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江湖? 第172章 忧心的应无疾
邻理县。
邻理县的百姓每日活在忧愁当中。
大理国的百姓也很少再来邻理县。
原因无他,只因为铁甲营的到来。
理论而言,若非有重大战事,铁甲营是绝不离开开封的。
他们既然在邻理县旁安营扎寨,毕竟是要有什么军事行动。
而邻理县对面,便是大理国,也只有大理国。
玄朝本已与大理国交好百年,邻理县的百姓更是和大理国边境的百姓不分你我。
——没有哪个享受了百年太平的地方的百姓,愿意看到战火的蔓延,愿意听到战鼓的轰鸣。
铁甲营仿若笼罩在邻理县和大理国边境上空的一朵黑云。
可奇怪的是,这朵黑云只是停留在原地,竟没有任何其它举动。他们在安营扎寨之后,没有再离开,也没有做出任何过激之举,仿佛只是来这安了个家,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邻理县的百姓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们不知道铁甲营的真正目的,不知道这沉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他们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这片黑云终将散去,还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
莫说这些平民百姓不知道,连县令应无疾也不知道。
应无疾坐在县衙的书房内,看着一直下滑的商业税收,心中万般焦虑。
他从开封回来,也曾多次想去铁甲营问一下在这安营扎寨到底所为何事。
可去几次,便吃了几次闭门羹。
当然,应无疾并不是最苦恼的,最苦恼的是大理国的官员。
仆人叩响了书房的门。
“何事?”应无疾揉了揉眉心。
仆人道:“大理国来使求见。”
应无疾深深吸了口气,道:“让他进来。”
没过多久,大理国来使便匆匆忙忙走了进来。
应无疾示意他坐下来聊。
来使作揖,而后坐在侧位上。
应无疾沉声问道:“不知来使为何事而来?”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凝重,仿佛能压住整个大堂的气氛。
来使微微颔首,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我大理国素来与玄朝交好,两国边境百姓也如一家人一般。这是你我都心知肚明的。”
应无疾点了点头,道:“这我自然知道。”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来使思忖了片刻,语气坚定:“那我便开门见山地说了。”他的目光如炬,直视着应无疾,似乎要看透他的内心。
应无疾点头道:“但说无妨。”他的态度坦然,似乎已经做好了倾听一切的准备。
来使道:“这铁甲营乃玄朝重器,非重大战事绝不离开开封。这……怎地就在邻理县结营一月之久没有离去的迹象?”他的话语中带着明显的疑惑和担忧。
应无疾摇头道:“非我不愿说,我也不知其中道理。”他的声音低沉,似乎在压抑着内心的无奈和焦虑。
来使道:“恕我直言,这铁甲营在此安营,仿若架了一把刀在我们大理国头上。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们两国的情谊。”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警告,似乎在提醒应无疾这背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应无疾将税簿合上,叹了口气道:“你说的我都明白,可……我实话与你说,我只是一个县令,人微言轻,并无其它办法。”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力,似乎在表达着自己的无奈和挣扎。
来使也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应无疾说的是实话,但心中的忧虑却无法因此而消散。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忧虑和无奈。
来使犹豫了半晌,轻声道:“还有一事,我不知当讲不当讲。”他的声音低沉,似乎带着几分难以启齿的沉重。
应无疾皱了皱眉,道:“直说。”他的眼神坚定,示意来使不必有所顾忌。
来使站了起来,凑近了些,似乎怕隔墙有耳,他的动作小心而谨慎,显示出他所要说的话非同小可。
“据说你们皇帝欲御驾亲征与辽国交战?”来使的声音很小,几乎是耳语,但每个字都清晰可闻。
应无疾:“此事并不是什么秘密。”他的回答坦率而直接,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来使微微垂眸,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话该怎么说,他的沉默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不安。
过了一会儿,来使道:“这么重要的战事,这铁甲营怎么会不跟着去?”他的问题直指要害,显示出他对此事的关切。
——他的疑虑,也正是应无疾一直以来的疑虑。
应无疾稳了稳心神,沉声道:“皇上自有安排。”他的回答简洁而充满信心,似乎对皇帝的决策深信不疑。
来使点了点头,道:“说实在的,若不是辽国和玄朝是分庭抗礼之势,我真以为你们皇帝在唱一出声东击西。”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似乎想要从应无疾这里得到更多的信息。
应无疾微微一笑,道:“这你就多虑了,大理与玄朝有盟约在身,又已交好百年互不侵犯。我们玄朝大国,自然做不出这种偷鸡摸狗,背信弃义之事。”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自豪和自信,同时也透露出对大理国的尊重和信任。
来使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笑容,他对应无疾的话表示了认同:“有你这番话,我就放心了。玄朝与大理的友谊,定能经得起任何考验。”
说罢,来使作揖道:“那我便先行告退了。”
应无疾起身道:“我送你。”
来使笑道:“应县令公务烦恼,就不麻烦应县令了。”
应无疾点了点头。
来使离去后,应无疾坐回了椅子上。
他心中的思绪如乱麻一般,一时间他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但不论如何,应无疾很清楚,这一团乱麻最终都指向一个想法——这次御驾亲征过于草率,期间发生的事情也过于蹊跷。
应无疾拿起墨宝,正欲写奏疏。
笔落在纸上,一字未写,便已不再动分毫。
他心中暗自算着时间。
半晌,应无疾放下毛笔,颓坐在椅子上。
“迟了。”应无疾喃喃自语。
“都迟了。”
邻理县的百姓每日活在忧愁当中。
大理国的百姓也很少再来邻理县。
原因无他,只因为铁甲营的到来。
理论而言,若非有重大战事,铁甲营是绝不离开开封的。
他们既然在邻理县旁安营扎寨,毕竟是要有什么军事行动。
而邻理县对面,便是大理国,也只有大理国。
玄朝本已与大理国交好百年,邻理县的百姓更是和大理国边境的百姓不分你我。
——没有哪个享受了百年太平的地方的百姓,愿意看到战火的蔓延,愿意听到战鼓的轰鸣。
铁甲营仿若笼罩在邻理县和大理国边境上空的一朵黑云。
可奇怪的是,这朵黑云只是停留在原地,竟没有任何其它举动。他们在安营扎寨之后,没有再离开,也没有做出任何过激之举,仿佛只是来这安了个家,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邻理县的百姓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们不知道铁甲营的真正目的,不知道这沉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他们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这片黑云终将散去,还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
莫说这些平民百姓不知道,连县令应无疾也不知道。
应无疾坐在县衙的书房内,看着一直下滑的商业税收,心中万般焦虑。
他从开封回来,也曾多次想去铁甲营问一下在这安营扎寨到底所为何事。
可去几次,便吃了几次闭门羹。
当然,应无疾并不是最苦恼的,最苦恼的是大理国的官员。
仆人叩响了书房的门。
“何事?”应无疾揉了揉眉心。
仆人道:“大理国来使求见。”
应无疾深深吸了口气,道:“让他进来。”
没过多久,大理国来使便匆匆忙忙走了进来。
应无疾示意他坐下来聊。
来使作揖,而后坐在侧位上。
应无疾沉声问道:“不知来使为何事而来?”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凝重,仿佛能压住整个大堂的气氛。
来使微微颔首,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我大理国素来与玄朝交好,两国边境百姓也如一家人一般。这是你我都心知肚明的。”
应无疾点了点头,道:“这我自然知道。”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来使思忖了片刻,语气坚定:“那我便开门见山地说了。”他的目光如炬,直视着应无疾,似乎要看透他的内心。
应无疾点头道:“但说无妨。”他的态度坦然,似乎已经做好了倾听一切的准备。
来使道:“这铁甲营乃玄朝重器,非重大战事绝不离开开封。这……怎地就在邻理县结营一月之久没有离去的迹象?”他的话语中带着明显的疑惑和担忧。
应无疾摇头道:“非我不愿说,我也不知其中道理。”他的声音低沉,似乎在压抑着内心的无奈和焦虑。
来使道:“恕我直言,这铁甲营在此安营,仿若架了一把刀在我们大理国头上。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们两国的情谊。”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警告,似乎在提醒应无疾这背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应无疾将税簿合上,叹了口气道:“你说的我都明白,可……我实话与你说,我只是一个县令,人微言轻,并无其它办法。”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力,似乎在表达着自己的无奈和挣扎。
来使也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应无疾说的是实话,但心中的忧虑却无法因此而消散。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忧虑和无奈。
来使犹豫了半晌,轻声道:“还有一事,我不知当讲不当讲。”他的声音低沉,似乎带着几分难以启齿的沉重。
应无疾皱了皱眉,道:“直说。”他的眼神坚定,示意来使不必有所顾忌。
来使站了起来,凑近了些,似乎怕隔墙有耳,他的动作小心而谨慎,显示出他所要说的话非同小可。
“据说你们皇帝欲御驾亲征与辽国交战?”来使的声音很小,几乎是耳语,但每个字都清晰可闻。
应无疾:“此事并不是什么秘密。”他的回答坦率而直接,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来使微微垂眸,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话该怎么说,他的沉默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不安。
过了一会儿,来使道:“这么重要的战事,这铁甲营怎么会不跟着去?”他的问题直指要害,显示出他对此事的关切。
——他的疑虑,也正是应无疾一直以来的疑虑。
应无疾稳了稳心神,沉声道:“皇上自有安排。”他的回答简洁而充满信心,似乎对皇帝的决策深信不疑。
来使点了点头,道:“说实在的,若不是辽国和玄朝是分庭抗礼之势,我真以为你们皇帝在唱一出声东击西。”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似乎想要从应无疾这里得到更多的信息。
应无疾微微一笑,道:“这你就多虑了,大理与玄朝有盟约在身,又已交好百年互不侵犯。我们玄朝大国,自然做不出这种偷鸡摸狗,背信弃义之事。”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自豪和自信,同时也透露出对大理国的尊重和信任。
来使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笑容,他对应无疾的话表示了认同:“有你这番话,我就放心了。玄朝与大理的友谊,定能经得起任何考验。”
说罢,来使作揖道:“那我便先行告退了。”
应无疾起身道:“我送你。”
来使笑道:“应县令公务烦恼,就不麻烦应县令了。”
应无疾点了点头。
来使离去后,应无疾坐回了椅子上。
他心中的思绪如乱麻一般,一时间他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但不论如何,应无疾很清楚,这一团乱麻最终都指向一个想法——这次御驾亲征过于草率,期间发生的事情也过于蹊跷。
应无疾拿起墨宝,正欲写奏疏。
笔落在纸上,一字未写,便已不再动分毫。
他心中暗自算着时间。
半晌,应无疾放下毛笔,颓坐在椅子上。
“迟了。”应无疾喃喃自语。
“都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