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轰动案件 第81章 为恨杀妻为爱屠孙,1996年西安留苏老教授王玉荣杀妻戮孙
热门推荐:
娱乐圈C位大婚
方尘萧神女
开局退婚十个未婚妻
三岁小奶娃带着锦鲤空间驾到
我重生的,干掉穿书的,不过分吧?
错嫁渣男,我反手送他满门抄斩
我在霸总文里当霸道助理!
我与神灵的最后一次对白
名门第一儿媳
1996年6月20日,是传统的端午节。陕西西安南郊一所有名的理工科大学校园里绿荫如盖,五色缤纷的月季、石榴、马樱花争芳斗艳。这天上午,突然一个炸雷般的消息惊得人们目瞪口呆:王玉荣教授把他的老伴和孙子杀了!
“不会吧?这怎么可能呢?”
“真的。听说公安局已经把两具尸首和自杀没死的王教授弄走了!”
中午下班,提着端午节粽子、糖糕和绿豆糕的教职员工们回到大学南村家属区时,从一号楼前簇拥的人群中那窃窃私语和惊魂甫定的目光里,证实了传闻的千真万确。
最早目睹这幕惨景的,是王玉荣的儿媳淑英。淑英是到公公婆婆家来看望儿子王晶的。
三天前,16岁的王晶被爷爷强行接到这里,为的是对这个唯一的孙子的学业进行监督和“填鸭”式辅导。去年秋天,王晶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令堂堂的大学教授王玉荣痛心疾首。他并不责怪心爱的孙子——他坚信孙子的血液和脑髓中有自己绝对优秀的遗传因子。
他严厉斥责当工人的儿子和儿媳教子无方。他要倾尽大学教授的智力和底蕴,像当年带研究生一样,使这个孙子“变渣为钢”,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人世间将来有一块立足之地。说“强行接回”并不为过,因为儿子新声、儿媳淑英、老伴孙安秀连同王晶本人对此举都不苟同,只是惧于“老太爷”的偏执和威严,谁也不敢硬抗。于是,在王玉荣教授第三次登门“要人”时,终于像押解少年犯一样,把一脸不乐意的孙子连同一大堆学习参考资料通通带到自己家中。
作为母亲的淑英,心疼自己的独子。她知道婆婆退休后又返聘回总务科上班,顾不得给孩子做饭。公公虽已退休赋闲,但是科研、教学的专家,对理家、做饭却完全是门外汉。不知这几天儿子是否能吃饱、吃好,她放心不下。正好这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她特意在单位请了半天假,买了过节食品,骑自行车赶来,为的是趁儿子中午放学回来时看一看。
上午9点40分,淑英敲响了公婆家的房门,没有人应声。于是她掏出自留的钥匙,开了房门,平静地走进去。突然间,她发出一声悲痛欲绝的哭喊……
展现在大学保卫处干部眼前的,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景象:大卧室里,66岁的女主人孙安秀头颅四分五裂,床头和凉席溅满了粘着血迹;小卧室中,裹着毛巾被的16岁少年王晶头部已砸得分不出五官;书房里,满头白发的老教授王玉荣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凝结着紫黑色血斑的斧头、刀片,插在墙脚插座中的两根塑料电线,案头那张笔迹清隽的遗书,向人们无言地讲述着这桩惨绝人寰的血案。
在陕西武警总队医院的急救室时,插着氧气管、输血管、输液管的王玉荣逐渐脱离了死神的怀抱,急骤起伏的瘦削胸脯趋于平缓。泪水沿着眼角深深的皱纹流过面颊,濡湿了雪白的枕套,翕动的嘴唇艰难而微弱地吐露着一个个孤单的字:“妈……妈……”
负责监护的侦查员侧耳倾听,终于听懂了,他是在呼唤母亲。
他有一个95岁高龄的母亲。也就是为了至亲至爱的母亲,他不惜舍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甘愿沦为杀妻戮孙、为伦理道德所不齿的凶手。难道这也是“孝”之所至吗?!无人能够回答。
1937年11月,8岁的王玉荣和两个妹妹跟随父母从与扬州毗邻的江都县向西逃难,像几颗随风飘零的种子,最后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宅鸡市落了户。
不幸接连降临。就在王玉荣小学毕业前夕,他的父亲瘫痪了,几年后撒手西去。一家7口的重担,压在目不识丁的母亲肩上。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行将倾圮的屋顶,卖麻花、卖茶叶蛋、卖洗脸水、卖大碗茶,咬着牙忍着泪让儿子继续学业。就这样,王玉荣在慈母血汗哺育下,读完初中、高中,并在解放前夕,考入了咸阳工学院。
刚上大学二年级,母亲就急于为他操办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玉荣虽然不太乐意,但也没有反对,他绝不违背他母亲的意愿。那时候,时兴早婚,不少读初中甚至小学的男学生已经当上了丈夫,有的已是孩子的父亲了,何况王玉荣已经21岁,何况母亲为此十分高兴。
妻子孙安秀小他1岁,同是客居宝鸡的江都老乡,两家的长辈是世交。孙安秀只是小学毕业。小学比大学要差好大一截,但王玉荣没有什么理由挑剔。这桩由母亲包办而又本人情愿的婚姻、既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欢乐,也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痛苦。
一年后,妻子孙安秀生下一个男孩,当上了奶奶的母亲自然是喜不自禁。而在王玉荣看来,这不过是送给母亲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大学,总把最优秀的毕业生首先留给自己。品学兼优的王玉荣留校任教了。第一次领到工资,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马上到邮局将工资的一半寄给母亲。孙安秀对此并不介意。1956年全国工资普调后,他仍然像“铁律”一样寄出工资的二分之一。而这时,爱情已没了新鲜感,并且他已经是一儿两女的五口之家了。
失望和不满逐渐在妻子的心头郁结。含笑的面容常常乌云堆积,柔和的话语变得生硬刻薄,龃龉时有发生。对丈夫的由于经济拮据而节衣缩食、刻苦自己,原先的同情、怜悯、心疼一扫而光,代之以“自找”、“活该”的悻悻然。
全学校衣着最朴素陈旧的青年教师王玉荣,在教学、科研方面相当出类拔萃,是全校的业务尖子。“出国留洋”,可以说对任何一个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有巨大的诱惑力。王玉荣出国留学期间,母亲从宝鸡搬到咸阳来住,帮助照看孙子、做点家务,同时也与儿媳作伴,彼此照顾。
但是好景不长。两个女人共处不久就发生了矛盾——裂隙是早已在孙安秀的心底存在着的。她们同是个性极强、不善克制容忍的外向型女人,由吵到骂,最后发展到剑拔弩张,撕扯抓挠,亲友、学校领导都劝阻无效。
最沉重的一击来自1962年秋天。那天从实验室出来,同学交给他一封软绵绵的信。拆开一看,竟是一缕花白的长发。母亲在信中哭诉:这是儿媳从她头上揪下来的!王玉荣悲愤欲绝,踉踉跄跄跑进树丛,捂着脸哭了。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能、最孤独、最不幸的人!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妻子——不,“仇人”孙安秀所有的来信,一封封撕碎,丢入波光潋滟的河水中。
从此,凡是孙安秀的来信,他看也不看就撕碎扔掉;从此,他再也不给孙安秀写一个字。
1964年的夏天,学满6年的王玉荣毕业回国。他拿到的是副博士学位。如果没有那么多来自家庭的痛苦和干扰,他取得博士学位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他归心似箭——焦灼地想见到阔别的母亲;他欲行又止——不想见到那所谓的妻子!
六年的变迁着实巨大。他所在的大学,已从咸阳迁至西安并改了校名,孙安秀已被照顾调进这个大学的总务部门工作。在王玉荣看来,他俩的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他向孙安秀说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婚。
孙安秀先是愣了半天,接着是大哭大闹。她骂丈夫坏了良心,自己六年茹苦含辛,撑起这个家,养大三个儿女,今天倒要卸磨杀驴了!她骂丈夫在外国勾搭上了漂亮女人,要学千古唾骂的陈世美;她要到系上、到党委去揭发,让全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家属评评这个理,认清他王玉荣丑恶的灵魂!王玉荣胆怯了。况且离婚这号事,母亲也不同意。她和儿媳不和是事实,但她老人家并不愿看到儿子妻离子散。
于是,此事再也缄口不提。
王玉荣在自己家里得不到温暖,就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他是学校中当时为数不多的拥有副博士头衔的佼佼者,担负的课题比较尖端,表现突出,成果斐然,多次获得科研优秀奖,并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十几年中,他参与完成和独立完成的课题,曾先后获得陕西省或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科研突出贡献一等奖和发明专利二等奖。他的某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日本、美国、德国科学家的重视,有的还被输入国际发明专利网络。他也由讲师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担任了研究生导师。
但是,科研成就的获得,技术职称的升迁,年龄的增长,这一切并未改变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他的家,仍然以学校总务科的办事员孙安秀为中心。
1994年夏天,年届65岁的王玉荣教授离开了教学岗位,正式退休了。跳舞、钓鱼、养花、练气功、打太极拳等等中老年人的热门活动,他概无兴趣。他自我封闭在迷惘和失落之中。
这时,他又想起了母亲。他想把93岁高龄的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他急切地想弥补30年来作为长子未能恪尽的孝道,也想在众多弟妹面前挽回一点面子。
1995年的春节快要到了。年三十晚上,女儿和儿媳帮助孙安秀忙了一个下午,做了满满腾腾一桌子菜,还摆上稠酒和啤酒。王玉荣凛然而庄重地把老太太搀扶到上席人座。
由于王玉荣一脸冰霜,正襟危坐,开席后,除了小孩子们像麻雀似地叽叽喳喳之外,大人们都很拘谨,生怕磕碰了什么。孙安秀可不吃这一套,她以主妇的身份,给儿女、女婿、儿媳斟酒,给小家伙们夹菜,努力恢复喜庆气氛。对丈夫和婆婆,她敬而远之地绕过了。
对于孙安秀此举,王玉荣并不在意,也不想苛求,他早已习以为常。令他恼怒的是,儿女辈中竟没有一个给奶奶斟杯酒、夹一筷菜,或者哪怕说一句祝福的话。他忍着恶气,自己动手给母亲倒了一小杯稠酒,夹了两片肥烂的条肉。看着母亲蠕动的瘪嘴,他的心在流血,在流泪。怒火在胸中燃烧,岩浆在心底翻腾、奔突,他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叫你们吃,叫你们喝,叫你们高兴!”吼完,猛然将餐桌掀翻杯盘碗盏顿时噼里啪啦,汤菜酒饭一片混沌狼藉,几个人衣裤沾光,小外孙女吓得尖声哭叫。
所有的成年人,包括王玉荣自己一时都怔住了。
“我死了吧,我死了吧!儿呀,我害了你啦!”老太太老泪纵横,拉着儿子的衣袖大放悲声。王玉荣悻悻地搀扶着母亲,回房去了。抚摸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心里一阵阵苍凉。
大年初二,王玉荣叫了一辆出租车,把母亲送到只有间半住房的小妹妹家中。看着妹妹、妹夫连同外甥、外甥女不悦的脸色,他羞愧得屁股连椅子也没挨就急慌慌地逃出门去。
长期的悲伤、郁闷,使王玉荣的神经衰弱越来越重,常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人常说:青年人靠希望生活,老年人靠回忆生活。他觉得自己的往昔不堪回首。漫漫长夜,想着想着,常常不由自主地满腮清泪。
他想到自杀,想来一个干净利落的解脱。他甚至设想了许多种解脱的方式:跳华山、蹈海、卧轨、触电……他并不缺乏这方面的勇气,对于人生,对于家庭生活,他已经厌倦了,毫无留恋。唯一下不了决心的,是母亲!虽然有诸多弟妹,但母亲始终和他最亲,他无法忘记母亲每次见到他时那极其欣慰、极其慈爱的眼神。他不能容忍对母亲这般自私,这般冷酷,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
正当王玉荣在痛苦和矛盾中煎熬的时候,一阵春风拂向他干涸的心田:西安一家企业慕名而来、请他为一项新发明做可行性实验。
这无异于迷途中的一块路标,洪水中的一叶方舟,他嗓音颤抖着一口应承。他觉得自己还有价值,生命还有意义。在谈到报酬时,他连连摆手:“不谈这个,不谈这个!只要你们信得过我,我很愿意贡献一点余热!”尽管再三推辞,对方硬是放下了装有800元钱的一个信封。
这种新产品王玉荣过去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基础理论是相通的。他觉得很有把握。一连半个多月,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不,还有对生活的希冀和信念,统统倾注于计算器、公式和图纸上。按照他的计算公式,工厂进行加工、组装、试车,结果出人意料——报废了,失败了!
王玉荣深感震惊和迷惘。
这次实验,造成那家工厂六七千元的损失。对于王玉荣教授来说,却埋葬了他毕生的自信。
灰心,失落,惆怅,他无从排解。于是,他又执拗地接来了孙子王晶,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塑造这个16岁少年的人生。
王晶已经懂事,他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爱好。他对爷爷的“多管闲事”既怕又烦。他在初中和高一,学习成绩既不拔尖也不滞后,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自己感觉这样就很可以了。他觉得爷爷这个留过洋的博土教授活得也不咋样。当然,他也不愿像当工人的爸爸那样整天累得贼死过得窝囊。他只想以后当个公司经理、总裁什么的,体面,有钱,活得潇洒。所以,当爷爷把他像押犯人似地押解回来,用“牛不吃草强按头”、“赶鸭子上架”的方式进行强化补课时,他心里充满反感。
孩子就是孩子。他不会像大人那样善于压抑自己。6月19日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在播放一场意大利甲级队员球赛。王晶烦躁地把演算本推到一边,两手交叉在脑后靠椅背上,长长地“唉”了一声。
坐在书房一角“陪”着孙子看书的王玉荣以为王晶遇到了难题,卸下老花镜走到身边,抚摸着孙子的头问:“怎么了?哪点不懂,我再给你讲讲。”
王晶粗暴地把头从爷爷手掌下扭开,怒冲冲地回答:“都不懂!你从小学一年级给我教吧!”
王玉荣听出了孙子的情绪不对,耐心地开导他:“晶晶,要静下心来学习。要学好知识,掌握本事,不吃苦是不行的。现在是个竞争的社会……”
不等他把话说完,王晶把椅子往后一摔,站起来,涨红了脸向爷爷吼道:“竞争,竞争,竞争又怎么样?!你不是行么?你不是有本事吗?不是照样把人家的机器搞坏了?!”
“你、你、你……”王玉荣没想到小小毛孩子竟揭他最觉痛苦、愧疚的这块伤疤!他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孙安秀听到爷孙俩争吵,从自己房间跑过来招呼:“晶晶,来,到奶奶这儿来!”把交战的一方引走了。
王玉荣瘫坐在书房的藤椅上,心里充满悲哀。他并不生气,尤其不会和孙儿怄气。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灰心和绝望。回首往事,三四十年前、四五十年前像自己那样刻苦求学、奋力拼搏的精气神儿,在如今的王家,已经荡然无存了!真个是老虎生狗,狗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玉荣越想越怕,越想越绝望,竟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既然活着是种痛苦,那么死去就是种幸福……
夜已经很深。敞开的窗外吹来夏夜凉爽的风。妻子和孙f都已熟睡。在暗夜中枯坐良久的王玉荣教授扭亮台灯、给老母亲写了封诀别信。
放下钢笔,他如释重负地吁了口气。然后走上阳台,掂起那把久已弃之不用的利斧……
他砸向结发妻子,是为了恨。他砸向心爱的孙子,是出于“爱”。
他用剃须刀刀片割向自己的手腕,触摸裸露的电线,是为了解脱。
这一天,恰好是他67岁的生日。
在公安局预审室里,王教授态度顽劣,拒不回答任何提问。他只是单调地重复:“叫我签字吧,快枪毙我吧!”对于这种并不否认罪行、但拒不提供犯罪动机的特殊罪犯,警官们不想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只想采用耐心引导的办法,设法打开他心灵深处的“苦结”,但屡屡无功而返。每次预审收场,警官们总是苦笑着耸肩摇头:“唉,这老汉,真是根犟牛筋!”
在这个特殊政策下,7月23日上午,封家书通过监狱长递交到王玉荣的手中。
看着信,王玉荣哭了。那是他入狱后首次流泪,他竭力压抑自己的哭声,那压抑的哭声却更加悲怆、沉痛。他双膝跪地,一直哭了两个多钟头,以致自喻“心肠硬”的两位狱警也被老教授悲痛欲绝的哭声“熏陶”得“鼻子酸酸的”。
这是被亲情唤醒的良知的回应,这是被理解后痛悔不已的哀鸣,这是愧对亡灵、百身莫赎的自责和忏悔。
经他本人同意,预审科的同志看了这封信。信是他的儿女联名写的,执笔者是他们痛失母亲也痛失爱子的44岁的儿子王新声。
“不会吧?这怎么可能呢?”
“真的。听说公安局已经把两具尸首和自杀没死的王教授弄走了!”
中午下班,提着端午节粽子、糖糕和绿豆糕的教职员工们回到大学南村家属区时,从一号楼前簇拥的人群中那窃窃私语和惊魂甫定的目光里,证实了传闻的千真万确。
最早目睹这幕惨景的,是王玉荣的儿媳淑英。淑英是到公公婆婆家来看望儿子王晶的。
三天前,16岁的王晶被爷爷强行接到这里,为的是对这个唯一的孙子的学业进行监督和“填鸭”式辅导。去年秋天,王晶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令堂堂的大学教授王玉荣痛心疾首。他并不责怪心爱的孙子——他坚信孙子的血液和脑髓中有自己绝对优秀的遗传因子。
他严厉斥责当工人的儿子和儿媳教子无方。他要倾尽大学教授的智力和底蕴,像当年带研究生一样,使这个孙子“变渣为钢”,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人世间将来有一块立足之地。说“强行接回”并不为过,因为儿子新声、儿媳淑英、老伴孙安秀连同王晶本人对此举都不苟同,只是惧于“老太爷”的偏执和威严,谁也不敢硬抗。于是,在王玉荣教授第三次登门“要人”时,终于像押解少年犯一样,把一脸不乐意的孙子连同一大堆学习参考资料通通带到自己家中。
作为母亲的淑英,心疼自己的独子。她知道婆婆退休后又返聘回总务科上班,顾不得给孩子做饭。公公虽已退休赋闲,但是科研、教学的专家,对理家、做饭却完全是门外汉。不知这几天儿子是否能吃饱、吃好,她放心不下。正好这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她特意在单位请了半天假,买了过节食品,骑自行车赶来,为的是趁儿子中午放学回来时看一看。
上午9点40分,淑英敲响了公婆家的房门,没有人应声。于是她掏出自留的钥匙,开了房门,平静地走进去。突然间,她发出一声悲痛欲绝的哭喊……
展现在大学保卫处干部眼前的,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景象:大卧室里,66岁的女主人孙安秀头颅四分五裂,床头和凉席溅满了粘着血迹;小卧室中,裹着毛巾被的16岁少年王晶头部已砸得分不出五官;书房里,满头白发的老教授王玉荣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凝结着紫黑色血斑的斧头、刀片,插在墙脚插座中的两根塑料电线,案头那张笔迹清隽的遗书,向人们无言地讲述着这桩惨绝人寰的血案。
在陕西武警总队医院的急救室时,插着氧气管、输血管、输液管的王玉荣逐渐脱离了死神的怀抱,急骤起伏的瘦削胸脯趋于平缓。泪水沿着眼角深深的皱纹流过面颊,濡湿了雪白的枕套,翕动的嘴唇艰难而微弱地吐露着一个个孤单的字:“妈……妈……”
负责监护的侦查员侧耳倾听,终于听懂了,他是在呼唤母亲。
他有一个95岁高龄的母亲。也就是为了至亲至爱的母亲,他不惜舍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甘愿沦为杀妻戮孙、为伦理道德所不齿的凶手。难道这也是“孝”之所至吗?!无人能够回答。
1937年11月,8岁的王玉荣和两个妹妹跟随父母从与扬州毗邻的江都县向西逃难,像几颗随风飘零的种子,最后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宅鸡市落了户。
不幸接连降临。就在王玉荣小学毕业前夕,他的父亲瘫痪了,几年后撒手西去。一家7口的重担,压在目不识丁的母亲肩上。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行将倾圮的屋顶,卖麻花、卖茶叶蛋、卖洗脸水、卖大碗茶,咬着牙忍着泪让儿子继续学业。就这样,王玉荣在慈母血汗哺育下,读完初中、高中,并在解放前夕,考入了咸阳工学院。
刚上大学二年级,母亲就急于为他操办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玉荣虽然不太乐意,但也没有反对,他绝不违背他母亲的意愿。那时候,时兴早婚,不少读初中甚至小学的男学生已经当上了丈夫,有的已是孩子的父亲了,何况王玉荣已经21岁,何况母亲为此十分高兴。
妻子孙安秀小他1岁,同是客居宝鸡的江都老乡,两家的长辈是世交。孙安秀只是小学毕业。小学比大学要差好大一截,但王玉荣没有什么理由挑剔。这桩由母亲包办而又本人情愿的婚姻、既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欢乐,也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痛苦。
一年后,妻子孙安秀生下一个男孩,当上了奶奶的母亲自然是喜不自禁。而在王玉荣看来,这不过是送给母亲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大学,总把最优秀的毕业生首先留给自己。品学兼优的王玉荣留校任教了。第一次领到工资,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马上到邮局将工资的一半寄给母亲。孙安秀对此并不介意。1956年全国工资普调后,他仍然像“铁律”一样寄出工资的二分之一。而这时,爱情已没了新鲜感,并且他已经是一儿两女的五口之家了。
失望和不满逐渐在妻子的心头郁结。含笑的面容常常乌云堆积,柔和的话语变得生硬刻薄,龃龉时有发生。对丈夫的由于经济拮据而节衣缩食、刻苦自己,原先的同情、怜悯、心疼一扫而光,代之以“自找”、“活该”的悻悻然。
全学校衣着最朴素陈旧的青年教师王玉荣,在教学、科研方面相当出类拔萃,是全校的业务尖子。“出国留洋”,可以说对任何一个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有巨大的诱惑力。王玉荣出国留学期间,母亲从宝鸡搬到咸阳来住,帮助照看孙子、做点家务,同时也与儿媳作伴,彼此照顾。
但是好景不长。两个女人共处不久就发生了矛盾——裂隙是早已在孙安秀的心底存在着的。她们同是个性极强、不善克制容忍的外向型女人,由吵到骂,最后发展到剑拔弩张,撕扯抓挠,亲友、学校领导都劝阻无效。
最沉重的一击来自1962年秋天。那天从实验室出来,同学交给他一封软绵绵的信。拆开一看,竟是一缕花白的长发。母亲在信中哭诉:这是儿媳从她头上揪下来的!王玉荣悲愤欲绝,踉踉跄跄跑进树丛,捂着脸哭了。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能、最孤独、最不幸的人!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妻子——不,“仇人”孙安秀所有的来信,一封封撕碎,丢入波光潋滟的河水中。
从此,凡是孙安秀的来信,他看也不看就撕碎扔掉;从此,他再也不给孙安秀写一个字。
1964年的夏天,学满6年的王玉荣毕业回国。他拿到的是副博士学位。如果没有那么多来自家庭的痛苦和干扰,他取得博士学位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他归心似箭——焦灼地想见到阔别的母亲;他欲行又止——不想见到那所谓的妻子!
六年的变迁着实巨大。他所在的大学,已从咸阳迁至西安并改了校名,孙安秀已被照顾调进这个大学的总务部门工作。在王玉荣看来,他俩的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他向孙安秀说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婚。
孙安秀先是愣了半天,接着是大哭大闹。她骂丈夫坏了良心,自己六年茹苦含辛,撑起这个家,养大三个儿女,今天倒要卸磨杀驴了!她骂丈夫在外国勾搭上了漂亮女人,要学千古唾骂的陈世美;她要到系上、到党委去揭发,让全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家属评评这个理,认清他王玉荣丑恶的灵魂!王玉荣胆怯了。况且离婚这号事,母亲也不同意。她和儿媳不和是事实,但她老人家并不愿看到儿子妻离子散。
于是,此事再也缄口不提。
王玉荣在自己家里得不到温暖,就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他是学校中当时为数不多的拥有副博士头衔的佼佼者,担负的课题比较尖端,表现突出,成果斐然,多次获得科研优秀奖,并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十几年中,他参与完成和独立完成的课题,曾先后获得陕西省或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科研突出贡献一等奖和发明专利二等奖。他的某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日本、美国、德国科学家的重视,有的还被输入国际发明专利网络。他也由讲师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担任了研究生导师。
但是,科研成就的获得,技术职称的升迁,年龄的增长,这一切并未改变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他的家,仍然以学校总务科的办事员孙安秀为中心。
1994年夏天,年届65岁的王玉荣教授离开了教学岗位,正式退休了。跳舞、钓鱼、养花、练气功、打太极拳等等中老年人的热门活动,他概无兴趣。他自我封闭在迷惘和失落之中。
这时,他又想起了母亲。他想把93岁高龄的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他急切地想弥补30年来作为长子未能恪尽的孝道,也想在众多弟妹面前挽回一点面子。
1995年的春节快要到了。年三十晚上,女儿和儿媳帮助孙安秀忙了一个下午,做了满满腾腾一桌子菜,还摆上稠酒和啤酒。王玉荣凛然而庄重地把老太太搀扶到上席人座。
由于王玉荣一脸冰霜,正襟危坐,开席后,除了小孩子们像麻雀似地叽叽喳喳之外,大人们都很拘谨,生怕磕碰了什么。孙安秀可不吃这一套,她以主妇的身份,给儿女、女婿、儿媳斟酒,给小家伙们夹菜,努力恢复喜庆气氛。对丈夫和婆婆,她敬而远之地绕过了。
对于孙安秀此举,王玉荣并不在意,也不想苛求,他早已习以为常。令他恼怒的是,儿女辈中竟没有一个给奶奶斟杯酒、夹一筷菜,或者哪怕说一句祝福的话。他忍着恶气,自己动手给母亲倒了一小杯稠酒,夹了两片肥烂的条肉。看着母亲蠕动的瘪嘴,他的心在流血,在流泪。怒火在胸中燃烧,岩浆在心底翻腾、奔突,他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叫你们吃,叫你们喝,叫你们高兴!”吼完,猛然将餐桌掀翻杯盘碗盏顿时噼里啪啦,汤菜酒饭一片混沌狼藉,几个人衣裤沾光,小外孙女吓得尖声哭叫。
所有的成年人,包括王玉荣自己一时都怔住了。
“我死了吧,我死了吧!儿呀,我害了你啦!”老太太老泪纵横,拉着儿子的衣袖大放悲声。王玉荣悻悻地搀扶着母亲,回房去了。抚摸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心里一阵阵苍凉。
大年初二,王玉荣叫了一辆出租车,把母亲送到只有间半住房的小妹妹家中。看着妹妹、妹夫连同外甥、外甥女不悦的脸色,他羞愧得屁股连椅子也没挨就急慌慌地逃出门去。
长期的悲伤、郁闷,使王玉荣的神经衰弱越来越重,常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人常说:青年人靠希望生活,老年人靠回忆生活。他觉得自己的往昔不堪回首。漫漫长夜,想着想着,常常不由自主地满腮清泪。
他想到自杀,想来一个干净利落的解脱。他甚至设想了许多种解脱的方式:跳华山、蹈海、卧轨、触电……他并不缺乏这方面的勇气,对于人生,对于家庭生活,他已经厌倦了,毫无留恋。唯一下不了决心的,是母亲!虽然有诸多弟妹,但母亲始终和他最亲,他无法忘记母亲每次见到他时那极其欣慰、极其慈爱的眼神。他不能容忍对母亲这般自私,这般冷酷,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
正当王玉荣在痛苦和矛盾中煎熬的时候,一阵春风拂向他干涸的心田:西安一家企业慕名而来、请他为一项新发明做可行性实验。
这无异于迷途中的一块路标,洪水中的一叶方舟,他嗓音颤抖着一口应承。他觉得自己还有价值,生命还有意义。在谈到报酬时,他连连摆手:“不谈这个,不谈这个!只要你们信得过我,我很愿意贡献一点余热!”尽管再三推辞,对方硬是放下了装有800元钱的一个信封。
这种新产品王玉荣过去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基础理论是相通的。他觉得很有把握。一连半个多月,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不,还有对生活的希冀和信念,统统倾注于计算器、公式和图纸上。按照他的计算公式,工厂进行加工、组装、试车,结果出人意料——报废了,失败了!
王玉荣深感震惊和迷惘。
这次实验,造成那家工厂六七千元的损失。对于王玉荣教授来说,却埋葬了他毕生的自信。
灰心,失落,惆怅,他无从排解。于是,他又执拗地接来了孙子王晶,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塑造这个16岁少年的人生。
王晶已经懂事,他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爱好。他对爷爷的“多管闲事”既怕又烦。他在初中和高一,学习成绩既不拔尖也不滞后,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自己感觉这样就很可以了。他觉得爷爷这个留过洋的博土教授活得也不咋样。当然,他也不愿像当工人的爸爸那样整天累得贼死过得窝囊。他只想以后当个公司经理、总裁什么的,体面,有钱,活得潇洒。所以,当爷爷把他像押犯人似地押解回来,用“牛不吃草强按头”、“赶鸭子上架”的方式进行强化补课时,他心里充满反感。
孩子就是孩子。他不会像大人那样善于压抑自己。6月19日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在播放一场意大利甲级队员球赛。王晶烦躁地把演算本推到一边,两手交叉在脑后靠椅背上,长长地“唉”了一声。
坐在书房一角“陪”着孙子看书的王玉荣以为王晶遇到了难题,卸下老花镜走到身边,抚摸着孙子的头问:“怎么了?哪点不懂,我再给你讲讲。”
王晶粗暴地把头从爷爷手掌下扭开,怒冲冲地回答:“都不懂!你从小学一年级给我教吧!”
王玉荣听出了孙子的情绪不对,耐心地开导他:“晶晶,要静下心来学习。要学好知识,掌握本事,不吃苦是不行的。现在是个竞争的社会……”
不等他把话说完,王晶把椅子往后一摔,站起来,涨红了脸向爷爷吼道:“竞争,竞争,竞争又怎么样?!你不是行么?你不是有本事吗?不是照样把人家的机器搞坏了?!”
“你、你、你……”王玉荣没想到小小毛孩子竟揭他最觉痛苦、愧疚的这块伤疤!他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孙安秀听到爷孙俩争吵,从自己房间跑过来招呼:“晶晶,来,到奶奶这儿来!”把交战的一方引走了。
王玉荣瘫坐在书房的藤椅上,心里充满悲哀。他并不生气,尤其不会和孙儿怄气。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灰心和绝望。回首往事,三四十年前、四五十年前像自己那样刻苦求学、奋力拼搏的精气神儿,在如今的王家,已经荡然无存了!真个是老虎生狗,狗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玉荣越想越怕,越想越绝望,竟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既然活着是种痛苦,那么死去就是种幸福……
夜已经很深。敞开的窗外吹来夏夜凉爽的风。妻子和孙f都已熟睡。在暗夜中枯坐良久的王玉荣教授扭亮台灯、给老母亲写了封诀别信。
放下钢笔,他如释重负地吁了口气。然后走上阳台,掂起那把久已弃之不用的利斧……
他砸向结发妻子,是为了恨。他砸向心爱的孙子,是出于“爱”。
他用剃须刀刀片割向自己的手腕,触摸裸露的电线,是为了解脱。
这一天,恰好是他67岁的生日。
在公安局预审室里,王教授态度顽劣,拒不回答任何提问。他只是单调地重复:“叫我签字吧,快枪毙我吧!”对于这种并不否认罪行、但拒不提供犯罪动机的特殊罪犯,警官们不想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只想采用耐心引导的办法,设法打开他心灵深处的“苦结”,但屡屡无功而返。每次预审收场,警官们总是苦笑着耸肩摇头:“唉,这老汉,真是根犟牛筋!”
在这个特殊政策下,7月23日上午,封家书通过监狱长递交到王玉荣的手中。
看着信,王玉荣哭了。那是他入狱后首次流泪,他竭力压抑自己的哭声,那压抑的哭声却更加悲怆、沉痛。他双膝跪地,一直哭了两个多钟头,以致自喻“心肠硬”的两位狱警也被老教授悲痛欲绝的哭声“熏陶”得“鼻子酸酸的”。
这是被亲情唤醒的良知的回应,这是被理解后痛悔不已的哀鸣,这是愧对亡灵、百身莫赎的自责和忏悔。
经他本人同意,预审科的同志看了这封信。信是他的儿女联名写的,执笔者是他们痛失母亲也痛失爱子的44岁的儿子王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