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记 第212章 枚卜往事
钱千秋确实没有参加会试。
此时的钱千秋,正夹着一幅让画师画得画工极佳的画,顶着秋风、踩着落叶,急匆匆地在北京的胡同中穿梭。
他要去见他祖爷爷钱谦益的上司,礼部尚书温体仁。
早在天启七年,崇祯帝在扳倒了魏忠贤后,就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更换内阁。崇祯帝想要更换内阁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扫除魏忠贤带来的影响。
因为魏忠贤虽然倒台了,但是内阁成员中,却还有魏忠贤一党。这令崇祯帝心里很不爽,如果不把这些人换了,朝廷吏治怎么能变得清廉起来?
《崇祯遗录》中说过明末官场的情况:“诈贪成习,惟知营私竞进,下民其咨不恤,纪纲日坏而不问……而廷臣方以东林、浙党分门户,如其党即力护持之,误国误民皆不问;非其党纵有可用之才,必多方陷害,务置之死,而国事所不顾。朋比为奸,互相倾轧……”
很明显,朝廷上结党营私,在崇祯一朝十分严重。魏忠贤的阉党也是党,不把他们干掉,怎么行?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崇祯帝一边要对付东虏和流寇,一边又要面对魏忠贤留下的阉党,不可能大刀阔斧地改革,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温水煮青蛙。
为了不打草惊蛇,崇祯帝私下里找到礼部尚书温体仁和礼部侍郎周延儒多次,开了许多次小会,来讨论更换内阁成员的事宜。
为什么崇祯帝不找别人开小会,而是单单找了礼部尚书温体仁和礼部侍郎周延儒?
因为在崇祯帝眼里,他认为这两个人不群不党。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魏忠贤专权时期虽然官至礼部侍郎,但从来都是对魏忠贤敬而远之,也没有无耻吹捧过魏忠贤,因而在崇祯元年升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周延儒,字玉绳,南直隶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天启后期任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样也没有什么追随魏忠贤的记录,所以在崇祯帝即位后,就调升为礼部侍郎。
多干净的履历!不找这两个人商量,难道还找别人商量更换内阁成员的事吗?
从古至今,不论是朝廷还是小作坊,要想在开大会的时候,争取到支持,那么必须要在开大会之前开小会。这种开小会,美其名曰通气,其实就是先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了,只有这些人觉得被尊重了,提前获得了知情权,才会在大会中一往无前地支持你。
有过开会决策经验的人,回忆一下,细品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于崇祯帝想要更换内阁成员的想法,温体仁和周延儒是二话不说,十分支持。
为什么?
因为崇祯帝是皇帝吗?
也不全是。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为官多年了,由于一直受到魏忠贤打压,所以从未入过阁,此次崇祯帝有意更换内阁成员,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机会。尤其是温体仁,做官都三十年了,好不容易崇祯帝有了更换内阁成员的想法,难免不想入非非。
周延儒也是。
温体仁和周延儒二人,本以为开个小会,靠着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动崇祯帝,令自己入阁,可谁曾想,崇祯帝不走寻常路,发明了一种朝臣入阁的新方法。
枚卜。
枚卜,听上去挺高大上,玄之又玄的,其实,就是抓阄。
因为那时候,天启七年,崇祯帝刚当上皇帝,对朝臣的能力还不是很了解,但又为了不显示出自己的不了解,所以别出心裁,内阁选人采用了抓阄一法。
这不是玩呢么!这是内阁选人,不是大街上抽奖。
面对崇祯帝的决定,温体仁和周延儒也是满脸黑线,无可奈何。
但至少抓阄,还是有中奖几率的。
在崇祯元年改元之前,九卿依例,推举出了十个候选人,温体仁和周延儒也在其中。
枚卜大典相当隆重,定在了乾清宫。
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中央各寺司和顺天府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参加了枚卜大典。
崇祯帝先是焚香祷祝,然后郑重其事地行一跪三叩首礼,最后用象牙筷子从金瓶里夹出了四支纸签。依次是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侍郎杨景辰。
没有温体仁和周延儒。
十选四,百分之四十的“中奖”机率,都上不去,运气也太差了。
不过崇祯帝又给了温体仁和周延儒一次机会,他决定再增加两签。
六选二,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三三的“中奖”几率,抽中的是礼部侍郎周道登和少詹事刘鸿训。
十个人里,抽出六个,都抽不出来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也是点子背到家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不止是抽出了六个人,而是抽出了七个人。
因为崇祯帝在抽签时,有一支纸签刚刚被他从金瓶里夹出来,就被一阵大风给刮跑了,连宫中的侍从太监们也没有找到,只好作废。
枚卜大典结束后,一个叫施凤来的大臣才发现,那支丢失的纸签飞到了他背后的衣褶里。打开一看,是王祚远。
算上这个被大风吹掉前程的王祚远,七支签里,都没有温体仁和周延儒。
然而,虽然是天意,但是这次枚卜得来的内阁,崇祯帝并不满意,到了崇祯元年,他决定再一次进行内阁调整。
崇祯帝的计划是,在崇祯元年,也就是今年的十一月,再一次枚卜,但是在枚卜之前,照例需要大臣们推举候选人,这次呼声最高的是,礼部右侍郎钱谦益。
对,就是这次会试的主考官钱谦益。
崇祯帝说过,他听说,礼部右侍郎钱谦益颇有才学。
崇祯帝是怎么知道的?
这都拜钱谦益的同乡门生瞿式耜所赐。瞿式耜,虽品级不高,但权力却大,因为他是言官。在他知道要再次枚卜之前,主动积极地四处为恩师打点,甚至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那里,让王永光在枚卜前的推举中,把恩师的名字往前提,放到第一位,把原本第一位的周延儒,放到第二位。
声势也能造英雄啊!
就这样,还没枚卜呢,崇祯帝就先知道钱谦益颇有才学了。崇祯帝都知道了,王承恩能不知道吗?所以当崇祯帝问王承恩钱谦益怎么样时,王承恩了如指掌。
崇祯帝让钱谦益作为这次会试的主考官,一方面是听说他有才学,给他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想考察一下他,看看他是不是真像传闻那样,才华横溢。
崇祯帝很矛盾吧?既相信,又考察。
可是,人可以给自己造声势,但万万不能在给自己造声势的同时,踩乎别人。
凭啥把周延儒挪到第二位?周延儒招谁惹谁了?周延儒对钱谦益是咬牙切齿。
不过,这周延儒还不算什么,钱谦益和周延儒的上司,礼部尚书温体仁更甚,他比周延儒对钱谦益更恨之入骨。
起码你周延儒还排在第二位,可是我堂堂一个礼部尚书,居然还比不上我的两个下属,面子往哪搁?
你以为就你钱谦益有门生给你撑腰吗?要说人,当官的谁没几个贴心的办事人?老话说得好,曹操还有三五个知己好友呢!
温体仁可是一个阴险的人,你钱谦益既然如此风光,那么我就让你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钱千秋出现了。
此时的钱千秋,正夹着一幅让画师画得画工极佳的画,顶着秋风、踩着落叶,急匆匆地在北京的胡同中穿梭。
他要去见他祖爷爷钱谦益的上司,礼部尚书温体仁。
早在天启七年,崇祯帝在扳倒了魏忠贤后,就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更换内阁。崇祯帝想要更换内阁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扫除魏忠贤带来的影响。
因为魏忠贤虽然倒台了,但是内阁成员中,却还有魏忠贤一党。这令崇祯帝心里很不爽,如果不把这些人换了,朝廷吏治怎么能变得清廉起来?
《崇祯遗录》中说过明末官场的情况:“诈贪成习,惟知营私竞进,下民其咨不恤,纪纲日坏而不问……而廷臣方以东林、浙党分门户,如其党即力护持之,误国误民皆不问;非其党纵有可用之才,必多方陷害,务置之死,而国事所不顾。朋比为奸,互相倾轧……”
很明显,朝廷上结党营私,在崇祯一朝十分严重。魏忠贤的阉党也是党,不把他们干掉,怎么行?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崇祯帝一边要对付东虏和流寇,一边又要面对魏忠贤留下的阉党,不可能大刀阔斧地改革,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温水煮青蛙。
为了不打草惊蛇,崇祯帝私下里找到礼部尚书温体仁和礼部侍郎周延儒多次,开了许多次小会,来讨论更换内阁成员的事宜。
为什么崇祯帝不找别人开小会,而是单单找了礼部尚书温体仁和礼部侍郎周延儒?
因为在崇祯帝眼里,他认为这两个人不群不党。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魏忠贤专权时期虽然官至礼部侍郎,但从来都是对魏忠贤敬而远之,也没有无耻吹捧过魏忠贤,因而在崇祯元年升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周延儒,字玉绳,南直隶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天启后期任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样也没有什么追随魏忠贤的记录,所以在崇祯帝即位后,就调升为礼部侍郎。
多干净的履历!不找这两个人商量,难道还找别人商量更换内阁成员的事吗?
从古至今,不论是朝廷还是小作坊,要想在开大会的时候,争取到支持,那么必须要在开大会之前开小会。这种开小会,美其名曰通气,其实就是先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了,只有这些人觉得被尊重了,提前获得了知情权,才会在大会中一往无前地支持你。
有过开会决策经验的人,回忆一下,细品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于崇祯帝想要更换内阁成员的想法,温体仁和周延儒是二话不说,十分支持。
为什么?
因为崇祯帝是皇帝吗?
也不全是。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为官多年了,由于一直受到魏忠贤打压,所以从未入过阁,此次崇祯帝有意更换内阁成员,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机会。尤其是温体仁,做官都三十年了,好不容易崇祯帝有了更换内阁成员的想法,难免不想入非非。
周延儒也是。
温体仁和周延儒二人,本以为开个小会,靠着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动崇祯帝,令自己入阁,可谁曾想,崇祯帝不走寻常路,发明了一种朝臣入阁的新方法。
枚卜。
枚卜,听上去挺高大上,玄之又玄的,其实,就是抓阄。
因为那时候,天启七年,崇祯帝刚当上皇帝,对朝臣的能力还不是很了解,但又为了不显示出自己的不了解,所以别出心裁,内阁选人采用了抓阄一法。
这不是玩呢么!这是内阁选人,不是大街上抽奖。
面对崇祯帝的决定,温体仁和周延儒也是满脸黑线,无可奈何。
但至少抓阄,还是有中奖几率的。
在崇祯元年改元之前,九卿依例,推举出了十个候选人,温体仁和周延儒也在其中。
枚卜大典相当隆重,定在了乾清宫。
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中央各寺司和顺天府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参加了枚卜大典。
崇祯帝先是焚香祷祝,然后郑重其事地行一跪三叩首礼,最后用象牙筷子从金瓶里夹出了四支纸签。依次是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侍郎杨景辰。
没有温体仁和周延儒。
十选四,百分之四十的“中奖”机率,都上不去,运气也太差了。
不过崇祯帝又给了温体仁和周延儒一次机会,他决定再增加两签。
六选二,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三三的“中奖”几率,抽中的是礼部侍郎周道登和少詹事刘鸿训。
十个人里,抽出六个,都抽不出来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也是点子背到家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不止是抽出了六个人,而是抽出了七个人。
因为崇祯帝在抽签时,有一支纸签刚刚被他从金瓶里夹出来,就被一阵大风给刮跑了,连宫中的侍从太监们也没有找到,只好作废。
枚卜大典结束后,一个叫施凤来的大臣才发现,那支丢失的纸签飞到了他背后的衣褶里。打开一看,是王祚远。
算上这个被大风吹掉前程的王祚远,七支签里,都没有温体仁和周延儒。
然而,虽然是天意,但是这次枚卜得来的内阁,崇祯帝并不满意,到了崇祯元年,他决定再一次进行内阁调整。
崇祯帝的计划是,在崇祯元年,也就是今年的十一月,再一次枚卜,但是在枚卜之前,照例需要大臣们推举候选人,这次呼声最高的是,礼部右侍郎钱谦益。
对,就是这次会试的主考官钱谦益。
崇祯帝说过,他听说,礼部右侍郎钱谦益颇有才学。
崇祯帝是怎么知道的?
这都拜钱谦益的同乡门生瞿式耜所赐。瞿式耜,虽品级不高,但权力却大,因为他是言官。在他知道要再次枚卜之前,主动积极地四处为恩师打点,甚至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那里,让王永光在枚卜前的推举中,把恩师的名字往前提,放到第一位,把原本第一位的周延儒,放到第二位。
声势也能造英雄啊!
就这样,还没枚卜呢,崇祯帝就先知道钱谦益颇有才学了。崇祯帝都知道了,王承恩能不知道吗?所以当崇祯帝问王承恩钱谦益怎么样时,王承恩了如指掌。
崇祯帝让钱谦益作为这次会试的主考官,一方面是听说他有才学,给他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想考察一下他,看看他是不是真像传闻那样,才华横溢。
崇祯帝很矛盾吧?既相信,又考察。
可是,人可以给自己造声势,但万万不能在给自己造声势的同时,踩乎别人。
凭啥把周延儒挪到第二位?周延儒招谁惹谁了?周延儒对钱谦益是咬牙切齿。
不过,这周延儒还不算什么,钱谦益和周延儒的上司,礼部尚书温体仁更甚,他比周延儒对钱谦益更恨之入骨。
起码你周延儒还排在第二位,可是我堂堂一个礼部尚书,居然还比不上我的两个下属,面子往哪搁?
你以为就你钱谦益有门生给你撑腰吗?要说人,当官的谁没几个贴心的办事人?老话说得好,曹操还有三五个知己好友呢!
温体仁可是一个阴险的人,你钱谦益既然如此风光,那么我就让你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钱千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