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献策不名,江山我自取 > 第72章 安定事宜

献策不名,江山我自取 第72章 安定事宜

    “参见大人。”队正走到都尉身前,行礼道。

    “嗯,真阳地界的贼人可是肃清了?”都尉问道,此人是受他所吩咐。

    “回大人,贼人已是伏诛,抓了几十人。”

    “好。”

    闻言,都尉点点头,而后叫来手下校尉,命其于城外设立流民营,安定百姓。

    校尉得令,带人前去,都尉则是带着其余人进城。

    城中民众听到官兵进城,自发涌了过来,自打官府的人离开,城中的百姓自发聚集,城外贼人肆掠,每日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终于等来了官兵。

    不仅如此,这小小的县城里,容纳了万余人,每日吃穿耗费,不知凡几,若是朝廷再不派人来,众人也不知要去往何处。

    而马上的都尉,见众人聚集而来,满脸菜色,似是嗷嗷待哺的孩童,长叹一声。

    他能想到,自己再不来,这城里会发生什么。

    很快,队伍到得衙门,都尉正式接手,安排好护卫之人,其余人择地驻扎。

    “来人。”中堂之上,都尉方才坐定,便是开口传唤。

    手下闻言,快步跑了回来。

    “参见大人。”

    “去,告诉城外的那些人,粮食不日就会运到,不必惊慌,在此期间,若有犯上作乱者,所有人都不得吃饭。”城外的那些家伙,可不像城里的这些人,饿急了可是要闹事的。

    若不略施手段,压不住这些人。

    “是。”

    手下领命离开,不过前者刚走,知县便带着人赶了过来。

    “唐大人。”都尉起身相迎。

    “徐都尉若是再不来,只怕本官又得出城逃走了。”唐知县苦笑道。

    这些天,城里吃的越来越少,若不是他出面安抚情绪,很多人只怕已经闹起来了。

    “唐大人,据我所知,城里还有不少粮食,为何还会有人受饿。”徐都尉问道。

    衙门没有,可城里的大户手里还有不少,勉强度日不成问题。

    “哎,都尉有所不知,这些都是粮商,跟几位大人都有关系,而且他们手里有人,若是动了他们,只怕他们会鼓噪民众闹事,本官能做的,就是抑制粮价。”唐知县回道。

    一边是饿急的百姓,一边是强权富户,他是两边不讨好。

    “这好办,你再派人走一趟,让他们把粮食拿出来,不给我就自己想办法。”徐都尉说道。

    自己是兵,没吃的,有的是办法去搞,现在流寇横行,难不成还收拾不了这些家伙?

    “这?会不会不太好?”唐知县迟疑了,闹大了对他政绩是有影响的。

    “既然这样,城里没有吃的,明日我便带兵离开,唐大人另寻他法。”徐都尉见状,起身就走。

    他可不会墨迹,自己是来剿贼的,可不是为这些事费脑筋的。

    中堂处,独留唐知县,长吁短叹。

    “大人,如今乃是动乱之时,须知乱世用重典,可不能犹豫。”师爷开口了。

    徐都尉的办法最管用,如果能把这些粮食拿出来,城里的百姓有了活路,这才是政绩,而不是这些人的只言片语。

    “好,此事便由你去办,若是不行,死些人也无妨。”唐知县闻言,终于下定决心。

    如今的这些官员,可都是惊弓之鸟,都不敢乱来,自然是害怕自己的治下,又冒出一个什么李子诚,王子诚的。

    “是。”师爷得了吩咐,退了下去。

    是夜,师爷带着捕快在城中辗转,各自登门。

    几家见到来人,自然是扫榻以迎,自行好生招待,现在官兵进城,各家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形势,势不利己,还是得暂避锋芒。

    师爷也是直接道明来意,让几家将所有粮食低价放出,此前哄抬粮价之事,不计前嫌。

    各家之主闻言,思索之后,也就明白如今的衙门底气何在,不得不应,不过为了减小损失,便与师爷打了商量。

    留下一部分,卖给城外的人,反正是新来的,身上还有些银钱,以城外的利钱,补城内的亏空。

    师爷没有当面应下,而是找到唐知县,后者权衡之后,同意了几家的建议。

    城外的人大部分是流贼,能留下多少还不好说,死活他可不关心。

    第二天,衙门的人便是贴出公告,其上所写,大部均是圣恩浩荡,知县有成人之心等等,而在公告的最后,告知民众:

    城内所有粮食,全部低价出售,各户定量购买,不得哄抢。

    待得消息确证,粮铺所在,围满了人,都怕自己被耽搁,买不到粮食,这些商户可是有前车之鉴的。

    为了争抢,甚至动手打了起来,闹出的动静不小,不过随着官兵到来,抓了带头的几人,平息动乱。

    不过,城里才有所好转,城外又出了乱子。

    商户派人出城卖高价粮,可不知怎么回事,城里低价粮的消息被人传开,买了粮食的人当场震怒,自己敢造反,还能受这种气?直接掀翻了粮食的摊子,对着几家大打出手,当场打死了好些人。

    最终,粮食被抢,人也死了,人财两空,但各家闻言,没有后续,权当吃了哑巴亏。

    而这些粮食,算是给众人填了顿肚子,官兵也只是略做惩处,当做无事发生,各家都不追究,他们自然不想多事。

    各自安好。

    不出几日,大批粮食运到,城内城外欢呼不断,更有人隔空跪谢陛下,豫州颍州之乱,渐渐得以平复。

    与此同时,细作也传回了淮南道的消息。

    张子诚的治下,与兵马分布,也被人打探清楚。

    衙门中堂,徐都尉召集手下议事。

    “你们都看看,这是崔大人派人送来的。”

    议事开始,都尉便是将书信传下遍览。

    “算下来,将近三万人。”有人说道。

    信中所写,张子诚治下十余州,各州兵马三五千人不等。

    “不止,蕲州与舒州兵马多有剩余,人数只会更多。”有人也注意到蕲州的情况。

    这里的兵马可是各州之最,都快过万了。

    最少的是舒州,没打探到有大部兵马,甚是奇怪。

    “大人,这舒州为何没有兵马?”有人不懂,开口发问。

    “细作打探得知,舒州治理得当,不受战乱,百姓富庶,这种地方,只要张贼想,要多少人有多少人。”徐都尉回道。

    “大人,要不咱们趁夜,奇袭申州。”有部下提议道。

    申州贼人两千余众,众人有信心将其攻下。

    “不可,现在不是时候,大军未至,不可先动。”徐都尉摇摇头。

    立奇功可以,但后果自己可承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