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首富 第141章 丰收的一年
“陛下。”皇后美眸微微一瞪,娇嗔着提醒道:“这么多人在呢!”
她的语气带着一丝嗔怪,但眼神中却流露出对皇帝的深深情意。
旁边的公公丫鬟们立马看天看地,一副耳聋眼瞎的模样。
瑞帝一副皇后你看,他们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看见。
皇后不与瑞帝比脸厚,转头问道:“这一屋子的琉璃是……?”
现在还没到秋国送礼的时候,自家穷成什么样子,她心里也是有数的。
“这些啊,都是郡主送给朕和皇后的礼物。”瑞帝一脸骄傲地回答道。
有这样的臣子真是他的福气!
“郡主送的?这郡主得倾家荡产了吧!”皇后震惊。
林公公:……要不说这两人是夫妻呢!可盼点郡主好吧!
“哈哈,非也。这些琉璃是郡主自家作坊制作出来的!”瑞帝笑着同皇后解释。
“郡主竟有如此才能!”
“是啊,朕也没想到,先前秋国多次炫耀他国的琉璃有多么出色,等今年他们派人过来时,朕便用这些琉璃狠狠地回击他们,给朕出口恶气。”
皇后也深有同感,两夫妻眼神一碰,都看出了熊熊的战意,今年定要一雪前耻。
接着,瑞帝又拿出一封信递给皇后:“皇后,这是郡主写给朕的信,你看看。”
帝后二人一直以来都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瑞帝对于皇后自然毫无保留,任何事情都会告知于他。
皇后接过信件,迅速浏览,她的内心被信中的内容所惊讶,震惊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皇后觉得如何?”瑞帝微微前倾身子,双手轻轻交叠在胸前,等待着皇后的意见。
皇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郡主之心,让人敬仰,郡主之位,委屈了。”
她的语气中透露出对郡主的赞赏,郡主值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耀,不过想来她应该并不在意这些。
“皇后很欣赏郡主。”这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当然,观其行事,可见其心。陛下不也欣赏郡主。”皇后挑眉。
当初封赏郡主,瑞帝在国库里肉疼的拿了好几件宝贝赏赐下去,生怕别人看轻了郡主。
接着又是送暗卫保护郡主安全,还挑了个身手最好几位中的一个。
“朕当然欣赏,还特别欣赏郡主这有恩必报的性子。皇后,你说朕要不封郡主为公主,这样说不定郡主一个高兴再送朕几车礼物,这样下去朕的国库就有钱了……”
皇后一瞬间有些无语:“陛下,你可是皇帝,这样有点……”
不要脸,图一个小姑娘的回礼,好意思吗?
虽然这礼确实挺让人心动的!
皇后在心中默念礼义廉耻,不行不行,不能被陛下带偏了,夫妻有一个不要脸就行了,还得留一人撑门面,忍住!
皇后转移注意力:“郡主信中所写,陛下打算怎么做?”
瑞帝毫不犹豫回答:“这既是郡主所期望的,也是朕所期望的,那自然是如她所愿。”
打小的时候,他的父皇,为了将他塑造成合格的君主,担心他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下无法理解老百姓的艰辛,每年都会安排他到庄子里住上两个月,与众人一同劳作务农。
更甚的是,偶尔还会故意将他遗弃,不仅分文未留,甚至连身份证明也一并带走。当他前往官府求助时,却无人愿意相信他所言属实。
第一次幸运的是,有位好心的老婆婆收留了他,他便每天出门干活积攒盘缠准备回宫。
然而,随着被丢弃次数的增多,他逐渐变得习以为常,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
也因此对百姓的生活知之甚深,。
皇后早已预料到答案,笑着道:“陛下是明君。”
瑞帝握住皇后的手:“皇后也是贤后,所以说,朕和皇后真是天生一对!”
说完,两人都是相视一笑。
……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速流逝,转瞬又过去了数月。
柳大人、赵大人和冯大人等人早已抵达京城多日。
这天,他们又一次相聚一堂。
“柳大人,你那边种植的土豆产量如何?”其中一人率先开口问道。
柳大人微微一笑,答道:“相当可观,几乎所有田地的亩产量都超过了千斤之数。”
“甚好!那么诸位大人那里情况又是怎样呢?”另一人也问道。
其余几人轻抚着下巴上的胡须,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与柳大人所言相差无几,看来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此刻就入宫向皇上呈报此事呢?”有人提议道。
“稍安勿躁,尚有部分地区的奏章尚未送达,估计也就这一两天的光景了。待全部集齐后,我们再统一整理,一并呈报给陛下更为妥当。”柳大人沉思片刻后回应道。
“所言极是,所言极是。”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日后,皇宫。
“启奏陛下,近日各地土豆的收获情况已经陆续全部到达,经过详细梳理,基本所有的地方都达到了亩产千斤的惊人产量!”柳大人站出来,声音洪亮地禀报着。
林公公下了台阶,恭敬地将柳大人的奏报呈上去给陛下。
众人听闻这个消息,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那可真是太好了!”
“百姓们今年一定能过个丰年了。”
“国库也能稍微松松了。”
……
瑞帝坐在龙椅上,面带笑容,心情显然十分愉悦。
他接过林公公递来的奏报,仔细阅读着上面整理后的各地收获报表。当看到最后的数据时,瑞帝激动得竟然直接站起身来。
“天佑我大瑞!柳大人、冯大人、赵大人,你们三位为百姓四处奔走,辛苦了,朕重重有赏。”瑞帝的声音充满了威严和喜悦。
幸亏卖了一些琉璃,国库丰盈了不少,要不然他还真舍不得!
“谢陛下隆恩!”三人出列,齐声答道,表示对皇帝的感激。
此时,朝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道喜声,大臣们纷纷向三位大人表示祝贺。
整个朝堂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氛围之中。
她的语气带着一丝嗔怪,但眼神中却流露出对皇帝的深深情意。
旁边的公公丫鬟们立马看天看地,一副耳聋眼瞎的模样。
瑞帝一副皇后你看,他们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看见。
皇后不与瑞帝比脸厚,转头问道:“这一屋子的琉璃是……?”
现在还没到秋国送礼的时候,自家穷成什么样子,她心里也是有数的。
“这些啊,都是郡主送给朕和皇后的礼物。”瑞帝一脸骄傲地回答道。
有这样的臣子真是他的福气!
“郡主送的?这郡主得倾家荡产了吧!”皇后震惊。
林公公:……要不说这两人是夫妻呢!可盼点郡主好吧!
“哈哈,非也。这些琉璃是郡主自家作坊制作出来的!”瑞帝笑着同皇后解释。
“郡主竟有如此才能!”
“是啊,朕也没想到,先前秋国多次炫耀他国的琉璃有多么出色,等今年他们派人过来时,朕便用这些琉璃狠狠地回击他们,给朕出口恶气。”
皇后也深有同感,两夫妻眼神一碰,都看出了熊熊的战意,今年定要一雪前耻。
接着,瑞帝又拿出一封信递给皇后:“皇后,这是郡主写给朕的信,你看看。”
帝后二人一直以来都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瑞帝对于皇后自然毫无保留,任何事情都会告知于他。
皇后接过信件,迅速浏览,她的内心被信中的内容所惊讶,震惊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皇后觉得如何?”瑞帝微微前倾身子,双手轻轻交叠在胸前,等待着皇后的意见。
皇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郡主之心,让人敬仰,郡主之位,委屈了。”
她的语气中透露出对郡主的赞赏,郡主值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耀,不过想来她应该并不在意这些。
“皇后很欣赏郡主。”这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当然,观其行事,可见其心。陛下不也欣赏郡主。”皇后挑眉。
当初封赏郡主,瑞帝在国库里肉疼的拿了好几件宝贝赏赐下去,生怕别人看轻了郡主。
接着又是送暗卫保护郡主安全,还挑了个身手最好几位中的一个。
“朕当然欣赏,还特别欣赏郡主这有恩必报的性子。皇后,你说朕要不封郡主为公主,这样说不定郡主一个高兴再送朕几车礼物,这样下去朕的国库就有钱了……”
皇后一瞬间有些无语:“陛下,你可是皇帝,这样有点……”
不要脸,图一个小姑娘的回礼,好意思吗?
虽然这礼确实挺让人心动的!
皇后在心中默念礼义廉耻,不行不行,不能被陛下带偏了,夫妻有一个不要脸就行了,还得留一人撑门面,忍住!
皇后转移注意力:“郡主信中所写,陛下打算怎么做?”
瑞帝毫不犹豫回答:“这既是郡主所期望的,也是朕所期望的,那自然是如她所愿。”
打小的时候,他的父皇,为了将他塑造成合格的君主,担心他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下无法理解老百姓的艰辛,每年都会安排他到庄子里住上两个月,与众人一同劳作务农。
更甚的是,偶尔还会故意将他遗弃,不仅分文未留,甚至连身份证明也一并带走。当他前往官府求助时,却无人愿意相信他所言属实。
第一次幸运的是,有位好心的老婆婆收留了他,他便每天出门干活积攒盘缠准备回宫。
然而,随着被丢弃次数的增多,他逐渐变得习以为常,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
也因此对百姓的生活知之甚深,。
皇后早已预料到答案,笑着道:“陛下是明君。”
瑞帝握住皇后的手:“皇后也是贤后,所以说,朕和皇后真是天生一对!”
说完,两人都是相视一笑。
……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速流逝,转瞬又过去了数月。
柳大人、赵大人和冯大人等人早已抵达京城多日。
这天,他们又一次相聚一堂。
“柳大人,你那边种植的土豆产量如何?”其中一人率先开口问道。
柳大人微微一笑,答道:“相当可观,几乎所有田地的亩产量都超过了千斤之数。”
“甚好!那么诸位大人那里情况又是怎样呢?”另一人也问道。
其余几人轻抚着下巴上的胡须,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与柳大人所言相差无几,看来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此刻就入宫向皇上呈报此事呢?”有人提议道。
“稍安勿躁,尚有部分地区的奏章尚未送达,估计也就这一两天的光景了。待全部集齐后,我们再统一整理,一并呈报给陛下更为妥当。”柳大人沉思片刻后回应道。
“所言极是,所言极是。”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日后,皇宫。
“启奏陛下,近日各地土豆的收获情况已经陆续全部到达,经过详细梳理,基本所有的地方都达到了亩产千斤的惊人产量!”柳大人站出来,声音洪亮地禀报着。
林公公下了台阶,恭敬地将柳大人的奏报呈上去给陛下。
众人听闻这个消息,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那可真是太好了!”
“百姓们今年一定能过个丰年了。”
“国库也能稍微松松了。”
……
瑞帝坐在龙椅上,面带笑容,心情显然十分愉悦。
他接过林公公递来的奏报,仔细阅读着上面整理后的各地收获报表。当看到最后的数据时,瑞帝激动得竟然直接站起身来。
“天佑我大瑞!柳大人、冯大人、赵大人,你们三位为百姓四处奔走,辛苦了,朕重重有赏。”瑞帝的声音充满了威严和喜悦。
幸亏卖了一些琉璃,国库丰盈了不少,要不然他还真舍不得!
“谢陛下隆恩!”三人出列,齐声答道,表示对皇帝的感激。
此时,朝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道喜声,大臣们纷纷向三位大人表示祝贺。
整个朝堂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