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846章 算计
这个问题让整个奥地利帝国无暇顾及他处,摄政议会研究了很久,甚至把弗兰茨连夜从蒂罗尔叫了回来。
不过这一次弗兰茨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先退一步。
毕竟他很清楚要不了多久整个西方世界都会大乱,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好的计划可以将失去的一次性拿回来。
庇护九世此时虽然是明面上的意大利民族领袖,但是他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受人爱戴。
而且作为旧时代的一份子,教皇早晚也会被他的“拥护者”们所清算。
算着日子法国的二月革命已经被提上日程了,尚博尔伯爵的老妈还在巴黎呼吁让波旁正统回归。
尚博尔伯爵本人则是完全代入到了弗里堡大公这个角色之中,他正在享受着作为君主快乐和责任。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尚博尔伯爵已经制定了上百条政策,并且几乎将弗里堡的法律修改了个遍。
他毫无疑问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国王,只不过这些政策和法律碍于当时的年代所限绝大多数都无法执行。
事必躬亲对于一个大国君主来说是一种不好的习惯,然而对于一个山城小国来说确实让人民感到十分亲切。
法兰西虽然此时正处于动乱之中,尚博尔伯爵也确实有重铸波旁荣光之意,但他并不觉得这些“小打小闹”能撼动奥尔良王朝。
此外虽然路易·菲利普宣传尚博尔伯爵已经成了德意志人的狗腿子,但是后者本人倒是觉得没什么。
作为一个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德意志邦联的公爵,这很正常!实际上正统派都不太在乎这个,反倒是十分庆幸以后又有开疆拓土的机会了。
由于庇护九世玩起了人民战争,再加上各方催得比较急,弗兰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梅特涅听到弗兰茨说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先退一步再说的时候,老首相居然有些欣慰,毕竟经常被晚辈提点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事到如今梅特涅只能宣布奥地利帝国会退出教皇国领土。
这实际上是一次战略收缩,为的是下一次走得更远。只不过民众却不这么理解,他们只知道奥地利帝国这些年来从未遭遇过如此巨大的失败和耻辱。
虽然弗兰茨也在竭力控制舆论,缩小影响范围,但现实是这次风波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这件事情在之前还算平静的维也纳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之前梅特涅只能算是臭名昭著,而此时已经成了第一国贼。
游行示威一波接着一波,这一次并不需要什么民族主义者煽动,维也纳的基层官员、市民、商人,以及那些在维也纳工作、旅游、走亲戚的德意志人全都自发加入了其中。
十万人的动物园集会已经够吓人了,而此时维也纳中央公园中集会人数已经无法统计。
传说中在1848年2月18日这一天,维也纳的半数居民都去了中央公园,在那些古代先贤的见证下声讨卖国贼梅特涅。
维也纳中央公园即后世的维也纳中央公墓,这里埋葬着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以及许许多多的名人,先贤。
此时奥地利帝国的控制力要远远强于历史同期,然而在面对这样的滔天巨浪时依然显得渺小。
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奉命带兵驱散非法聚集的人群,这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好在其战争英雄的地位依然受人追捧,并没有步利奥波德·冯·格拉赫将军的后尘,也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发生暴力冲突。
实际上阿尔布雷希特选择了一种比较聪明,也比较委婉的做法,那就是将驱散人群的理由说成是防止霍乱的再次大流行。
霍乱这种疾病虽然在奥地利并没有大规模扩散,也没有造成太大伤亡,但那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作为十九世纪的头号瘟疫,夺走了千八百人的性命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者就算没吃过猪肉,人们也总见过猪跑。隔壁的法国和俄国可是被祸害得不轻,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同样严重,就连此时的大英帝国也没能幸免于难。
正因如此霍乱的劝退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那些铁杆的民族主义者都没有对此次驱离行动产生太大异议。
不过弗兰茨却看到了一件事,此时的梅特涅亲王已经失去了理智,而科拉罗夫伯爵似乎并不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后者也觉得梅特涅亲王失去了理智,但是他也觉得这是扳倒梅特涅的好机会,而且他觉得自己成为首相之后做得会更好。
在科罗拉夫伯爵眼中梅特涅就是个蠢蛋,一定要在意大利问题上纠缠不休,如果是他的话就向南德意志发展,最起码会将波西米亚的捷克人搞定。
奥地利国内对于宪法的呼声并没有那么高,这主要是约瑟夫二世的功劳,首先奥地利的法典十分完备,绝大多数事情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上一次宣称要依法治国的皇帝,直接让整个国家倒退了几十年,而且国内内莱塔尼亚地区的矛盾并不算尖锐,所以对于宪法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
科拉罗夫伯爵很想让奥地利拥抱德意志,他觉得完全可以趁着南德意志三国混乱的时机向其渗透,反过来利用民族主义搞个公投.
如果时机得当,顺便将北德意志囊括进来也不是不可能。相比于他的宏大计划,梅特涅的计划实在太小家子气了。
弗兰茨无心理会两位顾命大臣的明争暗斗,只不过他们将阿尔布雷希特卷入到这场政治风波中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梅特涅亲王和科罗拉夫伯爵的做法险些害死了这位奥地利帝国最后的名将,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如果民众真的发生叛乱会怎样?
如果阿尔布雷希特不是战争中的英雄,不是采取了迂回的策略,结果极有可能和历史上相同,哪怕大公本人再克制也架不住有失去理智的人直接冲击军阵。
历史上阿尔布雷希特就是在被游行的人群拉下马之后才下令开枪的,结果就是对平民的屠杀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而且这种污点极难洗刷,哪怕取得再多胜利也只会让人记住刽子手这一个称号。
不过这一次弗兰茨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先退一步。
毕竟他很清楚要不了多久整个西方世界都会大乱,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好的计划可以将失去的一次性拿回来。
庇护九世此时虽然是明面上的意大利民族领袖,但是他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受人爱戴。
而且作为旧时代的一份子,教皇早晚也会被他的“拥护者”们所清算。
算着日子法国的二月革命已经被提上日程了,尚博尔伯爵的老妈还在巴黎呼吁让波旁正统回归。
尚博尔伯爵本人则是完全代入到了弗里堡大公这个角色之中,他正在享受着作为君主快乐和责任。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尚博尔伯爵已经制定了上百条政策,并且几乎将弗里堡的法律修改了个遍。
他毫无疑问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国王,只不过这些政策和法律碍于当时的年代所限绝大多数都无法执行。
事必躬亲对于一个大国君主来说是一种不好的习惯,然而对于一个山城小国来说确实让人民感到十分亲切。
法兰西虽然此时正处于动乱之中,尚博尔伯爵也确实有重铸波旁荣光之意,但他并不觉得这些“小打小闹”能撼动奥尔良王朝。
此外虽然路易·菲利普宣传尚博尔伯爵已经成了德意志人的狗腿子,但是后者本人倒是觉得没什么。
作为一个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德意志邦联的公爵,这很正常!实际上正统派都不太在乎这个,反倒是十分庆幸以后又有开疆拓土的机会了。
由于庇护九世玩起了人民战争,再加上各方催得比较急,弗兰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梅特涅听到弗兰茨说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先退一步再说的时候,老首相居然有些欣慰,毕竟经常被晚辈提点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事到如今梅特涅只能宣布奥地利帝国会退出教皇国领土。
这实际上是一次战略收缩,为的是下一次走得更远。只不过民众却不这么理解,他们只知道奥地利帝国这些年来从未遭遇过如此巨大的失败和耻辱。
虽然弗兰茨也在竭力控制舆论,缩小影响范围,但现实是这次风波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这件事情在之前还算平静的维也纳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之前梅特涅只能算是臭名昭著,而此时已经成了第一国贼。
游行示威一波接着一波,这一次并不需要什么民族主义者煽动,维也纳的基层官员、市民、商人,以及那些在维也纳工作、旅游、走亲戚的德意志人全都自发加入了其中。
十万人的动物园集会已经够吓人了,而此时维也纳中央公园中集会人数已经无法统计。
传说中在1848年2月18日这一天,维也纳的半数居民都去了中央公园,在那些古代先贤的见证下声讨卖国贼梅特涅。
维也纳中央公园即后世的维也纳中央公墓,这里埋葬着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以及许许多多的名人,先贤。
此时奥地利帝国的控制力要远远强于历史同期,然而在面对这样的滔天巨浪时依然显得渺小。
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奉命带兵驱散非法聚集的人群,这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好在其战争英雄的地位依然受人追捧,并没有步利奥波德·冯·格拉赫将军的后尘,也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发生暴力冲突。
实际上阿尔布雷希特选择了一种比较聪明,也比较委婉的做法,那就是将驱散人群的理由说成是防止霍乱的再次大流行。
霍乱这种疾病虽然在奥地利并没有大规模扩散,也没有造成太大伤亡,但那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作为十九世纪的头号瘟疫,夺走了千八百人的性命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者就算没吃过猪肉,人们也总见过猪跑。隔壁的法国和俄国可是被祸害得不轻,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同样严重,就连此时的大英帝国也没能幸免于难。
正因如此霍乱的劝退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那些铁杆的民族主义者都没有对此次驱离行动产生太大异议。
不过弗兰茨却看到了一件事,此时的梅特涅亲王已经失去了理智,而科拉罗夫伯爵似乎并不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后者也觉得梅特涅亲王失去了理智,但是他也觉得这是扳倒梅特涅的好机会,而且他觉得自己成为首相之后做得会更好。
在科罗拉夫伯爵眼中梅特涅就是个蠢蛋,一定要在意大利问题上纠缠不休,如果是他的话就向南德意志发展,最起码会将波西米亚的捷克人搞定。
奥地利国内对于宪法的呼声并没有那么高,这主要是约瑟夫二世的功劳,首先奥地利的法典十分完备,绝大多数事情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上一次宣称要依法治国的皇帝,直接让整个国家倒退了几十年,而且国内内莱塔尼亚地区的矛盾并不算尖锐,所以对于宪法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
科拉罗夫伯爵很想让奥地利拥抱德意志,他觉得完全可以趁着南德意志三国混乱的时机向其渗透,反过来利用民族主义搞个公投.
如果时机得当,顺便将北德意志囊括进来也不是不可能。相比于他的宏大计划,梅特涅的计划实在太小家子气了。
弗兰茨无心理会两位顾命大臣的明争暗斗,只不过他们将阿尔布雷希特卷入到这场政治风波中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梅特涅亲王和科罗拉夫伯爵的做法险些害死了这位奥地利帝国最后的名将,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如果民众真的发生叛乱会怎样?
如果阿尔布雷希特不是战争中的英雄,不是采取了迂回的策略,结果极有可能和历史上相同,哪怕大公本人再克制也架不住有失去理智的人直接冲击军阵。
历史上阿尔布雷希特就是在被游行的人群拉下马之后才下令开枪的,结果就是对平民的屠杀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而且这种污点极难洗刷,哪怕取得再多胜利也只会让人记住刽子手这一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