李宽觉得要重视。
“王爷,你放心,我每天都记录航海日志,结合你给我的那副海图,最终确定一条固定的航线。”
……
“今天是贞观七年七月初三,东南风,三级,晴。
船队今天已经出海第三天了,我跟王爷乘坐新式的飞剪船,速度比同行的都要快,为了保持船速一致,今天只升了两个帆……”
杨七娃一脸认真的坐在甲板上,记录着今天的航海日志。
出海前一天。李宽和周二福联手给主要的船员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对于在夜校中学完了基本常用字的船员,李宽都分了足够的纸张和笔下去,鼓励大家把航行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其中航海日志就是李宽希望每个人都记录的东西。
要打开大唐的大航海时代,没有一点积累是不行的。
南方广州和泉州、明州、杭州作为大唐主要的外贸城市,对南海的情况多少有一点了解,但是广阔的东海和渤海,记录的就非常少了。
既然啃爹的系统逼着自己去了一趟倭国,那就要好好的把这汤海上之行的价值发挥起来。
“王爷,犬上刚刚说还有半天就可以到汉城了,在那里补充一下淡水和蔬菜,然后沿着海岸一路南行,再往东北而行,大概再过十几天就能到倭国。”
周二福担心李宽在船上待久了不习惯,毕竟船上都是能不生火就尽量不生火,洗澡什么的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汉城?”
听到这个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李宽眉头一皱,想到了许多东西。
大唐是踩着隋朝的尸骨建立起来的,而隋朝为何灭亡?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杨广三征高句丽,伤了国内的元气,积累了太多民怨;再加上他大力打击世家,遭到了反弹,这才导致烽烟四起,二世而亡。
可以说,高句丽和中原王朝是有深仇血痕的。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不是有高句丽,李唐可能还没有机会登顶;不过,李宽自然不会去管这个,他只知道高句丽这个国家,迟早是要去收拾的。
“玄武,以后这条航线不要断,东海渔业可以在汉城开个铺子,打听一下高句丽的消息,以备不时之需。”
登州到汉城只有三四天的水路,比去大唐很多地方都要更近。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
哪怕是没有李宽,大唐和高句丽也是必有一战的。
提前做好准备,知己知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王爷,等回到登州之后,我立马就去安排。今天如果在汉城过夜的话,晚上我就可以先进城打听一下消息?”
王玄武一向是李宽吩咐什么就做什么,不会问那么多的为什么。
“不,这一次我们不要节外生枝,先把航线搞熟悉,跟着倭国人靠岸后,随便补充点东西就继续出发。”
……
“你说什么?李宽跟着倭国人跑了?”
御书房中,李世民用吃人的眼光看着李忠。
“陛下,登州许多人都亲眼目送楚王殿下跟倭国遣唐使一起出海。据说是因为倭人的船只不慎烧毁,所以楚王才亲自送他们回国的。”
“愚蠢!愚不可及!倭国区区一个藩国,哪里值得他去冒险?非要帮忙,送给倭国人一艘船就好了,为何还要把自己搭上?”
听李世民这么一说,李忠接下来的说话声都变小了,“房相的二郎,尉迟将军的三郎以及程将军的大郎也都跟着一起出海了。”
“嘭!”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他就不能省点心吗,气死我了。这要出了事,让朕怎么给玄龄他们交代?”
“陛下,也不一定是楚王殿下要求几位郎君一起去的呢。”
李忠赶紧给李宽辩解了一句。
“说这个有何意义?还不赶紧去把玄龄他们几个请过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用提前告诉他们一声吗?万一真的回不来了呢?”
李世民是真的搞不懂李宽平时那么聪明一个人,怎么突然间就犯糊涂了。
犯糊涂就犯糊涂,怎么还偏偏拉上自家几个重臣的孩子一起下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