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长歌 第729章 主谋
七月七日夜,就在王承道星夜兼程向定州赶去时,裴彻已经在定州城掀起了一场范围极大的搜捕。
五城兵马司以及定州宿卫军几乎倾巢而出,他们按图索骥,一家一户的上门搜查。
高举着火把在定州城的几条主街上前进的宿卫军以及五城兵马司士卒将每一个路口以及坊市出入口全部设卡封堵。
大队士卒跑动传出的整齐脚步声在宵禁后的定州城中格外刺耳。
偶尔从坊市中还会传来一阵阵喊杀声。
裴彻亲自坐镇五城兵马司廨署,往来的吏员将消息流水一般送到他的桌案前。
张师道坐在一旁,像是个旁观者一般冷眼注视着眉头紧皱的裴彻。
“裴相,吕文博一家七十一口无一人走脱。”
这时,一名顶盔掼甲的宿卫军都尉大步走进廨署中对裴彻抱拳道。
裴彻抬头问道:“可曾反抗?”
“不曾反抗。”
“家中可曾搜出什么东西?”
“只有藏书一千八百余册,几副笔墨,外加字画十余张,连钱粮都没有多少。”
裴彻双眼微眯,随后道:“其余被抓的人家中搜出往来书信了吗?”
都尉摇摇头说道:“都只有些与好友的往来书信,信中所说也都时些风月之事亦或是互相问候。”
裴彻冷冷地说道:“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证据。”
“诺!”
都尉抱拳领命后便要离开,而裴彻突然想起了什么,便问道:“晋王府去搜查过了吗?”
都尉回头挠了挠头说道:“裴相,这晋王府若无陛下诏书口谕,不得擅闯。”
裴彻摆摆手示意都尉下去,都尉便如蒙大赦般抱拳离开了廨署。
“裴相,看来并没有什么收获啊。”
裴彻扭头看去,发现说话的正是在一旁看了好一阵子的张师道,便将手中一份密报放下,走到张师道身旁坐下。
“听说张侍中精于茶道,不知可否讨一杯茶水?”
张师道皱起眉头看了看裴彻,随后将一杯刚刚沏好的茶推到裴彻身前。
裴彻端起茶并不闻香,只是一饮而尽,让张师道脸色也变得更加难看。
“多谢张侍中的茶。”
裴彻将茶杯放下后,便对张师道拱了拱手。
张师道见裴彻起身就要坐回去,连忙拉住他问道:“你还没有回答我。”
裴彻疑惑地说道:“回答你什么?”
随即裴彻便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他笑了笑说道:“张侍中,你觉得我今夜没有任何收获?”
张师道双手一摊说道:“这不已经是明摆着的吗?大动干戈,结果连一封往来书信都没有搜到,谈何收获?”
裴彻走到张师道身旁微微弯下身子,就在张师道以为他要说些什么的时候,裴彻突然伸出手指在张师道面前茶盏中蘸了蘸。
不等张师道反应过来,他便迅速在桌案上写下了几个字。
张师道借着烛火仔细分辨过后,猛地抬头看向裴彻。
“张侍中可懂了?”
“这么说?陛下.....”
裴彻连忙作出一个噤声的动作,张侍中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于是连忙换了个说法。
“这么说一切尽在掌握?哪怕是你我二人....”
裴彻见张师道又要说些不该说的话,便索性摒退左右,只留下他与张师道二人。
张师道见此间只有他们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陛下有应对的方法了?”
裴彻自嘲地笑了笑说道:“我原以为陛下仓促间回来并无什么应对措施,后来发现,原来我才是那个被蒙在鼓里的人。”
“你我去见皇后之时,我曾说哪怕调动南征军也要尽快平定可能出现的逆贼,可我却忽略了些事情,那就是陛下为何回到江北后,不坐镇京城,反而去了云州。”
“直到陛下下诏招晋王去云州,我才发现,反而是我低估陛下了。”
张师道听着裴彻的话反而觉得愈发糊涂,便问道:“什么低估陛下了?你又忽略了什么?”
裴彻问道:“谍报司这些天突然调走了大半人手。”
张师道点头道:“可谍报司不是本就大半都在外面吗?加上南征军那里需要大量的探子,谍报司抽调人手不是正常的吗?”
裴彻道:“他们去了云州。”
“可去了云州也是应该的,毕竟陛下就在那里。”
“陛下到云州前,谍报司的消息还是经由报春全部转交给我,可这几日,谍报司的消息已经不再交到我这里,而是送到了内侍省。”
张师道猛地站起身:“内侍省?他们要干什么?”
裴彻连忙拉住张师道说道:“你想岔了,不是内侍省要干什么,是陛下要干什么。”
张师道顿时明白了过来,他坐回到蒲团上说道:“难不成内侍省也有一个谍报司?”
裴彻点头道:“审计司,这就是陛下命内侍监李仁成立的一个新的司,他们与谍报司并无什么不同,若是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谍报司大多为刺探敌国军情,审计司更多的是纠察官吏不法,或是结党营私。”
张师道倒吸了一口凉气。
裴彻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现在明白了吗?”
张师道定了定神说道:“也就是说,自从你得知有审计司后,做得这些都是为了敲山震虎?”
裴彻道:“算不得是敲山震虎,贼人为了蒙骗陛下与我们,壮士断腕,消耗了不少的棋子,甚至包括吕文博这样的大鱼。”
张师道皱了皱眉头道:“还有大鱼?”
裴彻笑了笑,随后端起自己蘸过的那杯茶水一饮而尽。
“晋王章勉,不知道算不算是大鱼。”
张师道张大了嘴巴,半天没有说话。
“你是不是觉得,晋王年纪轻轻,心机城府能有多深?”
“此子心机城府比之许多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吏都更胜一筹。”
“他的表象哪怕他的老师吕文博都没能彻底看透。”
裴彻叹口气说道:“如果他是陛下的亲生子嗣,那假以时日,继承陛下皇位,就只会是他。”
“这一点,毋庸置疑。”
“只可惜,只能怪他投错了胎,生错了人家。”
五城兵马司以及定州宿卫军几乎倾巢而出,他们按图索骥,一家一户的上门搜查。
高举着火把在定州城的几条主街上前进的宿卫军以及五城兵马司士卒将每一个路口以及坊市出入口全部设卡封堵。
大队士卒跑动传出的整齐脚步声在宵禁后的定州城中格外刺耳。
偶尔从坊市中还会传来一阵阵喊杀声。
裴彻亲自坐镇五城兵马司廨署,往来的吏员将消息流水一般送到他的桌案前。
张师道坐在一旁,像是个旁观者一般冷眼注视着眉头紧皱的裴彻。
“裴相,吕文博一家七十一口无一人走脱。”
这时,一名顶盔掼甲的宿卫军都尉大步走进廨署中对裴彻抱拳道。
裴彻抬头问道:“可曾反抗?”
“不曾反抗。”
“家中可曾搜出什么东西?”
“只有藏书一千八百余册,几副笔墨,外加字画十余张,连钱粮都没有多少。”
裴彻双眼微眯,随后道:“其余被抓的人家中搜出往来书信了吗?”
都尉摇摇头说道:“都只有些与好友的往来书信,信中所说也都时些风月之事亦或是互相问候。”
裴彻冷冷地说道:“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证据。”
“诺!”
都尉抱拳领命后便要离开,而裴彻突然想起了什么,便问道:“晋王府去搜查过了吗?”
都尉回头挠了挠头说道:“裴相,这晋王府若无陛下诏书口谕,不得擅闯。”
裴彻摆摆手示意都尉下去,都尉便如蒙大赦般抱拳离开了廨署。
“裴相,看来并没有什么收获啊。”
裴彻扭头看去,发现说话的正是在一旁看了好一阵子的张师道,便将手中一份密报放下,走到张师道身旁坐下。
“听说张侍中精于茶道,不知可否讨一杯茶水?”
张师道皱起眉头看了看裴彻,随后将一杯刚刚沏好的茶推到裴彻身前。
裴彻端起茶并不闻香,只是一饮而尽,让张师道脸色也变得更加难看。
“多谢张侍中的茶。”
裴彻将茶杯放下后,便对张师道拱了拱手。
张师道见裴彻起身就要坐回去,连忙拉住他问道:“你还没有回答我。”
裴彻疑惑地说道:“回答你什么?”
随即裴彻便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他笑了笑说道:“张侍中,你觉得我今夜没有任何收获?”
张师道双手一摊说道:“这不已经是明摆着的吗?大动干戈,结果连一封往来书信都没有搜到,谈何收获?”
裴彻走到张师道身旁微微弯下身子,就在张师道以为他要说些什么的时候,裴彻突然伸出手指在张师道面前茶盏中蘸了蘸。
不等张师道反应过来,他便迅速在桌案上写下了几个字。
张师道借着烛火仔细分辨过后,猛地抬头看向裴彻。
“张侍中可懂了?”
“这么说?陛下.....”
裴彻连忙作出一个噤声的动作,张侍中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于是连忙换了个说法。
“这么说一切尽在掌握?哪怕是你我二人....”
裴彻见张师道又要说些不该说的话,便索性摒退左右,只留下他与张师道二人。
张师道见此间只有他们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陛下有应对的方法了?”
裴彻自嘲地笑了笑说道:“我原以为陛下仓促间回来并无什么应对措施,后来发现,原来我才是那个被蒙在鼓里的人。”
“你我去见皇后之时,我曾说哪怕调动南征军也要尽快平定可能出现的逆贼,可我却忽略了些事情,那就是陛下为何回到江北后,不坐镇京城,反而去了云州。”
“直到陛下下诏招晋王去云州,我才发现,反而是我低估陛下了。”
张师道听着裴彻的话反而觉得愈发糊涂,便问道:“什么低估陛下了?你又忽略了什么?”
裴彻问道:“谍报司这些天突然调走了大半人手。”
张师道点头道:“可谍报司不是本就大半都在外面吗?加上南征军那里需要大量的探子,谍报司抽调人手不是正常的吗?”
裴彻道:“他们去了云州。”
“可去了云州也是应该的,毕竟陛下就在那里。”
“陛下到云州前,谍报司的消息还是经由报春全部转交给我,可这几日,谍报司的消息已经不再交到我这里,而是送到了内侍省。”
张师道猛地站起身:“内侍省?他们要干什么?”
裴彻连忙拉住张师道说道:“你想岔了,不是内侍省要干什么,是陛下要干什么。”
张师道顿时明白了过来,他坐回到蒲团上说道:“难不成内侍省也有一个谍报司?”
裴彻点头道:“审计司,这就是陛下命内侍监李仁成立的一个新的司,他们与谍报司并无什么不同,若是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谍报司大多为刺探敌国军情,审计司更多的是纠察官吏不法,或是结党营私。”
张师道倒吸了一口凉气。
裴彻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现在明白了吗?”
张师道定了定神说道:“也就是说,自从你得知有审计司后,做得这些都是为了敲山震虎?”
裴彻道:“算不得是敲山震虎,贼人为了蒙骗陛下与我们,壮士断腕,消耗了不少的棋子,甚至包括吕文博这样的大鱼。”
张师道皱了皱眉头道:“还有大鱼?”
裴彻笑了笑,随后端起自己蘸过的那杯茶水一饮而尽。
“晋王章勉,不知道算不算是大鱼。”
张师道张大了嘴巴,半天没有说话。
“你是不是觉得,晋王年纪轻轻,心机城府能有多深?”
“此子心机城府比之许多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吏都更胜一筹。”
“他的表象哪怕他的老师吕文博都没能彻底看透。”
裴彻叹口气说道:“如果他是陛下的亲生子嗣,那假以时日,继承陛下皇位,就只会是他。”
“这一点,毋庸置疑。”
“只可惜,只能怪他投错了胎,生错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