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72章 君王死社稷(一)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第72章 君王死社稷(一)

    北宋年间,山东、河北地界的人们双眼发红,甚至有人低声呜咽。

    赵匡胤呆呆看着天幕,他大宋是窝囊、是无能,可这成为华夏千古罪人之事他们是怎么敢的,“来人,召集所有武将殿内议事。”

    也许,杯酒释兵权是做错了吧,既然后世子孙如此无能,那就让他来亲手解决这一切。

    【接下来,我们再说下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天幕画面一转,一棵歪脖子树旁,身穿破旧龙袍的帝王披头散发,回头凝望一眼恢弘的皇宫,毅然将绳子套在脖子底下

    一声尖利的声音响起: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明朝十五帝均坐直身体,倒要看看这个后世子孙如何蠢笨,能葬送大明。

    扔下手头快做好的木工活,天启帝喃喃:“唉!还是不行吗?”眼中的厉色缓缓浮现。

    【明思宗崇祯帝,名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历史上多数亡国之君或年幼、或昏庸、或暴虐。】

    【但崇祯却是最特别的一个,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

    帝王们拧眉,不知道这么个‘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如何成为亡国之君。

    【纵观人们对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是骂声一片,而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一个骂声较少并且还有赞誉的一名亡国之君。

    虽说明朝的灭亡与崇祯脱不开关系,但与已经腐烂的朝廷和天灾人祸也有很大的关系。

    崇祯在位期间十分节俭,自己龙袍也是打了补丁的,并且还是皇后自己动手补的,后宫还规定不许奢侈,自己连一顿好一点的菜都不舍得吃。

    并且还非常敬业,兢兢业业、旰食宵衣,可谓是一代楷模。

    明史学家有个说法: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崇祯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背上了亡国之锅。

    甚至灭亡明朝的李自成评价崇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画面一转,两个身穿红云装饰黑袍的男人立于紫禁城之中,头顶两个大字表示他们的身份-万历皇帝、嘉靖皇帝。

    天幕下的众人发现那二人双手快速结印(嗯,看不明白,但好厉害的样子),突然,两人双眼同时放光,口中大喝:国遁-大黑锅之术。

    镜头急速拉远,星空之中一口黑锅急速飞行,随着镜头跟随,人们就看到那黑锅直接落入庞大宫殿之中的男子头上。

    古人们:!!!^_^!!!!!!!

    【后来夺了天下的满人入关打的口号都是:清君侧,为崇祯复仇,也是讽刺。】

    【当然,崇祯的缺点也非常多。非嫡长子的崇祯从小就没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乍一接手这风雨飘摇的庞大王朝肯定无从下手,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句,朱棣先生,养猪式的藩王政策会毁了大明。】

    朱棣一个趔趄,啪嗒一声,直接将手中的毛笔捏断。

    【首先即位之初就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这里之前已经说过。】

    【接下来再看看崇祯或直接、或间接害死的大明重臣。】

    五年平辽袁崇焕。

    袁崇焕何许人也,唯一阻挡了后金政权的扩张之路,并且打死了努尔哈赤,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

    可以说,袁崇焕当时的功绩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然而袁崇焕确确实实的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

    袁崇焕35岁才中进士,像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人都是二十多岁中的进士,显然袁崇焕稍微有点low,而袁崇焕能够平步青云,离不开一张跑火车的嘴,袁崇焕第一句震惊朝野的话是:给我足够钱粮,我一人可镇守山海关!

    后来崇祯向其讨教平辽经略,袁崇焕张嘴就是:五年平辽!嗯,当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崇祯大喜,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从政不足十年,有此官运者,没有几个!

    后来,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怀化进入北京,烧杀掠夺,袁崇焕迅速进军勤王,打走皇太极后,崇祯把袁崇焕杀了!

    不管袁崇焕做了什么,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皇帝能把勤王统帅杀了?

    这和后来崇祯调各路人马进京勤王,没有人来有关系吧?

    当然袁崇焕也不是完美,擅杀毛文龙,致使后金再无后顾之忧,这是绝对的败笔。】

    【马革裹尸孙传庭。

    孙传庭,崇祯虽然没有直接杀孙传庭,但是在战场最需要孙传庭的时候,下孙传庭大狱三年,理由竟然是受人诋毁。

    孙传庭何许人也,不用皇帝出钱,不用皇帝出力,把西北匪患给摆弄的明明白白的一个人,而且和其他将领的本质区别在于,杨嗣昌,洪承畴,乃至卢象升,袁崇焕等人打仗就是打钱,想要什么排面,就拿多少钱。

    这也是越打国家越穷,越需要加税,老百姓造反就越多,以此形成无限恶性循环。

    但孙传庭的思路却是完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打仗可以,但是不要不要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通过募捐的方式筹集钱款。

    也就是逼捐大户,孙传庭被崇祯逼战,马革裹尸,有史曰:传庭死,大明亡。

    崇祯脑子如果有孙传庭这个回路,这个气魄,随随便便抄北京一些大官的家,弄个几千万两白银应该是没问题,要知道明朝财政一年才四百万两,而李自成搜刮北京官绅,就是七千万两啊!】

    【登莱巡抚孙元化。

    孙元化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西洋火炮专家,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得益于孙元化布置在城头11门大炮。

    之后孙元化在孙承宗的大力推荐下,担任登莱巡抚。

    后辽东将领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孙元化力主招抚,但巡按王道纯藏匿诏书,使得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再次发生叛乱。

    朝廷将孙元化逮捕,政敌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趁机陷害,最终孙元化于崇祯五年七月被斩首示众。

    孙元化死后,他的儿子拒绝朝廷委任的官职,明朝廷里懂得西洋火炮的专家也寥寥无几。】

    【蓟辽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议放弃辽东的情况下,毅然请求担任蓟辽督师,并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极大的加强了东北的边防,同时大力支持袁崇焕等人的主张。

    袁崇焕被捕后,崇祯帝启用孙承宗,他调兵遣将,成功收复遵化、永平、迁安等关内城池。

    但后来因为祖大寿的投敌,孙承宗遭到朝内大臣的弹劾,崇祯也认为他老迈无用,于是将其免官,此后数年间人们多次请求重新启用孙承宗,但崇祯帝不予理睬。

    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高阳,76岁的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全家老小数十人战死,城池陷落后,孙自缢身亡。】

    【宣大总督卢象升。

    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率师勤王,名义上是“督天下兵”,但因为杨嗣昌等人的嫉恨,实际上只有不到两万人马。

    卢象升率军在蒿水桥遭遇清军,双方展开激战,“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但终因寡不敌众,“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卢象升战死后,崇祯帝依然不予抚恤,直到杨嗣昌死后,才得以追赠。】

    【陕西总督郑崇俭。

    1640年,郑崇俭率贺人龙、左良玉等将领,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

    但事后张献忠在四川重新恢复声势,崇祯帝以撤兵太早为罪,将郑崇俭削籍候代。

    之后张献忠攻破襄阳,崇祯帝宠臣杨嗣昌自杀,崇祯帝心怀怨恨,以“纵兵擅还,失误军律”为由,将郑崇俭处死。

    直到南明时,有人上书:“崇俭未失一城、丧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无敢讼言者,臣甚痛之。”

    郑崇俭的冤案才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