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崛起 第62章 绿宝石
热门推荐:
七零:首长家小丧尸又去听八卦啦
掀桌!重生恶女干翻全家夺命格
侯府嫡女打脸全京都
回京后,渣男和外室给我下跪敬茶
如何参加第四届网络大赛
至尊武帝
传统修仙:不朽圣灵
朕,南宋女帝,力挽狂澜于既倒
都重生了谁还做选择,我全都要
多少年了,这是第一次山寨负责人光明正大的来酒厂视察,还在酒厂过年,是史无前例的大事。
而且,还给酒厂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老管事这是激动啊。
自从老当家和二当家的走了,少寨主虽然表面上是当家的,但一直所有事务都是三寨主在主持,少寨主没多少存在感。
三寨主也是按老寨主的一套管理山寨,这么些年,山寨是日益穷困,势力日渐缩小。
却想不到少寨主一夜之间,竟然想通了,受到上苍眷顾,一下子发下了不少的条文,而且上上下下按这些办法实行,竟然只用了不到半年,山寨就打下了不少的根基,现在更是大发展。
一向穷困的山寨,竟然解决了吃饭问题,军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现在还整了舰队出海了,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像啊。
最让老管家感觉到神奇的是,山寨里都没人懂酿酒,自己这个小酒坊,也不过是酿个土酒,附近的土人都称之为“土炮”。
可少寨主不仅懂酒,说的头头是道,还提出不少的新品种的酒类,自己按照少寨主说的,遍请各地知名酿酒师傅,共同研究,还真的成了。
现在这些从各地请来的师傅,对李奇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要说这少寨主不会酿酒,可他知道各种各样的酒,这就够了。
李奇坐的这一桌上摆着各种酒类,单说葡萄酒,就分红的,白的,纯酿,混酿。
又按不同的地区来的师傅的习惯,混进不同的原料,酿造的风格不尽相同,也就有不同的风味。
“看哪一种方法酿出的酒卖的好,就上哪一条生产线。”
“以后我们酒厂要上多几条生产线,扩大产能。”
李奇正在给技术师傅们画着大饼,画饼是李奇的职业。
底下的一个师傅操着江西口音说道:“现在我们的产量都已经是附近最高的了,还要扩大啊?”
“当然了,只要你们研究出来的酒好卖,就给你这种酒建一个独立的生产线。”
“专门生产你的这种酒。”李奇大气的说道。
“那敢情好。”说话的是一个穿着长衫,与一众酿酒师服饰明显不同的人说道。
这人家中祖传下来的小酒坊。到他这一代,家中父亲极力让他读书,想让他考个功名。
可考了几年,连个童生都考不中,家中的酒坊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
父亲去世后,他也就断了继续考功名的想法,在各酒坊帮工,却又因为说话做事有点书呆子,喜欢钻牛角尖,而不受东家的待见。
老管事找上门,一听说高薪招人,他也不管山高路远的就来了,还拖家带口的一大家子就投奔了过来。
他最想的就是能把酒坊开起来,把自己喜欢的酒酿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听说李奇可以给好酒一条独立的生产线,他就两眼冒光。
“这葡萄酒啊,总比不上我们的白酒,总差了那么一点味道。”那操着江西口音的师傅说道。
他是江西人,好酒,好高度白酒,就看不上这些相对低度的酒。
“那不对,这果酒有果酒的好啊,喝了不容易醉,没有那么辣嘴唇啊。”
“还可以有不同的情调呢”
因为流派的不同,他们之间对酒的喜好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风格,他们之间是谁也不会服谁。于是七嘴八舌的吵吵闹闹着。
可吵闹归吵闹,仅是学术上的交流。
何况喝酒的汉子,不都是在酒桌上吹牛吵闹的吗?不吹牛,还喝什么酒,这喝的不是酒,是一种文化。
“好不好不是你们说了算,要问一下山长。”总有那么一两个聪明人,会把话题引到领导的身上,顺道拍拍马屁,这是那个时代都不缺的聪明人。
“我说了也不算。”李奇轻喝了一小口干白,慢慢的说道。
“山长说了不算,那还有谁有资格?”众人听了都是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我说啊,还是市场说了算。”众人还是不明白。
李奇接着说道:“我说啊,谁的酒卖的好,喝得人说好,那才是真的好。”赚钱才是硬道理,赚不了钱,你说的天花乱坠,人人叫好又有什么用。
“对啊,我的二锅头可受欢迎了,四里八乡的,谁不说好,红白都少不了。”一个喝的满脸红光的汉子说道。
“可你的酒就是走个量,也就卖给个粗人,还是这杏花香好啊,香醇顺喉。”很快就有人接上话头,表示不服。
“那也不对,还是这葡萄酒好啊,卖的又贵,量又大,出多少,那是卖多少,订单都排期到明年了。”托着一个琉璃高杯的汉子说道。
“那也不算,不就骗那些没文化的番鬼佬当水鱼吗?那比马尿还难喝的葡萄酒那值那个价。”这人充满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愤慨的大声说道。
因为这走南洋的酒,在海外可是稀有品,价格当然不低了,商人可以赚到利润,那酒厂出厂的价格也是一直往上升,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
一些商人眼看现货是没望了,就下了订单。这订单一接,手头的资金多了,也就有钱订原料了,这也是书院可以先期垫资金让农户种植的原因。
经过一晚上的争吵,众师傅算是明白了,酒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只要你卖的好,给书院赚到钱了,那就是好酒。
酒也不一定要度数高才是好酒,各人品味不同,类似饮料的轻度酒,也可以是好酒。
虽然他们这些师傅不认为这是酒,但能卖钱的酒,就是好酒,书院还给这些酒起名为轻酒。
因为轻酒多是果实酿造,而果实有时产量又不稳定,也难以贮存,也就有人想到古人的麦芽酒,也就是现代啤酒的前身。
李奇对这些人的脑袋都表示好奇,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才是现代的穿越者。
不止是麦芽,他们还脑洞大开的弄什么谷芽酒,花生芽酒,绿豆芽酒,也不知这些能不能酿出酒来?
李奇表示自己是没眼看了,随他们折腾吧,这也算是酒类研发总部了。
这研发花出去的一点点成本,酒厂还是可以承受的,只要有一个成功,就赚大发了。
一大早,李奇起来在酒厂逛了一圈,工人们都早早起来,忙活着自己的工作。看到李奇,都笑着跟李奇打着招呼,对这个神秘而又平易近人的少寨主很是好奇。
工人们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东家就是这人人谈论的书院,又是自豪又是心惊。以前掌柜的生意虽然做得很好,却很少提绿水书院,不想这财大气粗的东家就是绿水书院呢。
现在谁不知道书院财大气粗,这十里八乡的名头比官府还响,说话比官府管用的多了。
把倭寇打败后,更是一战成名,大家都把出自这绿水书院的政令才当成是有效的政令呢。而且这打着总督府招牌的绿水书院办事公平,从来不仗着武力横行乡里,平时也没见他们仗势欺人,比以前那横行霸道的衙役好多了。
而且,这绿水书院还说是奉总督府的命令,给人们分田呢,这真的是老天开眼了。
惟一不太开心的是那是地主老财,现在要规规矩矩的纳税,又被强迫着交出一部分田地,田租也被强行减少了,那高利的贷款也被强迫着要减低,并且不允许利滚利的越滚越多,那些还的利息已经超过本金的多年老债,也不再算利息了,只要把本金还清就可以了。
这社会的秩序是逐步的向良性发展,慢慢的走回正轨。
这傍上了总督府的绿水书院,安安份份的开荒种地,公平做买卖,半点没有土匪的样子,比那些真正的官军还让人放心。
人们都已经慢慢的忘记他们就是绿水寨上的山贼了。
虽然是过年,但门外,那拉货的车更是一辆接着一辆,商家只要能赚钱,可不管是不是过年,也不管你这酒坊的东家是谁呢。
再说了,这些商人背后的东家也不见得就是正经的生意人,很多人上岸就是商人,下海了就是海盗,背地里还有可能与那倭寇说不清道不明的有牵连也说不定。
大年初三了,李奇一行继续的向北进发,谁也不知道李奇要到哪里去。
张汉也不知道。
来的时候,李奇说要到高流河畔看看,张汉就以为李奇是为了最重要的钢铁厂而来,但现在是打铁铺看过了,酒厂也逛了,却是没去曾用青的钢厂里看看,当然那钢厂离这里还有些路程。
一路上要找矿也找过了,这个需要专业的人慢慢探找,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
在酒厂里呆的这一个晚上,也交待了很多的东西,说了更多的新奇异想,还画了几个大饼,以为李奇就是为了酒厂的生意而来。
却没想到,李奇还要去更远的地方,却又不是直奔钢厂而去,这里除了酒厂,钢厂,最重要的高科技就是那三合土厂了,可李奇明显不是去三合土厂,也不知道是哪里?
一行人按行军队形开进,安全倒不太担心,这附近书院经营开发多时,又经过剿匪运动,也没几个山匪了。
那些土匪不是下山从了良,就是加入了书院,现在有这么好的地方,有吃有喝,还干的是老本行,虽然规纪是多了点,但在那里干不是干?
当土匪的规纪就少了?还不一样没的自由,随心所欲的那是老大,当小的一样活的像个奴隶一样。
当然,探路的,断后的,那是一样不少,也不会给敌人任何的机会。
路上李奇倒是时常停下观察地形,一会又皱着眉头思考,张汉不知李奇在想着什么,也没上去问。
只把心思放在队伍的安全上,信马由缰的慢慢走着,偶尔是望望这青山绿水的风景,倒也是怡然自得。
队伍经过一个小村庄的时候,李奇突然叫警卫去村里问一下,这里叫什么地名,认不认识一个叫石菉的地方?
李奇在后世曾经参观过这个铜矿,还在那里寻找过孔雀石,同行的伙伴倒是捡了一块好几斤重的孔雀石,李奇却只捡了几个小块的,回家放在鱼缸里造景。
但桑田沧海,几百年前的地貌和现代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道路也不同,李奇真的无法凭感觉就找到铜矿所在。
不久,警卫回来了,原来这里是斧头岗,再往前走,那里有一片低洼的盘地,那就是石菉垌,只是那里除了长草之外,连田都是无法耕种的,底下都是石头,连点泥土都不多。
李奇大喜,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还以为会大费周折,却想不到这么容易就找到了。
古代和现代的地名,一般变化不大,特别是这些小地名,都是代代相传,如果不是兵荒马乱,人们流离失所,可能数千年都保持不变。
果然,随着目的地的越来越近,李奇也逐渐找到了那模糊的记忆。
而且,还给酒厂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老管事这是激动啊。
自从老当家和二当家的走了,少寨主虽然表面上是当家的,但一直所有事务都是三寨主在主持,少寨主没多少存在感。
三寨主也是按老寨主的一套管理山寨,这么些年,山寨是日益穷困,势力日渐缩小。
却想不到少寨主一夜之间,竟然想通了,受到上苍眷顾,一下子发下了不少的条文,而且上上下下按这些办法实行,竟然只用了不到半年,山寨就打下了不少的根基,现在更是大发展。
一向穷困的山寨,竟然解决了吃饭问题,军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现在还整了舰队出海了,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像啊。
最让老管家感觉到神奇的是,山寨里都没人懂酿酒,自己这个小酒坊,也不过是酿个土酒,附近的土人都称之为“土炮”。
可少寨主不仅懂酒,说的头头是道,还提出不少的新品种的酒类,自己按照少寨主说的,遍请各地知名酿酒师傅,共同研究,还真的成了。
现在这些从各地请来的师傅,对李奇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要说这少寨主不会酿酒,可他知道各种各样的酒,这就够了。
李奇坐的这一桌上摆着各种酒类,单说葡萄酒,就分红的,白的,纯酿,混酿。
又按不同的地区来的师傅的习惯,混进不同的原料,酿造的风格不尽相同,也就有不同的风味。
“看哪一种方法酿出的酒卖的好,就上哪一条生产线。”
“以后我们酒厂要上多几条生产线,扩大产能。”
李奇正在给技术师傅们画着大饼,画饼是李奇的职业。
底下的一个师傅操着江西口音说道:“现在我们的产量都已经是附近最高的了,还要扩大啊?”
“当然了,只要你们研究出来的酒好卖,就给你这种酒建一个独立的生产线。”
“专门生产你的这种酒。”李奇大气的说道。
“那敢情好。”说话的是一个穿着长衫,与一众酿酒师服饰明显不同的人说道。
这人家中祖传下来的小酒坊。到他这一代,家中父亲极力让他读书,想让他考个功名。
可考了几年,连个童生都考不中,家中的酒坊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
父亲去世后,他也就断了继续考功名的想法,在各酒坊帮工,却又因为说话做事有点书呆子,喜欢钻牛角尖,而不受东家的待见。
老管事找上门,一听说高薪招人,他也不管山高路远的就来了,还拖家带口的一大家子就投奔了过来。
他最想的就是能把酒坊开起来,把自己喜欢的酒酿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听说李奇可以给好酒一条独立的生产线,他就两眼冒光。
“这葡萄酒啊,总比不上我们的白酒,总差了那么一点味道。”那操着江西口音的师傅说道。
他是江西人,好酒,好高度白酒,就看不上这些相对低度的酒。
“那不对,这果酒有果酒的好啊,喝了不容易醉,没有那么辣嘴唇啊。”
“还可以有不同的情调呢”
因为流派的不同,他们之间对酒的喜好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风格,他们之间是谁也不会服谁。于是七嘴八舌的吵吵闹闹着。
可吵闹归吵闹,仅是学术上的交流。
何况喝酒的汉子,不都是在酒桌上吹牛吵闹的吗?不吹牛,还喝什么酒,这喝的不是酒,是一种文化。
“好不好不是你们说了算,要问一下山长。”总有那么一两个聪明人,会把话题引到领导的身上,顺道拍拍马屁,这是那个时代都不缺的聪明人。
“我说了也不算。”李奇轻喝了一小口干白,慢慢的说道。
“山长说了不算,那还有谁有资格?”众人听了都是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我说啊,还是市场说了算。”众人还是不明白。
李奇接着说道:“我说啊,谁的酒卖的好,喝得人说好,那才是真的好。”赚钱才是硬道理,赚不了钱,你说的天花乱坠,人人叫好又有什么用。
“对啊,我的二锅头可受欢迎了,四里八乡的,谁不说好,红白都少不了。”一个喝的满脸红光的汉子说道。
“可你的酒就是走个量,也就卖给个粗人,还是这杏花香好啊,香醇顺喉。”很快就有人接上话头,表示不服。
“那也不对,还是这葡萄酒好啊,卖的又贵,量又大,出多少,那是卖多少,订单都排期到明年了。”托着一个琉璃高杯的汉子说道。
“那也不算,不就骗那些没文化的番鬼佬当水鱼吗?那比马尿还难喝的葡萄酒那值那个价。”这人充满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愤慨的大声说道。
因为这走南洋的酒,在海外可是稀有品,价格当然不低了,商人可以赚到利润,那酒厂出厂的价格也是一直往上升,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
一些商人眼看现货是没望了,就下了订单。这订单一接,手头的资金多了,也就有钱订原料了,这也是书院可以先期垫资金让农户种植的原因。
经过一晚上的争吵,众师傅算是明白了,酒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只要你卖的好,给书院赚到钱了,那就是好酒。
酒也不一定要度数高才是好酒,各人品味不同,类似饮料的轻度酒,也可以是好酒。
虽然他们这些师傅不认为这是酒,但能卖钱的酒,就是好酒,书院还给这些酒起名为轻酒。
因为轻酒多是果实酿造,而果实有时产量又不稳定,也难以贮存,也就有人想到古人的麦芽酒,也就是现代啤酒的前身。
李奇对这些人的脑袋都表示好奇,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才是现代的穿越者。
不止是麦芽,他们还脑洞大开的弄什么谷芽酒,花生芽酒,绿豆芽酒,也不知这些能不能酿出酒来?
李奇表示自己是没眼看了,随他们折腾吧,这也算是酒类研发总部了。
这研发花出去的一点点成本,酒厂还是可以承受的,只要有一个成功,就赚大发了。
一大早,李奇起来在酒厂逛了一圈,工人们都早早起来,忙活着自己的工作。看到李奇,都笑着跟李奇打着招呼,对这个神秘而又平易近人的少寨主很是好奇。
工人们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东家就是这人人谈论的书院,又是自豪又是心惊。以前掌柜的生意虽然做得很好,却很少提绿水书院,不想这财大气粗的东家就是绿水书院呢。
现在谁不知道书院财大气粗,这十里八乡的名头比官府还响,说话比官府管用的多了。
把倭寇打败后,更是一战成名,大家都把出自这绿水书院的政令才当成是有效的政令呢。而且这打着总督府招牌的绿水书院办事公平,从来不仗着武力横行乡里,平时也没见他们仗势欺人,比以前那横行霸道的衙役好多了。
而且,这绿水书院还说是奉总督府的命令,给人们分田呢,这真的是老天开眼了。
惟一不太开心的是那是地主老财,现在要规规矩矩的纳税,又被强迫着交出一部分田地,田租也被强行减少了,那高利的贷款也被强迫着要减低,并且不允许利滚利的越滚越多,那些还的利息已经超过本金的多年老债,也不再算利息了,只要把本金还清就可以了。
这社会的秩序是逐步的向良性发展,慢慢的走回正轨。
这傍上了总督府的绿水书院,安安份份的开荒种地,公平做买卖,半点没有土匪的样子,比那些真正的官军还让人放心。
人们都已经慢慢的忘记他们就是绿水寨上的山贼了。
虽然是过年,但门外,那拉货的车更是一辆接着一辆,商家只要能赚钱,可不管是不是过年,也不管你这酒坊的东家是谁呢。
再说了,这些商人背后的东家也不见得就是正经的生意人,很多人上岸就是商人,下海了就是海盗,背地里还有可能与那倭寇说不清道不明的有牵连也说不定。
大年初三了,李奇一行继续的向北进发,谁也不知道李奇要到哪里去。
张汉也不知道。
来的时候,李奇说要到高流河畔看看,张汉就以为李奇是为了最重要的钢铁厂而来,但现在是打铁铺看过了,酒厂也逛了,却是没去曾用青的钢厂里看看,当然那钢厂离这里还有些路程。
一路上要找矿也找过了,这个需要专业的人慢慢探找,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
在酒厂里呆的这一个晚上,也交待了很多的东西,说了更多的新奇异想,还画了几个大饼,以为李奇就是为了酒厂的生意而来。
却没想到,李奇还要去更远的地方,却又不是直奔钢厂而去,这里除了酒厂,钢厂,最重要的高科技就是那三合土厂了,可李奇明显不是去三合土厂,也不知道是哪里?
一行人按行军队形开进,安全倒不太担心,这附近书院经营开发多时,又经过剿匪运动,也没几个山匪了。
那些土匪不是下山从了良,就是加入了书院,现在有这么好的地方,有吃有喝,还干的是老本行,虽然规纪是多了点,但在那里干不是干?
当土匪的规纪就少了?还不一样没的自由,随心所欲的那是老大,当小的一样活的像个奴隶一样。
当然,探路的,断后的,那是一样不少,也不会给敌人任何的机会。
路上李奇倒是时常停下观察地形,一会又皱着眉头思考,张汉不知李奇在想着什么,也没上去问。
只把心思放在队伍的安全上,信马由缰的慢慢走着,偶尔是望望这青山绿水的风景,倒也是怡然自得。
队伍经过一个小村庄的时候,李奇突然叫警卫去村里问一下,这里叫什么地名,认不认识一个叫石菉的地方?
李奇在后世曾经参观过这个铜矿,还在那里寻找过孔雀石,同行的伙伴倒是捡了一块好几斤重的孔雀石,李奇却只捡了几个小块的,回家放在鱼缸里造景。
但桑田沧海,几百年前的地貌和现代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道路也不同,李奇真的无法凭感觉就找到铜矿所在。
不久,警卫回来了,原来这里是斧头岗,再往前走,那里有一片低洼的盘地,那就是石菉垌,只是那里除了长草之外,连田都是无法耕种的,底下都是石头,连点泥土都不多。
李奇大喜,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还以为会大费周折,却想不到这么容易就找到了。
古代和现代的地名,一般变化不大,特别是这些小地名,都是代代相传,如果不是兵荒马乱,人们流离失所,可能数千年都保持不变。
果然,随着目的地的越来越近,李奇也逐渐找到了那模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