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北方有变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三百八十六章 北方有变

    <\/b>

    蒋琬的到来,让张溪的工作压力减轻了不少。

    蒋琬的治政能力不用去怀疑,后世人把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合称为季汉四相,本身就证明了蒋琬的能力。

    之前蒋琬惹怒刘备,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纯粹是蒋琬的态度有问题。

    现在的蒋琬,经过了在巴东县当县令,在成都当基层官吏,接受了诸葛亮的培养和考察后,至少在态度上,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恃才傲物的蒋琬了。

    态度端正后的蒋琬,也让刘备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扭转了刘备对自己的态度。

    这次南中发生了这么多的变故,张溪明显人手不够,刘备就把蒋琬给派来给张溪当副手,一方面是锻炼蒋琬,另一方面也是减轻张溪的政务压力。

    事实证明,蒋琬对张溪的帮助是巨大的。

    更何况,蒋琬也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来了两个帮手。

    一个叫陈祗,一个叫吕乂。

    陈祗是负责协助蒋琬推行科举制试行的人,而吕乂则是负责协助蒋琬管理各矿场以及建造牂牁郡水泥厂的人。

    这两人吧有一说一,都是一时之才。

    陈祗是许靖的外孙,本身是世家大族出身,学识渊博,后来也是季汉的尚书令,帮助刘禅管理朝政,手掌大权。

    而且陈祗还是坚定的北伐派,始终支持姜维北伐,这点上,就比什么谯周,张裕,周群等人要强的多。

    而陈祗唯一被人诟病的地方,大概是因为他跟黄皓互为表里,给了黄皓参与朝政的机会吧。

    毕竟在大汉,士族跟宦官互相勾结,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让人忌讳的事情,再加上后来季汉亡国,黄皓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陈祗的名声嘛嗯,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都没有给他立传,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简单的提了那么几句而已。

    但抛开黄皓的事情来说,陈祗的能力是毫无疑问的。

    而现在的陈祗还年轻,不过二十岁出头,但本身能力不错,学识也渊博,又是名家子孙,让他来协助蒋琬管理这个科举试行,既不会显得特别隆重,让人误会刘备集团重视这个科举,又能依靠陈祗的才学,在寒门中选拔出一批有用的人才来。

    至于吕乂,这个人倒是不年轻了,今年都已经快四十了。

    吕乂来南中,是王连推荐,刘备特意派遣来的。

    吕乂之前就一直在梓潼郡太守王连的手下干活,而且干的都是盐铁专营方面的活计,本身对矿产监督方面的事务非常的熟悉,是矿产专营方面的专业人才。

    现在南中到处都在开发矿产,再加上又要在牂牁郡建立水泥厂,刘备手头上这方面的专门人才是一个都没有,所以王连就赶紧把自己的得力助手吕乂推荐给了刘备,刘备在考察过吕乂的才能后大喜过望,赶紧的给塞到了蒋琬的南下队伍中去了。

    这两人,一个是潜力股人才,一个是专业性人才,到了南中后除了稍微有点不适应南中的气候外,做起事情来却是条理清晰,处置事务仔细稳妥,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能力。

    再加上蒋琬的统筹管理能力嗯,现在的张溪,都有闲工夫想老婆孩子了。

    毕竟,张溪南下平叛也已经过去一年了。

    最近的这两三年时间吧,张溪真的没有足够的时间,跟孙尚香等人好好相处了。

    从襄樊战役开打后,张溪就一直跟孙尚香处在两地分居的状态,好不容易在汉中见面了,一起到了成都,还没有好好的温存上一段时间,张溪就又领兵南下平叛,平叛结束还得治理地方。

    南中这地方,在这个时代实在不是什么好地方,气候闷热不说,还经常有瘴气肆虐,张溪可不想让自己的媳妇儿孩子到这地方来受苦,所以一直都是让孙尚香和小八带着小暄儿和小正儿在成都住下的。

    因此,虽然张溪很想老婆孩子,但这种情况下,张溪并没有要接老婆孩子来南中生活的想法。

    倒是孙尚香,每隔两个月就会有一封信过来,除了问候张溪的饮食起居外,还在信里隐晦的暗示张溪,如果真的憋不住的话,真要找个南中妹妹回来,她也认了。

    毕竟,张溪这次去南中,是当庲降都督的,也不知道任期是多久。张溪又不想让孙尚香等人去南中受苦,真要让张溪这么一直憋着,孙尚香觉得好像也不是很人道的样子。

    但实话实说,张溪确实因此动心过,可回头去南中随便溜达一圈回来后,张溪觉得吧,自己还是再忍忍,等到南中更加安定了,把妻子儿女一起接过来过日子算了。

    南中女子,哪怕是本地豪族的女儿,也不是张溪喜欢的类型。

    张溪比较喜欢那种肤白貌美类型的,对这年头的“小麦色”南中美女不太感冒。

    现在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好了。

    嗯,本来张溪是这么想的,但世事难预料。

    建安二十五年的二月下旬,就在张溪在庲降都督府偷懒,混过了快两个月的新年假期,准备再次投入工作的时候成都来使,要张溪赶紧启程,前往成都议事。

    这事儿,还真的是一件大事。

    建安二十五年一月,身在邺城的魏王曹操病逝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曹操的病逝,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开始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消息经过了北方细作的加急传递,通过襄阳的关羽,传递到了成都。

    二月初的时候,刘备得到了这个消息,把自己关在房内足足三天,然后,立刻召集了文武群臣议事。

    刘备要北伐。

    是的,刘备要趁着曹操病逝,曹丕刚刚继位的机会,北伐匡扶汉室。

    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唐突了,唐突到诸葛亮都没有反应过来。

    确实,按照《隆中对》的计划,一旦北方有变,刘备就应该出兵秦川,同时命令关羽进攻南阳,两线夹击,合攻曹魏。

    现在曹操病逝,确实可以说是“北方有变”。

    但曹操病逝之前,可是把自己势力范围内,该剪除的反对势力都剪除的差不多了的。

    现在的曹丕也不是年少继位,他今年都已经三十多了,这个政权的过渡,应该说是比较平稳的。

    因此,诸葛亮曾经委婉的劝说刘备,现在并不是北伐的最好机会。

    但刘备却私下里对诸葛亮说他今年也已经六十岁了。

    曹操是六十六岁病逝的,刘备自己也不确定,自己还有几年可以活了如果可能,刘备真的想在有生之年进军许都,再见大汉天子一面。

    其实刘备也知道,现在确实不是北伐的良机,但时间真的不多了。

    而且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不仅仅是刘备,还包括关羽和张飞。

    这两位,也都是年近六旬的人了,张飞还好点,五十出头,但关羽,今年也已经五十八岁了。

    如果再不北伐,那么等到将来他们老去,恐怕就没有机会再打回中原,迎回汉帝了。

    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共同的愿望,所以这次,刘备希望诸葛亮能体谅自己的心情,赞成自己的北伐方略。

    诸葛亮对此,无话可说。

    离开汉中王府后,诸葛亮就开始制定正式的北伐方略。

    虽然说,这时候北伐并不是最佳时机,但也不是说一点机会都没有。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中原腹地和河北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但在雍凉地区,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

    曹操收复雍州,也不过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儿,统治根基并不稳固,而且在雍州,还有长安这座象征意义极大的城市,如果能攻克长安,对刘备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至于凉州,这地方打从一百年前开始就对中央朝廷若即若离了。

    起因还真的不能怪凉州,是朝廷先放弃的凉州,让凉州的汉人豪强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跟西羌和西域胡人对抗,因此凉州不管是豪强还是百姓,对中央朝廷本身就不太有认同感。

    而凉州与雍州的连接处,其实很狭窄,也就是陇山的位置。

    如果这次北伐走祁山道,以占据陇山,实现断陇作为目标,收复凉州,窥视雍州,如果可能的话能打下长安,倒也不是不可以。

    这就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北伐策略。

    但刘备不是很满意。

    刘备就没想着管凉州的事儿。

    凉州这地方,除了战马外没有任何的好处,一旦占据凉州,就得不停的补贴凉州,同时还得防备西羌和胡人的进犯,牵扯不小的精力。

    而刘备现在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来跟凉州的豪强和胡人互相牵扯,他的目的,就是不管凉州的反应,也不用占据什么陇山,而是直接走陈仓道进入关中平原,进攻长安。

    然后再以长安为基地,策应襄樊的关羽进攻许都,自己领兵进攻洛阳,收复两京,迎回天子,兴复汉室。

    说到底,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是存在战略分歧的。

    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是一步一步走利用断陇隔绝凉州和中原的联系,先收复凉州,等消化了凉州,获得了凉州战马后,再进军雍州,占据长安。

    但刘备等不及了,他想要先占据雍州,占据长安,这样就可以窥视中原腹地,配合关羽对中原形成有效威胁,说不定等时机一到,就可以杀向洛阳和许都,救出天子,匡扶汉室了。

    至于凉州等救出天子后再说吧。

    有一说一,刘备的步子,迈的有点太大了。

    是的,这么做,确实是最快的兴复汉室的途径,成功了,刘备肯定会完成夙愿,流芳百世。

    但一旦事败,可能会导致益州士卒困在雍凉地区,进退不得,最终惨败,连跑的地方都没有。

    甚至连襄樊也可能受到牵连,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诸葛亮不得不考虑。

    因此,诸葛亮再三劝说刘备,三思而行这种方略,虽然也有成功的可能性,但风险实在太大。

    雍州这地方,可不是一块死地或者飞地啊,相反,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