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圣太子,龙御天下 > 第41章 大唐决定出兵 高句丽遣使求和

大唐:圣太子,龙御天下 第41章 大唐决定出兵 高句丽遣使求和

    “诸卿,高句丽大对卢渊盖苏文弑君篡政,高句丽四王子高傲来我大唐求援。诸卿以为如何。”待高傲离开大殿,李世民抚须问道。

    “陛下,臣以为高句丽地处偏远,为他国内政,劳师远征,实为不妥。至于高句丽四王子,我大唐护其周全即可。”谏议大夫王丹说道。

    “荒谬,高句丽即已上表臣服我大唐,就为我大唐属国,荣留王高建武就是我大唐藩王。

    眼见逆臣弑君篡政,而我大唐坐视不理。我大唐天威何在,诸番邦属国将何以看待我大唐。”黄门侍郎褚遂良怼道。

    “褚黄门,此乃他国内政,我大唐有何道理伸手其中。且前隋三征高句丽,前后共计发兵超二百余万,可是皆徒费国力,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足见高句丽兵马强盛,战力不俗。

    今我大唐虽国力超过前朝,但谁又能保证我大唐与高句丽一战,不会重蹈前朝覆辙。” 秘书监马周反对道。

    “马宾王(马周字宾王),我大唐自贞观元年始,对外作战,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前朝隋炀帝面对东突厥来袭,在雁门城吓得哭声震天,强如东突厥,在我大唐面前,也不过尔尔,一战而定。

    我唐军战力岂是前朝能比,一个个小小的高句丽赢了前朝,就吓破了你的胆了吗?” 太子詹事张亮厉声道。

    众臣各持己见,相互争执不下。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看着众臣争执不休,朝堂混乱,皱着眉头大喊道。

    “诸公肃静。朝堂之上,吵吵嚷嚷,成何体统。诸公静候太子之见。”

    这在大唐朝堂上,近几年来已成为常态。朝堂上有政事不决,大臣们争执不休的时候。都会请太子出面发表意见,往往太子一言而定朝争。

    “诸公不必急躁,且听我一言。高句丽虽地处偏远,但诚心上表向我大唐称臣。父亲也遣使册封荣留王高建武为高句丽王。高句丽即已接受册封,就是我大唐属国,高建武就是我大唐臣子。今渊盖苏文罔顾纲常,弑君篡政,将自己的国主分尸,丢在沟里。此等行径如禽兽何以?

    且高句丽即为臣国,我大唐自当护其周全。臣国君主被叛逆残杀,我大唐兴兵为属国君主报仇,诛杀叛逆,拨乱反正,匡扶正义,乃责之所在,义之所至也。

    何况,高句丽四王子,死里逃生,不远千里前来我大唐长安求援。我大唐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大唐威仪何在?信义何在?其余属国见我大唐如此行径,岂不齿寒?

    至于前朝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前朝之败,败于滥用民力,缺乏统一部署,战线过长,后勤难以供应,各自为战,轻敌大意。今我大唐若与高句丽一战,我窃以为,敌有三败,我有三胜。

    渊盖苏文以臣弑君,大逆不道,残杀君主,人神共愤,道义无存。而我大唐为属国国主复仇,诛杀叛逆,此乃大义。正义在我,此为义胜一也。

    渊盖苏文残忍嗜杀,为莫离支之后,更是残暴荒淫无度。高句丽百姓深受其苦久矣,渊盖苏文已失其民心。荣留王高建武亲民爱民,深得民心,我大唐以助其子回国登基为由,可得高句丽民心。民心所向,道之所存。此为道胜二也。

    高句丽国小民少,国力能有几何?兵微将少,战力又能强到何处?且,渊盖苏文弑君得其位,军中将领,上下官员岂能尽服?我大唐如今国力远超前朝,我唐军名将众多,猛将云集。我大唐以泰山压顶之势,狮子搏兔,上下一心,焉能不胜?此为武胜三也。

    今我大唐以吊民伐罪,诛杀叛逆之名发兵高句丽,此为天时;高句丽四王子可为大军向导,此为地利;渊盖苏文尽失民心,我大唐助仁王之子回国登基,民心在我,此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此战必胜。

    诸公,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李承乾说道。

    “嗯,太子所言,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抚须笑道。

    “太子所言三胜,三败皆中要害。臣附议。”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俯身拱手行礼道。

    “臣等附议。”众臣俯身拱手齐声道。

    “好,命中书省撰写讨贼檄文,经朕御批后。通发大唐和周边诸国。太子会同兵部和诸军中国公商讨对高句丽一战计划。

    此一战,我大唐为属国国主复仇,吊民伐罪,诛杀叛逆,乃义战。望诸君,尽心尽力,一战而胜。”李世民站起身,斩钉截铁道。

    退朝后,高傲听闻大唐决议出兵高句丽后,欣喜若狂,对李承乾感恩戴德。

    中书省撰写讨贼檄文,经李世民御批后。通发大唐和周边诸国。大唐百姓听闻属国国主被臣下残忍弑杀,皆义愤填膺,纷纷支持大唐出兵维护正义。周边属国听闻大唐出兵为高句丽国主报仇,皆言大唐真乃明主,有大唐庇佑,可心安矣。

    李承乾与兵部和诸军中国公商议出兵方略后,进宫向李世民汇报。

    “儿与兵部和诸军中国公商议后。认为我军此次出兵,不宜劳师动众,应以精兵攻之。如此,一来方便调度,也可减轻后勤压力。

    此次出兵拟分为三路,一路走陆路。儿领麾下军马,从幽州向辽东,进入高句丽。取新城为据点,步步为营向平壤推进。

    第二路为水路,水路由郧国公张亮率江、淮、岭、硖兵四万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水路取卑沙城为据点,待陆路大军赶到,两军合围平壤。

    新罗历来敬服我朝,与高句丽素有仇怨,我大唐可遣使入新罗,晓以利害,许以战后瓜分高句丽之利。命其出兵牵制高句丽南疆之兵,此为第三路。

    对高句丽之战战略如此,请父亲圣裁。”

    “嗯,可行。大郎用兵越来越有名家风范了。”李世民点头笑道。

    “父亲过奖,此乃众人智慧,儿不敢独领其功。”李承乾谦虚道。

    “好,传诏。朕决意御驾亲征,亲领平东大都督,朕随太子大军同行。命高句丽四王子高傲领平东副都督,随太子同行,为大军向导。

    命太子为平东副都督,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麾下诸军15万走陆路。

    命英国公李积(李积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率军6万紧随大郎之后,以为后备。

    命河间郡王李孝恭为平东副都督,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郧国公张亮为副总管,率江、淮、岭、硖兵4万走水路。

    此次出征25万兵马,对外号称80万,各路兵马接诏后,整军备战。”李世民说道。

    “阿耶,此战劳师远征,交给儿就好了,何必亲自劳累,御驾亲征呢?阿耶在长安静等儿的捷报就好了。”李承乾劝道。

    “混小子,以为为父老迈,上不得马,拉不得弓了吗?为父身体强健,食斗米肉十斤,还能征战沙场。”李世民笑道。李承乾还欲再劝,李世民伸手制止道。

    “为父知大郎孝顺,可是为父自16岁征战沙场,大小之战,何止百战。为父年岁日长,越来越怀念当年沙场驰骋,斩将夺旗的风景了。为父渐老,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下次上阵杀敌了。大郎你就当满足一个即将告别沙场的老将,最后一个心愿吧。”李世民温声笑道。

    “阿耶龙精虎猛,福寿万年。将来大唐开疆拓土,阿耶可尽情驰骋。吾皇功盖秦皇汉武,自当万岁,儿要给阿耶做一辈子太子。”李承乾走到李世民身边,跪做在李世民身边笑道。

    “哈哈,痴儿,为父虽然贵为皇帝,但也是有大行的那一天。吾儿日渐成熟,大唐交于吾儿之手,为父就算大行,亦可含笑九泉了。”李世民抚摸着李承乾的头,大笑道。父子俩正在闲聊,下人来报,赵王求见。李世民宣赵王觐见。

    李元霸人还未到,声音先至。

    “二兄,我自随你从军出战,每战必先。上次出征东突厥,王妃生子,你不让我去。此次出征高句丽,为何还没我。二兄莫不是看不上我了。”

    “哈哈,三弟,莫要急躁。三弟勇武,远超常人,乃我大唐镇国神器,为兄怎能看不上。既然三弟技痒,想上阵杀敌,为兄自当满足。有三弟前往,此战必大胜啊。”李世民抚须大笑。

    “侄儿承乾见过叔父,既然叔父想一展神威,侄儿自当让贤,由叔父任平东副都督,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侄儿愿为叔父马前先锋。”李承乾拱手笑道。

    “大郎莫拿我玩笑,论冲阵杀敌,阵前斩将,我自当仁不让。可是若论排兵布阵,决机阵前,我不如大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大郎你就不要谦让了,叔父愿为你前部先锋,为大郎开山平水。”李元霸笑道。

    “好,既如此,三弟,你就与大郎同行吧。军阵之事以大郎为主。”李世民说道。

    李世民同意李承乾方略后,随即下诏李承乾率麾下诸军五日后启程,兵发高句丽。命英国公李积前往幽州整兵以待李承乾。命河间郡王李孝恭和郧国公张亮集结军马,三个月后从莱州出发。遣使走水路前往新罗,游说新罗王出兵高句丽南部边界。

    五日后李承乾率麾下飞龙军、玄武军、飞翼弓骑兵还有新组建的由突厥人组成的5万突厥狼骑集结完毕。李承乾告别怀孕四个月的苏婉儿及其他众女,随李世民开拔出征。

    高句丽渊盖苏文接到大唐讨贼檄文,又听闻李世民亲率唐军来袭。惊恐异常,急招众臣和李缚颉商议对策。

    众人商议半天,皆觉得此时国内民心不稳,各方势力还未完全归顺,与唐军开战胜算太低。应当先遣使上表归附,向大唐臣服,待平定国内后,再与大唐一较高下。

    渊盖苏文随即遣使前往幽州等候李世民。

    李世民率军于贞观十年六月抵达幽州,英国公李积出城十里迎接李世民,众人见面寒暄后。李积汇报,高句丽使臣已于一月前来到幽州,等待李世民召见。李世民入城后第二天,与李承乾和诸将召见高句丽使臣。

    “高句丽使臣,朴慧经见过天朝皇帝陛下。” 高句丽使臣下跪行礼道。

    “来使免礼,来使求见朕,是为何事。”李世民问道。

    “我高句丽自贞观七年上表称臣,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今大唐兴兵犯我疆界,我主高句丽王遣臣来,欲问明原因。” 高句丽使臣站起身说道。

    “恐怕是你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让你来的吧。怎么自知弑君篡政,害怕我大唐兴兵问罪了?”李承乾讥笑道。

    “唐国太子殿下,我高句丽莫离支并未弑杀君上。我高句丽荣留王乃叛乱大臣所杀,莫离支已平乱为先王报仇。” 高句丽使臣说道。

    “哦?可是你国先王四王子高傲,可不是这么说的。要不我把他叫来,你们俩当圣人面,当堂对质一下啊。”李承乾笑道。

    “这,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我高句丽家事。大唐岂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强行插手我国家事。” 高句丽使臣说道。

    “我大唐出兵为属国枉死国主复仇,助其子回国登基,怎么就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了?如果你来就是说这些的话,那你就可以回去了。”李承乾不耐烦的说道。

    “臣此次前来,是奉了国主之命前来上表称臣,请天朝皇帝册封我国主为高句丽王。” 高句丽使臣急忙说道。

    “窃国之贼,弑君之臣。还想妄图得到朕的赐奉,我大唐的赐奉就这么不值钱吗?”李世民冷笑道。

    “滚回去告诉渊盖苏文,我唐军吊民伐罪,诛杀叛逆。让渊盖苏文洗干净,引颈待戮吧。尔为高句丽先王旧臣,竟投靠弑君叛逆之徒,足见尔也是寡廉鲜耻,不忠不孝之辈。

    无义不忠之徒,也敢为使?本欲取尔性命,看在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份上,饶尔狗命。来人,于寡人乱棒打出。”李承乾厉声道。门外武士闻令,将高句丽使臣乱棒打出。

    高句丽使臣羞愤,连夜返回高句丽,将情况汇报于渊盖苏文,渊盖苏文无奈只能令各城邑都闭门自守。招众人商议抵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