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七百三十七章 青储
热门推荐:
奥特:龙剑道的旅程
青云仙途之正邪风云
奥特同人之啥都写不出来
全球冰封:开局获得修改器
穷人系统:滴血成金传奇
花都极品狂龙
精灵:这个小茂大不一样
重生拒戴绿帽!我改嫁前夫死对头
狂龙出山
有时候吧,诸葛亮都质疑,张溪的主治经典,到底是哪一本。
虽然早年间张溪曾经自称自己家是以《礼记》传家的,但这十几年相处下来,诸葛亮从来没从张溪身上看到一点接受《礼记》教诲的样子。
这货没得个离经叛道的名声,就已经是大家帮忙搂着的结果了。
张溪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最大的优点在于机变,什么事情他都能提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这些个见解有时候听上去很高深,有时候听上去很可笑,但终究诸葛亮是知道的,张溪有这方面的能力。
因此,当诸葛亮得知张溪的“青储之策”不是要弄干草之后,当下让张溪“细说之”。
可张溪也有点麻爪啊。
已经不是刚穿越那会儿了,觉得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就可以到处瞎显摆很多事情,其实现代人不过是知道一个大概,并不知道事情真正要去做的时候,会有多难。
如今的张溪,好歹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了,也是经历过十几年锻炼,熟悉实务的古代官僚了.站在他这个位置上,很多话,是不能随便瞎说的。
因此,张溪有些支支吾吾的,想着该怎么说。
而诸葛亮一看张溪这个德行,顿时心里也有所了然了。
十几年的相处下来,以诸葛亮的洞察力,还能不知道张溪为什么这样么?!
很显然,这个张元长,又犯了老毛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当初在荆南搞“沼泽化田”的时候那样,张溪能一眼看到长沙城外大片沼泽的价值,力主改造荆南沼泽,开拓良田.这就是张溪的能力体现。
但问题是,实际让张溪去搞这个事儿,他就给搞的稀里糊涂的,半年多下来,资料堆了一屋子,田地却没改造出多少来。
当然,如今的张溪肯定是成长了许多,让他现在去搞地方实务,不至于跟十几年前那样稀里糊涂,但.张溪的特点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他都能有个大概的应对方案,但并不知道这些方案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现在就这货的纠结劲,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这货在想办法补救呢。
“元长但说无妨,若有不妥,我等共议便可。”诸葛亮赶紧的说道。
这小子,真不能让他瞎想,不然吧,好主意也会在他的一通瞎想之下,变成坏主意。
这小子想的太多,而且特别容易想偏。
有主意就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集大家的智慧把事情办成也可以,没必要自己一个人瞎想。
顺带的,这也是给张溪宽心,让他放心大胆的说。
有了诸葛亮这句话,张溪确实放松了不少,顿了一下,开口说道,“溪年轻求学之际,曾偶得一书,书上记载过一种奇法:将春夏青草,切细后埋入深坑,冬日取出仍为青草,此谓之青储也。”
没人急吼吼的问什么“此书如今安在”这样的鬼话。
这年头的人,多少都有些师门独传的秘法,这些秘法大多是不能传授他人的,即使要说出来,也得托词从古书中看得.这是这年头的规矩。
人家愿意说出来,就已经是非常大度的表现了,你再急吼吼的追问“此书安在”,那就不礼貌了。
这是这个时代人的默契。
因此,当姜叙和赵云听了张溪的说辞后,第一个问题是
“元长可有把握?!”
那意思,张溪有没有尝试过,是不是这么做,真的能保存住青草?!
这才是真正干实事的人会问的问题,不问你方法从哪来,只要管用就行。
而张溪则微微摇头,说道,“溪亦曾验证过,所得半为腐草,半为青草也。腐草牲畜食之暴毙,青草牲畜食之,大多与鲜草无异,食多偶有小病,然数日既可康复。”
其实吧,张溪真没做过这个试验,他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去做这些试验穿越过来的时候比穷鬼好不到哪儿去,之后又是南征北战的,哪有功夫做这种试验。
但张溪上辈子的时候,有幸在逛小破站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讲述青储技术的视频。
虽然时隔太久了,一些细节可能已经记不清了,但大概的操作流程,以及青储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后果,张溪还是记得的。
青储这技术,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搞的,不能离的畜牧地太远,否则这些青储草料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流失营养。
再一个,要大规模搞青储,从成本角度考虑,窖储是最方便,成本也最低的青储方式。
可窖储有一个限制条件,必须是在地势高燥,土质坚硬,地下水位低,易排水、不积水的地方.这些地方,刚巧秦州和凉州都很符合。
那么唯一剩下的一个制约条件,就在于窖储的密闭性了。
青储技术,说白了,就是让贮存的青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鲜棵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一种贮存技术。
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壁垒,大概就是制造一个缺氧环境了。
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造铁罐头,或者是砌砖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现代社会,铁皮罐头和砖窖,都算是成本低廉的象征。
可在这个时代,铁那就是战略物资,世家家里又有几人能住的上砖瓦房的妥妥的奢侈品好不好。
因此,张溪能选择的,就是最传统的那种,在地上挖个深坑当地窖的方式,来实现这个青储技术。
可问题是,这种地窖的气密性往往不是很好,要是倒霉再遇到排水不利或者地下水渗透.这一窖的青储饲料,就会全部腐烂掉,最终变成毒饲料。
张溪故意这么说,就是要告诉姜叙和赵云,自己的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完整的,要是操作不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但,这在姜叙和赵云眼里,并不是什么缺点啊。
要知道,如今这个时代,一到了冬天,任何牲畜都只能吃干草度日,那个膘掉的,看着都心疼。
哪怕张溪的办法只有一半的成功率,可只要真的能在冬日让牲畜吃到如春夏一样的青草,都不要求长膘,只要不掉膘,那都是大功一件啊。
而且张溪的办法听上去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儿,就是挖一个深坑,注意不要挖到地下水,然后把青饲料切细碎了丢进去,压实了再封上土就可以了.这是个人都能干的事儿,有啥难度?!
现在两人根本不担心这个技术能有多少的成功率,这俩更担心的事情是.
“若此法可行需得派遣心腹之人操弄此事,不可使此法传出。”
赵云脸色凝重的说道。
这话立刻受到了来自姜叙的赞同。
秦州和凉州,都是边境州,四周别的不多,羌胡异族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法子要是传了出去,让那帮羌胡异族得到了.那凉州和秦州,恐怕就永无宁日了。
一些胡人小部落到是不要紧,得到这个方法后大概率是会引发一场混战,在没有哪个大势力一统草原前,暂时还不用担心。
但羌人.羌人部落间虽然也不算是太和睦,但羌人的身份认同感极强,而且在秦州,凉州附近也不缺乏大的羌人部落,真要是让他们壮大了力量,势必会选择南下侵掠,到时候麻烦的就是秦州和凉州了。
诸葛亮也觉得这事儿很有必要,不能一下子铺开,必须要严格管控。
但张溪却觉得没啥必要的。
因为啊,青储技术,在这个时代如果只能使用土窖储存的话,那么在没有发酵剂的帮助下,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花费人力物力去搞青储,最终成品只有那么一点.羌人哪有这种耐心去研发和改进青储技术。
因此吧,张溪认为,只要掌握好发酵剂的配方和配比,那么即使这个技术被羌人学去了,也无法撼动大汉的优势地位。
而这个发酵剂,在这个时代,只能是采用麦麸水一种.玉米这玩意儿,如今还在南美洲呆着呢,谁也弄不到。
只要控制住这个秘密不流失,你打死那帮羌人,他们都想不到原来麦麸还能有这个用处。
诸葛亮一听这话,顿时就放心了不少。
剩下的一点不放心,那是诸葛亮谨慎使然。
他要求赵云和姜叙回到凉州和秦州后,不要轻易推广这种办法。
要先找可靠之人进行试验,寻找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想办法慢慢的推广此事。
反正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都是休养生息的时间,暂时不会对外征战,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来搞这些事情。
一旦等到这个技术成熟了,那么在凉州和秦州,就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出一大批战马来。
到时候,朝廷会拨款给秦州和凉州,大量组建骑兵部队。
只要骑兵部队成熟,那就可以直接东进,收复中原了!!!
(本章完)
虽然早年间张溪曾经自称自己家是以《礼记》传家的,但这十几年相处下来,诸葛亮从来没从张溪身上看到一点接受《礼记》教诲的样子。
这货没得个离经叛道的名声,就已经是大家帮忙搂着的结果了。
张溪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最大的优点在于机变,什么事情他都能提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这些个见解有时候听上去很高深,有时候听上去很可笑,但终究诸葛亮是知道的,张溪有这方面的能力。
因此,当诸葛亮得知张溪的“青储之策”不是要弄干草之后,当下让张溪“细说之”。
可张溪也有点麻爪啊。
已经不是刚穿越那会儿了,觉得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就可以到处瞎显摆很多事情,其实现代人不过是知道一个大概,并不知道事情真正要去做的时候,会有多难。
如今的张溪,好歹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了,也是经历过十几年锻炼,熟悉实务的古代官僚了.站在他这个位置上,很多话,是不能随便瞎说的。
因此,张溪有些支支吾吾的,想着该怎么说。
而诸葛亮一看张溪这个德行,顿时心里也有所了然了。
十几年的相处下来,以诸葛亮的洞察力,还能不知道张溪为什么这样么?!
很显然,这个张元长,又犯了老毛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当初在荆南搞“沼泽化田”的时候那样,张溪能一眼看到长沙城外大片沼泽的价值,力主改造荆南沼泽,开拓良田.这就是张溪的能力体现。
但问题是,实际让张溪去搞这个事儿,他就给搞的稀里糊涂的,半年多下来,资料堆了一屋子,田地却没改造出多少来。
当然,如今的张溪肯定是成长了许多,让他现在去搞地方实务,不至于跟十几年前那样稀里糊涂,但.张溪的特点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他都能有个大概的应对方案,但并不知道这些方案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现在就这货的纠结劲,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这货在想办法补救呢。
“元长但说无妨,若有不妥,我等共议便可。”诸葛亮赶紧的说道。
这小子,真不能让他瞎想,不然吧,好主意也会在他的一通瞎想之下,变成坏主意。
这小子想的太多,而且特别容易想偏。
有主意就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集大家的智慧把事情办成也可以,没必要自己一个人瞎想。
顺带的,这也是给张溪宽心,让他放心大胆的说。
有了诸葛亮这句话,张溪确实放松了不少,顿了一下,开口说道,“溪年轻求学之际,曾偶得一书,书上记载过一种奇法:将春夏青草,切细后埋入深坑,冬日取出仍为青草,此谓之青储也。”
没人急吼吼的问什么“此书如今安在”这样的鬼话。
这年头的人,多少都有些师门独传的秘法,这些秘法大多是不能传授他人的,即使要说出来,也得托词从古书中看得.这是这年头的规矩。
人家愿意说出来,就已经是非常大度的表现了,你再急吼吼的追问“此书安在”,那就不礼貌了。
这是这个时代人的默契。
因此,当姜叙和赵云听了张溪的说辞后,第一个问题是
“元长可有把握?!”
那意思,张溪有没有尝试过,是不是这么做,真的能保存住青草?!
这才是真正干实事的人会问的问题,不问你方法从哪来,只要管用就行。
而张溪则微微摇头,说道,“溪亦曾验证过,所得半为腐草,半为青草也。腐草牲畜食之暴毙,青草牲畜食之,大多与鲜草无异,食多偶有小病,然数日既可康复。”
其实吧,张溪真没做过这个试验,他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去做这些试验穿越过来的时候比穷鬼好不到哪儿去,之后又是南征北战的,哪有功夫做这种试验。
但张溪上辈子的时候,有幸在逛小破站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讲述青储技术的视频。
虽然时隔太久了,一些细节可能已经记不清了,但大概的操作流程,以及青储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后果,张溪还是记得的。
青储这技术,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搞的,不能离的畜牧地太远,否则这些青储草料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流失营养。
再一个,要大规模搞青储,从成本角度考虑,窖储是最方便,成本也最低的青储方式。
可窖储有一个限制条件,必须是在地势高燥,土质坚硬,地下水位低,易排水、不积水的地方.这些地方,刚巧秦州和凉州都很符合。
那么唯一剩下的一个制约条件,就在于窖储的密闭性了。
青储技术,说白了,就是让贮存的青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鲜棵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一种贮存技术。
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壁垒,大概就是制造一个缺氧环境了。
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造铁罐头,或者是砌砖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现代社会,铁皮罐头和砖窖,都算是成本低廉的象征。
可在这个时代,铁那就是战略物资,世家家里又有几人能住的上砖瓦房的妥妥的奢侈品好不好。
因此,张溪能选择的,就是最传统的那种,在地上挖个深坑当地窖的方式,来实现这个青储技术。
可问题是,这种地窖的气密性往往不是很好,要是倒霉再遇到排水不利或者地下水渗透.这一窖的青储饲料,就会全部腐烂掉,最终变成毒饲料。
张溪故意这么说,就是要告诉姜叙和赵云,自己的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完整的,要是操作不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但,这在姜叙和赵云眼里,并不是什么缺点啊。
要知道,如今这个时代,一到了冬天,任何牲畜都只能吃干草度日,那个膘掉的,看着都心疼。
哪怕张溪的办法只有一半的成功率,可只要真的能在冬日让牲畜吃到如春夏一样的青草,都不要求长膘,只要不掉膘,那都是大功一件啊。
而且张溪的办法听上去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儿,就是挖一个深坑,注意不要挖到地下水,然后把青饲料切细碎了丢进去,压实了再封上土就可以了.这是个人都能干的事儿,有啥难度?!
现在两人根本不担心这个技术能有多少的成功率,这俩更担心的事情是.
“若此法可行需得派遣心腹之人操弄此事,不可使此法传出。”
赵云脸色凝重的说道。
这话立刻受到了来自姜叙的赞同。
秦州和凉州,都是边境州,四周别的不多,羌胡异族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法子要是传了出去,让那帮羌胡异族得到了.那凉州和秦州,恐怕就永无宁日了。
一些胡人小部落到是不要紧,得到这个方法后大概率是会引发一场混战,在没有哪个大势力一统草原前,暂时还不用担心。
但羌人.羌人部落间虽然也不算是太和睦,但羌人的身份认同感极强,而且在秦州,凉州附近也不缺乏大的羌人部落,真要是让他们壮大了力量,势必会选择南下侵掠,到时候麻烦的就是秦州和凉州了。
诸葛亮也觉得这事儿很有必要,不能一下子铺开,必须要严格管控。
但张溪却觉得没啥必要的。
因为啊,青储技术,在这个时代如果只能使用土窖储存的话,那么在没有发酵剂的帮助下,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花费人力物力去搞青储,最终成品只有那么一点.羌人哪有这种耐心去研发和改进青储技术。
因此吧,张溪认为,只要掌握好发酵剂的配方和配比,那么即使这个技术被羌人学去了,也无法撼动大汉的优势地位。
而这个发酵剂,在这个时代,只能是采用麦麸水一种.玉米这玩意儿,如今还在南美洲呆着呢,谁也弄不到。
只要控制住这个秘密不流失,你打死那帮羌人,他们都想不到原来麦麸还能有这个用处。
诸葛亮一听这话,顿时就放心了不少。
剩下的一点不放心,那是诸葛亮谨慎使然。
他要求赵云和姜叙回到凉州和秦州后,不要轻易推广这种办法。
要先找可靠之人进行试验,寻找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想办法慢慢的推广此事。
反正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都是休养生息的时间,暂时不会对外征战,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来搞这些事情。
一旦等到这个技术成熟了,那么在凉州和秦州,就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出一大批战马来。
到时候,朝廷会拨款给秦州和凉州,大量组建骑兵部队。
只要骑兵部队成熟,那就可以直接东进,收复中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