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在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也仍然破口大骂不愿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然后又将尸体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

    城破之后,农民军“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这场大战过后,李自成大军死伤了八万多人,这让李自成对造反的前程充满了担忧,因为他自认为打宁武关都这么难了,那么后面的大同、宣府、居庸关镇守了数十万大军,如果个个跟宁武关一样,那还不把农民军给打光了吗?

    后来他到京城后向崇祯提议和,估计也受了这战的影响。

    史记:“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

    此时的李自成,都准备回陕西。

    李自成也没说错,如果他攻下太原后直接顺路由真定,保定攻北京。势必宣城、大同的劲旅回援京都,而先歼宣、大主力,就切断了勤王之师的主要来路,别处援师就鞭长莫及。

    原历史李自成在宁武关受到重挫后,正打算回陕西,不料三月初一日深夜,大同总兵姜镶降表到,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刚坐定,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且以百骑来迎,李自成进大同后欲将姜镶处死,经闯将张天林劝阻而释放。至此京城告急,农民军已顺利取得攻打京城的道路。

    所以崇祯上吊,姜镶和王承胤也是立下大功的,要不是这两人先后投降,李自成都准备回陕西了。

    现在大同总兵是丁毅,宣府总兵还是王承胤。

    丁毅当然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李自成要是回军陕西,那崇祯怎么上吊?大明怎么亡?

    于是几乎在李自成攻破武定关的当天深夜,大同总兵丁毅的降表,来到王卫国手上。

    王卫国转交李自成,两人大喜若狂。

    丁毅在信中写道:自古帝王兴废,兆于民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前面是照抄李自成的檄文,然后把李自成一顿马屁重拍,最后道,只要闯王给我总兵继续干着,不吞并我的兵马,我必举义旗,支持闯王,另外宣府总兵王承胤那里,末将会替你去招降,他若不招,我则攻之。

    丁毅还告诉李自成,居庸关现在只有少量明军。(这会唐通还没到居庸关呢)。

    李自功看到降表,兴奋的召集诸将传阅,心中的几块大石头,已经掉下了一半。

    但李岩、宋献策等谋士看过后之后,纷纷摇头说不行。

    李岩道:“周遇吉诈降在先,听说丁毅也是兵强马壮,若我们轻信,他日等我们进入京师,他在后面截我们退路怎么办?”

    “当派人接其兵马,移镇他地。”

    李自成觉的有点道理,丁毅要求保留兵马,的确有点麻烦。

    牛金星向来和李岩不和,自从李岩来投,多次献计,得到李自成的重用,牛金星当下便道:“可派丁毅去打宣府王承胤和居庸关,让明军狗咬狗,只要丁毅真去打了,必然是真降,何必还要逼迫他?”

    “好不容易他肯降,万一逼的他再起兵对抗咱们,实在得不偿失。”

    “等大事已定,再徐徐图他的兵马。”

    李自成部下立刻分成两边,一边建议马上派人接管丁毅的兵马,以防诈降,一边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应该挥军京师,不给崇祯喘气的机会,同时让丁毅去打宣府。

    两派争吵不休。

    这时,李自成部下第一亲信王卫国怒了。

    丁毅的降表先投他,还有意和他拉好,同时派人送来黄金百两,珠宝若干,更提到当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云云,总之丁毅非常放低资态,和以前的跋扈完全不同。

    王卫国很满意丁毅现在的态度,一心促使丁毅投降:“闯王大事为重,定鼎天下在即,何必节外生枝?”

    他说,我们派人去接管,来回要通信,整顿兵马,留人防守,一番操作下来,又不是知多少天过去了,要是让崇祯缓过气来,或跑到江南怎么办?

    还说,丁毅必是真降,我派大将邓光铁前去,给他一百骑就行,定能压的住丁毅和其部下,驱使他们,攻打宣府王承胤。

    王卫国现在是李自成座下第一大将,他一开口,又打了保票,李自成决定相信丁毅一次。

    他马上回信,让丁毅召降王承胤,若不从,则率兵攻之。

    此时,李自成已经觉的,前往京师的道路,一片平坦,再无阻挡。

    他不顾李岩再三劝阻,直接从太原挥兵进入北直隶,因李岩的劝阻,留李岩五万兵马,驻守太原,保护他们退路。

    进入四月后,李自成的主力四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已经到了保定,距离京师越来越近。

    ----

    三月中旬,大同镇。

    丁毅在总兵府正在观看墙上的地图。

    此时大明已经失去半壁江山,除了江南,两广、山东和福建等地,各省几乎没什么明军。

    陕西现在是榆林的严雄兵马在,大同只有丁毅的兵马在,京师以东有几支兵马,吴三桂守在山海关,和历史上一样,慢慢吞吞,走了几个月还没到京师,基本是不动。

    徐敷奏的蓟镇兵马也不动,天津沉世魁也不动。

    丁毅的兵马都不动。

    因为东江镇上下都知道,大伙在等,等着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只有大明亡了,咱们丁大人,才有机会。

    但丁毅也知道,其中有路兵马动了,就是昌平总兵唐通的兵马,唐通的八千兵马是与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三人一起,同时应诏勤王的,后三人都是路途较远,走的又慢,到京师被攻破还没到。(当然像吴三桂,左良玉这种,肯定是故意走的很慢)

    唐通于二月份就到了京师,崇祯很高兴,封他为定西伯。

    自从封丁毅为伯后,明廷的伯爵也开始不值钱了。

    然后崇祯还破天慌给了唐通四千两犒军,并让监军太监杜之秩和他一起守居庸关。

    这里崇祯又是一个神操作,之前他已经取消了各镇监军,现在突然反悔又派监军。

    历史上唐通在居庸关准备迎战李自成,杜之秩就在后面直接开城投降,迫使唐通也降了李自成。

    丁毅知道唐通走了,所以告诉李自成居庸关现在兵少,你得赶紧进京。

    李自成果然上当了。

    “报。”突然外面有人来报。

    宣大总兵王承胤,领四千兵马来投。

    “尼娘的。”丁毅笑骂。

    他于日前刚刚写了降表送到李自成处,现在信使还没回来,丁毅已经做了两手准备,李自成要是信了他的诈降,那他就先去逼降王承胤,拉着老王的兵马在一起。

    若是李自成不信他诈降,他则往陕西跑,把大同让给李自成,让李自成安心去攻京城。

    总之一定得让李自成安心的去京师才行。

    没想到,李自成还没回信,王承胤自己主动上门了。

    这王承胤也是明末有名的王跑跑。

    崇祯二年袁崇焕带他和祖大寿与清兵在广渠门交战,祖大寿都带兵勐打,结果不敌清兵,他一看清兵勇勐,二话不说扭头就跑。

    要不是后来袁崇焕被骗进京城抓了起来,估计事后他要被袁砍头。

    原历史上,这家伙和姜镶的降书,在宁武关被破后,同夜送到宁武,仅差半个时辰,可谓一对活宝。

    这次的王承胤并没有连夜送降表,因为他知道附近和他最近的丁毅很能打,且握有重兵。

    他不明白丁毅的心态,万一丁毅是忠于明朝的,他要送降表,丁毅很可能过来先打他。

    所以王承胤考虑再三后,做了一个自以为是很聪明的决定。

    那就是投靠丁毅。

    丁毅要是忠于明朝,我王承胤也跟着丁毅打贼兵。

    丁毅要是降李自成,我也跟着降。

    太聪明了我,这样一定安全。

    于是王承胤这二货,就乐呵呵的带着精锐部下投靠大同的丁毅。

    他的宣大和大同就在隔壁,一天之内就到了丁毅的地盘。

    “走,去看看老王。”丁毅哈哈大笑,带着亲兵方兴汉和许必成等几个军将走出总兵府。

    等到城门上,就看到黑压压的一股骑兵,王承胤的兵马人人带马,跑到城下。

    “镇北伯,我是王承胤啊,朝廷下令入卫京师,可否一起前行呀?”王承胤陪着笑大叫。

    “尼娘的,朝廷让你入卫京师,你跑我大同来干啥?”丁毅笑骂。

    王承胤赶紧道:“兄弟势单力薄,想与镇北伯一同前往。”

    “你先去吧,我随后就来。”丁毅笑道。

    王承胤嘴角微抽,心中早就骂了起来,不过现在他也顾不得,只能说实话:“贼兵势大,你我兄弟,当同心协力,镇北伯,我愿与你合兵一处。”

    “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早投降了贼军,充为前锋?”丁毅问。

    王承胤又羞又气。

    “你叫你兵马都放下刀箭,轮流进城。”丁毅道。

    王承胤想了想,只好先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