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南宋女帝,力挽狂澜于既倒 第345章 收复汴梁
热门推荐:
另类美食主播,在线表演翻车
我在大唐狂收徒
幻想卡牌
穿成气运之女后我躺平了
虐文女主跑路后我接盘了
德云:你确定你学的是相声?
重生:开局先中三千万
太子被杀,建立镇武司,马踏江湖
晚年修仙被分手,人死了系统你才来?
窝阔台带着残兵败在退回哈拉和林前,为了预防宋军乘胜追击,就干脆凿开了黄河堤坝,造成了河南一地河水泛滥,因此淹死、饿死、死于瘟疫者无可计数。
孟珙兵分五路,快速的光复所有国土。
孟珙亲自带着数万精锐往北,除了收复原金国的中、北部州府,更重要的就是收复汴梁这座对于宋人曾经的都城。
考虑到金国连年战乱,境内早已经不可能就地取粮了,所以五路大军都带上了非常充足的粮草给养。
除了军队所需的给养外,随后还跟随了一支数运粮队伍,这是为那些百姓准备的救命粮。
当孟珙一路向北,所经过的村、县、州、府无不残破,百姓还幸存至今的百不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只怕曹操当年看到的,也未必有现在这般人间地狱的模样。
看到大军到来,所有城池无不望风而降。
除了金国已经灭亡的原因外,也是因为整座城池里,都没有几个能拿得动武器的人了。
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不仅不劫掠,反而还要发粮食。
所以孟珙的军队往往还没到,前面的城池就已经门户大开,百姓们自发的恭迎王师了。
大军先抵达城父、蒙城两个县城,县城里已经几乎没有人居住,城内白骨遍地,无数的苍蝇、蛆虫在啃食着死者遗骨。
亳州、单州仅有不到六百守军,城中百姓不到三千人,依靠着这些金国残部带路,大军越过了魏真、城邑、太康之间的广大无人区。
这一路上的城镇几乎无人居住,随处可见的大量人类白骨,显示着这里发生过的惨剧。
看到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宋军所有人心里都十分的沉重,更对蒙鞑的残暴,心里都有了同仇敌忾之心。
大军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汴梁附近,蒙军留在汴梁镇守将军之一李伯渊,当机立断的杀死了残暴的主将崔立。
随后带着不到700金国士卒,出城来到宋军大营投降。
孟珙带领的大军,兵不血刃的光复了昔日的都城东京汴梁。
只是现在的汴梁,早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除了皇城和大相国寺外,其他地方早已经面目全非。
汴梁最鼎盛时,居住着上百万的常驻人口,即使是一年前蒙军攻破汴梁时,也有数十万的人口,如今却只剩下了1000多户百姓。
看到宛如废墟一般的汴梁,孟珙的心里没有半点喜悦,有的只有无尽的唏嘘。
光复汴梁后,孟珙命部将继续北进,一面光复故土,另一面也为了拯救被洪水所困的百姓。
孟珙将剩下的士卒分作两拨人,一拨负责照顾城中不多的百姓,还有将皇城里的所有物件登记成册。
剩下的人都跟随孟珙,来到了两百多里外的巩县(今河南巩义),这里有大宋的皇陵所在。
在南渡以前,除了徽宗、钦宗【北狩】外,这里一共埋葬了七位皇帝。
金国占领宋地后,对皇陵展开了盗掘、洗劫,除了太祖皇帝的永昌陵,还有仁宗皇帝的永昭陵外,其他皇陵均遭到大规模破坏。
宋哲宗的永泰陵破坏得尤为彻底,甚至他的尸身都被挖出来曝尸荒野。
后来刘豫在金国的支持下建立伪齐,为了筹措军饷,又把仁宗皇帝的永昭陵盗挖一空。
到了现在,大宋的皇陵早已经成为一片荒野之地,除了一些残垣断壁外,已经完全见不到昔日的皇陵模样。
孟珙见此情景,不由得跪地大哭,随后组织人力清理陵墓,再带所有人隆重祭祀。
回到汴梁的军营后,孟珙斟酌良久,写下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奏札,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通过军情司的渠道呈递给官家。
另外他也写了一篇公文,告知朝廷自己已经收复了汴梁,不日将收复黄河周遭所有故土。
公文里除了公式化的汇报,更多的是让朝廷调拨粮食,救助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们。
……
光复汴梁的消息传回临安,再度让所有人都高兴坏了。
已经有人耐不住的上书,提议可以将迁回汴梁一事提上日程了。
汴梁一直都是大宋的国都,临安这一百年来一直都是【行在所】,现在汴梁已经光复,已经是时候迁回汴梁了。
不仅仅是赵灵笙的,知道实情的朝中大员,看到这种奏札,都是一脸的无奈。
汴梁都已经成为废墟了,如果要重建的话,还真不如新建一座城池来得省钱。
赵灵笙为了打消这些人的念头,把孟珙寄回来的奏疏,节选了一部分刊登在大宋旬报上。
得知如今汴梁已经成为废墟,那些人就也就绝了迁回汴梁的打算。
随后,又有人上书让赵灵笙开始兴建自己的皇陵。
一般来说,皇帝刚登基后不久,就要开始着手皇陵的兴建。
赵灵笙从来没想自己埋在临安,也就没想着在临安兴建陵墓,有人上书就以故土未复,何建皇陵之言搪塞过去。
还有人喋喋不休,赵灵笙就说现在非常时期,不宜劳民伤财。
若尚未收复故土她就驾崩,就将她的躯体火化,将骨灰撒在大宋江河里,以保佑大宋早日收复故土。
这话一出,许多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有此圣君,何愁大宋不兴?
如今赵灵笙见到有人旧事重提,也没打算搭理这些人。
现在故土上基本收复了,可没有一代人的修身养息,这些地方根本无法恢复。
本来国内的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此时多出那么多土地,自然可以极大的缓解百姓无地可耕的窘境。
可只要有那些大地主在,最多几十年后,这些土地又要被巧取豪夺过去,百姓们再次又要无地可种。
面对这个千古难题,赵灵笙即便拥有现代人的见识,在这个落后的时代,一时之间也难以想出合适的办法。
毕竟如果采用正常的授田制,百姓们手中的土地,迟早会因为种种原因卖出去,过个几代人后再度变成佃农,一旦收成不好就只有变成流民。
事关土地兼并,赵灵笙也必须得万分慎重。
孟珙兵分五路,快速的光复所有国土。
孟珙亲自带着数万精锐往北,除了收复原金国的中、北部州府,更重要的就是收复汴梁这座对于宋人曾经的都城。
考虑到金国连年战乱,境内早已经不可能就地取粮了,所以五路大军都带上了非常充足的粮草给养。
除了军队所需的给养外,随后还跟随了一支数运粮队伍,这是为那些百姓准备的救命粮。
当孟珙一路向北,所经过的村、县、州、府无不残破,百姓还幸存至今的百不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只怕曹操当年看到的,也未必有现在这般人间地狱的模样。
看到大军到来,所有城池无不望风而降。
除了金国已经灭亡的原因外,也是因为整座城池里,都没有几个能拿得动武器的人了。
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不仅不劫掠,反而还要发粮食。
所以孟珙的军队往往还没到,前面的城池就已经门户大开,百姓们自发的恭迎王师了。
大军先抵达城父、蒙城两个县城,县城里已经几乎没有人居住,城内白骨遍地,无数的苍蝇、蛆虫在啃食着死者遗骨。
亳州、单州仅有不到六百守军,城中百姓不到三千人,依靠着这些金国残部带路,大军越过了魏真、城邑、太康之间的广大无人区。
这一路上的城镇几乎无人居住,随处可见的大量人类白骨,显示着这里发生过的惨剧。
看到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宋军所有人心里都十分的沉重,更对蒙鞑的残暴,心里都有了同仇敌忾之心。
大军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汴梁附近,蒙军留在汴梁镇守将军之一李伯渊,当机立断的杀死了残暴的主将崔立。
随后带着不到700金国士卒,出城来到宋军大营投降。
孟珙带领的大军,兵不血刃的光复了昔日的都城东京汴梁。
只是现在的汴梁,早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除了皇城和大相国寺外,其他地方早已经面目全非。
汴梁最鼎盛时,居住着上百万的常驻人口,即使是一年前蒙军攻破汴梁时,也有数十万的人口,如今却只剩下了1000多户百姓。
看到宛如废墟一般的汴梁,孟珙的心里没有半点喜悦,有的只有无尽的唏嘘。
光复汴梁后,孟珙命部将继续北进,一面光复故土,另一面也为了拯救被洪水所困的百姓。
孟珙将剩下的士卒分作两拨人,一拨负责照顾城中不多的百姓,还有将皇城里的所有物件登记成册。
剩下的人都跟随孟珙,来到了两百多里外的巩县(今河南巩义),这里有大宋的皇陵所在。
在南渡以前,除了徽宗、钦宗【北狩】外,这里一共埋葬了七位皇帝。
金国占领宋地后,对皇陵展开了盗掘、洗劫,除了太祖皇帝的永昌陵,还有仁宗皇帝的永昭陵外,其他皇陵均遭到大规模破坏。
宋哲宗的永泰陵破坏得尤为彻底,甚至他的尸身都被挖出来曝尸荒野。
后来刘豫在金国的支持下建立伪齐,为了筹措军饷,又把仁宗皇帝的永昭陵盗挖一空。
到了现在,大宋的皇陵早已经成为一片荒野之地,除了一些残垣断壁外,已经完全见不到昔日的皇陵模样。
孟珙见此情景,不由得跪地大哭,随后组织人力清理陵墓,再带所有人隆重祭祀。
回到汴梁的军营后,孟珙斟酌良久,写下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奏札,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通过军情司的渠道呈递给官家。
另外他也写了一篇公文,告知朝廷自己已经收复了汴梁,不日将收复黄河周遭所有故土。
公文里除了公式化的汇报,更多的是让朝廷调拨粮食,救助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们。
……
光复汴梁的消息传回临安,再度让所有人都高兴坏了。
已经有人耐不住的上书,提议可以将迁回汴梁一事提上日程了。
汴梁一直都是大宋的国都,临安这一百年来一直都是【行在所】,现在汴梁已经光复,已经是时候迁回汴梁了。
不仅仅是赵灵笙的,知道实情的朝中大员,看到这种奏札,都是一脸的无奈。
汴梁都已经成为废墟了,如果要重建的话,还真不如新建一座城池来得省钱。
赵灵笙为了打消这些人的念头,把孟珙寄回来的奏疏,节选了一部分刊登在大宋旬报上。
得知如今汴梁已经成为废墟,那些人就也就绝了迁回汴梁的打算。
随后,又有人上书让赵灵笙开始兴建自己的皇陵。
一般来说,皇帝刚登基后不久,就要开始着手皇陵的兴建。
赵灵笙从来没想自己埋在临安,也就没想着在临安兴建陵墓,有人上书就以故土未复,何建皇陵之言搪塞过去。
还有人喋喋不休,赵灵笙就说现在非常时期,不宜劳民伤财。
若尚未收复故土她就驾崩,就将她的躯体火化,将骨灰撒在大宋江河里,以保佑大宋早日收复故土。
这话一出,许多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有此圣君,何愁大宋不兴?
如今赵灵笙见到有人旧事重提,也没打算搭理这些人。
现在故土上基本收复了,可没有一代人的修身养息,这些地方根本无法恢复。
本来国内的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此时多出那么多土地,自然可以极大的缓解百姓无地可耕的窘境。
可只要有那些大地主在,最多几十年后,这些土地又要被巧取豪夺过去,百姓们再次又要无地可种。
面对这个千古难题,赵灵笙即便拥有现代人的见识,在这个落后的时代,一时之间也难以想出合适的办法。
毕竟如果采用正常的授田制,百姓们手中的土地,迟早会因为种种原因卖出去,过个几代人后再度变成佃农,一旦收成不好就只有变成流民。
事关土地兼并,赵灵笙也必须得万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