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南洋一小国,吊打列强! > 第47章 对清作战准备

开局南洋一小国,吊打列强! 第47章 对清作战准备

    1802年4月15日。

    此时距离朱复明与阮玉玲的大婚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朱复明这天来到凤城外驻扎的近卫师军营中观看骑兵团训练。

    这支骑兵团是新组建的,所用的战马皆是朱复明过年时签到得到的特殊奖励——两万匹战马。

    有了这些战马,原本缺马的兰芳陆军开始组建骑兵。

    其中近卫团组建了一支师属骑兵团,其余几个师都是组建了师属的骑兵营。

    得知殿下亲自前来观看他们的训练,骑兵们仔细调整着自己和战马的状态,军官们也迅速检查装备,确保每名士兵的武器、马匹都处于最佳状态。

    随着朱复明骑马而来,一名骑兵军官大喊道:“敬礼!”。

    “刷~”训练场上排列整齐的骑兵们纷纷抽出腰间的马刀向朱复明致敬。

    朱复明驾马在骑兵团面前奔驰一圈,随后下令:“开始训练!”

    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响,骑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进行复杂的队列和战术训练。在军官的指挥下,他们时而加速、时而变换队形,展现出精湛的骑术和严明的纪律。

    在训练场的另一端,一群骑兵正在进行武器操作训练。由于没有专门的骑枪,他们手持二十三式步枪,瞄准目标,开枪射击。阳光下,驾马奔腾,骑马射击,展现出骑兵们勇猛的气势。

    骑兵们需要练习射击、刺刀拼杀等技术,以应对不同的战场形势。

    观看了一番骑兵团的训练,朱复明满意的点了点头,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骑兵团就训练到形成战斗力,已经非常的不错了。

    接下来朱复明亲自给骑兵团授予了军旗,并勉励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观看完骑兵团的训练之后,朱复明前往总参谋部大楼中参加最高军事会议。

    此次最高军事会议的参加人员全部是各个部队的主官,包括总参谋长齐鲤、已经结束广南国军事顾问使命返回兰芳的近卫师师长李鹏飞、新一师师长王铁山等各师师长。

    还有就是海军总司令张霖、海军第一舰队提督丁成功、第二舰队提督李向阳和主力舰队第三舰队提督刘步蟾等人。

    等朱复明来到会议室时,众人已经全部到齐了。

    “殿下到!”

    “起立!”“敬礼!”为首的总参谋长齐鲤大声道。

    “参见殿下!”在座的所有高级军官全部起立敬礼道。

    “都坐吧。”朱复明来到主位坐下,接着招呼众人都坐下。

    等到所有人都坐下后,朱复明故作神秘的说道:“相信大家都不知道我召开此次军事会议是为了什么,但看了这幅图相信大家都会明白了。”

    接着朱复明招了招手,两名侍卫拿着一幅巨大的图缓缓展开。

    “满清!”等到图展开,众人都看到上面绘制的是满清地图。

    “没错!就是满清!这便是兰芳下一步的目标!”朱复明高声说道。

    顿了顿,朱复明接着说道:“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朱复明乃是大明正统皇室子孙。我的父亲也就是先王朱懋坤乃是南明第二任皇帝朱聿键的孙子,我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二世孙。

    满清已经窃取神州一百五十余年,现如今我兰芳国家富强、兵强马壮,而满清则是日渐式微,此刻正是我们提刀北上、挥师北伐之际。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太祖当年做到了,我相信我们也能够做到!”

    一番激情的演讲,台下的众人也是神情激动,纷纷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朱复明用手压了压,让众人安静一下。

    接着朱复明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开始作出战前部署。

    “开战之后,由广南国内的段鹏的远征师为先头部队从顺化出发,攻下镇南关,然后长驱直入拿下宁南府。之后在配合海上方面拿下羊城府!”

    台下的段鹏站起身来应是。

    “同时,由海军第三舰队出动扫荡满清近海附近的所有水师。

    海军第一舰队和新三师、远征师组成南部方面军,第一舰队运载李慎的新三师登陆羊城,第一舰队提供炮火支援,目标攻下羊城府。

    海军第二舰队和王铁山的新一师、方六伯的新二师组成中部方面军,目标拿下松江府,然后沿长江西进,目标拿下江宁府并封锁京杭大运河,断绝满清的漕运。

    海军第三舰队和李鹏飞的近卫师、刘云的新四师、陈伟的新五师组成北部方面军从津天卫登陆,拿下津天卫直取京城!”

    被点到的人纷纷站起来应是。

    大体方略就是如此,接下来朱复明让他们全部回到各自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等待朱复明的一声令下,即可全军出击、挥师北伐。

    结束最高军事会议之后,朱复明又将总理陆文辰叫了过来,将此事告知他。

    并拜托陆文辰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保障好北伐大军的后勤,因为北伐时朱复明将亲临前线、随军出征。

    陆文辰自然是双手支持朱复明的北伐事业,毕竟这是先王朱懋坤的遗愿,他这个跟随朱懋坤开国的老臣也愿意为了先王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