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墨迹诸天 > 第九十五章 我上面有人!

墨迹诸天 第九十五章 我上面有人!

    赵清的怒火,只持续到烤鱼出炉。胖头鲶鱼味道很好,收获赵清好评,也算死得其所。

    次日早饭后,李墨带着赵祯、赵清、明心,开始游玩赏景。

    第一站,就是近在咫尺的陈桥驿。王诚找来驿馆小吏,临时客串导游,向大家介绍驿馆情况。

    看着这半旧不新的驿馆,李墨好奇的问,当年太祖黄袍加身的地方,在什么位置?

    那小吏差点吓尿,尽管这事大伙众说纷纭,可你当着赵官家的面问这个,合适吗?

    赵祯见那小吏吓的不轻,苦笑着让人退下,多个外人还不如自娱自乐呢。

    李墨就趁机宣传后世的一些营销策略,这地方妥妥的龙兴宝地。打造一个旅游热点,那是绝对没问题的。

    至于说有没有人因此质疑赵宋朝廷的合法性?压根就不叫事。

    赵祯多少有些担心,毕竟篡夺幼帝江山,于人情法理都不厚道。这事也是老赵家几代帝王心里的一根刺,怎么看都是个污点。

    李墨就嘲讽他格局太小,如果太祖也是这种心态,又岂会黄袍加身?

    你想想唐太宗,人家杀哥宰弟、逼父退位,甚至与颉利可汗签下渭水之盟。可史书上怎么写的?那是天可汗,可并肩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

    你再瞧瞧老赵家,澶渊之盟条件比渭水之盟强出不知多少倍。可是为啥没能发展出贞观盛景?

    把辛辛苦苦签订城下之盟,换来的和平时间,都白白浪费了嘛。

    唐太宗渭水之盟后,不过四年就击垮了颉利。这个曾经的屈辱,那就是他波澜壮阔的征途上,一个小小的踏脚石。

    可是澶渊之盟到今天,多少年了?大宋的文武百官,都只记得把这和平时光拿来歌颂,却完全不记得,这和平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风险!

    赵祯有些小尴尬,忍不住向李墨透露,其实他也有雄心。尽管朝堂上遇到许多掣肘,但他还是在悄悄积蓄力量。

    这两年,借着李墨的光,许多新技术和收入,他都悄悄拿去发展边军了。要不然,也不至于为了翻新个宫殿,就让三司衙门拿钱粮说事。

    赵祯告诉李墨,正因为他亲自盯着这一块,他才知道军备消耗有多可怕。也才理解,为何朝堂上那些臣子,为什么一门心思的抑制军队发展。

    可赵祯心里很明白,没有强大的军队,再繁华的盛世,都只是个样子活。所以他咬着牙,也要让军队先强大起来。

    现在形势确实不妙,夏州李元昊大逆不道,竟然僭越称制,自立为帝。他凭啥?不就是党项人敢玩命嘛。

    所以这两年,赵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西北边军的建设上。不但送去了大量的精粮兵器,同时也优先把土豆、地瓜种子送了过去。

    赵祯感慨,如果没有李墨,遇到这事还真的挺麻烦。就算朝廷想惩办西贼,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现在有李墨的支持,尽管这两年确实被李元昊骚扰的不轻,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等大宋缓过这口气,物资充足起来之后,迟早给他来个狠的!

    正因为心里有谱,赵祯才让西军暂时隐忍。目前只要保持防御姿态,好好练兵就行,等到朝廷把新式锻造坊发展起来,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和粮草,到时聚集大军,力争一劳永逸。

    听了这番话,李墨觉得大舅哥还有救,至少是个明白人。同时也觉得他挺惨,堂堂一国帝王,扩军备战这种正经事,都得悄悄的搞。

    这个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约定,优点在哪不清楚,缺点倒是很明显。真正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李墨安慰赵祯,从军队入手是个好办法。

    那谁早就说过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手里有了兵权,说话才硬气!反过来也一样,没有军队撑腰,你连喘气都不敢大声。

    赵祯深以为然,很严肃的请李墨帮助自己。李墨表示,自家人当然要帮自家人了。

    赵祯闻言大喜,话题马上就转到了婚礼方面。笑咪咪的问李墨,你觉得什么时候合适?

    李墨就看赵清,咱们家的事你说了算,你挑个日子吧。

    赵清又羞又气,哪有这样的啊?你们俩当着我的面讨论这事,就已经够离谱了,现在还要我自己挑日子?

    然后伸手在李墨腰上重重的拧了一把,狠狠的跺了跺脚,扭脸跑掉了。走前还把明心一起带着,深怕这两个不正经的长辈教坏小孩子。

    李墨和赵祯随逛随聊,话题很随意,聊的也很轻松。

    赵祯涵养极好,一直保持着微笑,看不出心中真实想法。不过李墨从系统面板上,能看得出来他确实挺高兴。

    回营地用午饭时,郑戬带来了正式公文。

    不但有划拔土地的条约文案,还有个任命李墨为水部郎中的公文。

    李墨还以为这个水部郎中是临时挂的名,一问才知道,原来朝廷一直都有水部这个衙门。

    只是大宋的水部和户部差不多,职权基本都被三司衙门接管,只剩下个空壳子。

    户部好歹还有衙门,有职员。水部就比较惨,不说职员,连衙门的地方都被三司占了。

    所以现在,整个大宋的水部,正式官员也就靖海侯兼任的这个郎中,其他的衙门、官吏,统统没有。

    郑戬带来了三司相公的原话,靖海侯想如何治河,尽管放手去做。朝廷给你最大的权限,你可以随意招募人手,采买物资,不过钱粮都要你自己出。

    一句话:朝廷没钱!

    郑戬说这话的时候,也觉得挺不好意思。可这事他说了不算,他也只是个跑腿传话的。

    李墨当然不会和他一般见识,还请他一起用了午饭,然后当着他的面就开始挖人行动。挖的对象,就是范宽和杜密。

    郑戬也知道这两人在部里有点小透明,可毕竟有着五品的官身。这个水部只是个空架子,朝廷又不拔钱粮,你给人挖过去,往后再想回来可就不太好操作了。

    李墨也不掩饰,问了一句五品官年俸多少?

    郑戬就管这个,不假思索回答,五品文官月俸45贯,每年更有衣料茶碳等补贴30贯。年俸合计570贯,加上四时八节赏赐,约六百贯上下。

    李墨大手一拍,我这里每人每年一千贯。

    朝廷三年一升迁,我这里三年涨一次薪,每次涨薪不低于百分之五。这还只是保底薪水,如果工作出色,少不了每月有奖金,年年有福利。

    至于官职就更好办了,你们可以办个停薪留职嘛。如果在我这里做的不开心,我保证你们也能重新选个缺。

    别不信啊,我上面有人!瞧见没,陛下就和我一个桌子吃饭,安排你几个五品官,那能叫个事?

    而且治河班子草创,你们现在加入就是元老。等过几年队伍壮大了,再想加入,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怎么样,来不来?

    郑戬还想说你别拿铜臭熏人,可是范、杜二人感觉和他不一样,愿意出这么大价钱,说明李侯重视我们啊。

    治理黄河,那是史册留名的功绩,机会就在眼前,岂能不动心?

    不说别的,就冲这份知遇,也得去试一试。

    任命书还没暖热,先拉到两个五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