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刘辩:三兴炎汉 第177章 书信黎阳
热门推荐:
我有一座随身农场
致命诱惑,沈总忙追妻
密谋造反二十年,皇帝以为我在摆烂
重生甜疯了,勾京圈太子红毯热吻
霸总他是双面人
影视: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
归元神墟
七零养崽:炮灰女配我不干了
谁家小娘子这么狂
魏郡,黎阳。
《尚书·禹贡》记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
如今天下战乱连连,大伾山附近却有一隐世之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百姓安居,人人自得其乐。
纠其原因,黎阳有营兵,为东汉地方常备屯兵点。
而此处,正是黎阳营监营谒者赵威孙的势力范围。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进入洛阳,司马朗逃回家乡温县,便带着一部分族人投靠了乡里人姻亲赵威孙。
孔明先生,呃,当然是胡昭胡孔明携带司马懿,自然也跟着来到了此处,在村民的帮助下,于山间建了间草屋。
孔明先生靠着教人识天时,务耕种,还给勤学的孩子教授学问,一时间倒是广受欢迎,名望大涨。
此时,他正在和一人探讨学问。
此人姓赵名咨,明识汉家典籍,见识过人,不过,他和胡昭一样,是位好好先生,与人无争。
昔日司马朗劝说族人迁至黎阳的时候,族人多舍不得土地,赵咨却毅然跟随。
袁绍占据冀州后,听说赵咨和胡昭的名声,几番征召,不过两人都没有应。
两人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从诗词歌赋谈到了天下大势,一时间,倒也有笑看风云的风姿。
院子东郊的古木下,一个少年翘着脚,手里拿着一本古籍正在品读着,只是他竖起的耳朵表明他正在偷听。
相比起之前,司马懿成熟了许多,手脚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白皙。
听了一会,他发现两位先生交谈的东西十分无趣,便又看起了古籍。
没过一会,便有人打破了院里的闲静。
几个村民抬着一个箱子走了院门前。
司马懿见状,摇了摇头,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不是说了吗,我不去邺城,告诉袁公,他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财物万万不能收!”胡昭开口道。
“在下自缑氏而来!”来人拱手道。
闻听此言,司马懿一个鲤鱼打挺,迅速站了起来。
胡昭眉头跟着一皱,从缑氏来,自然是那位了。
自从唐庄一别,胡昭根本没把那人放在心上,只是后来,唐瑁宣称那人是昔日的天子之后,胡昭才大吃一惊,不过他也没有宣称在唐庄教学之事,并且严厉嘱咐司马懿,不得将之前的事说出去。所以知道此事的人寥寥。
“哦,你家主人有什么事吗?”
“奉大帅之命,给先生送点礼节,还有书信一封,请先生笑纳!”
胡昭伸手接过了书信,随即走到一边细细端详了起来。
“那位莫不是想请孔明出山?”赵咨和司马家关系非常好,所以自然也知道胡昭见过那位陛下。
不过那位陛下在缑氏起事之时,赵咨胡昭以及司马家根本没有投入多少关心,当然,并不是因为怀疑对方是假的。
“你看看!”胡昭直接把第一页信递给了赵咨。
信中并没有邀请胡昭的意思。
只是写道,多谢胡昭当日在唐庄的教导,又为当初没有以真名姓示人而抱歉,可谓是礼数十足。
接下来,对方又询问胡昭,在所在地的一些见闻,百姓过的如何,有没有战事发生?俨然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
而后,信中还交代他最近在山上是怎么安抚百姓的,包括亲自教导百姓种地,给百姓建房子这些事情,言语中还有艰难但依然坚持的言语。
“咦!”
就在赵咨准备发表看法的时候,胡昭却发出了惊讶。
原来,边柳还在信后面附带了他缩减过后的《三字经》和《千字文》,说是请胡昭指点一二。
司马懿掂着脚伸长了脖子观看,然后断断续续的念了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文句简明,道理易懂,却有大义蕴含其中,而且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这是绝好的启蒙之物啊!”赵咨忍不住赞叹道。
汉末流行辞赋,许多儒生都追求写篇好文章,得到上官的认可。
但这篇却独具一格,三字一句,胡昭也不由得连连惊叹。
司马懿想起了在唐庄见到过的那人面容,不由得嘟起了嘴,心里想到:“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我看是性本恶才对,不然天底下怎么这么多人打来打去?”
不过司马懿最近被先生教导要谨言慎行,这些话没有说出口。
紧接着,胡昭又翻到了下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开篇即见格局,文采斐然、对仗工整、堂皇大气,而且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躬耕、花鸟、百兽,又是一篇传世佳作!”赵咨惊呼道。
“咦,这里面居然没有字是重复的!”司马懿像是发现了什么。
然后几人就细细寻找了起来,发现全篇近千字,却真的没有一个重复的字。
“音韵如此优美、构思如此精巧,人言那位诗才斐然,我看这评价还是低了。”赵咨评价道。
“还不一定是他写的呢!”司马懿忍不住说道。
“又犯老毛病了?”胡昭轻轻敲了一下司马懿的脑门。
“哼!”司马懿假装生气的转向一旁。
胡昭也习惯了,回头询问来人,“你家主人什么吩咐没有?”
“没有,大帅让我代他问好,并嘱咐在下一定要谦逊有礼。如果先生有回信的话,可交由在下一并带回,如果没有,在下这就告辞了!”来人拱手道。
胡昭想了想,回到屋内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提及当初自己不过是教了点皮毛,不敢居功。
然后称赞对方能够善待百姓,定然会有圣人之功。
接着又对信后面的两篇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拜读。
最后,为自己才学有限,不能给予更多的建议而致歉。
全篇下来,都是客客气气,但没有一词一句涉及到对方的身份。
“替我感谢你家主人,让我看到了这么好的佳作,信我收下了,但礼物请你带回去。”
“先生,我家主人说了,他知道先生不喜欢金银珠宝这些俗物,所以特地送来了先生喜欢的。”来人说着,就把箱子打开,里面俨然是一箱白纸。
……
《尚书·禹贡》记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
如今天下战乱连连,大伾山附近却有一隐世之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百姓安居,人人自得其乐。
纠其原因,黎阳有营兵,为东汉地方常备屯兵点。
而此处,正是黎阳营监营谒者赵威孙的势力范围。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进入洛阳,司马朗逃回家乡温县,便带着一部分族人投靠了乡里人姻亲赵威孙。
孔明先生,呃,当然是胡昭胡孔明携带司马懿,自然也跟着来到了此处,在村民的帮助下,于山间建了间草屋。
孔明先生靠着教人识天时,务耕种,还给勤学的孩子教授学问,一时间倒是广受欢迎,名望大涨。
此时,他正在和一人探讨学问。
此人姓赵名咨,明识汉家典籍,见识过人,不过,他和胡昭一样,是位好好先生,与人无争。
昔日司马朗劝说族人迁至黎阳的时候,族人多舍不得土地,赵咨却毅然跟随。
袁绍占据冀州后,听说赵咨和胡昭的名声,几番征召,不过两人都没有应。
两人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从诗词歌赋谈到了天下大势,一时间,倒也有笑看风云的风姿。
院子东郊的古木下,一个少年翘着脚,手里拿着一本古籍正在品读着,只是他竖起的耳朵表明他正在偷听。
相比起之前,司马懿成熟了许多,手脚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白皙。
听了一会,他发现两位先生交谈的东西十分无趣,便又看起了古籍。
没过一会,便有人打破了院里的闲静。
几个村民抬着一个箱子走了院门前。
司马懿见状,摇了摇头,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不是说了吗,我不去邺城,告诉袁公,他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财物万万不能收!”胡昭开口道。
“在下自缑氏而来!”来人拱手道。
闻听此言,司马懿一个鲤鱼打挺,迅速站了起来。
胡昭眉头跟着一皱,从缑氏来,自然是那位了。
自从唐庄一别,胡昭根本没把那人放在心上,只是后来,唐瑁宣称那人是昔日的天子之后,胡昭才大吃一惊,不过他也没有宣称在唐庄教学之事,并且严厉嘱咐司马懿,不得将之前的事说出去。所以知道此事的人寥寥。
“哦,你家主人有什么事吗?”
“奉大帅之命,给先生送点礼节,还有书信一封,请先生笑纳!”
胡昭伸手接过了书信,随即走到一边细细端详了起来。
“那位莫不是想请孔明出山?”赵咨和司马家关系非常好,所以自然也知道胡昭见过那位陛下。
不过那位陛下在缑氏起事之时,赵咨胡昭以及司马家根本没有投入多少关心,当然,并不是因为怀疑对方是假的。
“你看看!”胡昭直接把第一页信递给了赵咨。
信中并没有邀请胡昭的意思。
只是写道,多谢胡昭当日在唐庄的教导,又为当初没有以真名姓示人而抱歉,可谓是礼数十足。
接下来,对方又询问胡昭,在所在地的一些见闻,百姓过的如何,有没有战事发生?俨然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
而后,信中还交代他最近在山上是怎么安抚百姓的,包括亲自教导百姓种地,给百姓建房子这些事情,言语中还有艰难但依然坚持的言语。
“咦!”
就在赵咨准备发表看法的时候,胡昭却发出了惊讶。
原来,边柳还在信后面附带了他缩减过后的《三字经》和《千字文》,说是请胡昭指点一二。
司马懿掂着脚伸长了脖子观看,然后断断续续的念了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文句简明,道理易懂,却有大义蕴含其中,而且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这是绝好的启蒙之物啊!”赵咨忍不住赞叹道。
汉末流行辞赋,许多儒生都追求写篇好文章,得到上官的认可。
但这篇却独具一格,三字一句,胡昭也不由得连连惊叹。
司马懿想起了在唐庄见到过的那人面容,不由得嘟起了嘴,心里想到:“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我看是性本恶才对,不然天底下怎么这么多人打来打去?”
不过司马懿最近被先生教导要谨言慎行,这些话没有说出口。
紧接着,胡昭又翻到了下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开篇即见格局,文采斐然、对仗工整、堂皇大气,而且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躬耕、花鸟、百兽,又是一篇传世佳作!”赵咨惊呼道。
“咦,这里面居然没有字是重复的!”司马懿像是发现了什么。
然后几人就细细寻找了起来,发现全篇近千字,却真的没有一个重复的字。
“音韵如此优美、构思如此精巧,人言那位诗才斐然,我看这评价还是低了。”赵咨评价道。
“还不一定是他写的呢!”司马懿忍不住说道。
“又犯老毛病了?”胡昭轻轻敲了一下司马懿的脑门。
“哼!”司马懿假装生气的转向一旁。
胡昭也习惯了,回头询问来人,“你家主人什么吩咐没有?”
“没有,大帅让我代他问好,并嘱咐在下一定要谦逊有礼。如果先生有回信的话,可交由在下一并带回,如果没有,在下这就告辞了!”来人拱手道。
胡昭想了想,回到屋内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提及当初自己不过是教了点皮毛,不敢居功。
然后称赞对方能够善待百姓,定然会有圣人之功。
接着又对信后面的两篇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拜读。
最后,为自己才学有限,不能给予更多的建议而致歉。
全篇下来,都是客客气气,但没有一词一句涉及到对方的身份。
“替我感谢你家主人,让我看到了这么好的佳作,信我收下了,但礼物请你带回去。”
“先生,我家主人说了,他知道先生不喜欢金银珠宝这些俗物,所以特地送来了先生喜欢的。”来人说着,就把箱子打开,里面俨然是一箱白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