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气象 第19章 血战辽东,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上)
热门推荐:
重生换亲,我在七零爆改懒汉丈夫
边军悍卒
惨死重生后,我为绝嗣大佬生三胎
九龙葬天经
孕肚和离断亲后,全家跪求我原谅!
女帝野又飒,惹我扶她稳凤位
七零下乡美人成了大院竹马心尖宠
快穿之妾室卑贱,扭转悲局下场
人在大专,带着学生开发可控核聚变!
【01】高句丽与高丽不是一回事
高句(gou)丽(li),与前文所讲“吐谷浑”一样,既是族名,也是国名,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扶余。
西汉时,汉武帝消灭了燕国人卫满所建“卫氏朝鲜”,在其国土设置了玄菟(治辽宁新宾县西南)、乐浪(治平壤)、真番(朝鲜半岛中部,韩国北部)、临屯(韩国东北)四个郡,直接纳入汉朝管辖。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王庶子朱蒙脱离扶余,在纥升骨城(辽宁桓仁县附近)建立了自己的部落。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他们攻占了玄莬郡高句丽县(辽宁抚顺新宾县一带),由此改称高句丽。
东汉光武帝时,刘秀正式承认了这一称号。此后他们一直作为番邦国臣属于中原历代王朝,国都几经辗转,由辽东地区迁移到平壤。最强盛时,疆域西达辽河流域,北抵辉发河,东临日本海,南至汉江北岸。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高句丽是中国境内古民族,在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所建国家,而非由半岛当地民族所建。
第二,南北朝史书上将高句丽称为“高丽”,是“高氏所建高丽”的简称,与“五代十国”时由新罗人王建所建“高丽”无关。高句丽在被唐高宗李治消灭后,族人大多归于唐朝,与以新罗人为主的 “王氏高丽”在血缘、族缘上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与现在半岛上的两个国家更是毫无关联。高句丽的历史是中国古民族的历史!
【02】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弑杀国王
照理说大唐还应感谢高句丽,当初隋炀帝发疯似的举全国之力东征,不仅没有征服高句丽,还把自己搞得元气大伤,使原本国富民强的锦绣江山乱做一团,大唐这才得以乘势崛起廓清海内,最终问鼎天下。
大唐建国后,高句丽曾向大唐移交了部分隋军将士遗骸及战俘,并与分处半岛东南、西南的两个小国百济、新罗共同臣服于大唐。不仅年年朝贡不绝,还委派国中权贵子弟,远赴长安国子监求学,称得上是大唐的模范藩属国。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听说仍有大量隋军将士滞留高句丽,便派职方郎中陈大德以出访为名查探虚实。
陈大德为了搞清高句丽山川河流及风土人情,每到一处都会用绫罗绸缎赐送当地将领,告诉他们:“我这个喜欢游山玩水,你们当地有什么好去处,带我参观一下。”
将领们喜于收到他的厚礼,主动为他做向导,带着他到处游逛。果然在大街小巷里遇到许多流落于此的中国人,他们见到陈大德都会主动搭讪:“我家住在某某郡,隋朝末年从军,兵败沦落至此。我的家人亲戚现在怎样。” 陈大德善意的安慰他们说很好,这些远在异域的中国人辗转相告,痛哭流涕。
陈大德深受触动,归国后如实汇报了太宗。太宗说:“高句丽本是我汉朝四郡,我若出兵数万攻打辽东,他们定会倾尽国力来救。那时我再派水军从东莱(山东烟台龙口古称)出发,走海路直取平壤,水陆联合进攻,夺取这里并不难。只是现今山东(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各地依旧凋敝不堪,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我不忍心打扰罢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权臣渊盖苏文杀害了国王高武。
渊盖苏文为人凶残且多行不法,高武与大臣商议想除去他。不料被渊盖苏文提前得知,随即抢先集结部众伪称阅兵,在城南摆下酒宴,邀请众大臣前往观看,并借机将他们全部诛杀。接着率军闯入宫中亲手杀死了高武,将他尸体剁成数段扔进河沟,拥立高武的侄子高藏当了傀儡国王,自封莫离支(高句丽官名,相当于宰相),摄行政事。
渊盖苏文生得魁梧高大,长相凶狠狰狞,时常随身携带五把钢刀,让人心生畏惧,不敢与他正视。每次上、下马,都要让朝中权贵跪伏在地上做脚踏,只要外出必定集结队伍簇拥而出,头前引路的人大声呼喝开道,所有人均需回避躲闪,以至交通断绝。国人深为不满,却又敢怒不敢言。
大唐亳州刺史裴行庄奏请讨伐高句丽叛逆,太宗答:“高武在位时朝贡不绝,如今却被逆臣所害,朕对此深感悲哀。但趁他们丧乱期间出兵胜之不武,而且山东各地仍不富裕,朕不忍心再动兵戈。”
【03】新罗状告高句丽
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派使者奏告太宗,百济抢夺了他们四十多座城池,还与高句丽联合起来切断他们的朝贡通路,恳请太宗出兵救援。
这一行为无疑触碰了大唐底线,太宗派大臣相里玄奖携诏书前往高句丽斡旋,警告说:“新罗受我大唐保护,你国与百济应立即停止侵犯。如若不然,明年我将出兵征讨!”
贞观十八年(644年)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
渊盖苏文正在率军攻打新罗,高句丽国王派人把他召回。相里玄奖传达了太宗旨意,他满 脸不服气的说:“当年隋朝进攻我们,新罗趁机夺占了我国五百里土地,如果他们不把这些土地交还,恐怕无法停止进攻。”
相里玄奖直言不讳的说:“照你这么讲,辽东各地原本都属中国,我们没让你归还,你又有什么理由找人家索要。”渊盖苏文当即拒绝。
二月初一,调节无果的相里玄奖返回长安,向太宗禀明了渊盖苏文态度。太宗大怒:“渊盖苏文杀死国王,残害大臣,虐待百姓,如今胆敢公然违抗我的命令侵犯邻国,必须出兵教训他们。”
谏议大夫褚遂良劝谏:“陛下一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声望如日中天。如今渡海去打一个远方小国,取胜了自然皆大欢喜,万一遇到挫折,不仅于您声望有损,还会向隋朝那样因忿兴兵,对国家可就不利了。”
不待太宗回话,李世积反驳禇遂良:“当初薛延陀进犯,陛下本想发兵穷追,因受魏徽劝谏停止下来,导致薛延陀至今猖狂。如果按照陛下意见行事,北方边患早就解决了。”
魏徵已于贞观十七年(644年)正月十七日病逝,死后原本尽享哀荣,太宗专门为他立碑,说出了那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句。但没过多久,太子李承乾伙同侯君集等人谋逆被废,因侯君集是魏徵所荐,太宗怀疑魏徵结党,竟让人砸毁了他的墓碑。
此时的太宗还处于怨恨魏徵之中,听到李世积这样说,立刻表示赞同:“你说的对,这确实是魏徵的错。朕不久就后悔了,只是当时因担心不采纳他的意见,会打消群臣谏言的积极性,才没有坚持。”
【04】决意亲征
解决了打与不打,下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打!
在这个事上,太宗态度非常明确,御驾亲征!
要知道太宗在做秦王时虽然身经百战,但即位十多年却再未身临险境。他是想趁自己身体还好,把困难解决在自己这一任,不给年轻的太子李治,以及未来的大唐留下任何隐患!这是一位父亲、一国之君的格局与胸怀!
决心定下后,褚遂良认为不妥,上疏劝谏:“大唐好比人的身体,长安与洛阳是腹心,各地州县是四肢,边境四夷是身外之物。高句丽固然罪大恶极理应讨伐,但派两三员猛将,统带四五万军队,仰仗陛下神威,攻取易如反掌。”
“如今太子新立,年龄尚幼。您离开固若金汤的京师,穿越危机四伏的海面,以一国之君的身份,轻易远赴险地,这是我们做臣子深感忧虑的大事。”
与褚遂良持同一意见的大臣还有许多,太宗耐心对他们解释说:“七个尧帝、八个舜帝,也无法在冬天播下种子;乡野村夫、顽劣蒙童,却能在春季耕植庄稼。所谓天有时令春夏秋冬,人只有依照时令耕种才会有所收获!如今渊盖苏文欺上压下,他们的百姓伸长脖子企盼救援,正是消灭高句丽的大好时节。你们众说纷纭,唯独没有看清这一点。”
七月二十日,统一了群臣思想的太宗开始下达指令。
诏令将作大监阎立德前往南方督造船只四百艘,用以运送军粮。
指派与高句丽交界的营州都督(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张俭,率所部军队及当地契丹、奚、靺鞨部落,对辽东地区组织试探性进攻,用以查看高句丽反应。
安排太常卿韦挺、民部侍郎崔仁师,太仆少卿萧锐分赴河北、河南等地筹措军粮。
自此,进攻高句丽的各项准备开始摆上大唐日程,在太宗亲自监督下有序展开。
【05】选用将领
渊盖苏文得知大唐要动真格,慌忙委派使者携带白金前来游说。
九月二十五日,鸿胪寺官员奏报:“高句丽渊盖苏文进贡白金若干。”
褚遂良对太宗建议:“渊盖苏文犯下弑君暴行,为天下所不容,我们即将征讨却还接受他的白金,似乎有所不妥。”
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叫来高句丽使者,板下脸来训斥道:“你们都是高武的臣子,享有官爵俸禄。渊盖苏文弑君,你们不想着替高武复仇,还有脸来我这里替逆臣说情,这是多大的罪过!”随即把他们交由大理寺治罪。
十月十四日,太宗从长安移驾东都洛阳,坐镇指挥筹备事宜。为了确保战争胜利,他四处寻访打听熟悉战场情况、精通兵法韬略的有用人才。
听说已经退休的前宜州刺史郑元寿曾跟随隋炀帝讨伐过高句丽,太宗找到他了解情况。郑元寿提供了两个方面信息:一是辽东道路险远,粮食运输困难;二是高句丽擅长防守,进攻无法速决。
营州都督张俭因辽河暴涨无法通行,没有如期发起进攻。太宗以为他懦弱避战,诏令他到洛阳述职。张俭将如实做了说明,并详细介绍了辽东的山川水文分布,太宗很满意,让他回到驻地继续准备。
洺州刺史程名振精通兵法,曾在与刘黑闼作战中立有大功,且在营州做过长史,熟悉当地情况。太宗召他过来,当面考查他在作战指挥、带兵打仗方面的造诣,对他的表现很满意,鼓励他说:“朕看你具备将相才能,准备提拔重用。”
程名振从未有过在朝中任职的经历,加之有些紧张,竟然忘记了拜谢。
太宗其实并没发怒,但想借机检验一下程名振的胆识。于是把脸一沉,用手指着程名振,佯怒着说:“你个山东鄙夫,当个刺史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啦!竟敢在天子之侧言行无礼,连个规矩都不懂!”
谁知程名振不但没有慌乱,反而不卑不亢的回答:“臣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没有当面接受过圣上问话,刚才臣在想着怎么回答您的问题,心有所思以至忘记拜谢,请您见谅!”
太宗凝视着他感叹说:“房玄龄跟了朕二十多年,每次见到朕发怒,还会惊惶失色。你没见过朕,受到朕的责骂不仅没有半点畏惧,反而言语表达更加清晰,真是个人才!”当天就将他拔擢为右骁卫将军,随军东征。
高句(gou)丽(li),与前文所讲“吐谷浑”一样,既是族名,也是国名,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扶余。
西汉时,汉武帝消灭了燕国人卫满所建“卫氏朝鲜”,在其国土设置了玄菟(治辽宁新宾县西南)、乐浪(治平壤)、真番(朝鲜半岛中部,韩国北部)、临屯(韩国东北)四个郡,直接纳入汉朝管辖。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王庶子朱蒙脱离扶余,在纥升骨城(辽宁桓仁县附近)建立了自己的部落。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他们攻占了玄莬郡高句丽县(辽宁抚顺新宾县一带),由此改称高句丽。
东汉光武帝时,刘秀正式承认了这一称号。此后他们一直作为番邦国臣属于中原历代王朝,国都几经辗转,由辽东地区迁移到平壤。最强盛时,疆域西达辽河流域,北抵辉发河,东临日本海,南至汉江北岸。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高句丽是中国境内古民族,在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所建国家,而非由半岛当地民族所建。
第二,南北朝史书上将高句丽称为“高丽”,是“高氏所建高丽”的简称,与“五代十国”时由新罗人王建所建“高丽”无关。高句丽在被唐高宗李治消灭后,族人大多归于唐朝,与以新罗人为主的 “王氏高丽”在血缘、族缘上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与现在半岛上的两个国家更是毫无关联。高句丽的历史是中国古民族的历史!
【02】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弑杀国王
照理说大唐还应感谢高句丽,当初隋炀帝发疯似的举全国之力东征,不仅没有征服高句丽,还把自己搞得元气大伤,使原本国富民强的锦绣江山乱做一团,大唐这才得以乘势崛起廓清海内,最终问鼎天下。
大唐建国后,高句丽曾向大唐移交了部分隋军将士遗骸及战俘,并与分处半岛东南、西南的两个小国百济、新罗共同臣服于大唐。不仅年年朝贡不绝,还委派国中权贵子弟,远赴长安国子监求学,称得上是大唐的模范藩属国。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听说仍有大量隋军将士滞留高句丽,便派职方郎中陈大德以出访为名查探虚实。
陈大德为了搞清高句丽山川河流及风土人情,每到一处都会用绫罗绸缎赐送当地将领,告诉他们:“我这个喜欢游山玩水,你们当地有什么好去处,带我参观一下。”
将领们喜于收到他的厚礼,主动为他做向导,带着他到处游逛。果然在大街小巷里遇到许多流落于此的中国人,他们见到陈大德都会主动搭讪:“我家住在某某郡,隋朝末年从军,兵败沦落至此。我的家人亲戚现在怎样。” 陈大德善意的安慰他们说很好,这些远在异域的中国人辗转相告,痛哭流涕。
陈大德深受触动,归国后如实汇报了太宗。太宗说:“高句丽本是我汉朝四郡,我若出兵数万攻打辽东,他们定会倾尽国力来救。那时我再派水军从东莱(山东烟台龙口古称)出发,走海路直取平壤,水陆联合进攻,夺取这里并不难。只是现今山东(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各地依旧凋敝不堪,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我不忍心打扰罢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权臣渊盖苏文杀害了国王高武。
渊盖苏文为人凶残且多行不法,高武与大臣商议想除去他。不料被渊盖苏文提前得知,随即抢先集结部众伪称阅兵,在城南摆下酒宴,邀请众大臣前往观看,并借机将他们全部诛杀。接着率军闯入宫中亲手杀死了高武,将他尸体剁成数段扔进河沟,拥立高武的侄子高藏当了傀儡国王,自封莫离支(高句丽官名,相当于宰相),摄行政事。
渊盖苏文生得魁梧高大,长相凶狠狰狞,时常随身携带五把钢刀,让人心生畏惧,不敢与他正视。每次上、下马,都要让朝中权贵跪伏在地上做脚踏,只要外出必定集结队伍簇拥而出,头前引路的人大声呼喝开道,所有人均需回避躲闪,以至交通断绝。国人深为不满,却又敢怒不敢言。
大唐亳州刺史裴行庄奏请讨伐高句丽叛逆,太宗答:“高武在位时朝贡不绝,如今却被逆臣所害,朕对此深感悲哀。但趁他们丧乱期间出兵胜之不武,而且山东各地仍不富裕,朕不忍心再动兵戈。”
【03】新罗状告高句丽
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派使者奏告太宗,百济抢夺了他们四十多座城池,还与高句丽联合起来切断他们的朝贡通路,恳请太宗出兵救援。
这一行为无疑触碰了大唐底线,太宗派大臣相里玄奖携诏书前往高句丽斡旋,警告说:“新罗受我大唐保护,你国与百济应立即停止侵犯。如若不然,明年我将出兵征讨!”
贞观十八年(644年)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
渊盖苏文正在率军攻打新罗,高句丽国王派人把他召回。相里玄奖传达了太宗旨意,他满 脸不服气的说:“当年隋朝进攻我们,新罗趁机夺占了我国五百里土地,如果他们不把这些土地交还,恐怕无法停止进攻。”
相里玄奖直言不讳的说:“照你这么讲,辽东各地原本都属中国,我们没让你归还,你又有什么理由找人家索要。”渊盖苏文当即拒绝。
二月初一,调节无果的相里玄奖返回长安,向太宗禀明了渊盖苏文态度。太宗大怒:“渊盖苏文杀死国王,残害大臣,虐待百姓,如今胆敢公然违抗我的命令侵犯邻国,必须出兵教训他们。”
谏议大夫褚遂良劝谏:“陛下一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声望如日中天。如今渡海去打一个远方小国,取胜了自然皆大欢喜,万一遇到挫折,不仅于您声望有损,还会向隋朝那样因忿兴兵,对国家可就不利了。”
不待太宗回话,李世积反驳禇遂良:“当初薛延陀进犯,陛下本想发兵穷追,因受魏徽劝谏停止下来,导致薛延陀至今猖狂。如果按照陛下意见行事,北方边患早就解决了。”
魏徵已于贞观十七年(644年)正月十七日病逝,死后原本尽享哀荣,太宗专门为他立碑,说出了那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句。但没过多久,太子李承乾伙同侯君集等人谋逆被废,因侯君集是魏徵所荐,太宗怀疑魏徵结党,竟让人砸毁了他的墓碑。
此时的太宗还处于怨恨魏徵之中,听到李世积这样说,立刻表示赞同:“你说的对,这确实是魏徵的错。朕不久就后悔了,只是当时因担心不采纳他的意见,会打消群臣谏言的积极性,才没有坚持。”
【04】决意亲征
解决了打与不打,下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打!
在这个事上,太宗态度非常明确,御驾亲征!
要知道太宗在做秦王时虽然身经百战,但即位十多年却再未身临险境。他是想趁自己身体还好,把困难解决在自己这一任,不给年轻的太子李治,以及未来的大唐留下任何隐患!这是一位父亲、一国之君的格局与胸怀!
决心定下后,褚遂良认为不妥,上疏劝谏:“大唐好比人的身体,长安与洛阳是腹心,各地州县是四肢,边境四夷是身外之物。高句丽固然罪大恶极理应讨伐,但派两三员猛将,统带四五万军队,仰仗陛下神威,攻取易如反掌。”
“如今太子新立,年龄尚幼。您离开固若金汤的京师,穿越危机四伏的海面,以一国之君的身份,轻易远赴险地,这是我们做臣子深感忧虑的大事。”
与褚遂良持同一意见的大臣还有许多,太宗耐心对他们解释说:“七个尧帝、八个舜帝,也无法在冬天播下种子;乡野村夫、顽劣蒙童,却能在春季耕植庄稼。所谓天有时令春夏秋冬,人只有依照时令耕种才会有所收获!如今渊盖苏文欺上压下,他们的百姓伸长脖子企盼救援,正是消灭高句丽的大好时节。你们众说纷纭,唯独没有看清这一点。”
七月二十日,统一了群臣思想的太宗开始下达指令。
诏令将作大监阎立德前往南方督造船只四百艘,用以运送军粮。
指派与高句丽交界的营州都督(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张俭,率所部军队及当地契丹、奚、靺鞨部落,对辽东地区组织试探性进攻,用以查看高句丽反应。
安排太常卿韦挺、民部侍郎崔仁师,太仆少卿萧锐分赴河北、河南等地筹措军粮。
自此,进攻高句丽的各项准备开始摆上大唐日程,在太宗亲自监督下有序展开。
【05】选用将领
渊盖苏文得知大唐要动真格,慌忙委派使者携带白金前来游说。
九月二十五日,鸿胪寺官员奏报:“高句丽渊盖苏文进贡白金若干。”
褚遂良对太宗建议:“渊盖苏文犯下弑君暴行,为天下所不容,我们即将征讨却还接受他的白金,似乎有所不妥。”
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叫来高句丽使者,板下脸来训斥道:“你们都是高武的臣子,享有官爵俸禄。渊盖苏文弑君,你们不想着替高武复仇,还有脸来我这里替逆臣说情,这是多大的罪过!”随即把他们交由大理寺治罪。
十月十四日,太宗从长安移驾东都洛阳,坐镇指挥筹备事宜。为了确保战争胜利,他四处寻访打听熟悉战场情况、精通兵法韬略的有用人才。
听说已经退休的前宜州刺史郑元寿曾跟随隋炀帝讨伐过高句丽,太宗找到他了解情况。郑元寿提供了两个方面信息:一是辽东道路险远,粮食运输困难;二是高句丽擅长防守,进攻无法速决。
营州都督张俭因辽河暴涨无法通行,没有如期发起进攻。太宗以为他懦弱避战,诏令他到洛阳述职。张俭将如实做了说明,并详细介绍了辽东的山川水文分布,太宗很满意,让他回到驻地继续准备。
洺州刺史程名振精通兵法,曾在与刘黑闼作战中立有大功,且在营州做过长史,熟悉当地情况。太宗召他过来,当面考查他在作战指挥、带兵打仗方面的造诣,对他的表现很满意,鼓励他说:“朕看你具备将相才能,准备提拔重用。”
程名振从未有过在朝中任职的经历,加之有些紧张,竟然忘记了拜谢。
太宗其实并没发怒,但想借机检验一下程名振的胆识。于是把脸一沉,用手指着程名振,佯怒着说:“你个山东鄙夫,当个刺史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啦!竟敢在天子之侧言行无礼,连个规矩都不懂!”
谁知程名振不但没有慌乱,反而不卑不亢的回答:“臣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没有当面接受过圣上问话,刚才臣在想着怎么回答您的问题,心有所思以至忘记拜谢,请您见谅!”
太宗凝视着他感叹说:“房玄龄跟了朕二十多年,每次见到朕发怒,还会惊惶失色。你没见过朕,受到朕的责骂不仅没有半点畏惧,反而言语表达更加清晰,真是个人才!”当天就将他拔擢为右骁卫将军,随军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