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举,寒门读书郎 > 第147章 风险太大

科举,寒门读书郎 第147章 风险太大

    “钱多”“文弱”“孤单”无疑是贴在赴京赶考士子身上的标签。

    这完全符合,古代劫匪的劫掠三要素,好下手还没危险。

    可让李承平不解的是,为什么基本上没听说有劫匪抢书生?

    柳安见李承平如此执着,不再卖关子,如实说道:“其实,这些土匪之所以不抢赶考举子,原因有三。”

    他伸出三根手指,逐一解释道:“第一,赶考举子身上的钱财确实不少,但他们的行程和身份都被详细记录在册,这便是勘验行踪。”

    “每一关卡都会有差役核查文书,若是有人失踪或者被害,官府必定会追查到底。”

    “土匪们可不想因为抢了几个书生而惹上大麻烦。”

    李承平点点头,表示理解。

    寻常百姓的行踪,官府自然不会重视,可举人则不同,基本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且赴京举子都是要在当地府衙记录身份的,一旦确定参加明年春闱,名录议定后,就会被上报到朝廷。

    礼部眼看报考士子未按时抵达,必然心生疑虑,随后查验行踪,人大致在哪里消失,基本上都能摸查出来。

    未来的国之栋梁在自己的地界上消失了,加之朝廷敦促处理,当地主官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缉拿要犯身上。

    并且当地主官一定会按大案处理,举子举子那可是朝廷记录在册的储备官吏。

    天杀的匪徒连这等有身份的人都敢劫杀,放任不管,不加以威慑,是不是那天自己都要身首异处,而无人追查。

    就是这种心理,导致负责此案的官员甚为重视。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古代的匪徒大多是不会流窜的。

    还是前面那个原因,里甲制度的存在大大限制了这些匪徒的活动范围。

    与其被人举报,悄无声息的让官府抓走,还不如老老实实在自己熟悉的地域活动。

    “第二,”柳安继续说道,“赶考举子多是有家世背景的,即使他们本身不显赫,但家中亲友多半有些势力。”

    “土匪若是动了他们,很可能会招来报复,得不偿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柳安压低声音,神秘地说道,“官府对于读书人有特殊的保护令旨。”

    “毕竟,这些举子将来可能成为朝廷的栋梁,朝廷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土匪们知道这一点,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李承平恍然大悟,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门道。

    他望向河面,思绪万千。

    朝廷的手段,目前来看还是很足的。

    不过,李承平觉得也就只有王朝稳定时才会有这么足期威慑力。

    若是王朝中后期,吏治腐败,流民众多,朝廷根本没有如此巨大的动员能力和分辨效率捉拿匪徒。

    只能感叹生在了一个好时代。

    船在河面上晃晃悠悠地行驶,李承平和柳安看着两岸的风景,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柳安忽然笑道:“其实,你也不用太担心,咱们一路上小心行事,应该不会遇到什么大麻烦。”

    李承平也笑了,“希望如此吧。”

    一路上有着地方官府勘察印信,只要他们不走山间小道,径直走官道,理论上来讲是不会出问题。

    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抵达了渭水边的一个小码头。

    凝望着这处小码头,李承平会心一笑,看来几个族老行动效率还是很高的。

    今年年初,李承平正式成为一河村李氏宗族名义上的少族长。

    这可不是虚名,村中青壮只要理由合理可以随意调动。

    仗着爷爷李固粮长的威势,李承平甚至能纠集数个村子数百青壮。

    不过没必要,李承平又没想造反,再说了,大乾国泰民安也不具备造反的条件。

    当地士绅权力就是如此之大,皇权不下乡,说成土皇帝都不为过。

    这处小码头就是李承平建议营造的,由他汇聚几个有建造码头经验的老师傅集体智慧后,设计而成。

    村里动这个的人不少,要不说能人在民间,官府摊派的徭役中,就有维护修筑码头这一项,只要留心多少有些心得。

    李承平一踏上岸,就看到一群人迎了上来,其中一个小男孩飞奔而来,扑进他的怀里,“舅舅!”

    李承平笑着抱起外甥齐礼,揉了揉他的头发,“齐礼,你有没有乖乖听话?”

    齐礼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舅舅,你真的考上了举人吗?”

    李承平点头,“是啊,舅舅这次不负众望,终于考上了。”

    齐礼欢呼雀跃,拉着李承平的手不肯放开。

    这小子眼珠子转了转,心里想着这回有舅舅在,娘不会再阻止自己喝西瓜汁了吧!

    家中早已张灯结彩,李承平一进门,就被热情的乡亲们围住。

    西安来的,兴平来的,再就是镇上来的缙绅老爷们也纷纷前来道贺,土院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余氏满脸笑容地迎上前来,可一握住孙儿的手,眼中却止不住的泛着泪光,“承平,受苦了啊!瘦了不少。”

    李承平握紧奶奶的手,“奶,孙儿不苦。”

    柳安在一旁笑着安慰道:“您这次可是有福气了,他不仅考上了举人,更是今科的解元,受诸道赏识,将来可谓是前途无量,您就等着享福吧!”

    这句话不只是对李固和余氏所说,更是告知这些在场缙绅。

    其实不用他说,这些人心里就已经有数,雪中送炭已经晚了,但锦上添花是否能够成形,却犹未可知。

    一个个心里盘算着,等会怎么与李承平交好。

    余氏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大家快进屋坐,今天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

    屋子里很快摆满了丰盛的酒菜,乡亲们和一众来宾纷纷举杯,为李承平道贺。

    李承平回来的消息并不是秘密,余氏也乐意告诉乡亲们,她孙儿来信说不日就要回乡。

    口口相传下,大家都知道李承平这两日就要回来。

    我家凑个桌子,你家搬个板凳,他家拿副碗筷,这二十几桌席面很快就置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