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举,寒门读书郎 > 第164章 赴京赶考

科举,寒门读书郎 第164章 赴京赶考

    李固没答话,懒得再说这个问题。

    自顾自的往井底深处走,将带下来的大刀放置回原本的位置。

    李承平差点冒虚汗,要不是爷爷是自己的至爱亲朋,他都怀疑是不是要杀他灭口。

    摸着兵刃,质地还不错,大概是一柄前朝官造的兵器,不然就爷爷他们当初那个草台班子,多半研制不出来。

    新政权沿用前朝的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很正常。

    朝廷是不禁兵刃的,想要预制上好的鞍马和武器,自可去匠铺找大匠锻造,只要不是像造反似的批量定制,朝廷是不会闲着无事管的。

    但甲胄却是万万动不得的,不说工艺复杂,即便是简单的皮甲,都不是普通人有胆量私藏的,九族消消乐那是真的,假不了。

    李承平是故意这么问的,谁让爷爷有这么多好东西却不说,拿不准他就藏了东西。

    顺嘴炸一炸,难保还有啥好东西。

    这些武器码放整齐显得多,但李承平觉得远远达不到武装一个百户的地步。

    瞧出孙子眼中的疑惑,李固坦言道:“就跟钱粮运输有损耗一样,武器储存也是很考究的。”

    武器需要定期擦拭,并在表面涂抹一层油脂,以防止生锈和腐蚀。

    其次,存放环境也很是考究,武器需要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以防止武器受潮、变质和损坏。

    一河村的兵器放在井底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不知是谁的主意,放置兵器的地方被抬高的很多,防止积水,细细一瞧,左右还各有数个通风口。

    想到了什么,李承平打量了一圈,“爷爷,这些武器是陕西各个村子都有吗?”

    记得陕西很多村子的民户都是从中原过来的军户,被朝廷差不多三次重整户籍的反复筛选,不少百姓由军变民。

    既然这些武器朝廷不收回去有经济和乡团军事的考量,那就说明陕西有很多村庄亦如一河村一样。

    李固肩膀耸了耸,拽拽别在腰上的烟杆。

    “确是如此,我们这些人有不少。”

    李承平一乐,看来西北这块地方是注定离不开他了。

    西北马政这些年很是败坏,有阁老想要整顿,俨然是一副要在西北用兵的打算。

    如今单是河套地区就纷乱不断,打仗拼的就是个钱粮底蕴。

    太祖时期留下来的乡团武器,利用的好,保不准就是大功一件。

    不过这都是后话,李承平挑了件趁手的短刀,取了根头发试了试,锋利的很,一点都不像几十年前的老物件。

    李固笑着点头,孙子肯听他的就好,这样他们也能放心些。

    反正是该带的不该带的,李承平那是一件不落的全部给带上。

    ......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陕西三十五年的年尾。

    “年后何时走啊?”柳安坐在炭盆旁,烤着手问。

    马上就要过年,临行前确实要规划好行程,先前商量的行程,有部分发生了变化。

    从西安到京城,主要是沿着黄河和太行山麓行走,经过洛阳、郑州、安阳等地。

    可眼下却得从安阳绕开,看邸报,黄河又发了洪水,安阳遭了灾,损失惨重。

    不说盗匪出没的几率变高,单单是官道都堵塞难行,与其耽搁不如换条路,也安心。

    船是坐不了的,河水上冻,没到开春多半是化不了。

    走陆路,那时间可就长,从西安到京城约有两千余里路。

    按照马车的速度,依照直线走大概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这是李承平在草纸上算下来的。

    柳安看了眼,“怕是不成,你是不是算错了。”

    自然不止这点时间,还没算上道路崎岖,以及行程中休息、吃饭、换马等情况,实际所需的时间只会更长。

    柳安是有经验,但他多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坐船去,单走陆路不换乘倒是第一次。

    最起码一个月的时间,李承平思索片刻后。

    “咱们正月初三走怎么样。”

    柳安随意的点点头,他什么时候都成,主要看李承平的时间。

    赴京时间定了下来,李承平余下的功夫便是迎接新年。

    总得劳逸结合,不能一直泡在屋里,不说精神是否紧绷,难保眼睛不出问题。

    晃悠着腿,李承平那是边指导李茂才功课,边看柳安训孩子。

    从蓝田一回来,枣红问题出在谁身上那可谓是一目了然。

    齐礼那副做贼心虚的样子,是真的让人来气。

    所幸这回没真的出事,但凡是李承平他俩任何一人被甩下马去,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熊孩子不能惯着,招呼他父母过来混合双打后,就轮到柳安和李承平这个好舅舅施为。

    这小子就是不想读书,才整日泡在乡下,李承平捏着他的痛处,天天拿着小马鞭搁后边抽他,赶着他学习。

    齐礼这回确实是认识到自己犯了大事,不敢再贫嘴,尽管不乐意读书,可还是强忍着看下去。(绝不是李承平拿马鞭逼他的)

    此番出远门时间可长,不管成绩如何,李承平都要留在京城。

    所以,要辞行的人委实不少。

    陈夫子先前去过了,夫子让他稳住心态,不必理会旁人的言辞。

    说起这个来,就不得不提前些时日去西安领凭证的事情。

    赴京赶考官府是分发举子路费的,马车也是由其提供,车厢前还会挂着礼部·赶考字样的牌子。

    为的无非还是考生们的安全,为国取士自然不能吝惜钱财,该给的路费要发足。

    等李承平领完凭证出来,就有人替他惋惜,觉得他不该去参加今年的会试。

    原因就在于年龄,李承平年岁太轻,还未弱冠。

    若非他文章作的好,王明觉当初都想将他黜落,再好好历练两年。

    要知道会试在榜,再往后可就是官,官吏是朝廷运作的基础,年纪太小总归会让人不放心。

    再就是有人觉得李承平应考应的太傻,依照他的水准,说不得就中了,可一旦被放在了三甲,那当真是惨的可以。

    同进士,如夫人。

    出身决定命运,外放为官,还是留京看用,全在一念之间,沉淀三年能从三甲到二甲,恐怕是个人就知道怎么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