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办个同窗宴,满朝文武都来了? 第579章 钟灵雅集
热门推荐:
沈同学擒牛:每日复盘
我觉醒了天赋之灵
娇气包孕吐后,禁欲佛子夜夜哄睡
玄幻,踏入极境之巅
四合院:我的空间可以为所欲为
宜修重生,斗嫡姐,当太后
辞职后:我绑定享受人生系统
白月光与黑骑士
我有一个领主系统
祝澜从客栈小二口中打听清楚明日雅集举办的时辰地点,一行人用了晚膳,回房歇息。
翌日清晨,那四名侍女仍旧打扮成侍卫模样,跟在祝澜与燕璟身后。
六人早早来到了雅集现场,寻了处视野较好的地方,等待雅集开始。
钟灵雅集在县中心一棵巨大的榕树下面举办,树下搭起了一个台子,上面放了几张桌案。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没过多久,便将台子围了个水泄不通,能够看出茂县确实如那店小二所说,学风鼎盛,人人向学。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围观的人群让开了一条道。
一胖一瘦两名男子并肩穿过人群,笑容可掬地登上台子。
其中那个瘦子青衫布衣,模样便像个读书人。
祝澜侧耳留心周围的议论声,得知此人便是徐太傅的侄子俆知远,也是每年钟灵雅集的主办人。
与他同来的胖子穿得富丽堂皇,拇指上还戴了个大金扳指,财大气粗,不用猜也知道是客栈小二口中的“刘老爷”。
今年雅集若办得好,他便会出自资助茂县的义学,听起来的确是一项善举。
俆知远站在台子中央,清了清嗓,周围的百姓们顿时安静下来。
俆知远简单宣布了雅集规矩,钟灵雅集限定题目,任意百姓皆可上台以诗文作答。
唯一强调的是今年刘老爷愿意捐出的钱财是去年的两倍,故而鼓励乡亲们都踊跃参与,不要辜负这一场诗文盛会,更不能辜负刘老爷的善心。
也正因为刘老爷出了大价钱,所以今年的钟灵雅集,便由他来出题并担任评委。
提到刘老爷时,俆知远的语气明显带着几分尊敬。
在场百姓纷纷鼓起掌来。
雅集开始,俆知远请刘老爷出题。
刘老爷“呵呵”笑着,思索了一阵,对众人道:
“鄙人不才,仰慕徐太傅才名已久,一直盼望一见,奈何相隔千里,一直未能如愿。
今日既然徐公子抬爱,将出题的机会让给我,那在下便借花献佛。
徐太傅为人两袖清风,高山仰止。这次的雅集,咱们便以‘清风’为题,诸位以为如何?”
徐太傅本就是茂县百姓心中神一样的人物,如今要以“清风”为题作诗,歌颂他的高尚与廉洁,大家自然乐意。
不消片刻,人群中便有人喊道:“我!我想好了!”
“我也想好了!”又一个女子跟着道。
接着又有另外几人也表示自己有了答案。
俆知远微微一笑,请他们上台,轮流走到桌案前写下自己的诗作。
一共有五人上了台,三男两女,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不等。
五个人按照上台顺序落笔题诗,随即有人将他们的诗作誊抄后挂起,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
祝澜抱着手臂饶有兴致的品味着他们的作品。其中的一首打油诗明显是凑数之作,算不得数,另外三首平平无奇,唯有其中一位姑娘做的诗用典巧妙,能看出些功底。
这五人的诗作被挂出后,有些百姓看到那首打油诗顿时信心大增,也纷纷踊跃上台。
燕璟看着那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满墙诗作,不禁皱起小脸,抬头眼巴巴的望着祝澜。
祝澜却没有任何出手的意思,眸光玩味,似乎仍旧在认真品鉴那些诗作。
其实她在看的并不是诗,而是台上的刘老爷与徐知远二人。
徐知远看似对刘老爷这位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很是尊敬,但实际上祝澜发现那位刘老爷说话时,几乎每说两句话便要去看一眼徐知远的表情。
是典型下位者的表现。
祝澜身边的燕璟等了一阵,实在憋不住了,攥紧小拳头道:
“祝小姨,你若是上去,必定拔得头筹!”
此言一出,周围十几道目光齐刷刷投了过来,众人心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口气竟如此狂妄!
祝澜露出有些惊慌的表情,手足无措地向他们解释,说小孩子不懂,瞎说的。
那些百姓见祝澜认错态度如此良好,燕璟又可爱,还是个小娃娃,于是也不再和她们计较。
燕璟一张小脸皱得更厉害了。
祝澜忽然俯身在她耳边说了一句什么。
燕璟睁大了眼睛有些不解,但还是认真点头。
台上的刘老爷与徐知远已经开始品评众人的诗作了。
刘老爷选中了墙上一幅最为肉麻的诗作,不住称赞,说唯有这样的好诗,才能配得上徐太傅的美德,当为今日最佳。
俆知远自然也没什么意见。
他正要宣布评比结果,忽听得一个童生脆生生响起:
“我也有诗要作!”
俆知远微微一愣,目光在台下逡巡片刻,终于在人群的缝隙里看到了那个小小的,努力踮脚试图让自己被看到的身影。
那是个七八岁的女娃娃,长得像小瓷人儿似的。
俆知远本着称颂之词不嫌多的心态,笑呵呵地问:
“小姑娘,你会写字么?”
燕璟小脑袋一扬,都不屑回答这种问题。
俆知远对燕璟招招手,让她上台来写。
燕璟半点不怯场,当即松开祝澜的手,迈着小步子有些艰难地跨上了台。
她走到桌案前,忽然停住不动了。
因为那桌案和她一样高。
俆知远命人搬来板凳,正想抱燕璟上去,燕璟却先他一步爬上了板凳,去够案上的毛笔。
只见她板起小脸,一手捏着袖子开始落笔,架势十足。
徐知远忍不住挑了挑眉,凑近看时,更加惊讶。
那字体虽能看出一些模仿痕迹,却不失潇洒与力道。若不是亲眼所见,他绝难相信这字竟出自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之手。
要知道茂县并没有私人学堂,所有想要念书的孩子都被送去了义学,连束脩都不必交。
徐家在茂县的声望极高,自然而然代官府管理起了这里的义学,每年义学的开销等等,皆通过徐家向官府报备。
翌日清晨,那四名侍女仍旧打扮成侍卫模样,跟在祝澜与燕璟身后。
六人早早来到了雅集现场,寻了处视野较好的地方,等待雅集开始。
钟灵雅集在县中心一棵巨大的榕树下面举办,树下搭起了一个台子,上面放了几张桌案。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没过多久,便将台子围了个水泄不通,能够看出茂县确实如那店小二所说,学风鼎盛,人人向学。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围观的人群让开了一条道。
一胖一瘦两名男子并肩穿过人群,笑容可掬地登上台子。
其中那个瘦子青衫布衣,模样便像个读书人。
祝澜侧耳留心周围的议论声,得知此人便是徐太傅的侄子俆知远,也是每年钟灵雅集的主办人。
与他同来的胖子穿得富丽堂皇,拇指上还戴了个大金扳指,财大气粗,不用猜也知道是客栈小二口中的“刘老爷”。
今年雅集若办得好,他便会出自资助茂县的义学,听起来的确是一项善举。
俆知远站在台子中央,清了清嗓,周围的百姓们顿时安静下来。
俆知远简单宣布了雅集规矩,钟灵雅集限定题目,任意百姓皆可上台以诗文作答。
唯一强调的是今年刘老爷愿意捐出的钱财是去年的两倍,故而鼓励乡亲们都踊跃参与,不要辜负这一场诗文盛会,更不能辜负刘老爷的善心。
也正因为刘老爷出了大价钱,所以今年的钟灵雅集,便由他来出题并担任评委。
提到刘老爷时,俆知远的语气明显带着几分尊敬。
在场百姓纷纷鼓起掌来。
雅集开始,俆知远请刘老爷出题。
刘老爷“呵呵”笑着,思索了一阵,对众人道:
“鄙人不才,仰慕徐太傅才名已久,一直盼望一见,奈何相隔千里,一直未能如愿。
今日既然徐公子抬爱,将出题的机会让给我,那在下便借花献佛。
徐太傅为人两袖清风,高山仰止。这次的雅集,咱们便以‘清风’为题,诸位以为如何?”
徐太傅本就是茂县百姓心中神一样的人物,如今要以“清风”为题作诗,歌颂他的高尚与廉洁,大家自然乐意。
不消片刻,人群中便有人喊道:“我!我想好了!”
“我也想好了!”又一个女子跟着道。
接着又有另外几人也表示自己有了答案。
俆知远微微一笑,请他们上台,轮流走到桌案前写下自己的诗作。
一共有五人上了台,三男两女,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不等。
五个人按照上台顺序落笔题诗,随即有人将他们的诗作誊抄后挂起,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
祝澜抱着手臂饶有兴致的品味着他们的作品。其中的一首打油诗明显是凑数之作,算不得数,另外三首平平无奇,唯有其中一位姑娘做的诗用典巧妙,能看出些功底。
这五人的诗作被挂出后,有些百姓看到那首打油诗顿时信心大增,也纷纷踊跃上台。
燕璟看着那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满墙诗作,不禁皱起小脸,抬头眼巴巴的望着祝澜。
祝澜却没有任何出手的意思,眸光玩味,似乎仍旧在认真品鉴那些诗作。
其实她在看的并不是诗,而是台上的刘老爷与徐知远二人。
徐知远看似对刘老爷这位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很是尊敬,但实际上祝澜发现那位刘老爷说话时,几乎每说两句话便要去看一眼徐知远的表情。
是典型下位者的表现。
祝澜身边的燕璟等了一阵,实在憋不住了,攥紧小拳头道:
“祝小姨,你若是上去,必定拔得头筹!”
此言一出,周围十几道目光齐刷刷投了过来,众人心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口气竟如此狂妄!
祝澜露出有些惊慌的表情,手足无措地向他们解释,说小孩子不懂,瞎说的。
那些百姓见祝澜认错态度如此良好,燕璟又可爱,还是个小娃娃,于是也不再和她们计较。
燕璟一张小脸皱得更厉害了。
祝澜忽然俯身在她耳边说了一句什么。
燕璟睁大了眼睛有些不解,但还是认真点头。
台上的刘老爷与徐知远已经开始品评众人的诗作了。
刘老爷选中了墙上一幅最为肉麻的诗作,不住称赞,说唯有这样的好诗,才能配得上徐太傅的美德,当为今日最佳。
俆知远自然也没什么意见。
他正要宣布评比结果,忽听得一个童生脆生生响起:
“我也有诗要作!”
俆知远微微一愣,目光在台下逡巡片刻,终于在人群的缝隙里看到了那个小小的,努力踮脚试图让自己被看到的身影。
那是个七八岁的女娃娃,长得像小瓷人儿似的。
俆知远本着称颂之词不嫌多的心态,笑呵呵地问:
“小姑娘,你会写字么?”
燕璟小脑袋一扬,都不屑回答这种问题。
俆知远对燕璟招招手,让她上台来写。
燕璟半点不怯场,当即松开祝澜的手,迈着小步子有些艰难地跨上了台。
她走到桌案前,忽然停住不动了。
因为那桌案和她一样高。
俆知远命人搬来板凳,正想抱燕璟上去,燕璟却先他一步爬上了板凳,去够案上的毛笔。
只见她板起小脸,一手捏着袖子开始落笔,架势十足。
徐知远忍不住挑了挑眉,凑近看时,更加惊讶。
那字体虽能看出一些模仿痕迹,却不失潇洒与力道。若不是亲眼所见,他绝难相信这字竟出自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之手。
要知道茂县并没有私人学堂,所有想要念书的孩子都被送去了义学,连束脩都不必交。
徐家在茂县的声望极高,自然而然代官府管理起了这里的义学,每年义学的开销等等,皆通过徐家向官府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