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六零年代平安喜乐 第461章 高考1
再穷不能穷教育,一个地方的崛起,首先肯定是思想上的进步带来的。
思想如何进步?自然是靠读书学习,尽量走出去,开了眼界,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质变。
抓教育就等同于抓改革、抓经济、抓了一切的基础。
邱玉玲和桑校长碰完她的思路后,桑敏丽丝毫都不意外。
就冲着枣花学校这几年的各种选拔考试,没有随大流只背语录,就能知道邱玉玲的心里有谋划。
所以当恢复高考这个消息,铺天盖地的传过来的时候,她都一度唏嘘邱玉玲的高瞻远瞩。
别的地方尽管她没去任职过,但以当下的社会风气,也能想来,都是混高中学历的多。
但枣花厂校内就不一样了,考试验收的都是真材实料的东西,她虽然不知道今年的出题范围,但作为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心里头大概也有数。
断层了这么久的东西,冷不丁的捡起来,说实话,肯定难不到哪儿去的。
但问题出在了厂长野心大,她话里话外希望能有几个拔尖儿的,能打亮招牌的那种。
斟酌了许久她才开口,“倒是有两个学生,脑子不错,尤其数学学的很好,如果说冲名校,他俩估摸着是最有希望的……”
翻出前几次的考试卷子,叫邱玉玲看,“那两个孩子是厂里头的子弟,爹妈也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
有邱玉玲打样呢,不少家庭都拿她做榜样,即便先前没有高考,但冲着邱玉玲的内部晋升渠道,他们也愿意鞭策孩子们努力上进。
谁承想一把种子还有几处开花的光景呢。
不止学校这边在考虑学生们的出路,学生们回到家里关上门,也在置顶学习计划,说实话,是打心眼里感激邱玉玲的。
感激她素日里看似严苛的学习量化指标,也感激她真心实意的为工人、为学子们谋划。
……
“妈,今天我们桑校长找我谈话了,她让我最近收收心,专心复习,还给我了一些学习笔记,据说是邱厂长以前上学时候的……”
外面疯狂的抢购数理化丛书呢,他们两人一套,据校长说,都是厂长从外头淘换回来的。
“桑校长还说了,厂长一直记着我们呢,不管走哪儿都去淘书,这些年也才攒了这么多册,我们要珍惜这片心意,和来之不易的机会呢。”
“……”
厂里头的高中部子弟也不少呢,不拘是高一的还是高二的,统统打算叫这次上阵去试试水的。
邱玉玲当然有办法人手一套数理化丛书发下去,但物以稀为贵是其一,不能过分惹眼为其二。所以便折中了一下,让两人甚至多人一套,大家交换使用。
就这也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不用自己想辙去淘换了,要知道外头这一套课本,都炒出了天价了。
邱厂长的这把牌甩下来,让工人以及学子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眼前一亮又一亮!
家长们一再告诫自家孩子,“……厂里头这么照顾咱们,就是不为了自己,为了咱枣花厂,你都得给我好好弄,知道不?……”
“知道,知道,学校说了,考上的都有奖励不说,厂里还出资一部分生活补贴给枣花出去的学生……”
就问,别的单位也好学校也罢,有这样儿的魄力吗?
都不用家里做什么动员,年轻的心里头,就有不少人惦记着,学好了本事,要回来把枣花建设的更加光亮。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敲响了考钟。
幸亏全国抽调出题及阅卷老师,都是交叉作业的。
要不就那一年枣花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成绩,以及枣花工人最后的录取率,都快让省上乃至全国惊掉下巴了。
李家的几个兄妹就不说了,连带着大舅家的女婿都一鸣惊人,考中了西北工业大学。
李英芬随着她男人报考了陕省的师范学院,李英桃去的是兰师范,李英俊和李英超勉强够了个本省专科,倒是大舅家的小儿子,出人意料,考中了京市的一所农林学院。
桑校长看好的两名应届生,也不负众望,一名考中了京大,一名考上了京工大。
还有零零总总的本科生、大专生,也出了好些个呢……
厂里头的红条幅,绕着枣花厂,拉了好几圈。
要知道,全国的招生率都是有数的,一个小地方,能爆出来这么多优秀学子,可见厉害。
桑敏丽被上头注意到了,想到她的出身,以及早就调回岗位的桑教授,又觉得到底是家学渊源,无可厚非。
上面还派了新闻小组,到这个偏僻的小镇做采访。
桑敏丽一点儿都不揽功劳,实事求是的说了枣花厂长邱玉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她是如何看重工人及学子的知识储备,如何激励大家在现有的条件深耕深作,又是如何最大程度的为莘莘学子保驾护航,冲在前面的……
细扒下来,才发现这位邱厂长也很了不得。
有省状元贡献了一本厂长上学时候的笔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人坦言,是这位厂长没有亲自下场,否则全国高考状元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呢。
人家多年前就吃透了这套,据说还每年给厂校出题,又看过了学校的藏卷,竟然能把考题压中个七七八八……
吓不吓人啊!
邱玉玲原先也火,火在经济领域的实业家里,如今又火了一把,火到了教育界。
在那么特殊的年代,她从未放弃过学习,并且带动了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不声不响的,在合适的时机,为国家输送出了如此亮眼的成绩。
省状元采访之行,到了后半场,变成了深挖这名了不起的伯乐-邱玉玲!
不止是省报的头版上登了她,华夏人民日报也有一个版块儿,介绍这名年轻的企业家、教育家。
李青梅叫邱建设插好了天线,敞开院子门,天天招呼大家伙儿看电视。
电视里的邱玉玲,梳着一丝不苟的低丸子头,小翻领的呢子外套,说话不紧不慢,举止进退有度。
只要到了这儿,她和李图南就招呼大家安静,“我闺女出来了,安静点儿……”
“这是我妈妈,世界上最厉害的妈妈!”
思想如何进步?自然是靠读书学习,尽量走出去,开了眼界,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质变。
抓教育就等同于抓改革、抓经济、抓了一切的基础。
邱玉玲和桑校长碰完她的思路后,桑敏丽丝毫都不意外。
就冲着枣花学校这几年的各种选拔考试,没有随大流只背语录,就能知道邱玉玲的心里有谋划。
所以当恢复高考这个消息,铺天盖地的传过来的时候,她都一度唏嘘邱玉玲的高瞻远瞩。
别的地方尽管她没去任职过,但以当下的社会风气,也能想来,都是混高中学历的多。
但枣花厂校内就不一样了,考试验收的都是真材实料的东西,她虽然不知道今年的出题范围,但作为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心里头大概也有数。
断层了这么久的东西,冷不丁的捡起来,说实话,肯定难不到哪儿去的。
但问题出在了厂长野心大,她话里话外希望能有几个拔尖儿的,能打亮招牌的那种。
斟酌了许久她才开口,“倒是有两个学生,脑子不错,尤其数学学的很好,如果说冲名校,他俩估摸着是最有希望的……”
翻出前几次的考试卷子,叫邱玉玲看,“那两个孩子是厂里头的子弟,爹妈也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
有邱玉玲打样呢,不少家庭都拿她做榜样,即便先前没有高考,但冲着邱玉玲的内部晋升渠道,他们也愿意鞭策孩子们努力上进。
谁承想一把种子还有几处开花的光景呢。
不止学校这边在考虑学生们的出路,学生们回到家里关上门,也在置顶学习计划,说实话,是打心眼里感激邱玉玲的。
感激她素日里看似严苛的学习量化指标,也感激她真心实意的为工人、为学子们谋划。
……
“妈,今天我们桑校长找我谈话了,她让我最近收收心,专心复习,还给我了一些学习笔记,据说是邱厂长以前上学时候的……”
外面疯狂的抢购数理化丛书呢,他们两人一套,据校长说,都是厂长从外头淘换回来的。
“桑校长还说了,厂长一直记着我们呢,不管走哪儿都去淘书,这些年也才攒了这么多册,我们要珍惜这片心意,和来之不易的机会呢。”
“……”
厂里头的高中部子弟也不少呢,不拘是高一的还是高二的,统统打算叫这次上阵去试试水的。
邱玉玲当然有办法人手一套数理化丛书发下去,但物以稀为贵是其一,不能过分惹眼为其二。所以便折中了一下,让两人甚至多人一套,大家交换使用。
就这也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不用自己想辙去淘换了,要知道外头这一套课本,都炒出了天价了。
邱厂长的这把牌甩下来,让工人以及学子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眼前一亮又一亮!
家长们一再告诫自家孩子,“……厂里头这么照顾咱们,就是不为了自己,为了咱枣花厂,你都得给我好好弄,知道不?……”
“知道,知道,学校说了,考上的都有奖励不说,厂里还出资一部分生活补贴给枣花出去的学生……”
就问,别的单位也好学校也罢,有这样儿的魄力吗?
都不用家里做什么动员,年轻的心里头,就有不少人惦记着,学好了本事,要回来把枣花建设的更加光亮。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敲响了考钟。
幸亏全国抽调出题及阅卷老师,都是交叉作业的。
要不就那一年枣花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成绩,以及枣花工人最后的录取率,都快让省上乃至全国惊掉下巴了。
李家的几个兄妹就不说了,连带着大舅家的女婿都一鸣惊人,考中了西北工业大学。
李英芬随着她男人报考了陕省的师范学院,李英桃去的是兰师范,李英俊和李英超勉强够了个本省专科,倒是大舅家的小儿子,出人意料,考中了京市的一所农林学院。
桑校长看好的两名应届生,也不负众望,一名考中了京大,一名考上了京工大。
还有零零总总的本科生、大专生,也出了好些个呢……
厂里头的红条幅,绕着枣花厂,拉了好几圈。
要知道,全国的招生率都是有数的,一个小地方,能爆出来这么多优秀学子,可见厉害。
桑敏丽被上头注意到了,想到她的出身,以及早就调回岗位的桑教授,又觉得到底是家学渊源,无可厚非。
上面还派了新闻小组,到这个偏僻的小镇做采访。
桑敏丽一点儿都不揽功劳,实事求是的说了枣花厂长邱玉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她是如何看重工人及学子的知识储备,如何激励大家在现有的条件深耕深作,又是如何最大程度的为莘莘学子保驾护航,冲在前面的……
细扒下来,才发现这位邱厂长也很了不得。
有省状元贡献了一本厂长上学时候的笔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人坦言,是这位厂长没有亲自下场,否则全国高考状元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呢。
人家多年前就吃透了这套,据说还每年给厂校出题,又看过了学校的藏卷,竟然能把考题压中个七七八八……
吓不吓人啊!
邱玉玲原先也火,火在经济领域的实业家里,如今又火了一把,火到了教育界。
在那么特殊的年代,她从未放弃过学习,并且带动了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不声不响的,在合适的时机,为国家输送出了如此亮眼的成绩。
省状元采访之行,到了后半场,变成了深挖这名了不起的伯乐-邱玉玲!
不止是省报的头版上登了她,华夏人民日报也有一个版块儿,介绍这名年轻的企业家、教育家。
李青梅叫邱建设插好了天线,敞开院子门,天天招呼大家伙儿看电视。
电视里的邱玉玲,梳着一丝不苟的低丸子头,小翻领的呢子外套,说话不紧不慢,举止进退有度。
只要到了这儿,她和李图南就招呼大家安静,“我闺女出来了,安静点儿……”
“这是我妈妈,世界上最厉害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