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二百三十一章 盐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二百三十一章 盐

    宝源山的山贼数量有点多。

    确实,宝源山是一坐大山,或者说是一系列山峰的统称。

    但在张溪的概念里,山贼嘛,一个山寨撑死也就一百来人,整个宝源山上,按每个山头上有一个山寨计算,那也就是十几个山贼的窝点。

    这么一算,也就是千把号人而已。

    可张溪万万没想到,还没到十二月呢,从山上下来投降的山贼,已经超过一千人了。

    当然,有些人也不是下山投降的,是纠集了同伙,想要下山突破官兵拦路逃跑的.这样的人,张溪是不会手软的。

    一般的山贼,怎么可能是正规军的对手。

    正规军手里是有弩箭和长戈的,而山贼,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把短刀。

    再加上张溪不停的让人往山里喊话,说只要出山投降,就保证这些山贼的活路,不会屠杀他们反正就是攻心加围困,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下山投降。

    从十二月初旬开始,有人熬不住山里的寒冷和缺粮,陆续下山投降,一直到十二月末,张溪的营地里,下山投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人。

    这下张溪坐不住了。

    留守营地的士卒也就是一千五百人左右,看着一千多投降的山贼,还得花粮草供应着感觉有点亏。

    因此,张溪在邓艾的建议下,把这一千多投降山贼做了一个整理改编,分成几个小队,然后派人上山,找到几个临近营地的盐泉,派士卒把守外围,然后让这些投降的山贼在里面煮盐。

    用盐来换粮食。

    一方面张溪也能有点收入补贴,另一方面,也是给山上的山贼们看看,你们下山投降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还是煮盐,不过这次是给官府煮盐,而不是给世家大族们煮盐。

    给世家大族煮盐,人家不给你们任何保证不说,能换到的粮食也有限。

    但如果给官府煮盐,不仅有帐篷睡,还有士卒保护,最主要的是,给的粮食真的多。

    一斤盐能换二十斤粮食呢好吧,张溪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心黑,但对于山贼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

    这年头的官盐价格,是一斤盐换五十斤粮食,但这是让老百姓拿粮食去换盐,不是说盐户也能获得同等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的事儿,在这个乱世根本不新鲜。

    山上的山贼,其实就相当于是世家养在山上的盐户而已,所以世家给他们的价格,是一斤盐换十斤粮食。

    这个比例,也就是将将的让山上的山贼们能活的下去,持续给世家劳作而已。

    现在张溪把价格足足提高了一倍,这对山上山贼的吸引力,那是巨大的。

    而有了前一批下山投降的山贼作为榜样,剩下的山贼,顿时心里都开始松动了。

    而唯一还在限制他们下山投降的关键问题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汉人。

    先下山投降的那一千人,基本都是汉人,而且还基本都是巴东郡本来的盐户。

    大汉是盐铁官营的,所以这年头的盐户,是由官府供养的,每个月给与一定的供养,然后用盐来换取粮食有些像现在的计件制打工人。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么当盐户,除了没啥人生自由外,其他也挺好的。

    但一旦到了乱世,粮食价格上涨,官府崩坏,没人给盐户供养,同时又不给换粮食了,这些盐户就会第一个活不下去。

    这一千多人,基本都是在刘备入川的一系列战争中,失去了供养,不得不为世家大族干活的。

    现在下山投降张溪,不过是换个打工对象而已,对他们来说,区别不大,更别说张溪给的粮食还足够多。

    但山上剩下的几千山贼,他们并不是盐户,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汉人,而是賨人。

    这些人对当盐户没有兴趣,他们更担心的是,汉人是不是要对他们赶尽杀绝。

    这些賨人,其实原本也不是巴东郡的,而是从巴西郡那边迁移过来的。

    他们属于賨人的外围势力,因为跟汉人相处的时间更长,汉化的更严重,除了保留了自己的祖先崇拜方式外,跟汉人的差别并不大。

    随着北方流民的涌入,益州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进一步的压缩了賨人的生存空间,所以有些賨人就从巴西郡跑到了巴东郡来谋生,又正好赶上宝源山的盐泉暂时无人看管,一些賨人就占据了这些盐泉,跟山下的汉人交换粮食和物品,要在这个地方扎根。

    现在好了,汉人要收回这些盐泉,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路,而如果他们下山投降,山下的汉人将军会怎么对待他们,賨人们实在心里没底。

    因此,賨人们的头领,推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賨人小伙,下山来跟张溪谈条件。

    賨人们的要求不高,就是能安置下他们,让他们有一条活路就行。

    反正他们的汉化程度挺高的了,能说汉话,也能种地,只要有地方能安置他们,他们下山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汉人将军真不愿给他们一条生路,那么他们賨人从小生活在山里,汉人将军要想剿灭他们也没那么容易,但山上的不少盐泉,可就不太好说了。

    张溪那个郁闷的,我就是进山剿个匪,没遇到世家捣乱,怎么就突然冒出一个民族问题来了呢这事儿该怎么办?!

    这方面张溪是真的没啥经验,这年月也不讲究什么人人平等,汉夷之别很重就算张溪这么想,万一刘备诸葛亮不这么想,该咋办?!

    再说了,巴东郡就那么大的地方,世家大族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土地所有权没有进行再分配,哪里来的土地安置这些賨人呐。

    让这些賨人去屯田,当屯田客?!

    那也不行啊。

    整个季汉,因为有成都平原的粮食和蜀锦这个硬通货的支撑,经济一直都还算稳定,因此早期是不搞屯田的。

    要到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因为运粮不便,这才进行了小规模的军屯。

    在那之前,整个刘备集团都在尽力的维持自耕农的数量,所以一旦要安置,就必须拿出足够的土地来。

    张溪真的没有那么多的土地。

    无奈之下,张溪只好写信给诸葛亮求救.大佬,这里有三四千賨人,老弱都有,现在他们请求归附,但我这边实在安置不下,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处理一下?!

    诸葛亮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夷人归附,这是影响非常大的政治事件好吧,不管多少都要树立起来当典型宣传的。

    再一个,伱那边没有土地安置,我这边有啊。

    本来诸葛亮还在烦恼整修都江堰的人手不够呢,现在好了,人手自己送上门来了。

    虽然都江堰离的成都很近,但区区三四千賨人而已,还包括了老弱即使安排在成都附近也翻不出浪花来。

    诸葛亮让张溪赶紧的把这些人给送到成都来,先好好的奖赏一下,然后就安排在都江堰附近,当自耕农。

    这几年因为都江堰的年久失修,成都地区守着这个着名水利工程,却依然出现了大片农地荒芜,正愁没人种地呢。

    诸葛亮可不管这些荒芜的农地原本是谁的,只要是没人种,那就是无主的,诸葛亮用来安置修护都江堰的百姓,有什么问题么?!

    但凡这些世家愿意掏点钱出来修复一下都江堰,也不至于堵塞成现在这个样子,更不会出现什么农地荒芜的情况。

    有了诸葛亮的托底,张溪立刻对山上的賨人们进行宣传,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又有四五千人从山上下来投降。

    不仅有賨人,还有流民,想要有耕地的流民。

    而张溪立刻把这些人归置归置,派出五百士卒护送,全都给诸葛亮送过去。

    再然后.该回头收拾那帮子不要脸的世家了。

    本来吧,张溪觉得,自己解决了山贼的事儿,重新占据了宝源山的盐泉,断了世家的财路,这些世家一定会有大规模的反弹的。

    不说造反吧,制造一些动乱,让张溪头疼为难,应该会有的。

    但巴东郡的世家们不得不说,巴东郡真的是个好地方。

    这地方真的没有什么大型世家,能在刘备面前说的上话的世家代表是一个都没有,基本都是一些大家族的分支。

    而这些大家族,本来就不愿意因为分支的发展,轻易去得罪张溪这样的刘备集团核心人物。

    再加上私盐这事儿,其实在世家们看来,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儿。

    张溪的认知,有些偏差。

    这年头的盐,是官营的。

    官府从制盐到贩盐,都是一手抓的,盐价多少,都是官府说了算的,民间和世家是没有定价权的。

    像现在是乱世,官盐价格偏高,私盐价格偏低,虽然有百姓会买私盐,但只要官府重新控制了盐矿,重新组织生产,这个盐价肯定就会降下来,那么世家的私盐就会卖不出去。

    这样世家就成了给官府白打工,稳定盐价的工具人了。

    当然,如果哪天刘备决定下放官盐的售卖权,也就是售卖盐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旦有机会掌握一项大宗民生交易的定价权,世家们可不会有什么顾及。

    别说张溪,就是刘备本人,敢动他们的盐引,他们也一样敢把他赶下台。

    但在这个时代的盐铁官营政策下,是没有类似明玉珍,张士诚这类人物的生存土壤的。

    所以对世家来说,贩卖私盐一者不长久,二者犯当权者忌讳,这种事儿,有机会的话可以私下做,赚点小钱,但绝对不会为此付出太大代价的。

    再加上张溪也没想着把世家给赶尽杀绝了,更没有让这些世家把之前私吞的盐利给吐出来,只是严整了规矩,重新把盐利收归官府而已。

    这种情况下,世家们除非是缺心眼了,否则为啥要跟手握兵权的一郡太守对着干?!

    为了这么点事儿就制造动乱或者直接起兵造反那死了就别进祖坟,省的连累本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