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七百七十章 擅自出兵
<\/b>
是的,曹真是擅自出兵的。
甚至曹真是在领兵出了潼关后,才再次上书给曹叡,告知大魏天子自己出兵反攻关中的行为。
实话实说,曹叡接到这份疏奏的时候,是真的又气又急!!!
无诏调兵出征,他怎么敢!!!!
曹叡登基才三年,本就是威信不着的时候,如今曹真作为宗族将领,居然做出这种可以称之为“谋逆”的事情来,曹叡要是不气,那才是真的有问题了。
但曹叡这个人,政治智商真不低,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他那个老爹都要高一点他知道,这时候追究曹真的叛逆之举,搞不好真的能把曹真给逼反了。
曹真姓曹,这个姓,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在于,宗族将领,必然天生护卫大魏朝廷,大魏朝廷不在了,这些宗族将领的荣华富贵也会受到影响。
但坏处在于,宗族将领,护卫朝廷却不一定会护卫天子武皇帝子嗣那么多,也不是一定要曹叡来当这个天子。
尤其是曹真这种历经两朝,又有军权,又有辅政大臣身份的特殊宗室将领,曹叡还真的不敢直接下诏问罪。
再加上曹真从军二十多年,在军中威望甚高,而在朝中,曹真的亲信党羽也不少,真要把曹真逼反了,朝廷动荡,对曹叡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
即使是曹叡的心腹秦朗,也劝说曹魏,需要从大局出发,重新考虑这个事情。
尤其是秦朗提醒曹叡严格说起来,曹真还不能完全算是无诏出兵。
早在太和三年的春季,当朝议决定了反攻关中的大策略之后,曹叡拜曹真为大将军,并且赐予了假节之权,让曹真主持整个反攻策略的进行。
曹真是大将军,本身就有调动天下兵马的权利,而有了假节之权,他什么时候选择出兵,都是可以的,并不需要特别上奏朝廷。
曹叡要以无诏出兵为理由治罪曹真,从情理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从法理上讲,是站不住脚的。
而最要命的是,当时曹叡为了显示对曹真的信重,同时也是为了收拢朝中老臣的心,曹叡还在朝议上,对曹真说过类似于“西北之事,决之于将军”的话,满朝文武可都听到了。
曹真真要拿这个说事儿,说“战机不可失”之类的话,曹叡最多也只能象征性的惩罚一下曹真,不可能做的太过的。
秦朗这么一提醒,曹叡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事儿后悔的肠子都快青了。
眼看曹叡已经慢慢的消气,从愤怒转为后悔了,秦朗这才继续委婉的劝说曹叡。
曹真出兵都已经出了,不说追不回来,就算能追回来,也不好追了会影响军心士气的。
倒不如想想办法,该如何应对,保证曹真的大军后勤,不要让曹真大军遇到什么闪失。
而这个提议,也终于是提醒了曹叡。
之前曹真送来的疏奏,曹叡已经看到了,他也不是不想回复曹真,而是需要结合形势,询问朝中心腹重臣,做出决断后,再给曹真回复谁知道曹真那么的沉不住气,居然做出了擅自出兵的举动来。
是的,现在曹叡也转变了思路,不再纠缠在曹真是不是无诏出兵了,而是把曹真的行为定义为擅自出兵,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
曹真立刻下诏,急令刘晔,董昭,陈矫三人入宫,密议此事。
之所以召集这三人,是因为这三人全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如今都是身居高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曹真有太多的牵连。
这三人才能给曹叡最合适的建议。
而这三人受到曹叡召见,得知曹真“擅自出兵”的事情后,一个个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天子都已经给曹真的行为定性了,那就不是要他们三个来帮着想怎么处置曹真的,应该是让自己几个人帮着出主意,该如何善后的。
资格最老的陈矫开口,说道,“臣以为,大将军所为,不合礼制,本当严惩。然如今大将军领兵在外,不可分心,切待大将军回朝后,再做论处。”
陈矫这话的意思呢,已经是很明显。
事情已经这样了,兵也已经派出去了,叫是叫不回来了还是让曹真先打吧,打完了回来再算账。
打赢了,小惩大诫,将来逐步的收回曹真手里的兵权,给曹真一个体面富贵的晚年也就是了。
打输了该怎么罚怎么罚,不用有太多的顾忌。
甚至于以陈矫的性格脾气,要换成是他擅自出兵还打输了,自己赶紧找棵歪脖子树上吊算了,哪里还有脸再回来?!
陈矫这话一出,基本就算是奠定了这次密议的基调,刘晔和董昭也都同意,暂时先让曹真领兵作战,朝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切都等曹真打完回来再说。
但是呢,刘晔和董昭对这个保障工作,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常规的后勤保障,比如粮草军需的供养,细作情报的提供,肯定是要全部围绕着出征大军来做的,毕竟是自家的军队,谁也不希望自家军队打仗因为粮草不足或者情报问题打败仗。
但是,曹真这个人,和他的指挥决策层,不能就这么放任他自由发挥。
从曹真擅自出兵的行为,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很难说这次反攻关中,曹真会不会按照原定计划执行。
擅自出兵,说明曹真如今的心态已经乱了,有些急于求成这样的心态领兵作战,是兵家大忌,不能放任曹真用这种心态去对阵蜀贼。
尤其蜀贼的雍州刺史张溪,是一个谨慎小心,又擅长机变的人,面对这种人,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能着急,不能犯错,否则的话,就是送上门去给人家揍。
曹真如今的心态是肯定斗不过那个张元长的,必须要有个人能够去制衡曹真,勒住曹真的躁动心态的缰绳。
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从他给曹叡的那封信里就能看的出来,是对司马懿有着非常大的不满的,这也就导致了曹真是不是会按照之前商量好的策略进兵,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没别的,反攻关中的实际策略,虽然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其中曹真,司马懿,刘晔,夏侯尚等人都有参与,但总体框架,却是司马懿一个人提出来的。
换句话说,这个反攻关中的实际实施计划,是司马懿提议,其他人帮着完善的说是司马懿提出的作战计划也说的过去。
以曹真如今的急躁心态,再加上对司马懿的嫌隙态度,他要是不想用司马懿提出的原定计划,临时自己改变战略计划,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可就是大忌了。
先不说此前的各种准备可能因此而白费,就说曹真真不是在场的所有人都小瞧了曹真,主要是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曹真如果单靠自己的能力和谋略,真不是那个张元长的对手。
虽然很郁闷曹魏朝廷能对付张溪的人不是没有,但肯定不是曹真。
所以啊,刘晔和董昭都建议曹叡,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赶去曹真的营中,一方面稳定曹真的心态,另一方面,督促曹真按照原定计划实行反攻策略。
而这个人选不太好找。
首先,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镇住曹真。
这样的人,必须是老臣甚至最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
曹真这个人吧,虽然在同辈中有些自傲,但对老臣还都是很敬重的。
其次,这个老臣要懂得轻重,了解分寸,不能是那种性格耿直的人,需要有足够的技巧劝说曹真接受意见,也不能是那种倚老卖老的人,仗着资历乱指挥,打乱军队的战阵部署。
第三,这个老臣,最好还是跟曹真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容易被曹真接受。
这么一盘算下来,满朝文武一筛选,符合条件的,也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新任大魏司徒,王朗,王景兴。
王朗是曹操时期的老臣,而且是天下大儒,名望卓着。
王朗这个人也非常的识时务,懂人心,在大魏朝廷内人缘一直不错,跟各大世家和曹氏宗族之前的关系都很好。
王朗的儿子王肃,跟曹真还是莫逆之交,两个人私交甚笃。
而且最重要的是,王朗此人,文学造诣极高,但不通军事,也从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指手画脚。
几个条件都符合,简直是最合适的劝说曹真的人选。
唯一有一点让包括曹叡在内的人不放心的是,王朗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
让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家出征,实在是有点不太人道哈!
曹叡本来不想让老人家这个年纪还要经历军伍之苦,想要另换他人可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
无奈,曹叡只能宣诏王朗入宫,跟他讲明白现在的情况,让王朗自己做决定。
他要是愿意去,曹叡就派他去,要是不愿意去,曹叡也不会勉强他。
毕竟年纪真的太大了,曹叡还不至于如此的丧心病狂。
可以说,曹叡询问王朗的意见,是发自真心的。
但王朗面对曹叡的询问,他却不能不多想。
曹叡继位后,立刻提拔王朗为司徒这可是三公之列,人臣之极了。
曹叡对王朗,是有知遇之恩的。
而如今,身为天子的曹叡有困难需要臣子解决,王朗身为魏臣,他能说出任何拒绝的话来么?!
拒绝的话,天子虽然明说不强求,但心里怎么想,谁知道呢。
接受的话,就算这把老骨头殁于王事,子孙后代的前途也有了保证。
老头子如今已经活了七十有六了,还能再活几年?!
有这样的天降好事,王朗能拒绝就有鬼了!!!
(本章完)
。
是的,曹真是擅自出兵的。
甚至曹真是在领兵出了潼关后,才再次上书给曹叡,告知大魏天子自己出兵反攻关中的行为。
实话实说,曹叡接到这份疏奏的时候,是真的又气又急!!!
无诏调兵出征,他怎么敢!!!!
曹叡登基才三年,本就是威信不着的时候,如今曹真作为宗族将领,居然做出这种可以称之为“谋逆”的事情来,曹叡要是不气,那才是真的有问题了。
但曹叡这个人,政治智商真不低,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他那个老爹都要高一点他知道,这时候追究曹真的叛逆之举,搞不好真的能把曹真给逼反了。
曹真姓曹,这个姓,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在于,宗族将领,必然天生护卫大魏朝廷,大魏朝廷不在了,这些宗族将领的荣华富贵也会受到影响。
但坏处在于,宗族将领,护卫朝廷却不一定会护卫天子武皇帝子嗣那么多,也不是一定要曹叡来当这个天子。
尤其是曹真这种历经两朝,又有军权,又有辅政大臣身份的特殊宗室将领,曹叡还真的不敢直接下诏问罪。
再加上曹真从军二十多年,在军中威望甚高,而在朝中,曹真的亲信党羽也不少,真要把曹真逼反了,朝廷动荡,对曹叡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
即使是曹叡的心腹秦朗,也劝说曹魏,需要从大局出发,重新考虑这个事情。
尤其是秦朗提醒曹叡严格说起来,曹真还不能完全算是无诏出兵。
早在太和三年的春季,当朝议决定了反攻关中的大策略之后,曹叡拜曹真为大将军,并且赐予了假节之权,让曹真主持整个反攻策略的进行。
曹真是大将军,本身就有调动天下兵马的权利,而有了假节之权,他什么时候选择出兵,都是可以的,并不需要特别上奏朝廷。
曹叡要以无诏出兵为理由治罪曹真,从情理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从法理上讲,是站不住脚的。
而最要命的是,当时曹叡为了显示对曹真的信重,同时也是为了收拢朝中老臣的心,曹叡还在朝议上,对曹真说过类似于“西北之事,决之于将军”的话,满朝文武可都听到了。
曹真真要拿这个说事儿,说“战机不可失”之类的话,曹叡最多也只能象征性的惩罚一下曹真,不可能做的太过的。
秦朗这么一提醒,曹叡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事儿后悔的肠子都快青了。
眼看曹叡已经慢慢的消气,从愤怒转为后悔了,秦朗这才继续委婉的劝说曹叡。
曹真出兵都已经出了,不说追不回来,就算能追回来,也不好追了会影响军心士气的。
倒不如想想办法,该如何应对,保证曹真的大军后勤,不要让曹真大军遇到什么闪失。
而这个提议,也终于是提醒了曹叡。
之前曹真送来的疏奏,曹叡已经看到了,他也不是不想回复曹真,而是需要结合形势,询问朝中心腹重臣,做出决断后,再给曹真回复谁知道曹真那么的沉不住气,居然做出了擅自出兵的举动来。
是的,现在曹叡也转变了思路,不再纠缠在曹真是不是无诏出兵了,而是把曹真的行为定义为擅自出兵,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
曹真立刻下诏,急令刘晔,董昭,陈矫三人入宫,密议此事。
之所以召集这三人,是因为这三人全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如今都是身居高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曹真有太多的牵连。
这三人才能给曹叡最合适的建议。
而这三人受到曹叡召见,得知曹真“擅自出兵”的事情后,一个个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天子都已经给曹真的行为定性了,那就不是要他们三个来帮着想怎么处置曹真的,应该是让自己几个人帮着出主意,该如何善后的。
资格最老的陈矫开口,说道,“臣以为,大将军所为,不合礼制,本当严惩。然如今大将军领兵在外,不可分心,切待大将军回朝后,再做论处。”
陈矫这话的意思呢,已经是很明显。
事情已经这样了,兵也已经派出去了,叫是叫不回来了还是让曹真先打吧,打完了回来再算账。
打赢了,小惩大诫,将来逐步的收回曹真手里的兵权,给曹真一个体面富贵的晚年也就是了。
打输了该怎么罚怎么罚,不用有太多的顾忌。
甚至于以陈矫的性格脾气,要换成是他擅自出兵还打输了,自己赶紧找棵歪脖子树上吊算了,哪里还有脸再回来?!
陈矫这话一出,基本就算是奠定了这次密议的基调,刘晔和董昭也都同意,暂时先让曹真领兵作战,朝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切都等曹真打完回来再说。
但是呢,刘晔和董昭对这个保障工作,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常规的后勤保障,比如粮草军需的供养,细作情报的提供,肯定是要全部围绕着出征大军来做的,毕竟是自家的军队,谁也不希望自家军队打仗因为粮草不足或者情报问题打败仗。
但是,曹真这个人,和他的指挥决策层,不能就这么放任他自由发挥。
从曹真擅自出兵的行为,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很难说这次反攻关中,曹真会不会按照原定计划执行。
擅自出兵,说明曹真如今的心态已经乱了,有些急于求成这样的心态领兵作战,是兵家大忌,不能放任曹真用这种心态去对阵蜀贼。
尤其蜀贼的雍州刺史张溪,是一个谨慎小心,又擅长机变的人,面对这种人,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能着急,不能犯错,否则的话,就是送上门去给人家揍。
曹真如今的心态是肯定斗不过那个张元长的,必须要有个人能够去制衡曹真,勒住曹真的躁动心态的缰绳。
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从他给曹叡的那封信里就能看的出来,是对司马懿有着非常大的不满的,这也就导致了曹真是不是会按照之前商量好的策略进兵,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没别的,反攻关中的实际策略,虽然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其中曹真,司马懿,刘晔,夏侯尚等人都有参与,但总体框架,却是司马懿一个人提出来的。
换句话说,这个反攻关中的实际实施计划,是司马懿提议,其他人帮着完善的说是司马懿提出的作战计划也说的过去。
以曹真如今的急躁心态,再加上对司马懿的嫌隙态度,他要是不想用司马懿提出的原定计划,临时自己改变战略计划,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可就是大忌了。
先不说此前的各种准备可能因此而白费,就说曹真真不是在场的所有人都小瞧了曹真,主要是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曹真如果单靠自己的能力和谋略,真不是那个张元长的对手。
虽然很郁闷曹魏朝廷能对付张溪的人不是没有,但肯定不是曹真。
所以啊,刘晔和董昭都建议曹叡,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赶去曹真的营中,一方面稳定曹真的心态,另一方面,督促曹真按照原定计划实行反攻策略。
而这个人选不太好找。
首先,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镇住曹真。
这样的人,必须是老臣甚至最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
曹真这个人吧,虽然在同辈中有些自傲,但对老臣还都是很敬重的。
其次,这个老臣要懂得轻重,了解分寸,不能是那种性格耿直的人,需要有足够的技巧劝说曹真接受意见,也不能是那种倚老卖老的人,仗着资历乱指挥,打乱军队的战阵部署。
第三,这个老臣,最好还是跟曹真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容易被曹真接受。
这么一盘算下来,满朝文武一筛选,符合条件的,也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新任大魏司徒,王朗,王景兴。
王朗是曹操时期的老臣,而且是天下大儒,名望卓着。
王朗这个人也非常的识时务,懂人心,在大魏朝廷内人缘一直不错,跟各大世家和曹氏宗族之前的关系都很好。
王朗的儿子王肃,跟曹真还是莫逆之交,两个人私交甚笃。
而且最重要的是,王朗此人,文学造诣极高,但不通军事,也从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指手画脚。
几个条件都符合,简直是最合适的劝说曹真的人选。
唯一有一点让包括曹叡在内的人不放心的是,王朗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
让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家出征,实在是有点不太人道哈!
曹叡本来不想让老人家这个年纪还要经历军伍之苦,想要另换他人可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
无奈,曹叡只能宣诏王朗入宫,跟他讲明白现在的情况,让王朗自己做决定。
他要是愿意去,曹叡就派他去,要是不愿意去,曹叡也不会勉强他。
毕竟年纪真的太大了,曹叡还不至于如此的丧心病狂。
可以说,曹叡询问王朗的意见,是发自真心的。
但王朗面对曹叡的询问,他却不能不多想。
曹叡继位后,立刻提拔王朗为司徒这可是三公之列,人臣之极了。
曹叡对王朗,是有知遇之恩的。
而如今,身为天子的曹叡有困难需要臣子解决,王朗身为魏臣,他能说出任何拒绝的话来么?!
拒绝的话,天子虽然明说不强求,但心里怎么想,谁知道呢。
接受的话,就算这把老骨头殁于王事,子孙后代的前途也有了保证。
老头子如今已经活了七十有六了,还能再活几年?!
有这样的天降好事,王朗能拒绝就有鬼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