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随军:海岛日常美滋滋 第163章 超强的行动力
不过两三个星期的时间,董乔就以非常快的速度,完美地融入了岛上的生活。
她不仅和家属区里各个圈层的军属们打成了一片,去医院看过两三次眼睛以后,跟不少医生护士也搭上了话。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还是她带着新结识的老姐妹,跟本地群众也熟稔了起来。
时不时的,嘴里甚至还能蹦出一两个本地发音颇为标准的短句。
“妈可真是太厉害了,跟谁都能说上几句话。而且还把每个人都照顾到位了,个个都不会落下。”
姜云看着不远处的礁石滩里,在军属和渔民中谈笑风生的董乔,实在是被她强大的社交能力给惊呆了。
徐雨溪同样咂着舌,“妈妈的人缘一直都挺好的,不过能好到这种程度,是真的出乎她意料之外。”
自从妈妈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以后,她们两姐妹就算是被抛弃了。勤勤勉勉在家担当着后勤的角色,主要任务就是承担一日三餐、晒海鲜干以及水果干。
人家自己带队、自己安排行程,不知道有多洒脱。
趁着早晚凉快时就去赶海,挖挖沙虫、捞捞海胆。太阳晒得猛了就去有树荫遮蔽的后山转悠,捡捡柴火、收收野果。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先回去准备做晚饭吧。”
她走到董乔附近,正想跟对方说一声再走,却听见她们正在嘀嘀咕咕讨论着什么皮袄子,以及住在海边该怎么御寒?
岛上这么暖和,毛衣都不怎么穿得上,更别说皮袄子了。
五禾市冬季和春季来时,确实是又湿又冷,但也没到穿皮袄的程度。而且,到了回南天,如果皮子不好,或者保存不当,很快就会发霉。
心里大致琢磨了一下,徐雨溪很快猜出来她的目的。晚饭过后抽空问了问,发现果真是这样。
“刚好你提起来了。正好,帮我把这张条子重新誊一遍。”
董乔回到楼上自己住的小房间,拿了张记得满满当当的纸下来。
这段时间,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跟岛上的军属和群众打好交道,一方面是因为远亲不如近邻,两个女儿肯定是要长住海岛的,多份人情多份看顾,她回去了心里也安乐点。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军属们从天南海北过来的都有,保不准其中就有个把人,是从姜云养父母下放的地方出来的。
即使没有,差不多的地域和气候,也能给到些有用的参考信息,好让她提前准备物资。
纸上的,就是她根据自己最近收集来的情报,整理出来的笔记。
她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是后来先上了扫盲班,又断断续续跟着儿孙们学习,才会认会写一些字。
不过,也仅限于比较简单常用的,太复杂的字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纸上有字也有画,除了她自己和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估计其他人都不太能看得出来。
徐雨溪接过纸和笔,看到上面五花八门的记法,不得不深表佩服。
“这根带着长杈杈的树枝是什么?”
“你爸十年前挖的那根老山参。”
“这个贝壳加个油字,是什么?蛤蜊油?”
“对,就是它。”
“这个圆圈呢?”
“润肤膏。友谊、雅霜、百雀羚、万紫千红,四个名字你都写上。我问她们,干冷的地方,或者经常泡在水里的话,用哪个比较好,这几个都有人说。到时候看看能买到哪个,就买哪个。要是都有,就每样买一盒,让他们看看哪个最好用。”
我只用过友谊和百雀羚,蛤蜊油和雅霜是看年代文知道的,万紫千红是在这波国货潮听说的(图源网络)。
董乔想了想,补上一句,“有个护士说凡士林对冻疮和裂口的效果更好,你把它也写上。”
“行。这一团线,是毛线?”
“哎,对。我家囡囡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了。你多写几个字,旧毛线、旧毛衣,比较不惹人注意。”
“这个皮字代表的是皮袄子?隔壁为什么还配着几个方格?”
“皮袄子和皮褥子,人家说这个御寒效果好。不过他们是被下放的,穿太好了太打眼,所以里外都要用粗旧还耐磨的布包起来,别让人发现了。”
“我们这边不好找皮子吧?”
“是不好找,不过不要紧,你先写上。回头想想办法,能找到一块是一块。”
旁边的苏云谷及时插话,“曾宏手上应该有两块。他以前在北方部队待过几年,没少上山打狼什么的,听说还跟当地的山民学过硝皮。”
“对对对,我这边也能找到几块。”
田千里也激动附和着。听了没几句话,他就明白,岳母这是在为去看姜家人做准备。
“那你们看看,能不能先让人把皮子送到我家里去。阿云把你爸妈、哥嫂的尺寸,还有侄子侄女的年纪也报给我。回头让阿星她们几个,先把这些穿的、盖的做起来。”
薄薄的一张纸上,满满的都是真心。
除了衣服、粮食和常规药物,很多生活上的细节也被注意到了,防冻膏、热水壶、手电筒等等都有。有些东西也许姜家已经有了,但为求周全,她依然打算备一份。
最让人震撼的,是上面甚至还记着要带书,以及做几个小玩具送过去。
董乔的想法直白又质朴。
姜家几个大人都是文化人,她听人说过什么书是精神食粮,就想着带两本安全的过去给他们补补。
玩具,自然是给孩子的。姜云的小侄女现在才六岁,玩伴估计不会有,那么玩具总该想办法给孩子几个。
“妈,您和爸真的要过去那边吗?”姜云的脸上难掩担忧。
她确实一直在担心着那头的爸爸妈妈。可也怕交集过多,会给这边的父母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然要去了。他们救下你,收养了你,对我们来说,就是亲亲的兄弟姐妹。”
董乔拍拍女儿的手,知道她的顾虑,“你爸家和我娘家,都是五代贫农,身家清白得很,不怕惹麻烦。”
他们过去的话,理由正当、目的纯粹,就是为感谢对方当年收养了孩子,并将她悉心抚养长大。
相比起来,倒是比田家人每次都要七拐八拐,绕了无数个弯托人帮忙来得更安全省事。
“阿云,你趁这段时间仔细清点一下,有什么东西是要带给他们的。千里,你帮着掌掌眼,看看什么适合拿,什么不适合拿。”
“好,回头我和云云再对一对。”
田千里着实打从心眼里敬服徐家人的勇气和行动力。既不怕沾惹麻烦,更不惜跨越大半国土。
第一次见面的那天晚上,他听岳母提了句要向姜家当面道谢,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付诸行动了。
不过董乔说得有道理,徐家人过去探望的话,会比他们家更适合稳妥。
这些年,包括田家在内,也有不少人想方设法希望能帮一帮姜家。奈何碍于形势,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大家现在都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很容易也会被打上某个派系的标签。只能尽力保他们性命无虞,不会遭受太重的欺辱。
她不仅和家属区里各个圈层的军属们打成了一片,去医院看过两三次眼睛以后,跟不少医生护士也搭上了话。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还是她带着新结识的老姐妹,跟本地群众也熟稔了起来。
时不时的,嘴里甚至还能蹦出一两个本地发音颇为标准的短句。
“妈可真是太厉害了,跟谁都能说上几句话。而且还把每个人都照顾到位了,个个都不会落下。”
姜云看着不远处的礁石滩里,在军属和渔民中谈笑风生的董乔,实在是被她强大的社交能力给惊呆了。
徐雨溪同样咂着舌,“妈妈的人缘一直都挺好的,不过能好到这种程度,是真的出乎她意料之外。”
自从妈妈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以后,她们两姐妹就算是被抛弃了。勤勤勉勉在家担当着后勤的角色,主要任务就是承担一日三餐、晒海鲜干以及水果干。
人家自己带队、自己安排行程,不知道有多洒脱。
趁着早晚凉快时就去赶海,挖挖沙虫、捞捞海胆。太阳晒得猛了就去有树荫遮蔽的后山转悠,捡捡柴火、收收野果。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先回去准备做晚饭吧。”
她走到董乔附近,正想跟对方说一声再走,却听见她们正在嘀嘀咕咕讨论着什么皮袄子,以及住在海边该怎么御寒?
岛上这么暖和,毛衣都不怎么穿得上,更别说皮袄子了。
五禾市冬季和春季来时,确实是又湿又冷,但也没到穿皮袄的程度。而且,到了回南天,如果皮子不好,或者保存不当,很快就会发霉。
心里大致琢磨了一下,徐雨溪很快猜出来她的目的。晚饭过后抽空问了问,发现果真是这样。
“刚好你提起来了。正好,帮我把这张条子重新誊一遍。”
董乔回到楼上自己住的小房间,拿了张记得满满当当的纸下来。
这段时间,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跟岛上的军属和群众打好交道,一方面是因为远亲不如近邻,两个女儿肯定是要长住海岛的,多份人情多份看顾,她回去了心里也安乐点。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军属们从天南海北过来的都有,保不准其中就有个把人,是从姜云养父母下放的地方出来的。
即使没有,差不多的地域和气候,也能给到些有用的参考信息,好让她提前准备物资。
纸上的,就是她根据自己最近收集来的情报,整理出来的笔记。
她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是后来先上了扫盲班,又断断续续跟着儿孙们学习,才会认会写一些字。
不过,也仅限于比较简单常用的,太复杂的字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纸上有字也有画,除了她自己和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估计其他人都不太能看得出来。
徐雨溪接过纸和笔,看到上面五花八门的记法,不得不深表佩服。
“这根带着长杈杈的树枝是什么?”
“你爸十年前挖的那根老山参。”
“这个贝壳加个油字,是什么?蛤蜊油?”
“对,就是它。”
“这个圆圈呢?”
“润肤膏。友谊、雅霜、百雀羚、万紫千红,四个名字你都写上。我问她们,干冷的地方,或者经常泡在水里的话,用哪个比较好,这几个都有人说。到时候看看能买到哪个,就买哪个。要是都有,就每样买一盒,让他们看看哪个最好用。”
我只用过友谊和百雀羚,蛤蜊油和雅霜是看年代文知道的,万紫千红是在这波国货潮听说的(图源网络)。
董乔想了想,补上一句,“有个护士说凡士林对冻疮和裂口的效果更好,你把它也写上。”
“行。这一团线,是毛线?”
“哎,对。我家囡囡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了。你多写几个字,旧毛线、旧毛衣,比较不惹人注意。”
“这个皮字代表的是皮袄子?隔壁为什么还配着几个方格?”
“皮袄子和皮褥子,人家说这个御寒效果好。不过他们是被下放的,穿太好了太打眼,所以里外都要用粗旧还耐磨的布包起来,别让人发现了。”
“我们这边不好找皮子吧?”
“是不好找,不过不要紧,你先写上。回头想想办法,能找到一块是一块。”
旁边的苏云谷及时插话,“曾宏手上应该有两块。他以前在北方部队待过几年,没少上山打狼什么的,听说还跟当地的山民学过硝皮。”
“对对对,我这边也能找到几块。”
田千里也激动附和着。听了没几句话,他就明白,岳母这是在为去看姜家人做准备。
“那你们看看,能不能先让人把皮子送到我家里去。阿云把你爸妈、哥嫂的尺寸,还有侄子侄女的年纪也报给我。回头让阿星她们几个,先把这些穿的、盖的做起来。”
薄薄的一张纸上,满满的都是真心。
除了衣服、粮食和常规药物,很多生活上的细节也被注意到了,防冻膏、热水壶、手电筒等等都有。有些东西也许姜家已经有了,但为求周全,她依然打算备一份。
最让人震撼的,是上面甚至还记着要带书,以及做几个小玩具送过去。
董乔的想法直白又质朴。
姜家几个大人都是文化人,她听人说过什么书是精神食粮,就想着带两本安全的过去给他们补补。
玩具,自然是给孩子的。姜云的小侄女现在才六岁,玩伴估计不会有,那么玩具总该想办法给孩子几个。
“妈,您和爸真的要过去那边吗?”姜云的脸上难掩担忧。
她确实一直在担心着那头的爸爸妈妈。可也怕交集过多,会给这边的父母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然要去了。他们救下你,收养了你,对我们来说,就是亲亲的兄弟姐妹。”
董乔拍拍女儿的手,知道她的顾虑,“你爸家和我娘家,都是五代贫农,身家清白得很,不怕惹麻烦。”
他们过去的话,理由正当、目的纯粹,就是为感谢对方当年收养了孩子,并将她悉心抚养长大。
相比起来,倒是比田家人每次都要七拐八拐,绕了无数个弯托人帮忙来得更安全省事。
“阿云,你趁这段时间仔细清点一下,有什么东西是要带给他们的。千里,你帮着掌掌眼,看看什么适合拿,什么不适合拿。”
“好,回头我和云云再对一对。”
田千里着实打从心眼里敬服徐家人的勇气和行动力。既不怕沾惹麻烦,更不惜跨越大半国土。
第一次见面的那天晚上,他听岳母提了句要向姜家当面道谢,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付诸行动了。
不过董乔说得有道理,徐家人过去探望的话,会比他们家更适合稳妥。
这些年,包括田家在内,也有不少人想方设法希望能帮一帮姜家。奈何碍于形势,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大家现在都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很容易也会被打上某个派系的标签。只能尽力保他们性命无虞,不会遭受太重的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