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继往开来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继往开来

    <\/b>大汉景耀二年。

    长安郊外。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长安郊外人影绰绰,男男女女出游的马车逐渐多了起来。

    而长安郊外,也充满了迎来送往的人群,有的人走,自然也有的人来。

    如今是大汉灭吴的第三年。

    就在大汉灭吴的当年,天子刘禅下诏,来年改元景耀,以庆大一统的盛世。

    同时,刘禅又下诏,在景耀二年秋收过后,进行第二次科举大试,为国求贤。

    如今长安城外来来往往的人群,除了天下初定后来往的商贾外,最多的,就是前来长安赶考的学子们。

    而长安郊外的十里亭内,有四个老者,正在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这一幕幕的迎来送往。

    有一说一啊,张溪其实是很抗拒跟这三个老家伙坐在一起的感觉凭白的又老了几岁。

    但是吧.没办法,这三个老家伙每次商量事儿,都得带上自己,推都推不掉。

    张溪也烦。

    “老夫欲再次上书,请求天子准许,核查天下田亩,统计天下丁口。”其中一名老者,开口言道。

    看吧,一开口就是这么麻烦的事情,张溪能不烦嘛。

    “元直三思.此事关系重大,今天下初定,万不可再生事端!!!”另一名老者赶紧开口劝诫。

    嗯嗯,看吧,不用几句又得吵吵起来。

    “士元之言却是无理。正因此时天下初定,方可行此之事若迁延时日,世家大族皆行隐匿之举,再查不易也!!!”

    “元直,非是老夫维护世家,实在是世家之利,于国有功,世家之弊,非一朝一夕可革除。若贸然行事,天下生变。”

    “士元身为世家子弟,自为世家张目罢了,此事老夫自奏天子便是。”

    “元直何出此言?!就事论事罢了,为何又提及老夫家世?!”

    “你”

    “我”

    看吧,看吧,又吵起来了吧六十多岁的人了,当街吵架,也不嫌寒碜。

    “.元长何故一言不发?!”

    “.元长素来深知世家之弊,如今朝中土地政令又出自元长之手,何不出言?!”

    得,怎么火还烧到自己身上了?!

    张溪无语的看了眼在争论的徐庶和庞统,微微摇头,不理这两个老家伙。

    怎么年纪越大,反而感觉这两人越来越幼稚了呢!!!

    张溪表示,他不想跟幼稚鬼说话。

    这时候,诸葛亮终于是站出来,说话了。

    “元直,士元,切勿伤了和气.此事,不可不做,但又不能急于一时,何不平心静气,共商大计?!”诸葛亮笑眯眯的劝说道。

    徐庶和庞统对视一眼,彼此不服,但还是坐下了。

    不过嘛,坐下没多久,徐庶就有点忍不住的转头,看向诸葛亮,说道,“孔明倒是清闲恐怕就等着你的庄园建好,好搬进去颐养天年了吧!!!”

    这事儿说的吧,是最近长安城内最大的谈资——诸葛亮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事实上,这是从景耀元年开始就发生的事情,诸葛亮连续三次上书请求辞官,而按照古礼,三次请辞,不管天子如何挽留,诸葛亮都可以辞官归乡。

    所以啊,最后刘禅跟诸葛亮谈了一次,彼此做出了妥协。

    刘禅同意诸葛亮辞官,但诸葛亮不归乡.在长安郊外,刘禅划拨了一块地方给诸葛亮建立庄园,供诸葛亮一家居住。

    顺带的,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侯,食邑五万户,加十锡.这事儿最终还是被刘禅知道了,但刘禅一点犹豫都没有的给诸葛亮破例,加了十锡。

    现在诸葛亮就是一个等待退休的状态,因此徐庶格外的不满。

    如今的大汉,虽然完成了一统天下,但问题依然不少,很多事情没有解决,世家力量依然强大,影响这大汉各个方面。

    作为寒门出身的子弟,徐庶非常清楚这里面的弊病,因此,徐庶觉得,正应该趁着这个时候,大汉武力强盛,以兵权作保,推动改革.结果诸葛亮先撂挑子了。

    朝中有话语权的核心朝臣就这么几个,李严现在基本就顾着尚书台的事儿,他作为既得利益者,你指望他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庞统是世家子弟出身,让他接受对世家大族不利的改革,也不太可能。

    徐庶没办法,只能是希望争取到诸葛亮和张溪的支持。

    现在好了,一个撂挑子,一个摆烂.徐庶能不着急嘛!!!

    所以啊,这次聚会,与其说是徐庶要跟庞统吵架,倒不如说是徐庶想要借机说服诸葛亮和张溪,支持他的改革方案。

    可这事儿吧.真不是诸葛亮和张溪不支持啊,主要是,徐庶的想法,有些太激进了。

    清查丁口这事儿吧,确实应该做,释放出足够的劳动力,对大汉非常有利,而且清查丁口产生的税费,大部分不会影响到世家大族的利益,世家大族也不会太反对。

    但清查田亩这事儿吧,真不能太着急。

    如今的天下大乱到天下初定的过程,这中间世家大族们正处在敏感时期,土地又是他们的命根子,贸然清查田亩的话,很容易引发第二个“度田事件”。

    所以啊,按照张溪和诸葛亮的想法,这事儿得慢慢来,温水才能煮青蛙徐庶一上来就火力全开,这两人当然不能支持了。

    当然了,徐庶的想法,张溪和诸葛亮也不会不做回应.必须要有这么一个人跳出来,坚持更加激进的方式,这样才能让那群世家大族出身的朝臣们感受到压力,从而接受更加容易接受的改良。

    是的,张溪在这方面,跟诸葛亮的想法是一致的大汉现在需要的,仅仅是改良,而不是改革。

    改革这事儿,不能不做,但不是现在,需要时间的积累。

    而就算是改革,有些事情,按照张溪的想法,也是改变不了的.比如说土地兼并的问题。

    在封建时代,生产力上不去,百姓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靠什么去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当农业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掌握特权的门阀大族们,是不可能放弃兼并土地,以此来保证他们的家族利益和家族存续的。

    什么用商税代替农业税,里看看就得了,要实现这种事情,至少需要一年七百年的时间来发展生产力,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当代神农氏”,否则根本无法实现。

    所以嘛,在这点上,张溪和诸葛亮其实是立场一致的徐庶可以闹,但徐庶的改革方案,他俩是不会支持的。

    今天把徐庶和庞统找出来,就是为了说明这个事儿,顺便,给两个人解解宽心。

    都是曾经的好友,这段时间两个人为了这个事儿,已经吵了不止一次了,而且言辞一次比一次激烈.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大家都是聪明人,有些话说开了,大家都懂。

    可徐庶还是有些不能接受.毕竟,开国之初,真的就是一扫弊端的好时机。

    徐庶能理解诸葛亮等人要从长计议的想法,但徐庶就怕,受制于世家力量的增大,以及军权的衰落,从长计议变成了了了无期到了那时候,一切就都晚了。

    而对此,诸葛亮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头,看向了张溪你小子来解释吧。

    而张溪嘛无奈的点点头,对徐庶说道,“元直兄可知如今进出长安城内,什么人最多?!”

    徐庶微微一愣,说道,“百姓?!”

    张溪微微摇头,说道,“是学子!来参加科举的学子!!”

    徐庶闻言默然,良久,才默默点头。

    “我们的时代,也许就到这里了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帮这些大汉未来的能臣良将们,铺平属于他们的道路。”

    “.纵是如此,亦当勉力为之.核计丁口,必不可废。”

    “如此.也好!!!”

    确实,既然要铺路,就先把石头搬开吧!!!

    未来,肯定是属于他们的。

    可现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本章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