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长歌 第384章 起用刘体仁
程武掉下马后,突然人群后方传来叫好声,张破军看着一旁观战的同伴们没有一个出声的,便将目光从人群上方越过看向后方。
“主公!”
当看到人群后方站着的王玄素与裴彻以及正中央穿着窄袖罩袍的章义时,张破军连忙翻身下马,抱拳行礼。
捂着屁股站起来的程武也连忙抱拳行礼。
众人此时也终于不再假装无事发生,纷纷回头向章义行礼。
章义走到张破军与程武面前瞅着两人说道:“刚才看你们步战马战已经可以与一些军中士卒较量一番了。”
两人听到章义的话脸上都露出了一些喜色,但是章义紧接着说道:“可你们要记得,武技固然重要,可战阵兵法才是重中之重,不可舍本逐末。”
两人连忙抱拳称是,章义又看了一圈,说道:“听说你们前几日的课业是南陈与西蜀渝州之战,你们中有人完完全全预料了战事进展,是谁啊,站出来让我看看?”
随后一名身材瘦弱,个头不高的少年便从人群中被推了出来。
章义看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少年,弯下腰问道:“就是你?”
郑信害羞地点点头,然后抱拳说道:“郑信见过主公。”
章义心中大惊,裴彻却笑着说道:“你今年有七八岁了吧。”
郑信点点头说道:“小子今年刚刚八岁。”
章义连连说了几声好,随后说道:“这趟没有白来,你们继续,我就不打搅你们了。”
说罢章义便转头向武学的正门走去,裴彻与王玄素也慢慢跟了上去。
一众少年看着章义过来随便说了几句便离开了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他们唯一肯定的一点是,郑信已经进入主公的视野了。
张破军走到郑信身旁嘿嘿说道:“郑信,好好搞,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程武也上来拍拍郑信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主公记住你了。”
就在一众少年羡慕地恭贺郑信时,章义与裴彻也在王玄素的陪同下走到了武学的门前。
“王长史,这个年纪就能算出战局走向,还不算惊才绝艳之辈?”
裴彻笑着说道,王玄素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样子。
“他年纪尚小,心智不全,极容易半路夭折,我不希望郑信过早出现在主公的视野中,因此并未向主公言说,请主公恕罪。”
章义摆摆手说道:“王长史你何罪之有?八岁的年纪确实太小了。”
裴彻又说道:“王长史就没有想过收此人为入室弟子,好好教导?”
王玄素说道:“现在还为时过早,等再过些年。”
几人又简单聊了几句后,章义便让亲兵牵来坐骑,与裴彻一同去了国子监。
王玄素目送章义走远后,脸色突然沉了下来,他快步走回校场,发现他们已经开始打熬身体。
王玄素将所有人叫到身前,看着所有少年说道:“所有人,今晚抄写兵法十律二十遍。”
说罢,王玄素便扭头回到了自己的小院中。
.........
国子监与武学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因此当章义与裴彻去到国子监时已经是午后。
闻着国子监中飘出来的饭菜香味,章义扭头对裴彻说道:“闻到饭菜香味,我也有些饿了,不如我们一起在国子监用饭吧。”
裴彻笑着拱拱手说道:“全听主公安排。”
两人随即下马,向着国子监中的廨署走去。
两人在经过廨署门前一片竹林时,竹林中央的凉亭中正坐在一个年轻人在默默地看书,裴彻一眼便认出了这是被罚在国子监任助教的刘体仁。
裴彻轻轻喊了声章义,正急着去廨署填饱肚子的章义见裴彻喊自己便停下来说道:“一片竹林有什么好看的,填饱你我的肚子才是正经的。”
裴彻朝竹林中的凉亭努了努嘴没有说话,章义顺着裴彻提醒的方向看过去,发现一名年轻人正坐在凉亭中,便说道:“一个用功读书的学子你也如此在意?”
裴彻低声在章义耳边说道:“刘体仁。”
章义一听是刘体仁,脸上这才有了变化。
“说来,他也已经在这里待了有三年了吧。”
裴彻点点头说道:“是啊,已经三年了。”
章义说道:“不知道他的性子磨得怎么样了,等去问问吕公与张公再做计较。”
两人一边聊一边继续向廨署走去,却没有注意到凉亭中的刘体仁早已经合上了书,正看着两人的背影。
掌教廨署中,吕文博与张固在得知章义来到国子监后,早已经等在了那里。
章义见到两人后,先是笑着说道:“来国子监便闻到饭菜香味,正巧腹中饥饿,不知吕公与张公能否让国子监的庖厨给我们做些饭菜,我们也好尝尝这国子监的饭食。”
两人两忙吩咐,做了几样小菜,等章义酒足饭饱后,四人才围坐在一起聊了起来。
“听吕公与张公的意思,这些太学生比之前一批还要优秀?”
吕文博摇晃着脑袋得意的说道:“虽是寒门子弟,可学识人品无一不是上上之选。说一句江北英才尽入国子监也不为过。”
张固也说道:“这批学生不论是术数、农桑、舆地皆进步神速,确实更胜一筹。”
章义点点头,对两人说道:“全赖两位用心,国子监才有今日这般欣欣向荣的景象。”
几人互相客气一番后,章义话锋一转问道:“不知助教刘体仁这几年在国子监如何?”
听到章义再次提起了自己的弟子,张固的神情也稍稍有了点变化,他顿了顿说道:“自从上一次犯下大错被太尉责令回到国子监任助教后,已经收敛了许多,不再向当年一般锋芒毕露了。”
章义看着张固笑着说道:“这么说来,张公愿意为你的弟子担保了?”
张固喝了一口茶后,轻描淡写地说道:“自无不可。”
章义立刻喊来六子说道:“着吏部将刘体仁从国子监调任并州录事参军加并州户部司司丞,主屯田与安置流民一事。”
“主公!”
当看到人群后方站着的王玄素与裴彻以及正中央穿着窄袖罩袍的章义时,张破军连忙翻身下马,抱拳行礼。
捂着屁股站起来的程武也连忙抱拳行礼。
众人此时也终于不再假装无事发生,纷纷回头向章义行礼。
章义走到张破军与程武面前瞅着两人说道:“刚才看你们步战马战已经可以与一些军中士卒较量一番了。”
两人听到章义的话脸上都露出了一些喜色,但是章义紧接着说道:“可你们要记得,武技固然重要,可战阵兵法才是重中之重,不可舍本逐末。”
两人连忙抱拳称是,章义又看了一圈,说道:“听说你们前几日的课业是南陈与西蜀渝州之战,你们中有人完完全全预料了战事进展,是谁啊,站出来让我看看?”
随后一名身材瘦弱,个头不高的少年便从人群中被推了出来。
章义看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少年,弯下腰问道:“就是你?”
郑信害羞地点点头,然后抱拳说道:“郑信见过主公。”
章义心中大惊,裴彻却笑着说道:“你今年有七八岁了吧。”
郑信点点头说道:“小子今年刚刚八岁。”
章义连连说了几声好,随后说道:“这趟没有白来,你们继续,我就不打搅你们了。”
说罢章义便转头向武学的正门走去,裴彻与王玄素也慢慢跟了上去。
一众少年看着章义过来随便说了几句便离开了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他们唯一肯定的一点是,郑信已经进入主公的视野了。
张破军走到郑信身旁嘿嘿说道:“郑信,好好搞,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程武也上来拍拍郑信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主公记住你了。”
就在一众少年羡慕地恭贺郑信时,章义与裴彻也在王玄素的陪同下走到了武学的门前。
“王长史,这个年纪就能算出战局走向,还不算惊才绝艳之辈?”
裴彻笑着说道,王玄素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样子。
“他年纪尚小,心智不全,极容易半路夭折,我不希望郑信过早出现在主公的视野中,因此并未向主公言说,请主公恕罪。”
章义摆摆手说道:“王长史你何罪之有?八岁的年纪确实太小了。”
裴彻又说道:“王长史就没有想过收此人为入室弟子,好好教导?”
王玄素说道:“现在还为时过早,等再过些年。”
几人又简单聊了几句后,章义便让亲兵牵来坐骑,与裴彻一同去了国子监。
王玄素目送章义走远后,脸色突然沉了下来,他快步走回校场,发现他们已经开始打熬身体。
王玄素将所有人叫到身前,看着所有少年说道:“所有人,今晚抄写兵法十律二十遍。”
说罢,王玄素便扭头回到了自己的小院中。
.........
国子监与武学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因此当章义与裴彻去到国子监时已经是午后。
闻着国子监中飘出来的饭菜香味,章义扭头对裴彻说道:“闻到饭菜香味,我也有些饿了,不如我们一起在国子监用饭吧。”
裴彻笑着拱拱手说道:“全听主公安排。”
两人随即下马,向着国子监中的廨署走去。
两人在经过廨署门前一片竹林时,竹林中央的凉亭中正坐在一个年轻人在默默地看书,裴彻一眼便认出了这是被罚在国子监任助教的刘体仁。
裴彻轻轻喊了声章义,正急着去廨署填饱肚子的章义见裴彻喊自己便停下来说道:“一片竹林有什么好看的,填饱你我的肚子才是正经的。”
裴彻朝竹林中的凉亭努了努嘴没有说话,章义顺着裴彻提醒的方向看过去,发现一名年轻人正坐在凉亭中,便说道:“一个用功读书的学子你也如此在意?”
裴彻低声在章义耳边说道:“刘体仁。”
章义一听是刘体仁,脸上这才有了变化。
“说来,他也已经在这里待了有三年了吧。”
裴彻点点头说道:“是啊,已经三年了。”
章义说道:“不知道他的性子磨得怎么样了,等去问问吕公与张公再做计较。”
两人一边聊一边继续向廨署走去,却没有注意到凉亭中的刘体仁早已经合上了书,正看着两人的背影。
掌教廨署中,吕文博与张固在得知章义来到国子监后,早已经等在了那里。
章义见到两人后,先是笑着说道:“来国子监便闻到饭菜香味,正巧腹中饥饿,不知吕公与张公能否让国子监的庖厨给我们做些饭菜,我们也好尝尝这国子监的饭食。”
两人两忙吩咐,做了几样小菜,等章义酒足饭饱后,四人才围坐在一起聊了起来。
“听吕公与张公的意思,这些太学生比之前一批还要优秀?”
吕文博摇晃着脑袋得意的说道:“虽是寒门子弟,可学识人品无一不是上上之选。说一句江北英才尽入国子监也不为过。”
张固也说道:“这批学生不论是术数、农桑、舆地皆进步神速,确实更胜一筹。”
章义点点头,对两人说道:“全赖两位用心,国子监才有今日这般欣欣向荣的景象。”
几人互相客气一番后,章义话锋一转问道:“不知助教刘体仁这几年在国子监如何?”
听到章义再次提起了自己的弟子,张固的神情也稍稍有了点变化,他顿了顿说道:“自从上一次犯下大错被太尉责令回到国子监任助教后,已经收敛了许多,不再向当年一般锋芒毕露了。”
章义看着张固笑着说道:“这么说来,张公愿意为你的弟子担保了?”
张固喝了一口茶后,轻描淡写地说道:“自无不可。”
章义立刻喊来六子说道:“着吏部将刘体仁从国子监调任并州录事参军加并州户部司司丞,主屯田与安置流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