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途霸业 > 第120章 狭路相逢

明途霸业 第120章 狭路相逢

    永历八年腊月廿七,岁末将至,除夕仅余三日,朱由榔率大明舰队,乘风破浪,沿西江而下,已行二百里。

    船队行至德庆州,忽有探子急报,前方江面舰船如云,旌旗蔽日,乃平南王尚可喜与广西提督线国安之师,观其船舶数量,预计有七八万大军。他们正向梧州疾行,预计三个时辰即至。

    朱由榔闻讯,心神一震,急令船队泊岸德庆,召李定国、李来亨等谋臣武将,共商应对之策。

    李定国抚须沉吟,道:“尚可喜此来,必是趁年关之际,欲行奇袭。”

    朱由榔眉宇紧锁,言道:“敌既知我,我亦知敌。现偷袭无望,正面交锋,敌军船只众多,约有七八万之众,倍于我军。”

    李来亨颔首,道:“我军处上游,顺流而下,可占地利之便。且敌军划桨之船,战力有限,真正能战者,未必多于我等。”

    刘体纯点头附和,道:“我军蒸汽轮船,速度之快,远非敌所能及。出其不意,直捣黄龙,可收奇效。”

    靳统武却有异议,他乃陆战骁将,对水战之道不甚了了,言道:“敌众我寡,硬拼非上策,不如暂避其锋,另觅战机。”

    李来亨却道:“靳将军此言差矣,水战之道,不在人多,而在船坚炮利,水手娴熟。”

    朱由榔亦赞同李来亨之见,道:“西洋舰队之所以能纵横四海,非因人多,而在其船坚炮利,武器先进。”

    李定国忽出计策,道:“臣有一计,兵分两路。水军在西江上牵制敌舰,臣亲率精兵,沿陆路直取肇庆。彼若全力攻梧州,肇庆必防务空虚。待我军攻下肇庆,再与水军夹击,一举破敌。”

    靳统武、岑武等将,久居船上,早已不耐,纷纷请战,愿早日踏上陆地。

    朱由榔又问李来亨、刘体纯之见。刘体纯手抚长须,道:“晋王之计甚妙。水军以精兵为主,且我军备有水雷火船,虽舰船不足,亦可阻敌。”

    李来亨素来自视甚高,他与李定国本都是义军中的将领,自视谋略武力不弱于人,但现在李定国归为晋王,他只是临国公,故而心中也在暗自较劲,希望借此次战机,让皇上看到他的本事。

    他不甘示弱道:“陛下放心,我夔东水师虽非天下第一,但对付此等旱鸭子,绰绰有余。”

    见众人意见一致,朱由榔遂下令分兵三路:李定国带本部两万兵马,携五日口粮,急攻肇庆。岑武带天威军五千兵马埋伏于西江南北两岸的大岭头和白石顶,构筑炮台,占据制高点。李来亨和刘体纯带五千水军并两百艘舰船,在江中布置水雷陷阱,静待敌军。

    众将得令,各自领命而去,士气如虹,只待来日,一决雌雄。

    于此同时,下游江面上,尚可喜与线国安二人,亦接到了急报,探子来报,前路有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船帆之上,龙旗猎猎,赫然是大明的徽记。

    尚可喜与线国安初闻此讯,心中不免一惊,然而,当得知对方船只之数远逊于己方,二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看来不过是明军的一支偏师,不过,能挂龙旗者,非亲王即帝皇。亲王挂四爪龙旗,帝皇则挂五爪龙旗。

    探子因雾气蒙蒙,距离又远,未能辨明龙爪之数,但可以断定,这支水师绝不超过万人。六万雄师对一万人马,只要不自乱阵脚,胜券在握。

    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虽不解这晴空之下何来浓雾,却也决心加快船速,欲将这支不速之客,尽数歼灭于西江之上。

    尚可喜沉声道:“敌军虽弱,却不可轻敌。传令下去,各船准备战斗,不得有误。”

    线国安点头应道:“正是。雾中行船,更需小心谨慎。我军船大势众,只要稳扎稳打,必能一举击溃来犯之敌。”

    于是,随着号令传下,各船纷纷加速。此时正是吹东风,在风力加持下,肇庆的船队如同猛龙过江,气势汹汹地向着那支不明身份的船队逼近。

    战云密布,西江之上,两军遥遥对峙,探子往来如梭,急报频传。

    朱由榔闻报,得知尚可喜竟效法赤壁故事,用锁链将船队连成一片,意图稳固阵脚。朱由榔心念一动,脑海中浮现出《三国演义》中那场名垂青史的火攻之计,不由得心生欢喜,仿佛胜利已在向他招手。

    然而,当他满怀激情地将这计策与李来亨商讨时,却如同被冬日里的冷水浇了个透心凉。李来亨紧蹙的眉头下,是他对战场形势的冷静分析:“陛下,此刻江上吹的是东风,若用火攻,只怕会反噬己身。”

    他们在西,尚可喜在东,东风一起,火势若起,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自己。

    朱由榔闻言,恍然大悟,方知自己一时兴起,却忽略了天时地利。他心中暗自惭愧,却也对李来亨的见识与冷静佩服不已。

    他自嘲地笑了笑,摆手道:“朕不过是一时兴起,临国公不必放在心上,一切按公之计划行事。”

    李来亨见皇帝如此豁达,心中稍安,沉声道:“虽然火攻不可行,但敌军以铁链锁船,却也给了我们可乘之机。”

    朱由榔不解其意,刘体纯便在旁补充:“敌船被铁链所困,行动不便,就如同固定在水面上的靶子,我们只需瞄准开炮,便可事半功倍。”

    朱由榔听后,心中的忧虑一扫而空,他看着两位将领胸有成竹,知道自己无需再过多插言。他稍作犹豫,最终决定跟随岑武一同下船,前往岸上的制高点。

    朱由榔明白,自己虽为一国之君,但在水战上却是个门外汉。若留在船上,不仅无法发挥指挥作用,反而可能成为将士们的负担。他的存在,会让水军的注意力分散,无法全心投入战斗。

    然而,作为皇帝,朱由榔亲临前线,给一线的士卒带来极大的鼓舞。尤其是朱由榔亲民的做派,赢得了一众将士的拥戴。

    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