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第1764章

    有人唉声叹气,因为考题超出他们的掌握范围了,他们连题都破不了;

    有人眉头紧皱,或是在努力思考题目中的典故,构思整篇文章;

    有人喜上眉梢,因为其中的部分考题刚好与人谈论过;

    有人满脸懊恼,似曾相识,但记不起来了;

    更有人闭目养神,似胸有成竹,实则内心慌得很;

    ……

    但相当大一部分都是眉头紧皱、苦不堪言。

    可再难,也得回答吧!

    只能硬着绞尽脑汁的书写着,且书写的极为板正,哪怕内容不给分,给考官留个好印象也不错,科举中因书法被看中的进士不在少数。

    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策论的问题虽然很难,但同样也有好处,如果答得好,那说不定就会被吏部看中,加以培养。

    一夜的时间在辗转反侧中度过,等到了辰时末时,在贡门外等候的小商小贩家仆们却是发现贡门并未开启。

    到了午时的第二次放牌的时间贡门依旧没有开启的迹象,这就让所有人坐不住了,小声的讨论着。

    “什么情况?是不给放牌,还是压根就没有出来的?”

    “不好说呀,以往贡门开启是千人一次或者午时初第一次放牌不限人数!”

    “虽然说第三场难,但按照以往的记录,午时前的第一次放牌都有人出来,

    要知道那才是四五千人的考试,可这一次是一万三千人,难道难道这个份上了?”

    “这不好说,又不是没有这种记录,熙宁四年的科举考试  ,  苏轼担任开封府试官出了一道题,就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

    夹在在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宋神宗之间,你说这题你咋回答,一个搞不好,别说中进士了,直接就完蛋了。”

    “对,你以为考试只是考知识吗?有时候考的是格局、考的是人情世故,更有的是考拍马屁。

    就跟苏轼出的那道题一样,他是反对对皇帝和宰相独断专政的现实时局,你要是批判这个,那肯定的对苏轼的胃口,但你就得罪皇帝和王安石了,

    你要是赞成那就是得罪苏轼了,你总得选个两全其美的,两者都不得罪的!”

    “你那是特例,也只有苏轼才敢和皇帝对立,所以才一直不被皇帝和中枢执政者所喜,

    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当朝有这种问题出现吗?哪个大臣敢反对陛下?”

    “行了,别争了,明天大明日报就会刊印试题的,到时候看看就知道了!”

    ……

    在议论声中,到了黄昏时刻。

    巡考官高喝:“诸位考生,还有最后三刻钟,没有写完的赶紧写,没有誊写的赶紧誊写,答完了的可以再检查一下,或者交卷!”

    巡考官的话并没有让考生们为之所动,反而将头低的更狠了。

    提前交卷?

    不可能的,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等到时辰到了才交。

    这个时候交卷了,到时候名落孙山,那得会被笑死。

    时辰到了大家一起交,反正都写完了,中不中那是考官的问题的,和我没关系。

    三刻钟的时间很快就到了,鼓楼的鼓声响起。

    “所有学子,全体起立,放下手中的笔,垂手而立,不得触碰桌子,待考官收取完所有试卷之后听从命令再收拾行李离开,违者废除本场考试成绩!”

    “全体起立!”

    “速度!”

    ……

    一队队的军士进入考巷中,每隔十米一个人,紧紧的盯着考生们。