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 第17章 (1)四时五行调和五脏之气,疾病不再是难题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第17章 (1)四时五行调和五脏之气,疾病不再是难题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器的具体情况,运用四时五行的深刻制化规律来进行疾病的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一下。

    岐伯说,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更是代表了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的五种基本动力。当五行与时令气候相结合时,便呈现出了一种周期性的衰旺克制变化,这种变化在医学领域里,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行与时令气候的变化相对应,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也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金对应秋季,与肺相应;木对应春季,与肝相应;水对应冬季,与肾相应;火对应夏季,与心相应;土对应长夏(夏末秋初),与脾相应。当五行与时令气候的衰旺克制变化不平衡时,便可能导致人体内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岐伯所说的“从这些变化中可以预测,疾病的生死,分析,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变轻变重的时间以及生死的日期”,正是基于五行与时令气候的这种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五行与时令气候的变化,医生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判断治疗的成败,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黄帝说,我想听您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说肝与木相对应,木象征着生长、升发和条达,这与肝的疏泄功能不谋而合。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呼应,因此说“肝属木旺于春”。此时,肝气最为舒畅,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为旺盛。

    “肝与胆互为表里”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往往存在着表里关系,即一脏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肝与胆就是这样的一对脏腑,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当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时,往往也会影响到胆的功能。

    “春天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胆经主治的时间”。人体的经络系统与脏腑、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胆经分别对应着肝和胆,它们在春季时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因此主治时间也集中在春季。此时,通过刺激这两条经络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肝和胆的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甲乙属木足少阳胆经为甲木足,厥阴肝经为乙木,所以肝胆在甲乙日最为旺盛”的说法。这是根据中医的干支理论与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在干支理论中,甲乙属于木,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分别对应着甲木和乙木。因此,在甲乙日这两天,肝胆的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对于调节肝胆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特殊的意义。

    肝与情志中的“怒”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调节情志的功能。当人体处于愤怒状态时,肝气容易郁结,导致气机不畅,出现气急等症状。

    而甘味食物在中医里被认为具有缓和、补益的作用。甘味入脾,能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当肝气郁结导致气急时,适当进食甘味食物,可以调和肝脾,缓解气急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甘味食物能缓解气急,但并非所有甘味食物都适合肝病患者食用。因为甘味食物往往含糖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对肝脏造成负担。因此,在选择甘味食物时,应尽量选择低糖、高营养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等。

    此外,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调节情志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过度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调节。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肝脏的健康。

    心与火相对应,火象征着热烈、活跃和上升。夏季则是火的季节,天气热烈,万物生长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最为旺盛,心阳也随之旺盛。因此,夏季是心阳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人们往往感到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接下来,我们谈谈“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往往存在着表里关系,即一脏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心与小肠就是这样的一对脏腑,心主血脉,小肠主分清泌浊,两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当心脏功能正常时,小肠的消化功能也会得到保障;反之,当小肠功能异常时,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再来说说“夏天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主治时间”。在中医经络理论中,人体的经络系统与脏腑、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分别对应着心和小肠,它们在夏季时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因此主治时间也集中在夏季。此时,通过刺激这两条经络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心和小肠的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丙丁属火,手少阴心经为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为丙火,所以心与小肠在丙丁日最为旺盛”的说法。这是根据中医的干支理论与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在干支理论中,丙丁属于火,而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分别对应着丁火和丙火。因此,在丙丁日这两天,心和小肠的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对于调节心和小肠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五种情志中的“喜”相对应,当喜悦过度时,确实可能导致心气过缓,进而出现心气虚而散的情况。而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收敛心气,从而缓解这种情况。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对“心”与“喜”情志的解读。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神明,与人的情志变化密切相关。当人体处于喜悦状态时,心气会相应地旺盛,从而推动血液循环,使人体感到舒适和愉悦。但是,如果喜悦过度,超过了人体的正常调节范围,就会导致心气过缓,出现心悸、气短、失眠等症状。

    我们来看看酸味食物如何发挥作用。酸味食物在中医中具有收敛的作用,可以收敛过度外散的气机。当心气过缓时,进食酸味食物可以帮助收敛心气,使其回归正常状态。同时,酸味食物还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酸味食物具有收敛作用,但并非所有心气虚的患者都适合食用。因为酸味食物也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果食用过量或者不当,可能会加重心血瘀阻等症状。因此,在食用酸味食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量调整。

    脾与土、长夏、胃等概念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来看“脾土旺于长夏六月”这一观点。在五行学说中,脾与土相对应,土象征着生长、承载和运化。长夏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天气开始由热转凉,湿度逐渐增加,这种环境特点与土的性质相呼应。因此,长夏时节是脾土最为旺盛的时候,人体的脾胃功能也相应地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谈谈“脾与胃互为表里”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往往存在着表里关系,即一脏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脾与胃就是这样的一对脏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当脾胃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得以保障;反之,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则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夏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主治的时间”。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分别对应着脾和胃,它们在长夏时节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因此主治时间也集中在长夏。此时,通过刺激这两条经络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脾胃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戊己属土,足太阴脾经是己土,足阳明胃经是戊土,所以脾与胃在戊己日最为旺盛”的说法。这是根据中医的干支理论与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在干支理论中,戊己属于土,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分别对应着己土和戊土。因此,在戊己日这两天,脾胃的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对于调节脾胃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特殊的意义。

    脾与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湿邪也是脾的一大敌人。当湿邪过盛时,确实会对脾的功能造成损伤,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

    针对湿邪伤脾的问题,中医提出了“燥湿”的治疗方法。而苦味食物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燥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脾祛除体内的湿邪,从而恢复脾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茶叶等,可以通过清热燥湿的方式,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减轻湿邪对脾的伤害。同时,这些食物还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有助于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苦味食物具有燥湿的作用,但并非所有脾湿的病人都适合食用。因为苦味食物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食用过量或者不当,可能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食用苦味食物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量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还提倡通过其他方式来燥湿健脾,如针灸、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以及适当的运动锻炼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改善脾湿的症状,恢复脾的正常功能。

    肺与大肠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理论基于五行学说,其中肺属金,而大肠则是与肺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脏腑。同时,中医还将天干与五行、脏腑相联系,庚辛属金,因此与肺和大肠有着特殊的关联。

    具体来说,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分别对应着肺和大肠。手太阴肺经是辛经,而手阳明大肠经是庚经。在中医的天干地支理论中,庚辛日属于金,因此肺与大肠在庚辛日会表现出更为旺盛的生理状态。

    这种旺盛状态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还表现在病理变化上。例如,在庚辛日,如果肺和大肠的功能出现异常,其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如咳嗽、气喘、便秘等。因此,对于存在肺或大肠疾病的患者,在庚辛日可能需要更加注意自身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中医理论中的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在面临具体的健康问题时,我们还是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肺为主管气的脏腑,其性质清肃,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当肺气出现上逆的情况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肺部疾病的症状,如咳嗽、气喘等。针对这种情况,中医理论提出了“苦能泻”的观点,即苦味食物或药物具有宣泄、降逆的作用。

    具体来说,苦味食物或药物能够清热燥湿,有助于降低体内热气,从而减轻肺部的热象。同时,苦味还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饮,从而减轻肺部的负担。当肺气上逆时,适当进食苦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帮助肺气宣发,降逆止咳,缓解肺部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苦味食物或药物具有宣泄、降逆的作用,但并非所有肺部疾病都适合食用苦味。因为苦味还具有燥湿的作用,如果肺部疾病是由于燥邪引起的,那么过多食用苦味可能会加重燥邪,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食用苦味食物或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适量调整。

    此外,对于肺部疾病的治疗,中医还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面临肺部疾病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和建议,以便得到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治疗。

    肾与水、冬季、膀胱等元素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我们来看“肾主水旺于冬”这一观点。肾在五行中属水,水是生命之源,有滋润、濡养的作用,这与肾的功能相吻合。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能够滋养全身脏腑器官,并调节体内水液平衡。冬季则是水的季节,天气寒冷,万物收藏,人体的阳气也内藏,与肾的藏精功能相呼应。

    我们谈谈“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往往存在着表里关系,即一脏一腑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肾与膀胱就是这样的一对脏腑,肾主水液代谢,膀胱则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当肾功能正常时,膀胱的排尿功能也会得到保障;反之,当膀胱功能异常时,也会影响到肾的功能。

    “冬天是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主治时间”。在中医经络理论中,人体的经络系统与脏腑、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分别对应着肾和膀胱,它们在冬季时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因此主治时间也集中在冬季。此时,通过刺激这两条经络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肾和膀胱的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壬癸属水,足少阴肾经是癸水,所以肾与膀胱在壬癸日最为旺盛”的说法。这是根据中医的干支理论与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在干支理论中,壬癸属于水,而足少阴肾经对应着癸水。因此,在壬癸日这两天,肾和膀胱的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对于调节肾和膀胱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特殊的意义。

    肾确实被称为“水脏”,其性质喜润而恶燥。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液代谢,同时还与骨、髓、脑等器官有密切关系。当肾的功能正常时,它能够润泽全身,保持体内水液平衡,使五脏六腑得以正常运作。

    “进食辛味来润泽”这一点,实际上在中医理论中,辛味食物或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特性,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然而,对于肾来说,虽然辛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疏通气血,但并不能直接起到润泽肾水的作用。

    为了润泽肾水,通常建议病人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枸杞、桑葚、黑芝麻、核桃等。这些食物或药物能够补充肾阴,增强肾的藏精功能,从而起到润泽肾水的作用。

    “开发奏礼,输布津液,疏通五脏之气”,这其实是中医对于人体脏腑功能协调运作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之间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肾的功能正常时,它能够润泽全身,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有助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运作。

    因此,对于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的病人来说,除了注意饮食调理外,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维护肾的健康和功能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