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清朝当咸丰! > 第7章 寻找人才!茶楼听政!

穿越清朝当咸丰! 第7章 寻找人才!茶楼听政!

    在一个清晨,天边还挂着几颗残星,奕宁便带着几个亲信悄悄离开了紫禁城。

    他换上了一身朴素的布衣,头戴斗笠,尽量低调地穿梭在人群中。

    亲卫们也化身为普通的路人,跟在他身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奕宁身着便服,带着亲卫悄悄地离开了紫禁城。他们穿梭在京师和京郊的大街小巷,留意着身边的一切。

    街头巷尾,人们忙碌地来来往往。奕宁留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试图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发现潜在的人才。

    咸丰帝奕宁穿着朴素的服装,走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他的目光不时扫过路旁的田野,那里庄稼稀疏,几棵枯萎的树木孤零零地立着。

    不远处,几个瘦弱的村民正在劳作,他们的衣衫褴褛,脸上满是疲惫和无奈。

    奕宁停下脚步,向一位老者问道:“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

    老者抬头看了看这位陌生的年轻人,叹了口气:“收成?连年的旱灾,加上官府的重税,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

    奕宁的眉头紧锁,他继续问道:“那官府可有救济?”

    老者苦笑一声:“救济?那些官老爷们只会往自己口袋里捞钱,哪会管我们这些穷苦人的死活。”

    奕宁的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但他强忍着没有发作,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随即奕宁唤来顺天府府尹,询问旱灾情况及灾民安置事宜。府尹战战兢兢地禀报着,言语间闪烁其词。奕宁怒声呵斥,命其如实上报,并严令他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奕宁怒气冲冲:“府尹,你给我听清楚了!这次旱灾如此严重,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我要求你立即如实上报灾情,不得有任何隐瞒。”

    顺天府尹战战兢兢:“陛下,臣……臣知道。但是,目前的情况确实非常严峻,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饥荒的迹象。”

    奕宁怒吼:“那你还在等什么?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朕不想再听到任何借口。”

    顺天府尹颤抖着声音:“是,陛下。臣这就去办。”

    奕宁怒气稍减:“还有,你要密切关注灾情的发展,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灾民得到妥善安置。朕不允许有任何疏忽。”

    顺天府尹低头应诺:“是,陛下。臣一定尽心尽力,确保灾民得到妥善安置。”

    奕宁深吸一口气:“好吧,你下去吧。朕希望你能够真正负起责任,不要让朕失望。”

    顺天府尹如释重负地离开奕宁身旁。

    奕宁又想起什么:“回来!”

    顺天府尹惊出冷汗:“圣上有何吩咐?”

    奕宁道:“大清例律:筷子浮起,人头落地!你要记住。”

    顺天府尹道:“陛下,人多粥少,若每锅都是厚粥,恐米不够!”

    奕宁忽然想到了沈石,也让亲娘喝清水粥,长叹一声!

    “这场旱灾真是无情,但某些贼官更无情。他们贪,贪阿贪,贪倒了前明,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吗!

    罢了,顺天府尹你可以尽力施粥,若有贪官杀无赦,不够再向朝廷申请。”

    “臣遵旨!”顺天府尹忽然眼含泪光,“臣替天下百姓谢谢陛下!”

    奕宁开始思考如何有效地解决旱灾和灾民安置问题,同时对那些腐败官员进行严厉打击。他决定回宫后立即减轻赋税,全力救灾。

    不久,奕宁来到了一处集市,这里聚集了不少灾民。他们有的躺在路边,有的在乞讨,每个人的眼中都失去了光彩。

    奕宁注意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一些穿着华丽的商人和官员穿梭其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事务。

    奕宁走到一位正在乞讨的妇女面前,她怀里抱着一个瘦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无力地闭着。奕宁从怀里掏出一些银两,递给她:“给孩子买点吃的吧。”

    妇女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她连忙跪下磕头:“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奕宁摆了摆手,示意她起身,然后转身离去,他的心中充满了沉重。

    这次微服私访让咸丰帝奕宁深刻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和朝廷内部的腐败。他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措施改革,那么这个所谓的盛世不过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奕宁决心回到宫中后,要着手整顿朝纲,减轻百姓的负担,让这个国家真正实现繁荣昌盛。然而,他也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他将面临着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

    但无论如何,他都决心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关于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奕宁不禁想起了那句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

    曾经,英国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写道:“英国人的船上有很多清政府雇佣的老百姓负责端茶倒水和扫地做饭,他们无不是衣衫褴褛、瘦骨伶仃,在普通的中国人之间,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最底层的清朝子民,每次接到英国使团成员施舍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甚至英国人泡茶剩下的茶叶渣子,杂役们也都互相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这段话让奕宁感到痛心疾首,他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那么国家将永远无法真正强大起来。

    奕宁接着想道:“而作为大清鼎盛的乾隆皇帝在十九年5月10日的宫廷记录可以看到:卯正三刻进早膳,菜色是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品、燕窝火熏鸭丝一品、清汤西尔占一品,攒丝锅烧鸡一品、肥鸡火熏炖白菜一品、三鲜丸子一品,鹿筋炖肉一品……”

    “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乾隆王朝或许是历史上最为富庶的时代,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是贫富差距最为悬殊的时期之一。

    中华民族那三亿人民呕心沥血创造出的巨额财富,竟然都被牢牢地攥在了清朝王室以及极少数的官僚家族手里。

    就在这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打断了奕宁的沉思。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人正跟一个摊主激烈地交谈着。这两人争论的焦点在于一幅字画的真假问题。

    年轻人坚称自己是个狂热的书画爱好者,并断言摊主正在兜售的一幅所谓的名家字画其实不过是个假货而已。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源自于这位年轻人在仔细端详这幅字画的时候,意外地察觉到了几处可疑之点:其一,尽管字画上的笔迹风格乍看之下与原作极为相似,但在笔触的细微之处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其次,字画所用的纸张质地与该名家常用的材料不符;再者,字画上的印章虽然看起来古老,但年轻人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印章的磨损程度与实际年代不符。

    摊主则坚称自己的商品是经过鉴定的真迹。他指责年轻人不懂装懂,妄图诋毁他的信誉。

    奕宁在一旁倾听,他对书画艺术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看出年轻人的质疑确实有其道理。

    年轻人的言辞犀利而不失尊重,他不仅指出了字画的问题,还提出了可能的验证方法,如通过专业的书画师进行复核。

    争论最终虽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年轻人的表现给奕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在艺术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能力,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必将成为朝廷中的宝贵人才。

    奕宁决定私下里调查这个年轻人的背景,并考虑将他纳入朝廷,为国家的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场争论也许只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没想到会成为他命运转折的起点。

    奕宁暗自派出人手去探查这个年轻人的底细。结果显示,这个名叫李云飞的年轻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就对书画艺术充满热情与天赋。

    可惜的是,他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能以卖画来维持生计。

    奕宁询问:“这位公子,看来你才华横溢,见识广博。我想知道,你对于国家的未来有何看法?”

    李云飞微微一笑,自信地说:“公子过誉了。我以为,要想国家强盛,首先要整顿朝纲,清除贪腐。

    其次,要平衡地方权力,使各地能够有序发展,如今各地似是天高皇帝远,上面即使安排的再好下面也拖拖拉拉,敷衍了事。

    还有关键的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军事制度,解散那些日益腐朽的八旗和绿营,建立一支新的、高效的军队。“

    奕宁点点头:“你的想法颇具胆识,但这些言论若是传出去,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

    李云飞急忙跪下:“陛下明鉴,臣之所以敢于直言,是因为相信陛下有改革的决心和智慧。臣愿为陛下效力,为国家的前途贡献绵薄之力。”

    奕宁疑惑:“你是如何得知朕的身份?”

    李云飞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草民虽愚钝,但也懂得察言观色。陛下身上的紫气环绕,非同凡响。

    而且,陛下在听到改革之言时,眼中流露出的动容,让草民确信陛下正是那位励精图治的新君。草民在此恭候陛下已久。”

    实际上,李云飞并未完全说出实话。他在这之前,就注意到了奕宁腰间佩戴的玉佩,那玉佩上的花纹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他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对朝廷规矩的了解,推断出了奕宁的真实身份。

    奕宁微微颔首:“李云飞,你的勇气和智慧让朕印象深刻。朕会考虑你的建议,也希望你能继续为国家献计献策。”

    李云飞恭敬地:“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奕宁听后不禁微微一笑,然后轻声问道:“你可愿为我秘密效力,也许秘密效力不会有机会光宗耀祖,不会有机会出人头地,你可愿意?”

    李云飞闻言微微一怔,显然没料到奕宁会如此直截了当地发问。

    他低下头,沉默地思考了一会儿,随后抬起头来,眼神坚定地直视着奕宁的双眼,反问道:“为何选我?我只是个平凡无奇的平民罢了。”

    奕宁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笑容,答道:“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你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才。”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好,我愿一试。但我有一个条件。”奕宁眼神一亮,“说来听听。”

    “我希望能够用我的方式为陛下效力,而不仅仅是听从命令,而且我穷怕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要足够的钱。”

    奕宁哈哈大笑,“这正合我意。只要你心向国家,其他的我不会过多干涉。”

    随即奕宁再次出紫禁城继续在京师的其他地方寻找着。

    他们穿过了热闹的市集,走过了宁静的小巷,来到了一家破旧的书院前。

    书院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气息,几个学子正在低声讨论着学业。奕宁走进书院,目光在每一个学子身上停留片刻。

    突然,他的目光被一个埋头苦读的青年吸引住了。

    那青年虽然衣着简陋,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质。奕宁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这位公子,你在读什么书呢?”

    青年抬起头,露出了一张清秀的脸庞。他看了看奕宁,又看了看他手中的书籍,回答道:“回大人,我正在读《史记》。”

    奕宁微微颔首,说:“《史记》乃是一部不朽之作,你能熟读此书,可见你的学识不俗。”

    奕宁对青年很是满意,接着问:“不知公子对当下时局有何见解?”

    青年略微思考后,答道:“改思想,废绿营,改八旗,引洋人之奇物,建新军。”

    奕宁听后心中暗喜,此人不仅学识渊博,更有治国理政之才。他决定将青年收入麾下,为己所用。

    于是,奕宁向青年伸出了橄榄枝:“公子所言极是,若公子愿意跟随我,一同为国家效力,必能有所作为,杀尽贪官污吏岂不快哉。”

    青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在一座典雅的茶楼中,奕宁皇帝坐在角落里的一张木桌前,品着热茶,看着窗外的景色。茶楼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谈话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几个年轻人激烈的辩论声。

    “读书!”一个书生的声音清晰地传入奕宁的耳朵,他转头看向那边,只见那个年轻人正慷慨激昂地发言。“夫读书之道,古人所重,盖学问之本,修德之途也。

    昔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以知学之乐,在乎勤习而不倦也。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言学贵于积累,方能启迪新智。

    读书者,为出将入相,为名垂千古;读书者,取千古名句,立一己之身也。读书者,为国强耳!”书生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决心。”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奕宁转过头去,看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国之强大,民之辛艰。百姓起早贪黑,终日操劳,虽国家昌盛,然与百姓关联甚微。

    国之强大,重在军事、经济之强盛,而民之生活,依旧辛苦。晨起暮归,劳心劳力,只为生计之奔波。国家之强大,未能解民之苦,百姓之辛,未见其减。关乎明清哉?

    译文:嘿!所谓的国家真的有意义吗?国家强大重在军事、经济的强盛。

    不管这个国家变成什么样,我们这些穷苦老百姓还是得每天起早摸黑地劳作,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明朝也好,清朝也罢,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区别!”老者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恨。

    奕宁皇帝静静地听着两人的争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波澜。他回想起历史上那些残酷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圆明园被烧毁、清政府倒台、明朝覆灭……

    这些重大事件似乎与普通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他开始质疑,所谓的国家强盛,是否真的能够给百姓们带来实际的改变?

    老者的话如同一把重锤敲打着奕宁的心弦,让他陷入沉思。是啊,如果国家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康,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国家的繁荣昌盛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辉煌。

    奕宁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肩负的责任,他决心要让国家真正成为人民的依靠,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国家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底层民众。

    是啊,回想起历史上的种种,奕宁皇帝不禁感叹道:“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不少百姓竟然协助洋人攻打北京城,实在令人痛心。”

    他深知,这些历史事件不论结果如何,似乎都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有限。

    所谓的新风气、旧风气,以及平等、民主、君主、自由、选举等理念,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只是些空洞的言辞罢了。

    无论哪朝哪代不都是富者生富,穷者生穷,前期政治清明,轻徭薄赋,后期贫富差距加大,民众不满,再次内战,再建王朝,如此反复,重复五千余年。

    对于老百姓来说,真正重要的还是他们的生活质量。

    奕宁皇帝眉头微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明白,身为一国之君,不能仅仅关注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应心系百姓的生活。唯有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治久安,走向富强。

    此刻,茶楼内的辩论声渐渐平息下来,但奕宁皇帝内心的思索却并未停止。他暗暗下定决心,在今后治理国家的道路上,必须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努力让更多的百姓受益于国家的发展。

    奕宁深知,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百姓们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在这一刻,奕宁仿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他决定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虚荣和权力,而是要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推动改革,让国家走上真正的富强之路。这不仅是对国家的负责,更是对自己良心的交代。

    随即奕宁离开了茶楼,“哎,那几位公子来我们翠云楼看看呀!这里的姑娘水灵的很呐!”一个老鸨吆喝。

    奕宁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只见一座酒楼矗立在不远处。

    他心中一动,转身对青年说道:“此地龙蛇混杂,消息最为灵通,我们不妨进去看看。”青年点点头,跟着奕宁走进了翠云楼。

    楼内莺歌燕舞,香气扑鼻。奕宁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几壶酒和一些小菜,开始倾听周围人的谈话。忽然,隔壁桌的一段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你们听说了吗?最近翠云楼里来了一个极其不凡的姑娘,据说她身怀绝技。”

    “是啊,我也听说了。”奕宁嘴角微扬,他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他转头看向青年,发现他也在专注地听着。

    “而且,这个姑娘还放出话来,只要有人能帮她赎身,她就会一生忠诚于那个人。”其中一人说道。

    “哦?这倒是有趣。”奕宁心想,也许这个姑娘也是一个可用之人。

    他示意青年靠近些,低声说:“我们去会会这个姑娘。”青年点了点头,两人起身朝姑娘所在的房间走去。

    随即两人来到了一个房间中,目光如炬地盯着眼前的女子。她低着头,双手紧握在一起,仿佛在努力压抑内心的恐惧。

    “你叫什么名字?”奕宁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女子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她颤抖着声音回答道:“我……我叫小月。”

    “小月?”奕宁重复了一遍她的名字,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继续问道:“你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要赎身?”

    小月低下了头,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她哽咽着说:“我……我是被骗来的。原本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没想到却成了别人的玩物。我……我不想再过那样的生活了。”

    奕宁听了她的话,眉头紧锁。他感受到了小月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但同时也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事情。他决定深入调查这个女子的来历和背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奕宁开始秘密调查小月的身世。他发现小月的故事并不像她所说的那么简单。

    她曾经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女儿,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卖身给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然而,那个人并没有善待她,而是将她当作玩物一般肆意凌辱。

    奕宁感到愤怒和同情。他决定帮助小月摆脱这种悲惨的命运,同时也要找出那个害她的人,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

    在奕宁的帮助下,小月成功地赎身了自己,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月小心翼翼地走到奕宁面前:“公子,感谢您的慷慨相助,小月此生难忘。如今我已经自由身,愿为公子效犬马之劳,以报答公子的救命之恩。”

    奕宁温和地看着小月:“小月姑娘,你无需太过介怀。我只是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既然你已经获得了自由,就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小月坚定地表示:“公子,我知道您并非普通人,您的善举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我不求荣华富贵,只希望能够跟在您身边,学习成长,为您分忧解难。”

    奕宁沉思片刻:“既然你有这份心意,我也不好拒绝。但我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无论是在我的身边,还是在其他地方,你都能够独当一面。”

    小月欣喜不已:“多谢公子成全,小月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公子的期望。”

    奕宁微笑:“那就好。从今往后,你就跟随我吧。我们一起努力,为这个国家带来一些改变。”

    就这样,奕宁在京师的寻才之旅收获颇丰。他相信,这些有志之士将会成为他未来的得力干将,助他成就一番伟业。

    经过几天的微服私访,奕宁对京师的人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人选,准备将他们带回紫禁城,共同建立粘杆处,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奕宁带着小月和一众贤才返回紫禁城。一路上,他们交流着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计划。

    “今后,诸君就是朕手中的利刃将斩断一切。”奕宁慷慨激昂地说道。

    众人纷纷响应,誓言要为奕宁鞠躬尽瘁。

    回到紫禁城后,奕宁开始着手组建粘杆处。他在挑选的这些人才中选择了一批忠心耿耿且能力出众的人,包括小月在内,共同执行特殊任务。

    在他们的努力下,粘杆处逐渐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

    组建粘杆处后,在咸丰帝的御书房内,气氛严肃而庄重。

    咸丰帝坐在龙椅之上,面容冷峻地审视着肃顺和穆彰阿赛尚阿二人。

    “肃顺,赛尚阿,朕令你们两人负责改组绿营兵,你们可有异议?”咸丰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肃顺和赛尚阿对视一眼,均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和决心。他们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但同时也明白这是咸丰帝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

    “臣遵旨。”肃顺恭敬地回答道,声音坚定而有力。

    赛尚阿则犹豫了一下,他知道这次任务的风险和困难,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和同事陷入危险之中。但是,他也明白咸丰帝的决定和意图,不能轻易反驳。

    “陛下……”赛尚阿刚想开口劝谏,却被咸丰帝打断了。

    “朕知道你的担忧,但你也要明白,现在的情况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理了。”咸丰帝的语气变得严厉而坚定,“朕已经决定了,你们只需按照朕的指示去做即可。”

    赛尚阿听了咸丰帝的话,心中不禁有些动摇。他知道咸丰帝的话很有道理,但他还是担心改革会带来不必要的动荡和风险。

    “陛下……”赛尚阿再次开口,试图表达自己的担忧和顾虑。

    然而,咸丰帝却再次打断了他的话,并哈哈大笑起来:“世人皆称绿营兵为双枪兵,一杆为长枪,一杆为大烟枪!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吗?他们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英勇和斗志,现在需要的是彻底的改革和整顿。”

    赛尚阿听了咸丰帝的话,顿时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咸丰帝会如此直接地指出绿营兵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否真的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肃顺看着赛尚阿的反应,心中不禁有些担忧。他知道赛尚阿一直以来都对绿营兵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背景,这次改革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赛尚阿,你不要过于担心。我们一定会尽力做好这件事,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肃顺轻声安慰道。

    赛尚阿听了肃顺的话,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坚定地回答道:“陛下,臣遵旨。我会全力以赴,确保改革的成功。”

    咸丰帝听了赛尚阿的回答,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朕就知道你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你是先帝时期的老臣,是肱股之臣。

    现在,你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吧。记住,朕对你们的期望很高,你们一定要不辜负朕的信任。”

    肃顺和赛尚阿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退出了御书房。他们知道,这次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但他们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