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带我去远方 > 第565章 举手之劳

带我去远方 第565章 举手之劳

    陶家书香门第,对于子女后代的教育比较严格,就算求学时表现最差的陶玉成,好歹也是中戏毕业。

    在学校混了这么多年,教学和学术水平也就那样,但也没耽误他评职称,现在已经是副教授了。

    大舅哥能评上这个职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缘好,爱请客吃饭。

    要说中戏的老师们谁的业务水平高,大家多少得谦让谦让。可要说谁请客最大方,他戏文系陶玉成称第二,没人敢抢这个第一。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些年林氏影业跟内地的制片厂合作了不少电影,靠着跟陶玉书的兄妹关系,陶玉成没少在中戏乃至燕京电影圈露脸。

    也就是他这人太没事业心,要不然凭着陶玉书的这层关系,院长夸张了一点,但一个系主任肯定绰绰有余。

    不过对大舅哥的这个“副教授”,林朝阳内心颇有微词,不为别的,他就是为国内的教育事业感到担忧。

    好歹像大舅哥这样的咸鱼终究是不多的。

    陶希武今年高二,不仅在学业上有乃父之风,连性格也颇为相似。

    平时在家里没少受打击,可压根不在乎。

    当然了,家里人也就是嘴上说说,没人真逼着他如何如何。

    以陶家现在的条件,陶希武的学习成绩好坏并不重要,大家只是希望他能够上进一点。

    “诶,朝阳,最近的新闻你们看了没?”陶玉成问。

    “什么新闻?”

    “还能有什么新闻?老人家南下啊!”

    陶玉成说起这个话题,眼中放着光,看起来有些兴奋。

    最近这些天,老人家一路南下。

    武昌、深圳、珠海、沪上,走一路、看一路、谈一路,透露出来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瞩目。

    “看来这次ZY真是下决心了,把重点彻底放在经济建设上,我们身边有不少人现在都准备要下海。”

    老人家南下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改革开放后,国内有三次下海热潮,分别在84年、87年、92年,这三个时间点都与政策风向的变化息息相关。

    92年这一茬下海潮,还诞生了后世赫赫有名的“92派”。

    据后世的调查数据,1992年前后仅LN省一省之内就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干部下海经商。

    “你也要下海?”听着大哥的口风,陶玉书问。

    “怎么了?我不能下海?”

    陶玉成看着妹妹的表情,感觉自己被人小瞧了。

    “不是你不能下海。而是家里已经有嫂子下海了,没必要俩人都下海。

    大嫂在外经商,你在单位工作,这样更保险一点。”

    晚辈在眼前,大哥又是奔50的人了,因而陶玉书的话很有技巧。

    陶玉成神色和缓了些,然后说道:“我这回找的生意肯定没问题。”

    他信心满满,言之凿凿,令陶玉书不禁好奇,“什么生意?”

    “中关村,卖BP机!”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纷纷下海创办科技企业以来,中关村逐渐兴旺起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诞生了上千家高科技企业。

    不过这其中多数公司都是皮包公司,干的都是倒买倒卖的生意。

    “BP机?你懂吗?”

    做生意做生不如做熟,陶玉书听了大哥的想法,第一反应是反对。

    “我懂不懂不重要,我能进到货,也有人来买货,这不就成了嘛。

    一台BP机进价2500,我卖3000,转手就赚500元!

    汉显的,今年刚研究出来,根本不愁卖……”

    半年前,山东浪潮公司和摩托罗拉联合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汉字显示寻呼机,并且编制了“中国统一号码”-“传呼通信用汉字信息表示及其编码字符集”。

    摩托罗拉、松下等企业均采用该标准生产汉显传呼机,陆续推向了市场,广受欢迎。

    燕京从85年开通了126寻呼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3万名BP机用户,并且每年还在以成倍的数字在增长。

    陶玉成说起自己的生意经洋洋得意,燕京现在每年能卖出上万部BP机,他心中认定这门生意大有可为。

    如今的国内还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他这么想确实没毛病。

    那些下海经商的人,有些人想法比陶玉成还简单,不耽误赚大钱。

    只不过很多人凭着运气和时代赚的钱,早晚会亏回去。

    “大哥,BP机算是个人通讯时代的过渡产品,你卖卖大哥大其实也不错。”林朝阳提醒道。

    “大哥大太贵了,哪有BP机用的人多啊!而且卖那玩意还得在电信有关系。”陶玉成说。

    林朝阳见他表情兴冲冲的,大嫂赵丽似乎也认可他的想法,便没有再说什么。

    反正都是卖通讯设备,以后BP机生意不好了,卖手机也不迟。

    大舅哥就是条咸鱼,开店还不见得能熬到BP机生意下滑的那一天呢。

    晚饭过后,陶父问林朝阳,“朝阳,最近学校的人联系你没有?”

    “联系我?没有啊,有什么事?”

    陶父迟疑了一下,“也没什么。”

    见陶父打了个哑谜,没有说的意思,林朝阳也没追问,心想学校那边真要是有事,也不需要岳父传话,又不是联系不到他。

    大年初一这天,陶玉书接到了伍美珍从香江打来的电话。

    一是为拜年,二是向陶玉书通报一个好消息。

    2月1日,也就是腊月二十八那天晚上,星空卫视的《亚洲偶像》决赛播出,节目播出以来人气最高的选手郑伊健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冠军。

    当天晚上,《亚洲偶像》以52点的超高收视率雄踞收视冠军宝座,创下了香江电视史上史无前例的记录。

    最近四五年来,因为市民阶层娱乐方式的不断更新换代,电视开机率和收视率持续下降。

    八十年代初无线电视台的大热电视剧收视率动辄破60点,到了这几年,收视率破50点的电视剧都已经很少出现了,更别提是破50点的综艺节目。

    《亚洲偶像》取得的超高收视率,让整个香江电视行业为之震撼。

    更让他们感到震撼的是郑伊健夺冠当晚,竟有数千名歌迷自发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活动,场面壮观而热烈,惊动了上百名警察维持秩序。

    第二天这条消息跟着“《亚洲偶像》总决赛”一起成为了新闻媒体的头条,引发了市民阶层的热议。

    明明是连一首代表作都没有的歌手,就因为参加了个电视节目,竟然能酝酿出如此强大的号召力。

    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在追星文化早已盛行的香江,也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同样也在这一天,新艺宝唱片和林氏影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郑伊健正式签约两家公司,今后将以影歌双栖发展的形式与广大观众和歌迷见面。

    对于这个结果,到场出席的媒体并不意外。

    一档《亚洲偶像》,郑伊健风头之劲不输天王。

    星空卫视和新艺宝唱片、林氏影业本就是一家,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真正让在场媒体感到意外的是,这几家公司在发布会上宣布的两个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新艺宝唱片宣布将投入千万港元巨资为郑伊健量身打造白金唱片。

    这几年唱片公司用“斥资XX万”、“白金唱片”这种宣传手段,记者们见的不少,这其中的含金量有多少,大家谁也不了解。

    但新艺宝唱片喊出的“千万港元”确实很吓人,这么大的数字哪怕缩个水,缩到500万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了。

    更关键的是新艺宝还在发布会上请来了唱片制作人,顾嘉辉、卢东尼、黄霑……几乎将香江如今的一线音乐制作人一网打尽,一张唱片花个1000万好像也很合理。

    第二个消息,是两家公司官宣了郑伊健夺冠之后收获的一系列代言,铁达时手表、可口可乐、本田汽车、雀巢美禄热巧克力……

    仅仅是歌唱节目夺冠,唱片都未发表,郑伊健已经身背10个广告代言,并且这些广告每一个都是国际性品牌。

    许多记者猜度,郑伊健恐怕这一波广告代言费都要收上千万。

    记者们猜的没错,冠军代言费确实有2000万之巨,可惜落到郑伊健手中的仅有200万。

    分成比例高达9:1,周扒皮来了都得叫一声黑心。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且郑伊健也确实享受到了出名带来的巨大好处。

    除了投资千万的个人唱片将在半年之内推出,林氏影业还承诺了未来五年内,将会为他量身打造三部电影。

    为表诚意,林氏影业还为郑伊健争取到了铁达时手表1992年的宣传重点——空军篇电视广告的拍摄。

    1988年,铁达时手表为了在香江打开知名度请来梅艳芳这位炙手可热的歌坛巨星担任品牌代言人,为“天长地久”系列拍摄首支电视广告。

    画面开头是梅艳芳饰演的女主角在站台等待,中间闪回她与爱人的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分开的过程。

    故事的结尾,这位女子没有等来她的爱人,徒留一人望穿秋水。

    很多人没看过这支广告,但一定听过它的广告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广告播出后,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更俘获了许多消费者的心。

    之后铁达时手表又请来王杰拍摄了新广告片,依旧圈粉无数。

    好的电视广告不仅是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也会让代言的明星跟着受益,铁达时手表和梅艳芳、王杰的合作便是成功的例子。

    因而郑伊健对铁达时手表空军篇的广告拍摄也充满了期待。

    新闻发布会结束,第二天郑伊健再次占据了香江娱乐媒体的头条,风头更劲,俨然不输四大天王。

    即将过去的1991年,香江演唱会之父张耀荣将时下四位正当红的歌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统称为“四大天王”。

    后又有《东方日报》以一篇打油诗作为响应,歌坛“四大天王”的名号由此不胫而走,得到市民们的广泛接受。

    如今郑伊健横空出世,所受的欢迎丝毫不逊色于四大天王,于是有好事的媒体送给了他一个“第五天王”的名号。

    伍美珍在电话里絮絮叨叨的说了个没完,陶玉书不耐烦的打断她,问:“不要说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有没有别的事?没事就先这样。”

    伍美珍隔着电话都感到一股窒息,心中暗叫一声糟糕,没想到拜年没拜明白,拜到了马腿上。

    她脑子快速转动,飞快想着公司里值得林太关注的“别的事”,突然她灵光一闪。

    “对了!有家英国电视台昨天联系星空卫视,说要购买《亚洲偶像》的版权。”

    “哦?”

    电话里传来陶玉书感兴趣的声音,伍美珍心中顿时松了口气,然后一秃噜将知道的消息全讲了出来。

    联系星空卫视的电视台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它是英国最早的商业电视台,也是英国最大的综合电视台之一。

    拥有英国最大的商业电视网,覆盖英国全境,是BBC最大的竞争对手。

    香江如今还在英国的管辖范围内,星空卫视又是香江最火的电视节目,引起ITV的注意倒不足为奇。

    不过能让这家在英国拥有广泛影响力对《亚洲偶像》的版权产生兴趣,还是让陶玉书心中产生了些许骄傲的情绪。

    待伍美珍说完之后,她压下心中的高兴,沉稳道:“知道了。这件事急不来,先让星空卫视那边跟ITV接触一下,等有了进展再跟我汇报。”

    “明白!”伍美珍声音清脆的回道。

    “林太,再次恭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她又说。

    “嗯。”陶玉书的声音轻快起来,“也祝你新年发大财!”

    “哈哈!谢谢林太!”

    别的祝福都可以不在意,但发财这回事,伍美珍看待的十分认真,陶玉书的祝福可以说送到了她的心坎上。

    挂了电话,陶玉书回到客厅,静听林朝阳跟章艺谋的对话。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一类电影当然是有其艺术价值的,但你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欧美人对中国封建文化的窥探欲。

    这种窥探欲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低级趣味。

    你现在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如果只是为了得奖,一味的拍摄这类电影,不仅是对自身才华的巨大浪费,也是辜负了你这一身名望。”

    大前年章艺谋在陶玉书的支持下,自导自演了奇幻动作电影《秦俑》,在两岸三地都收获了极佳都口碑和票房。

    90年他又与杨凤良合作导演了影片《菊豆》,这部电影斩获了几个外国电影节的奖项,可惜没拿到大奖。

    之后章艺谋重整旗鼓,拍摄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影片再次为章艺谋斩获了殊荣。

    获得了包括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等荣誉。

    去年得奖之后,章艺谋又把目光放到了林朝阳早年的短篇小说《秋菊打官司》上。

    多年以来,林朝阳的作品改编历来得奖率很高。

    他想要再接再厉,凭借这部电影再次冲击威尼斯金狮奖。

    算上《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已经是章艺谋第三次冲击威尼斯金狮奖了,多少显得有些固执和功利心。

    这两天过年,章艺谋来给林朝阳夫妻俩拜年,聊起欧洲几大电影节的风气变化,林朝阳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早几年,这些电影节在选片时向第三世界国家倾斜的程度还算正常,但这几年各大电影节的选片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

    涌现出了一大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影片,这些影片的视角多集中于边缘题材和内容,叙事角度基本都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充满了对当地文化的傲慢和偏见。

    “您说的有道理。不过电影节的审美品味,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

    “不是让你们去改变,而是要警惕。长期沉溺于这种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之中,对你们自身也有很大的影响。

    你是艺术工作者,当然要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丑陋的一面,但如果只一味的批判,是不是也不太妥当?”

    林朝阳的话让章艺谋陷入了沉思,然后他哈哈笑着说道:“有点说教了。这些都是我的个人看法,不必太当真。”

    他的表态让章艺谋的表情轻松了不少,然后又和陶玉书聊了些新电影的细节问题。

    当初林朝阳将《秋菊打官司》改成小说,将原版电影的内容做了修改,以七十年代的社会环境。

    现在章艺谋要拍成电影,又把时代和社会背景给改了过来,但主题不变,依旧是秋菊为夫讨说法六进六出衙门的故事主线。

    元旦左右,电影的前期筹备工作就已经完成,开始了拍摄,章艺谋计划差不多5月中旬杀青,再留两三个月给后期制作,正好可以赶上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

    前两年拍摄《秦俑》,跟香江电影剧组合作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执导效率大幅提升。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堪堪一年,在国内的电影导演中已经属于高效了。

    章艺谋在林朝阳家坐了半个多小时,临走时出门,碰上了来拜年的祝伟和于华,于华手里还提着不少礼品。

    “你什么时候来的燕京?”

    今天大年初二,于华出现在燕京让林朝阳有些意外。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燕京。”

    当着章艺谋的面,于华说的含糊其辞,等送走了章艺谋,进了院子,于华才跟林朝阳说了他的近况。

    他在90年年底从鲁迅文学院和燕师大合办的研究生班毕业,回了嘉兴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顺利发表。

    这部小说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受到了诸多好评。

    除此之外,前年湾岛《联合报》来采访林朝阳,恰逢那时候于华请林朝阳帮忙指导修改《在细雨中呼喊》,也受到了《联合报》的报道。

    那次报道让于华也在湾岛内受到了不少关注,他去年因此在湾岛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烟》,也算是跟林朝阳沾了光,成了在湾岛小有名气的大陆作家。

    可惜于华文学事业蒸蒸日上,感情生活却出了问题,去年年中的时候他和第一任妻子离了婚。

    离婚之后,他跟单位请了长假来到燕京,和在鲁院时的同学陈红走到了一起。

    “……前段日子我一直住在您家西院,这两天过年,我跟陈红去了趟她家。”

    离婚后来到燕京,于华没地方容身,在小六部口西院胡同一待就是几个月。

    听了他这一年多的经历,林朝阳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

    “那以后就打算在燕京定居了?”林朝阳问。

    于华犹豫着说道:“还没想好。想在燕京定居不容易,我没单位,也没房子。”

    “这边随时都可以住,住多久没关系。”

    于华笑着说道:“您家这院子,确实给我帮了大忙。不过总寄居在这里也不是办法,我打算年后回嘉兴,争取把手里的长篇写完。”

    刚才在谈自己的近况时,于华提到了他正在创作的新长篇。

    他如今正是而立之年,一个作家创作激情和才华最旺盛的时候,来燕京这几个月,新长篇的创作已经过半。

    这部作品就是于华后世最为人所熟知的《活着》。

    “回嘉兴?那女朋友怎么办?跟你一起回嘉兴?”林朝阳打趣着问道。

    于华无奈的说道:“她是空政文工团的,走不了,我们暂时只能两地分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林朝阳宽慰道。

    “是,我们俩也是这么想的。等我这部新长篇写完了,再想办法调到燕京来。”

    说到这里,林朝阳的眼神扫过于华那张脸,于华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

    说了这么半天,林朝阳要再不明白于华的意思,就显得是刻意为之,不想帮忙了。

    “那……我帮你问问?”

    于华眼中闪过喜色,“您要是肯帮忙,那就太感谢了!”

    一旁的祝伟今天是来给于华助攻的,可惜林朝阳太通情达理,于华只暗示性的提了两句,他就答应了出手相助,让祝伟没了用武之地。

    但祝伟还是高兴的说道:“还是朝阳够意思!”

    于华现在是名满全国的青年作家不假,不过想要跨区域调动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对林朝阳来说这件事就没那么复杂了,无非是打两个电话。

    见于华满眼期待的看着自己,知道今天这事不给他点消息他肯定不放心。

    林朝阳想了想,拨通了文协一把手马烽的电话。

    电话接通,马烽听到是林朝阳的声音,很是高兴。

    林朝阳现在在国际上的名声越来越大,时不时的就会登上国内媒体的头条新闻,引发文化界和老百姓们的热议,堪称中国文学界的头面人物。

    可惜最近这几年他一直旅居香江,马烽正愁找不到机会跟林朝阳拉近距离呢,没想到林朝阳主动打来了电话。

    听林朝阳讲了于华的事,马烽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了。于华怎么说也是我们国内优秀的青年作家,对他的工作安排,我们文协一定竭尽全力。”

    “那就谢谢了,老马!”林朝阳说。

    “嗐!咱们之间的关系,还说这些干什么。”

    马烽的语气亲近,又问林朝阳:“我听说你写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国》在美国出版了之后可是相当受欢迎啊!”

    “还不错,主要是因为之前在《纽约客》发表过,有加成作用。”

    “朝阳,过分的谦虚那就是骄傲了!新闻报的那些多,你当我是深山老林里的人?

    你的专栏可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销量,应该说是你给他们杂志加成才对。”

    马烽态度既热情,又不谄媚,尺度拿捏的非常好,聊了好一阵才说:“年前开会,我听人文社的程早春说,你这本书国内出版交给他们了?”

    “是,就这几天上市。”

    马烽笑声爽朗,“好事,好事!国内的读者盼了快半年了,总算是能看看你这本书的庐山真面目了。既然出版了,那是不是得搞个座谈会啊?”

    说了半天,原来是在这等着林朝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