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小官之女的富贵手札 > 第531章 牧源司,又一年

小官之女的富贵手札 第531章 牧源司,又一年

    一切的发展都如同赵锦年对温以缇说的那般,毫无二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京中却依旧没有传来正熙帝的旨意。仿佛对此事浑然不觉,又或者是根本就没把这当作一回事。

    在那些人的眼中,甘州遭遇的这场天罚,似乎仅仅就是一次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寻常损失罢了。

    布政司只是按部就班地调集了一些物资,而后下发给温以缇一份公文,公文上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告诫,要求她严加管理,千万莫要让现有的损失进一步扩大,以免造成更大的麻烦。

    即使西北之地的舆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可到最后朝廷竟像是彻底厌烦了一般,连去打压和控制这些舆论的心思都没了。

    可即便如此,西北之地也依旧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暴动场面。

    百姓们虽然心中满是不满,可大多也只是嘴上发发牢骚,日子还是照旧过着,毕竟谁也不想真的去触犯律法,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温以缇这才深深明白,原来舆论这东西,看似有着翻云覆雨的力量,可真到了某些时候,却好像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一件事的。

    她微微皱眉,或许这一切在当今的正熙帝眼中,确实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吧。

    不过,人心难测,陛下这般自信根本没把西北的情况放在心上,那就且看看之后的日子里,她所做的一切,是否依然能让陛下如此不为所动了。

    一切仿佛都陷入了一种短暂而又略显诡异的平静之中。

    甘州除去城外深山之中,依旧处处留存着天灾肆虐过后触目惊心的痕迹外,其余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修缮,再次焕发出了属于庆典时那般光彩。

    说来也怪,今年甘州的大街小巷,人流量竟比往年还要大上一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操着不同的口音。

    有的是听闻了甘州这场天灾,怀着好奇之心,想一探究竟。有的则纯粹是被庆典的热闹所吸引,想来凑个趣儿,感受一下这别样的氛围。

    哪怕其余城池见状,也都纷纷效仿甘州办起了庆典,想要借此吸引些人气,拉动城中的繁荣。可那效果却总是差了那么一些火候,远没有甘州这般热闹兴旺。

    那几个县令,尤其是平日里就心怀二心、心思活络的那几位,这段时间倒也一个个老老实实的。

    而那方县令自从上次被罚过后,就彻底没了往日的嚣张气焰,行事格外谨慎,生怕再出什么差错,惹来更大的麻烦。

    他手底下的张县丞见上司如今这般谨小慎微的模样,为了能在温以缇面前好好表现一番,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鞍前马后地忙碌着。

    那副殷勤的模样,任谁见了都能看出他的心思。

    经历快一年时间草原的规划,如今已然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马、羊、牛的数量比起往昔,可是足足上涨了好些倍。

    牲畜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可对于马匹的养殖,温以缇却多了几分谨慎。

    马在这个时候可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若是大肆圈养马匹,说不定会引起外界不必要的猜疑,甚至可能会招来一些麻烦事。

    考虑到这些潜在的风险,温以缇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便有意识地控制起马匹的养殖数量,相较于牛羊数量的不断攀升,对马匹的投入明显减少了许多。

    原本计划着进一步扩大的马群规模,也暂且搁置了下来,至少得求稳。

    那些原本预留出来准备扩建马厩、增添更多草料的资源,都转而投入到了牛羊养殖当中。

    草原上如今牛羊的数量越发可观,而羊奶和牛奶的产量也日益增多。

    起初,温以缇还有些小心翼翼,毕竟这产量的提升意味着要面临更多未知的风险,担心会不会出现疫病或是其他棘手的状况。

    然而,幸运的是在精心照料下,那些羊羔、牛犊们一个个都长得健健康康的,皮毛油亮,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养殖经验,温以缇便放开手脚,开始大规模地投入到养殖当中。

    而在甘州这边,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日益增多的牛羊等牲畜,尤其是把控好它们的贩卖环节,避免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官府特意新建了一个衙门,“牧源司”。

    从前那些用于耕地的牛,可都是官府眼中的重中之重,看管得极为严格。

    官府明文规定,严禁任何人私自宰杀、贩卖耕牛,一旦发现,那惩处可是相当严厉的。

    也正因如此,市面上的牛肉变得极为稀缺,简直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

    物以稀为贵嘛,牛肉的价格自然就一路水涨船高,成了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只有那些家境殷实、官府有人脉的富贵人家,偶尔才能在餐桌上摆上一盘牛肉。

    如今不仅草原牛羊的数量不断增多,甘州的百姓们也着实因为这一变化沾了不少光。

    在牧源司除了能挑选上几头模样可爱、品种优良的牛犊和羊羔,带回家里精心饲养,还能享受到其他的便利。

    例如各种奶水和肉类的贩卖,所有关于这些奶水以及肉类的贩卖,都得通过牧源司这个正规的渠道。

    甘州毕竟地处西北之地,若真铁了心去寻摸,倒也不是完全买不着那些牲畜。

    只是市面上偶尔能见到售卖的牛羊,要么价格高得离谱,仿佛那不是普通的牲畜,而是用金子铸就的一般,普通百姓看着那令人咋舌的价格,只能望而却步。

    要么就是来路不明,卖主遮遮掩掩,眼神闪躲,让人心里直犯嘀咕,生怕买回去的牲畜身上带着什么疫病,那可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每回要想买,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犹豫再三,也难以下定决心。

    然而,如今的情况可大不一样了。

    官府出面,在那牧源司正大光明地售卖起牛羊来,这可真是给百姓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呐。

    官府不仅将价格控制得十分合理,让寻常百姓也能承受得起,还为这买卖操持得妥妥当当,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

    如此一来,渐渐成了甘州官府一项颇为可观的收入来源。

    那来购买牛羊的百姓,络绎不绝,大堂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而对于那些选择买牛犊、羊羔回家养着的百姓来说,牧源司更是贴心备至。

    这里有着一应俱全的东西,不管是牛羊意外生病时所需的各种药材,还是它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饲料,都能在这儿找到。

    倘若真把这些牛犊、羊羔养大了,产出的奶水也好,长成后也罢,都可以再次贩卖回牧源司呢。

    牧原司会按照合理的价格进行收购,给百姓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又靠谱的销售渠道。

    这下呀,可把百姓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好些人家都争着抢着想去抱养几个刚出生的仔畜来养着试试。

    每次牧源司有新的牛犊、羊羔,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赶集还热闹。

    天还没亮透呢,牧源司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裹着厚厚的衣裳,呵着热气,眼睛却紧紧盯着大门,就盼着能早点进去挑上一只心仪的仔畜。

    只可惜呀,数量毕竟有限,往往一露面,就被眼疾手快、运气好的人家给抢走了,那些没抢到的,虽有些失落,可心里也暗暗想着,下次可得再早点来。

    而当因庆典而开的外地人,偶然间听闻甘州有个牧源司,知晓那儿能买到品质优良的牛犊、羊羔时,不少人心里便打起了小算盘,琢磨着要是能买上几头,带到外面去倒腾一手卖掉,那可就能赚上一笔呢。

    然而,官府这边早就料到了这一步,早早地就出台了极为严格的规定。

    那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凡想要购买牛犊、羊羔的,必须得持有甘州本地的户籍才行,外地人那是一律没这个资格的。

    就算是本地人,拿着自家的户籍前来,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买成的。

    还得有三个人互相作保,这作保的人呀,得是本本分分、信誉良好的人家才行。

    而且呀,就算这牛羊买回去了,也绝不是说想宰杀就能宰杀的。

    和从前一样,只要是需要宰杀牛的情况,都得把牛羊送到牧源司来处理。

    牧源司里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登记的册子,每一笔交易、每一头牛羊的去向都记录得详详细细。

    那些由牧源司卖出去的牛羊,后续还会有负责的官员定期去进行回访,挨家挨户地查看牛羊的情况。

    一旦发现有什么违反规定的状况,那可是要受到严厉责罚的,绝不姑息迁就。

    所以啊,外面的人想要顺顺利利地拿到这些牛羊,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

    不过,倒也不是完全没机会沾沾这牛羊的光。

    像是那些新鲜的奶水,还有已经宰杀好、处理妥当的肉类,外地人是可以购买的。

    自那牧源司在甘州落地生根后,甘州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甘州一家家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些商户们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以羊奶、牛奶,研制出了各式各样别具风味的小吃和饮子。

    虽说这些商户们做出来的,在去除羊奶、牛奶那股子腥气上,都没有天香楼那般厉害,可他们也各有各的独特神通,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风味,让味道逊色不了太多。

    就这样,在这些羊奶、牛奶的带动下,加上官府此前推出的糖果、蜜饯以及各类特色小吃,甘州的商贸经济也是发展起来了。

    有着赵锦年的参与,火药的事儿进展得颇为顺利,不是温以缇一个人和邹主事他们关起门来,一块钻研起火药的那般困难。

    赵锦年还拿出了许多不同的,关于火药方面的资料,温以缇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些很可能会为他们打开全新的思路。

    这些资料可不是轻易就能寻摸到的,赵锦年到底是从哪儿得来的呢?

    可温以缇只是微微一愣神的工夫,便压下了这份好奇,没有去想。

    时间仿佛长了翅膀一般,飞得飞快。

    转眼间,又到了新年,而过了这一年温以缇就是十七岁了。

    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如同春日里的花朵,在悄然间渐渐绽放出美好的模样。

    温以缇此前劳心费神做的那些,就好似一个心急如焚却又力量微薄的小童。

    哪怕竭尽全力去做、去争取,在旁人看来,或许也不过是像小孩子发脾气般跳脚,根本翻不起什么大风浪,构不成丝毫有威胁的模样。

    而京中乃至大庆各地此前的异象风波,也渐渐平息了下来。

    朝堂之上,局势似乎愈发清晰明了,太子的位置就这么稳稳地坐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太子的官员也多了起来。

    再说这年后,便是备受瞩目的七公主的大婚之期,而温家的两位姑娘,温以如和温以容的婚事,则赶在年前就热热闹闹地举行完了,如今她们已然都嫁为人妇。

    温家的书信一封封地传来,崔氏在信中提到,温以容嫁去的杨家,整体来说倒还算不错。

    那杨四郎呀,崔氏见过之后,心里也是颇为满意。说他身姿挺拔,虽算不上是那种让人一眼惊艳的俊朗模样,可眉眼间透着一股憨厚老实的劲儿,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笑容,让人见了就觉得踏实。

    平日里待人接物,也是礼貌有加,对温家众人的态度更是和气,丝毫没有那些世家的架子。

    如此看来,这桩婚事倒真称得上是一门好亲事。

    温以容嫁过去之后,虽说不能像在娘家那般自在随意,可也未曾吃什么苦,日子过得也算安稳平和。

    可温以如嫁去的文家情况却有些不同了,倒是徒生了几件事端。

    文家二郎的学业进展一直不太顺利,至今都还只是个秀才,与他那位早已高中进士、在仕途上崭露头角的大哥相比,已然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不过,起初大家倒也没太把这当回事儿,毕竟人生之路漫长,一时的功名高低也说明不了什么,况且和那文二郎的婚事早就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