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顺流而下
事实证明,孙和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他既没有身为一个帝王该有的隐忍和果决,也没有孙权的制衡能力,甚至于,他连在什么情况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都不知道。
孙和二次掌权之后,不停顾雍的再三劝诫,执意要把从江夏回到建业的全琮收押下狱,追究他战事不利之责。
甚至连孙鲁班再三的求情都不管用。
紧接着,孙和又以监国太子的名义下诏,下令吕岱放弃交州,领兵退回扬州,然后交付兵权给丹阳太守吕据,单独北上,回建业听候调遣。
诏书虽然是这么下的,但问题是真把吕岱当傻子玩呐?!
有了全琮这个前车之鉴,吕岱除非了是脑残了,才会选择放弃兵权,一个人单独北上。
现在孙和是摆明了要清算鲁王孙霸一派的人,吕岱怎么可能会白白的去送死?!
因此,吕岱在接到孙和的诏命后,直接以“战事不利,不宜轻撤”为由,拒绝了调令,强行留在交州,不走了。
吕岱终究是三平交州的人物,他能力不是问题,在交州也不缺乏人脉关系,甚至来说,交州的士卒和百姓,对吕岱的认可度,还要高于东吴孙氏.吕岱不想走,谁也赶不走他。
甚至,吕岱还直接下令封锁了从南海郡通往扬州的通道,学了一出南越王赵佗。
虽然吕岱没有公开反叛割据,但自守待变却是实际上的事实。
得到这个回报后的孙和是暴跳如雷,他当即就想要发兵交州,征讨吕岱.给顾雍急的啊,都快上蹿下跳了。
如今蜀汉大军压境,北面的徐州可以确定是丢了,淮南地区的压力也不小,西面的蜀贼已经过江打到了秣陵郡.哪儿还有多余的兵力去征讨吕岱。
按照顾雍的想法,他是建议孙和,只要吕岱还在表面上尊奉大吴皇室,承认自己是大吴臣子,那么有些事情现在就不要去追究,等到先击退了蜀贼再说。
哪个是大敌,哪个是芥藓之疾,要分清楚。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增援秣陵,豫章郡,同时保证淮南地区的粮草供应,守住这两个关键的节点。
有一说一,顾雍差点就说服了孙和。
孙和虽然挺废物的吧,但他好歹做了几年太子,多少有点政治基础在。
顾雍一个人这么说,孙和可能不会听,但孙和的谋臣们大多都是这个建议的话,那孙和还是能听的进去的。
但,顾雍千不该,万不该的,不该建议孙和释放全琮,然后让全琮率领吴郡郡兵去增援秣陵郡的朱然。
顾雍这个建议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孙和,为了东吴。
一方面,东吴现在真的就不剩下几个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将军了,全琮是增援秣陵最合适的人选.只要这次提前确定好以朱然为帅的话,就不会重蹈覆辙。
而且估计这次全琮也不敢跟朱然叫板,毕竟他算是“戴罪之身”。
另一方面,孙和如果真的愿意重新启用全琮,还可以重新安抚朝中的鲁王一派,缓和朝政关系,甚至说不定连吕岱那边,也能有所收敛。
不求吕岱重新归附,至少不至于把他逼急了,直接造反。
顾雍真的是为了东吴在考虑但可惜,这个建议,彻底激怒了孙和。
在孙和看来,自己之前的做法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清算鲁王一派,如今顾雍的建议,却是要他自己打自己的脸.这么有损自己威严的事情,他打死不会做的。
说到底,还是格局的问题,孙和就没有作为主君的格局。
因此,孙和不仅没有采用顾雍的建议,相反,他直接越过了有司,下诏处死全琮。
然后就引发了第二次太初宫变。
上次发动宫变的人是孙霸,而这次发动宫变的人,却是大吴长公主孙鲁班。
全琮是东吴长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孙和下诏要处死全琮,孙鲁班也会受到牵连不是孙鲁班多么的爱全琮,纯粹是孙鲁班受不了那种被人抛弃的滋味。
本来孙权最喜欢的子女就是她,她一直是享受着荣华富贵的人。
可如今,孙权病重,孙和监国,一掌权,她的吃穿用度就遭到了削减,封地也被减少了两千亩孙鲁班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
现在,孙和不顾自己的求情,执意要处死自己的丈夫.孙鲁班以后还能有个屁的好日子过啊。
再加上孙鲁班以前也一直是站在鲁王孙霸一侧的,万一孙和这个弟弟真不讲情面的要追究自己,那孙鲁班不死也不好到哪儿去。
所以,孙鲁班决定了,拼一把。
而且,孙鲁班做事,可比孙霸要聪明的多,她知道自己的势力不多,也没有大义名分,要想彻底把孙和搞下来,就必须尽可能的多的联络各方力量,这样才有胜算。
因此,孙鲁班不仅联络了鲁王旧部,同时还用长公主的身份,拉拢了一批原本处在中立位置的世家大族,一起在太初宫发动了兵变。
孙和显然不是孙权,他对太初宫的掌控能力显然不如他老爹,对朝廷内部气氛变化的敏感度也差了很多.当然,最重要的事,太初宫禁卫,依然还是听命于孙权,而不是孙和。
因此,当发动第二次太初宫变的人是孙鲁班,而太初宫的真正主人又没有下令平叛的情况下,孙和根本不可能有胜算。
更要命的事,在太初宫变的第二天,已经久病不理朝政的孙权,却突然的出现了太初宫内,主持召开了大朝会。
大朝会上,孙权不仅没有追责孙鲁班发动兵变的责任,反而是下诏废除了太子孙和之位,改立孙亮为太子,诏命顾雍,全琮,孙弘三人辅政。
孙权的突然出面,给这场宫变的性质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让原本对孙鲁班发动兵变持反对态度的东吴朝臣集体沉默了。
以东吴的特殊政治体制,一个公主,在没有人背后支持的情况,想要发动宫变容易,但想要掌控朝政,实在是太难了。
因此,这场太初宫变,很让人怀疑,到底是孙鲁班发动的,还是孙权授意孙鲁班发动的。
毕竟,就孙和之前做出的那些决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合格君主所谓,孙权要是真的不满意,想要废掉孙和,也完全说得过去。
只是,比较让人费解的地方就在于.孙权如果真的不满意孙和的话,直接废掉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发动宫变这么激烈残酷啊。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地方。
而这一场宫变的真正前后经过,注定要成为一个谜团.孙权在这次公开露面后的第二天,再次病重昏迷。
而新太子孙亮,今年才六岁,要他监国根本不可能,因此东吴的朝政权利,完全落入到了顾雍,孙弘,全琮手里。
准确的说,是落到了孙弘和全琮的手里.顾雍也病了。
顾雍生病,还真的没啥阴谋,他是真的病了。
顾雍也已经是六十多的人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张昭那样的长寿的,顾雍这些年的身体,也确实谈不上多好。
再加上前段时间一直是顾雍在操劳,帮着孙和擦屁股,能帮顾雍分担政务或者军务的人,全都被孙和给丢到大牢里去了,顾雍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最后再来了这么一出太初宫变,导致顾雍在操劳过度和担惊受怕的联合打击下,终于是病倒了。
而到了这个年纪的老人,一旦生病,想要再康复,就比较难了。
就在太初宫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顾雍就因病过世了甚至都没有孙权的病拖的时间长。
而在孙弘和全琮的操持下,东吴的各项事务,倒也勉强运转起来了。
首先是交州的吕岱。
全琮在掌握朝政后,立刻派人给吕岱送去诏书,封吕岱为大将军,宁安侯,交州都督.说白了还是顾雍的旧策略,先稳住吕岱再说。
其次,是秣陵郡援兵.全琮重新启用了在牢里呆了快半年的步骘,让他官复原职,然后以骠骑将军的名义,率领吴郡,会稽郡的郡兵,尽快西进增援秣陵郡朱然。
最后,就是筹措粮草,供应淮南陆逊,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得不说,比孙和在位的时候要好得多。
只是,这套组合拳虽然是现在东吴最好的应对,但,终究还是有些晚了。
第二次太初宫变后的第二个月,大汉水军在鄱阳湖困住了退到这里的东吴水军,经过一番激战之后,丁奉终究寡不敌众,败退往长江下游。
大汉水军,顺流而下。
而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几乎同一时间,东吴至尊孙权,在太初宫内病逝。
三国时代的最后一位英主,就此陨落。
(本章完)
他既没有身为一个帝王该有的隐忍和果决,也没有孙权的制衡能力,甚至于,他连在什么情况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都不知道。
孙和二次掌权之后,不停顾雍的再三劝诫,执意要把从江夏回到建业的全琮收押下狱,追究他战事不利之责。
甚至连孙鲁班再三的求情都不管用。
紧接着,孙和又以监国太子的名义下诏,下令吕岱放弃交州,领兵退回扬州,然后交付兵权给丹阳太守吕据,单独北上,回建业听候调遣。
诏书虽然是这么下的,但问题是真把吕岱当傻子玩呐?!
有了全琮这个前车之鉴,吕岱除非了是脑残了,才会选择放弃兵权,一个人单独北上。
现在孙和是摆明了要清算鲁王孙霸一派的人,吕岱怎么可能会白白的去送死?!
因此,吕岱在接到孙和的诏命后,直接以“战事不利,不宜轻撤”为由,拒绝了调令,强行留在交州,不走了。
吕岱终究是三平交州的人物,他能力不是问题,在交州也不缺乏人脉关系,甚至来说,交州的士卒和百姓,对吕岱的认可度,还要高于东吴孙氏.吕岱不想走,谁也赶不走他。
甚至,吕岱还直接下令封锁了从南海郡通往扬州的通道,学了一出南越王赵佗。
虽然吕岱没有公开反叛割据,但自守待变却是实际上的事实。
得到这个回报后的孙和是暴跳如雷,他当即就想要发兵交州,征讨吕岱.给顾雍急的啊,都快上蹿下跳了。
如今蜀汉大军压境,北面的徐州可以确定是丢了,淮南地区的压力也不小,西面的蜀贼已经过江打到了秣陵郡.哪儿还有多余的兵力去征讨吕岱。
按照顾雍的想法,他是建议孙和,只要吕岱还在表面上尊奉大吴皇室,承认自己是大吴臣子,那么有些事情现在就不要去追究,等到先击退了蜀贼再说。
哪个是大敌,哪个是芥藓之疾,要分清楚。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增援秣陵,豫章郡,同时保证淮南地区的粮草供应,守住这两个关键的节点。
有一说一,顾雍差点就说服了孙和。
孙和虽然挺废物的吧,但他好歹做了几年太子,多少有点政治基础在。
顾雍一个人这么说,孙和可能不会听,但孙和的谋臣们大多都是这个建议的话,那孙和还是能听的进去的。
但,顾雍千不该,万不该的,不该建议孙和释放全琮,然后让全琮率领吴郡郡兵去增援秣陵郡的朱然。
顾雍这个建议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孙和,为了东吴。
一方面,东吴现在真的就不剩下几个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将军了,全琮是增援秣陵最合适的人选.只要这次提前确定好以朱然为帅的话,就不会重蹈覆辙。
而且估计这次全琮也不敢跟朱然叫板,毕竟他算是“戴罪之身”。
另一方面,孙和如果真的愿意重新启用全琮,还可以重新安抚朝中的鲁王一派,缓和朝政关系,甚至说不定连吕岱那边,也能有所收敛。
不求吕岱重新归附,至少不至于把他逼急了,直接造反。
顾雍真的是为了东吴在考虑但可惜,这个建议,彻底激怒了孙和。
在孙和看来,自己之前的做法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清算鲁王一派,如今顾雍的建议,却是要他自己打自己的脸.这么有损自己威严的事情,他打死不会做的。
说到底,还是格局的问题,孙和就没有作为主君的格局。
因此,孙和不仅没有采用顾雍的建议,相反,他直接越过了有司,下诏处死全琮。
然后就引发了第二次太初宫变。
上次发动宫变的人是孙霸,而这次发动宫变的人,却是大吴长公主孙鲁班。
全琮是东吴长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孙和下诏要处死全琮,孙鲁班也会受到牵连不是孙鲁班多么的爱全琮,纯粹是孙鲁班受不了那种被人抛弃的滋味。
本来孙权最喜欢的子女就是她,她一直是享受着荣华富贵的人。
可如今,孙权病重,孙和监国,一掌权,她的吃穿用度就遭到了削减,封地也被减少了两千亩孙鲁班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
现在,孙和不顾自己的求情,执意要处死自己的丈夫.孙鲁班以后还能有个屁的好日子过啊。
再加上孙鲁班以前也一直是站在鲁王孙霸一侧的,万一孙和这个弟弟真不讲情面的要追究自己,那孙鲁班不死也不好到哪儿去。
所以,孙鲁班决定了,拼一把。
而且,孙鲁班做事,可比孙霸要聪明的多,她知道自己的势力不多,也没有大义名分,要想彻底把孙和搞下来,就必须尽可能的多的联络各方力量,这样才有胜算。
因此,孙鲁班不仅联络了鲁王旧部,同时还用长公主的身份,拉拢了一批原本处在中立位置的世家大族,一起在太初宫发动了兵变。
孙和显然不是孙权,他对太初宫的掌控能力显然不如他老爹,对朝廷内部气氛变化的敏感度也差了很多.当然,最重要的事,太初宫禁卫,依然还是听命于孙权,而不是孙和。
因此,当发动第二次太初宫变的人是孙鲁班,而太初宫的真正主人又没有下令平叛的情况下,孙和根本不可能有胜算。
更要命的事,在太初宫变的第二天,已经久病不理朝政的孙权,却突然的出现了太初宫内,主持召开了大朝会。
大朝会上,孙权不仅没有追责孙鲁班发动兵变的责任,反而是下诏废除了太子孙和之位,改立孙亮为太子,诏命顾雍,全琮,孙弘三人辅政。
孙权的突然出面,给这场宫变的性质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让原本对孙鲁班发动兵变持反对态度的东吴朝臣集体沉默了。
以东吴的特殊政治体制,一个公主,在没有人背后支持的情况,想要发动宫变容易,但想要掌控朝政,实在是太难了。
因此,这场太初宫变,很让人怀疑,到底是孙鲁班发动的,还是孙权授意孙鲁班发动的。
毕竟,就孙和之前做出的那些决策,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合格君主所谓,孙权要是真的不满意,想要废掉孙和,也完全说得过去。
只是,比较让人费解的地方就在于.孙权如果真的不满意孙和的话,直接废掉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发动宫变这么激烈残酷啊。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地方。
而这一场宫变的真正前后经过,注定要成为一个谜团.孙权在这次公开露面后的第二天,再次病重昏迷。
而新太子孙亮,今年才六岁,要他监国根本不可能,因此东吴的朝政权利,完全落入到了顾雍,孙弘,全琮手里。
准确的说,是落到了孙弘和全琮的手里.顾雍也病了。
顾雍生病,还真的没啥阴谋,他是真的病了。
顾雍也已经是六十多的人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张昭那样的长寿的,顾雍这些年的身体,也确实谈不上多好。
再加上前段时间一直是顾雍在操劳,帮着孙和擦屁股,能帮顾雍分担政务或者军务的人,全都被孙和给丢到大牢里去了,顾雍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最后再来了这么一出太初宫变,导致顾雍在操劳过度和担惊受怕的联合打击下,终于是病倒了。
而到了这个年纪的老人,一旦生病,想要再康复,就比较难了。
就在太初宫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顾雍就因病过世了甚至都没有孙权的病拖的时间长。
而在孙弘和全琮的操持下,东吴的各项事务,倒也勉强运转起来了。
首先是交州的吕岱。
全琮在掌握朝政后,立刻派人给吕岱送去诏书,封吕岱为大将军,宁安侯,交州都督.说白了还是顾雍的旧策略,先稳住吕岱再说。
其次,是秣陵郡援兵.全琮重新启用了在牢里呆了快半年的步骘,让他官复原职,然后以骠骑将军的名义,率领吴郡,会稽郡的郡兵,尽快西进增援秣陵郡朱然。
最后,就是筹措粮草,供应淮南陆逊,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得不说,比孙和在位的时候要好得多。
只是,这套组合拳虽然是现在东吴最好的应对,但,终究还是有些晚了。
第二次太初宫变后的第二个月,大汉水军在鄱阳湖困住了退到这里的东吴水军,经过一番激战之后,丁奉终究寡不敌众,败退往长江下游。
大汉水军,顺流而下。
而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几乎同一时间,东吴至尊孙权,在太初宫内病逝。
三国时代的最后一位英主,就此陨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