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举,寒门读书郎 > 第48章 知府大人停滞不前

科举,寒门读书郎 第48章 知府大人停滞不前

    科举并不像其他科目那么严谨,例如数学,一加一就是等于二。

    策论时文的成绩判定,受考官主观因素的影响比重无疑会大很多。

    既然陆知府不喜欢虚浮华丽的文藻,那李承平就尽量在作答时写的扎实朴素。

    但也不能凭借着自身对陆知府的了解,去刻意的迎合。

    没有人是傻子,对于一个历经科考沙场出来的正途科甲进士,依照李承平现在的水平,基本上写什么都瞒不住人家。

    还是不能奉迎过甚,有自己的行文风格是很重要的。

    李承平此次府试的目标就是案首,还像县试时,不显山不露水,那是绝对不行的。

    两道经义文,第一题是“欲使吏洁冰霜,俗忘贪鄙,家给人足,礼备乐和,痒序交兴,农桑竞劝。”

    问题问的太过直白了,没有丝毫套用四书内容的意思,这篇文章截一句,那篇文章截一句。

    题意很明确,就是怎样整顿吏治,恢复生产,人民知晓礼仪廉耻。

    没有掉以轻心,李承平觉得这道题还真是符合陆知府这个人上次取中文章的作风,务实务实很务实。

    谁都能看懂题,就看考生如何应对作答。

    李承平一直都有将自己代入朝廷决策者这么个角色,所以结合朝廷邸报和经典典故案例,很快就有了个大概思路。

    不管怎么说就是写一篇安邦的策论,李承平先前给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天写两篇外加请陈夫子批注更改,考场上的两道题简直是洒洒水。

    研墨、提笔、展卷一气呵成,认真的在草稿纸上挥洒起来。

    还未交卷弥封,陆知府顶着午后的太阳,手持团扇,闲散的走在隔绝考生之间距离的过道上。

    四月正是适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春暖花开,阳光正好。

    微风拂来,不再是二月的冷意,而是一股凉意,使人心神振奋。

    陆知府手拿团扇倒不是骚包,主要是文人时兴这个,加上今日几番走动,确实热了些。

    一路过来,很多考生感受到他的临近,开始不知如何下笔,更有甚者,有的考生因为悬笔太久,墨汁底下浸染答卷。

    现在还为时尚早,并未誊抄,墨汁仅是滴在草稿纸上,但这般不稳重的状态,看的陆知府直摇头。

    回头看向跟随其后的同知,嘴里呢喃道:“还是考少了。”

    考场纪律还是要遵守的,同知大人只是笑着点头回应着。

    提到堂前考试的考生还是有不少的,二三十位之多。

    除了各县案首外,有些大县的前二三名也在。

    就像西安府,应考县试的学子就高达两千多,名额却仅比兴平这类大县多出二十个,明显竞争压力更大。

    再加上西安的教育,相较于下辖各县无疑是最好的,所以西安府县试前五名的学子,在其他县说不定就能成为案首,所以他们也是有资格被提到堂前来考。

    所以,当陆知府行至李承平面前时,已经是好一会儿。

    李承平的答卷一入眼,陆知府就看到了略显稚嫩的馆阁体。

    瞧了眼李承平的面容,觉得这个年纪能写成这样,算很不错了。

    除了在西安府参加过县试的考生外,陆知府对各县案首都不熟。

    他对这些堂前考试的考生显得重视,就是因为经过县试,这些案首已经被筛选过一轮,可以说是西安最顶尖的一小撮。

    按照以往经验,府试案首也将在他们之中产生,陆知府提前过来的意思,就是想先掌个眼,方便后续阅卷偷懒。

    与县试一样,府试第一场同样是正场,三场中最重要,根据这两题已经能够决出此次府试案首。

    行是知之始,知在行之后。

    李承平不禁感叹古人诚不欺我,呃,不对,我现在就是古人,后世人的古人。

    陆知府瞧李承平此时作答顺畅,舒心快意,不由觉得这小儿心性坚韧,年纪虽小,却是个做学问的。

    埋头作答的这股认真劲,李承平真不是刻意而为,写策论是通篇顺畅之事,他常常一笔而过,同时也可以养成此种习惯。因为真的很舒服。

    面对陆知府的走动查看,他自以为是衙役、小吏四下探看罢了。

    毕竟,兴平县试时,从没见过马知县有闲心下来逛逛,他还以为当官的都是这样,露个面淌一头就完事。

    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处事态度。

    正所谓出水方知两腿泥,陆知府做人做事是不看样子的,低头审视起李承平的文章。

    光说不练,枉学百年,李承平写的文章多了,作答时,自然而然带了一丝自身特点。

    只见答卷上,写着“学生闻栖培蝼者,不睹嵩泰之干云;游泞涝者,讵识沧溟之沃日?诚愿察洗帻布衣之士,任以台衡;擢委金让玉之夫,居其令守。则俗忘贪鄙.....”

    用典太多,陆知府细细品味好一会,才参透其中实例及道理。

    凝视李承平半晌,陆知府觉得这考生很有实力,前面文藻修饰其实挺明显的,但凡了解过他自身喜好的都不会这么作答,可李承平就是这么做了,而且做的很好。

    尤其是后面的“旌好学之流,赏力田之伍,则家罕贫情。位列文儒矣。”

    近千字的文章跃然纸上,通读下来确实让人感受颇丰。

    再三打量李承平几眼,陆知府就步入后堂,连余下考生的答卷都无甚心情看。

    随着陆知府一走,李承平浑身一松,起初不知道知府大人过来,可陆知府在他跟前一待就是小半个时辰,任谁写的再怎么入迷,也会反应过来。

    心下思索一下,李承平嘴角微翘,不由得自信心爆棚起来,知府大人在他面前能够停留如此之久,一定缘于他的文章。

    若是作答的前言不搭后语,谁会稀得站在这里,早就脚底抹油的走了,想来是他文章写的不错,左右两边考生羡慕的视线,无疑说明了这点。

    没人是傻子,这些注意到此件的考生,都做好了出龙门后,结交李承平的意思。

    府试案首是谁还犹未可知,在堂前的都是陕西士子中的佼佼者,无人不想角逐一下头名榜首的位置,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结交一位英才。

    并未急着誊抄,李承平开始检查错字,确认无误后,也要待会。

    刚才文思泉涌,答题是答完,但手累呀!可得好好歇歇,免得影响卷面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