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我,孙仲谋,奸雄瞒不住了 > 第243章 吾之许子远也!

三国:我,孙仲谋,奸雄瞒不住了 第243章 吾之许子远也!

    “尔主已暴毙,为何还不投降!”

    张飞虎啸一声,震耳发聩。

    益州兵士气全无,疯狂地向成都逃窜。

    张飞酣畅淋漓地厮杀,宣泄心中的怒火。

    丈八蛇矛镇压一切,无所抵挡!

    “乘胜追击,拿下成都!”刘备拔出佩剑,悍然向成都冲袭。

    汹涌的人潮,滚滚如海上的浪涛。

    张飞故意驱赶着敌军,又放缓了追逐的步伐。

    试图以乱兵,冲开城门。

    大量的兵士逃到城门下,嚷嚷着打开城门求救。

    他们大汗淋漓,叽叽嘎嘎的声音覆盖满城。

    城内的守军起了恻隐之心,向黄权请示。

    没想到黄权仗剑坚守,朝着城下呐喊道:

    “主公战死,你们有何颜面后撤?”

    “既不能死战,还要祸害城内的百姓,我怎能容许你们胡作非为!”

    张飞见计不成,率军厮杀而来。

    城下爆发混战,直接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

    一具又一具尸体倒下,触目惊心地红。

    惨叫声此起彼伏,仍旧不能动摇黄权的心志。

    刘备率大军袭来,展开铁血的攻城。

    城内军心涣散,已无斗志,很难坚守下去。

    黄权站出来,郑重地宣告道:

    “我有主公遗命,当坚守城池,以拒大耳贼!”

    “我已派使者向南,迎江东援军。”

    “你们只管坚守,不出两日大耳贼必退。”

    刘备军继续猛攻,结果连连吃瘪。

    他望城兴叹,怒声道:

    “要攻克成都,必须杀了黄权。等到江东兵马至,万事皆休。”

    城内的许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

    但他慧眼识珠,知道谁才是明主。

    如今他深陷成都的泥潭,深知蜀中大势已去,便想要越城向刘备投降。

    “老夫就算是死,尸体烧成灰,糊在石墙上,也绝不会效忠江东孙权!”

    许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

    他先是投奔孔伷,孔伷死后,又投靠扬州刺史陈祎。

    陈祎死后,许靖辗转投向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等。

    许贡被孙策诛杀,王朗被孙策驱逐。

    许靖从此对江东孙氏怀恨在心,他宁愿跨海投奔士燮,也不愿意和孙氏为伍。

    后来,孙策壮志未酬身故,孙权继位。

    江东征战交州,逼死士燮,又绝了许靖的仕途。

    许靖麻利地收拾铺盖,翻越千里山路投奔刘璋。

    没想到刘璋、刘循都是短命鬼,没能抗得住许靖的克主之相。

    现在他抛弃家眷,毅然踏上了归顺皇叔之路。

    刘备收到消息大喜过望,跣足出迎道:“吾之许子远也!”

    君臣寒暄两句,如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

    在法正一顿热血忽悠下,许靖决定返回成都,帮助皇叔夺取城池。

    益州连失二主,城内的士族陷入惶恐和不安当中。

    有人想投奔江东,有人想投奔刘备。

    许靖记住张松给的名单,准备拉拢一批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反抗黄权的压迫。

    他刚入城,便被人揭发,带到黄权面前。

    黄权一脸威严,大喝道:

    “许文休,先君待你不薄,许你高官厚禄。”

    “为何出逃?”

    许靖痛哭流涕,感悲道:

    “老夫逃到半途,心怀愧疚。”

    “突然想起刘益州的恩情,还有城内的家眷。”

    “又折返了回来。”

    黄权何尝不感慨自己命运多舛呢?

    他下令释放许靖,勒令其自囚家中。

    许靖感激涕零,暗中联络起义士。

    他们组建起仆役、家丁、劳役,得五百人,夜袭城门。

    刘备军有所准备,里应外合突袭成都。

    城墙上警钟长鸣,响彻全城。

    黄权率领兵马,苦苦地坚守。

    只可惜守军“无主”,早就失去誓死抵抗的决心。

    黄权坚守一夜,局势彻底崩塌,大量的士卒、百姓冲出南城门。

    张飞、赵云等将军所向披靡,大局将定。

    刘备站在城墙上,俯瞰着晨曦微微展露的成都城,发出一声感慨:

    “我刘备,是蜀中的罪人,愧对蜀中百姓。”

    法正嘴角微微上扬,沉声道:

    “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是天下英雄走向强盛之道。”

    “只要成功匡扶汉室结束乱世,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

    刘备擦拭眼角的泪水,有感一路走来的辛酸,愈发觉得口中苦涩难言。

    忽然,天地间传来阵阵轰鸣声,大地都在震颤。

    刘备曾在公孙瓒麾下效力一段时间,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声音。

    是数量上千的骑兵!

    无论是他还是蜀中,都不可能集结这么多骑兵。

    南土中只有江东,能有如此强大的实力!

    刘备心里发凉,痛苦地捂着胸口,呼吸都变得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