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举,寒门读书郎 > 第11章 陈运

科举,寒门读书郎 第11章 陈运

    陈夫子一笔一画遒劲有力,春联上的字体显得意蕴十足,果然不是他们这种习字尚短的学童能搭上边的。

    大开大合的写法让看热闹的俩人叹为观止,字的好坏对日后的举业可是尤为关键。

    “倒是没有生疏。”

    看俩人瞧着字不眨眼,陈夫子自得的捋了捋胡子,要说学问高低,他可不敢遑论多说,但这字放在这兴平县还是有几分傲气的。

    “夫子这字,好似是台阁体。”李承平问道。

    陈夫子道:“台阁体如今是科考最受欢迎字体,其更是被默认为规范,所以苦练台阁体是必要的。”

    说罢,陈夫子开始给二人讲明台阁体的书写要点,台阁体是一种书写风格,它的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

    陈运明显不喜欢这种字体,他认为台阁体很难写出自己的风格,显得没有生气,更不够流畅。

    “考官难道是你爹呀!”陈夫子气的想打人,“谁人都想随心所欲,可你也得有那个资格才行,台阁体本就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偏你特立独行,要不专门给你开一科。”

    被说教一番,陈运当然不敢发表异议,认真听着爷爷的教诲,李承平并没有觉得台阁体好或者不好,只要是能够助力科考,那练那种都是练。

    很明显,台阁体抑制了士子的书写风格,但并不是说它的书写难度就不大,相反这种惹人喜爱的字体书写难度颇大。

    陈夫子只能拿些名家作品举例,只有临摹名家作品的笔画结构、比例和走势,才能逐渐提高应试学子的书写水平。

    “哎,咱们这里终究是小地方,基本没有大儒游学交谈,名家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陈夫子叹了口气,道:“能给你们提供的帮助有限,真不是久安能在我这里待几年。”

    陈运讶异的盯着李承平看个不停,据他所知,自家爷爷才来一河村执教数月,怎会如此看重此子,他可是知道自己爷爷的心气之高。

    李承平没想那么远,他当前是刚刚入门,启蒙读物都还没学完。

    读书最是记不得,李承平也不敢贪多,按部就班的学习即可,而且他也急不来,幼童启蒙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富贵子弟大多三岁启蒙,家中不富裕的则稍晚,大多是五、六岁。

    启蒙首先要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等蒙学读物。

    通过蒙学认过字后,就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了,慢慢打下对圣人之道的基础认识。

    随后就是贯通古今,融汇古往今来大儒名士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消化吸收完才能达到解题的标准。

    这还不是最后一步,了解天下事,针砭时弊,解决实际问题会写具体时文,才算有了能够迈向官场的本钱。

    等把四书五经融会贯通,再到游学四野、遍访名家,没有个十几载是很难成事的,这就是常人所说的寒窗十载苦读书。

    陈运早就听过爷爷的这套论调,很是习以为常,可当听到陈夫子接下来所言,简直惊呆了。

    “依着承平的学习能力,再学个四五载,当是可以下场试试了。”陈夫子充满自信的说着。

    李承平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他真的可以吗?

    陈运更是呆在当场,他爷爷可是很少说妄语,而且陈夫子没必要拿他这个小弟子来激励陈运学习呀!

    没人不知道古代读书难,身在其中的陈运更是深知其中艰难,就拿他自己来说,今年已经十三岁了,年初下场试了下,可却连县试第一场都没过。

    说这么个小娃娃比自己强,陈运多少有些不服气,哪怕知道爷爷不会拿这个骗他。

    笑了笑,陈夫子没有再刺激自己孙子,把写好的春联递给李承平,叮嘱几句,就让孙子送他回家。

    一路上,陈运欲言又止,飞快的瞟了一眼李承平,咬紧牙关不知想说些什么。

    察觉到陈运的小动作,李承平有丝啼笑皆非的喜感。

    “世兄是怎么来村里的。”

    看他想说话,李承平主动挑起话头。

    陈运一怔,回道:“坐牛车来的,年后爷爷说让我去兴平码头乘船回去。”

    “可是渭水不是已经上冻了。”

    一河村在渭河边上,渭河流经陇西、彰武、武山一路向东到兴平至西安,最后到潼关随后注入黄河。

    乘船顺流回西安理论上来讲没问题,可年后依照现在的气温,河水化冻的可能性很低。

    很明显李承平对陈运年后什么时候走有误解,陈运解释道:“爷爷如今年事已高,再加上西安家中有些琐事,因此要在一河叨扰一段时间,到时还要麻烦承平了。”

    自来熟的叫承平叫的这么亲切,李承平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最终还是忍住了自己冒昧的举动,送出一段距离后,陈运就开始往回走,嘴上还自言自语着,“这小子看着也不像天才呀!看起来老实的很。”

    好赖是没让李承平听见,求来了春联,李固是好一顿看,不管写的是啥,夸夸就是往门上一贴,索性是没有贴反。

    余氏没管他们这些男人在哪干嘛,哼着小曲由着李若给她揉着肩膀。

    李承平拿起老爹专门给他做的小木墩,凑过去坐下,琢磨着怎么说服奶奶让他过几日跟着二伯去镇上。

    读书太烧钱了,蒙学要用的读物大伯还能提供,可往后的事就难说了,而且总是拿着树枝在地上练字也不是那个事呀!

    所以笔墨纸砚一个都少不了,这些钱从哪来就成了难题。

    村里上学不用束修,蒙学书籍由大伯友情提供,李承平他老爹确实有几本藏书,但科举所考涉及太广,不是那几本书就够的,所以书肆要去,必要时还需要在这些年进学中不断购置书籍。

    轻飘飘一句话可解决不了这些,家里又不是只有李承平这么一个男孩,大伯和二伯的孩子也在进学,别看他去读书大伯母和二伯母没说什么,但一涉及到自身利益时,难保不会出现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