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九疑赋 > 第316章 选择

九疑赋 第316章 选择

    尤妈妈明白,若直接提出纳妾,老夫人定会觉得她一心为絮娘打算,且十二公子也未必肯,可若以“通房”为切入点,没那么复杂,公子接受起来或许不会太过抵触。

    既没有名分,想来也不会惹少夫人不快。

    不管未来能否诞下子嗣,只要老夫人开口,不过一句话的事。

    思及此,尤妈妈更觉此提议堪称绝妙。

    俞老夫人忖度着,通房说到底也就是贴身丫鬟,平日里端茶倒水、铺床叠被,若有了身孕,自然而然便抬为妾室。

    觑了眼尤妈妈,又想着,絮娘和芄兰如今做的本也就是这些事,拿着大丫头的月钱,只没有被沾过身子,无通房之名。

    “可有合适的人选。”俞老夫人目光直直地盯着尤妈妈。

    尤妈妈有片刻的怔愣,原以为老夫人会直接说提絮娘和芄兰,毕竟絮娘服侍在公子身边,大家心里都明白迟早有这么一天,可公子迟迟没有行动。若老夫人开口,那就不一样了。

    她定了定神,迅速整理好思绪,脸上堆起恭敬的笑容,说道:“老夫人,这些日子奴婢一直留意着府里的丫头。有几个模样清秀、手脚勤快的,性子看着也温顺。不过,这事儿还得细细考察,毕竟是伺候公子的人,得方方面面都合适才行。”

    其实大多女子在出嫁前便会挑选合适的陪嫁,以便日后身子不便时能有贴心可靠之人在旁照应,也能让夫君身边不缺人伺候。

    尤妈妈见惯了这些,所以觉得十二少夫人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

    在她看来,女子出嫁带陪嫁丫鬟,陪嫁丫鬟被收作通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十二少夫人瞧着却无丝毫动作,也没见带了什么样貌出挑的丫头。

    如此也好,絮娘也能有更多机会。

    尤妈妈微垂着头,接着说道:“只是,老夫人,您看这絮娘和芄兰,平日里伺候公子也尽心尽力,一直规规矩矩的。要是能由您出面给她们一个通房的名分,也能让公子身边的伺候更加周全,省了重新调教新人的功夫。”

    尤妈妈这番话说的极为恳切,面上满是为俞家着想的神情,又没有只提絮娘一人。

    她心里清楚,只要俞老夫人点头,这事儿就成了大半。

    俞老夫人多番思量,还是觉得有必要做这件事,多两个人也能多些机会。

    然而,俞修还是拒了,只言:“孙儿一心向学,眼下正处于关键时期,科举之路漫漫,实不敢有丝毫懈怠。”

    “读书固然重要,可子嗣之事也刻不容缓。”俞老夫人的语气有些急切:“你看看你父亲那一辈,你父亲只你一个子嗣,我怎能不急?”

    俞修神色恭敬,却语气坚决:“祖母,孙儿以为,读书与子嗣,两者同样重要。但此时若沉迷于儿女情长,大肆收纳通房,难免会分散精力,误了读书大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孙儿不想因一时之欢,荒废了学业,辜负了祖母的期望。”

    他向前走了一步,拱手道:“孙儿斗胆反问祖母,若因沉溺于男女之事,导致学业无成,日后又如何能肩负起家族重任?”

    俞老夫人听了这话,一时语塞,不过让他提两个通房,他竟这许多说辞。

    老夫人心中虽有不满,但也不得不承认俞修所言有理。

    她靠在椅背上,沉默片刻,缓缓开口:“修儿,你能有这般志向,祖母自然欣慰。只是这子嗣之事,也不能一味拖延。”

    俞修再次欠身行礼,态度依旧恭谨:“孙儿并非要拖延,只是觉得有九娘和芜菁足矣,‘少则得,多则惑’,于孙儿而言,人多未必是福。”

    俞老夫人听后,眉头已然皱起,不自觉便想到四子的一屋子通房和妾室。

    只觉都不中用。

    尤妈妈失望至极,多番努力,偏十二公子就是不肯。

    如此,她也只好放弃,早些为絮娘寻个好婆家,免得年岁拖大了。

    次月,絮娘的事便差不多定下了,又提了个名唤宜宁的上来,以后顶替絮娘的活计,先由芄兰手把手地带着,絮娘则在屋里待嫁。

    眼看着絮娘有了好婆家,九疑也开始为云霞寻摸起来。

    云霞、芄兰、梓晴都到了适婚的年纪,自己作为少夫人,自要为她们寻个安稳归宿。

    芄兰自是不必说,俞修身边的辰阳相中了芄兰,俞修也有意成全,只不知是何时。

    梓晴虽在她身边服侍,说到底是四夫人的人,她也不好贸然插手。

    而云霞则是自小在她身边服侍的,平日里做事踏实可靠,九疑得好好为她寻个好人家。

    于是,九疑私下里询问了云霞的心意,若是愿意以后跟在她身边,便将婚事托给俞修,让俞修去寻合适的人,最好是身边人。

    若不愿为奴为婢,她也可放了身契,让云霞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往后她就是云霞的娘家人。

    乍听此言,云霞没有任何犹豫,直言要一直跟着九疑。

    云霞自小便跟在九疑身边,到昆山的这些日子,她也见识到了许多从前未曾见过的,也学到了许多。

    就说尤妈妈,那样的体面风光,掌管着一府的对牌,府里的夫人、少夫人,哪个见了她不得好言好语的。

    九疑显然没想到云霞会如此果断地做出选择,当日便将此事托给俞修。

    俞修知晓这事的分量,必会好好择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